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目的探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在消化道出血中的诊断及筘疗价值。方法对38例消化道出血的病人行选择性出血血管造影,根据造影结果即时灌药、栓塞。结果经DSA检查38例均为阳性发现,34例即时行栓塞治疗成功止血,止血率89%。结论DSA在治疗消化道出血及诊断中有较高阳性发现率及定位定性诊断符合率。介入栓塞治疗有着可靠的即时止血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DSA检查和栓塞治疗时急性消化道大出血的诊断和治疗价值.方法 24例急性消化道出血患者行腹腔动脉、肠系膜上动脉、肠系膜下动脉造影,对可能出血部位再行超选择性插管造影,其中14例明确诊断并行栓塞治疗.结果 24例中16例造影阳性,阴性8例.阳性者主要表现为对比剂外溢、动脉瘤、局部肿瘤血管及染色、动脉的侵蚀、局部血管痉挛等.其中14例接受了栓塞治疗,12例出血停止.30d内无复发出血,1例栓塞后次日死于多器官衰竭,1例栓塞3d后复发出血,经外科手术治疗痊愈.结论 DSA检查对急性消化道大出血有较好的诊断效果,尤其是对血管性病变、肿瘤引起的消化道出血诊断效果好,栓塞治疗止血迅速有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血管异常致下消化道出血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6年6月~2012年3月诊治的17例血管异常致下消化道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临床表现以暗红色血便、血水样便为主,18例次行结肠镜检查,11例阳性;胶囊内镀检查7例,3例阳性;血管造影检查6例,4例阳性。7例内镜下治疗,3例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栓塞止血治疗,7例手术治疗治愈。结论血管异常致下消化道出血,DSA、结肠镜、胶囊内镜均有助于诊断;DSA栓塞、内镜下治疗、手术均是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4.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诊断及介入治疗不明原因下消化道出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不明原因下消化道出血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和介入治疗的方法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38例行DSA检查.通过显示造影剂外溢、病理血管和肿瘤染色确定出血原因及部位,对出血处行超选择动脉插管灌注血管加压素止血或明胶海绵、含钡聚乙烯(PVA)微球栓塞治疗.结果:血管造影阳性27例,其中血管畸形17例,肿瘤6例,小肠憩室3例,回盲部溃疡1例.介入治疗27例,其中17例血管加压素灌注止血,即时止血13例,止血率76%;10例介入栓塞治疗,即刻止血8例,2例术后24 h出血停止. 结论:DSA检查和介入治疗对不明原因下消化道出血有重要的诊断及治疗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在不明原因的消化道出血疾病中的诊断及治疗价值。材料与方法对11例无明确诱因的急、慢性消化道出血的病人行选择性消化道血管造影,根据造影结果分别采取栓塞、手术或联合治疗;将血管造影表现与手术和病理对照。结果经DSA检查,9例有阳性发现,2例为阴性结果;共5例即时行栓塞治疗成功止血;9例行手术治疗。定性诊断符合率为77.8%(7/9);定位诊断符合率88.9%(8/9)。结论DSA在不明原因的消化道出血疾病诊断中有着较高的阳性发现率及定性、定位诊断符合率,介入栓塞治疗有着可靠的即时止血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在不明原因的消化道出血疾病中的诊断及治疗价值.材料与方法 对11例无明确诱因的急、慢性消化道出血的病人行选择性消化道血管造影,根据造影结果分别采取栓塞、手术或联合治疗;将血管造影表现5手术和病理对照.结果 经DSA检查,9例有阳性发现,2例为阴性结果;共5例即时行栓塞治疗成功止血;9例行手术治疗.定性诊断符合率为77.8%(7/9);定位诊断符合率88.9%(8/9).结论 D8A在不明原因的消化道出血疾病诊断中有着较高的阳性发现率及定性、定位诊断符合率,介入栓塞治疗有着可靠的即时止血率.  相似文献   

7.
尹君  罗军  靳雪广 《当代医学》2008,(17):73-74
目的 探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在不明原因的消化道出血疾病中的诊断及治疗价值.材料与方法 对11例无明确诱因的急、慢性消化道出血的病人行选择性消化道血管造影,根据造影结果分别采取栓塞、手术或联合治疗;将血管造影表现5手术和病理对照.结果 经DSA检查,9例有阳性发现,2例为阴性结果;共5例即时行栓塞治疗成功止血;9例行手术治疗.定性诊断符合率为77.8%(7/9);定位诊断符合率88.9%(8/9).结论 D8A在不明原因的消化道出血疾病诊断中有着较高的阳性发现率及定性、定位诊断符合率,介入栓塞治疗有着可靠的即时止血率.  相似文献   

8.
李涛 《当代医学》2010,16(20):113-113,39
目的探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在下消化道出血诊断中的作用。方法对29例下消化道出血患者进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根据造影剂外溢及病变血管异常等征象诊断下消化道出血的部位及病因。结果本组29例患者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发现出血24例,其中12例肠道肿瘤,6例肠血管结构不良,4例血管瘤,2例结肠溃疡,总阳性率为82.76%(24/29)。结论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对下消化道出血的定位、定性诊断阳性率高,还可对阳性患者行介入灌注、栓塞治疗达到止血的目的 。  相似文献   

9.
乔宪伟  杨月娥  马民杰 《当代医学》2009,15(17):280-281
目的评价PSA血管造影诊断和介入治疗消化道出血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62例消化道出血患者分别行腹腔动脉、肠系膜上动脉、肠系膜下动脉DSA造影检查。DSA表现有明确出血的采用栓塞治疗,不宜栓塞部位出血的行垂体后叶素灌注治疗。随访1~3个月。结果62例中43例血管有异常表现,表现为造影剂外溢征23例、新生肿瘤血管和肿瘤染色征3例、动脉瘤4例、血管畸形13例,43例中,栓塞治疗27例,有明确血管出血的23例、血管异常4例。药物灌注治疗29例,血管异常药物灌注治疗16例。无血管异常灌注血管加压素13例。结论DSA对消化道出血的诊断具有较高价值;动脉栓塞或药物灌注治疗出血性病变创伤小、安全、高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DSA)与介入治疗的方法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25例行DSA检查,通过显示造影剂外溢、病理血管和肿瘤染色确定出血的原因及部位,对出血部位行超选择动脉插管灌注垂体后叶素止血或明胶海绵栓塞治疗。结果血管造影发现病灶20例(80%),其中血管畸形12例,肿瘤5例,小肠憩室3例。介入治疗20例,均先应用垂体后叶素灌注止血,即时止血14例,止血率70%;6例未能即时止血者进行介入栓塞治疗,5例即时止血,1例术后244,时出血停止。结论DS憷查及介入治疗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具有重要的诊断和治疗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DSA)与介入治疗的方法 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25例行DSA检查,通过显示造影剂外溢,病理血管和肿瘤染色确定出血的原因及部位,对出血部位行超选择动脉插管灌注垂体后叶素止血或明胶海绵栓塞治疗.结果 血管造影发现病灶20例(80%),其中血管畸形12例,肿瘤5例.小肠憩室3例.介入治疗20例.均先应用垂体后叶素灌注止血,即时止血14例.止血率70%,6例未能即时止血者进行介入栓塞治疗,5例即时止血,1例术后24小时出血停止.结论 DSA检查及介入治疗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具有重要的诊断和治疗价值.  相似文献   

12.
消化道出血的血管造影诊断与介入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介入诊断和治疗对急性消化道出血的应用及其价值。方法:急性消化道出血病例23例,常规在腹腔动脉和肠系膜上、下动脉插管造影。造影后保留导管持续灌注血管加压素或行栓塞治疗,追踪观察止血情况。结果:23例中14例有血管异常表现,其中5例见造影剂外溢。17例行灌注治疗,6例行栓塞治疗。22例在介入治疗后止血,I例治疗无效死于多脏器功能衰竭。结论:诊断不明确或经保守治疗无效的消化道出血患者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及介入治疗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老年性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的诊断方法及栓塞效果。方法:19例不明原因的老年性消化道出血患者进行选择性血管造影检查,阳性者行超选择栓塞止血。结果:DSA能显示出血部位,其中14例进行栓塞治疗,栓塞后出血停止;栓塞后,其中6例进行了择期手术。结论:血管畸形和肿瘤性病变是老年性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的主要原因,选择性血管造影不仅可以明确出血的部位或原因,尚可及时进行栓塞止血。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DSA检查及栓塞治疗在临床诊断和治疗急性消化道大出血的效果。方法本次研究的对象是随机选取了2014年6月-2015年6月我院收治的30例消化道出血的患者,进行腹腔动脉、肠系膜上下动脉造影,对可能出血的部位进行选择性插管造影,其中17例患者明确诊断并行栓塞治疗。结果 30例患者中20例造影阳性(66.7%),10例阴性(33.3%)。18例接受了栓塞治疗,16例出血停止,一个月内无复发出血;1例栓塞后次日死亡;1例栓塞三天后复发出血,进行外科手术后痊愈。结论 DSA检查对急性消化道大出血具有较好的诊断价值,栓塞介入治疗对消化道出血止血效果优良,值得临床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明胶海绵作为栓塞剂在动脉内栓塞治疗难治性上消化道出血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对18例消化道出血患者采用股动脉穿刺插管,选择胃十二指肠动脉、胃左动脉、肠系膜上动脉、腹腔干动脉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并酌情对脾动脉、肝固有动脉行超选DSA,发现出血动脉及其他异常动脉显影,用高压消毒过的明胶海绵颗粒和新鲜明胶海绵条栓塞靶血管。结果18例患者DSA首次血管造影阳性者16例。在16例DSA阳性的消化道出血患者中进行栓塞治疗,止血成功15例,有效止血率为93.75%(15/16例)。对2例DSA结果阴性的消化道出血病例进行试验性栓塞,止血成功1例,有效止血率为50%(1/2例)。结论采用明胶海绵作为栓塞剂在动脉内栓塞治疗难治性上消化道出血是一种经济、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下消化道出血介入诊断和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对22例下消化道出血病人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对明确出血部位行超选择性动脉栓塞或经导管持续灌注血管加压素止血治疗。结果:22例病人中,诊断明确19例,DSA诊断阳性率为86.4%(19/22),其中,出血发生在空肠9例,回肠5例,结肠5例。18例成功止血,介入治疗成功率94.7%(18/19)。术后随访6~12个月,有2例再出血,病人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介入放射学对下消化道出血的诊断和治疗是安全有效的,特别是介入治疗具有独特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介入治疗在消化道出血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18例消化道出血患者常规行腹腔干、肠系膜上动脉及肠系膜下动脉DSA造影,发现阳性征象者14例,分别行超选择靶血管插管,DSA确认靶血管后采用栓塞剂或药物灌注治疗.其中,使用自制的经多次高压处理的明胶海绵颗粒栓塞10例,明胶海绵加弹簧钢圈4例,4例DSA造影阴性患者给予...  相似文献   

18.
李良 《当代医学》2014,(26):14-15
目的分析和观察内镜辅助下止血失败后消化道出血治疗中血管内介入手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1年3月~2013年3月许昌人民医院消化内科收治的内镜辅助下止血失败后消化道出血患者30例,给予血管内介入治疗,并观察期临床治疗效果。结果30例患者经过血管造影,阳性25例,而22例患者均为内镜辅助下止血失败后动脉型消化道出血患者,同时在血管造影中造影剂存在外溢现象,出血征象较为显著,经过血管栓塞治疗,患者出血症状得到有效控制。经过1个月随访,4例患者通过血管造影显示有出血征象,给予适量去甲肾上腺素或垂体后叶素后,出血症状得到有效控制;1例患者治疗后1个月范围内出现复发症状;5例经过血管造影未显示阳性患者,给予血管栓塞手术联合内科止血措施,临床治疗效果较差。结论给予内镜下止血失败后动脉性消化道出血患者血管内介入治疗,能够起到良好的止血效果,且血管造影与内镜检查在消化道出血诊治中具有显著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鼻咽癌放疗后出血介入诊疗中DSA图像质量控制。方法 2000年4月至2010年3月共完成56例选择性血管栓塞治疗鼻咽癌放疗后鼻咽出血,使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对鼻咽部侧位动态影像进行影像质量评价:分为能明确出血动脉、出血部位和不能明确病变供血血管两组。结果 56例患者中42例可见明确对比剂外溢和肿瘤血管征象,明确出血责任动脉,进行介入栓塞治疗,取得显著的止血效果。14例需加其它体位和方法才能明确诊断。结论通过选择合适技术参数:即患者的相对体位、对比剂技术参数的设定、图象后处理技术等对确保鼻咽癌放疗后出血介入诊疗图像质量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三维DSA技术在颅内血管性病变诊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6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行常规DSA造影和3D造影,根据三维重建结果作出明确诊断,并制定相应治疗方案。结果24例患者诊断为脑动脉瘤,1例诊断为烟雾病,1例未发现异常造影表现。24例诊断为脑动脉瘤的患者行常规正侧位DSA造影,共检查出27个动脉瘤,经3D造影并行三维重建后,共检查出30个动脉瘤。根据三维重建明确动脉瘤的形态和空间结构关系,21例成功行介入栓塞治疗,3例行外科手术夹闭治疗。结论三维DSA技术对颅内血管性病变的诊断优势突出,对治疗方案的选择指导明确,具有较高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