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比较分析性病门诊女性尿道和宫颈解脲脲原体(UU)感染的发病情况,探讨同步检测尿道、宫颈UU的意义。方法患者分为三组,性病组(STD组)为2002年4月~2004年6月间257例性病门诊女性患者;尿道对照组为62例同期本院普通泌尿科门诊女性患者;宫颈对照组:155例同期本院普通妇科门诊女性患者。STD组患者均同时检测尿道、宫颈UU。结果STD组共检出UU阳性病例128例,其中75例为尿道和宫颈合并感染,单纯尿道和单纯宫颈感染UU的患者分别为26和27例。STD组总的尿道及宫颈UU阳性率分别为39.3%和39.7%,尿道对照组和宫颈对照组UU阳性率分别为25.8%和25.2%,两者比较差有显著性(P<0.05)。结论性病门诊女性尿道和宫颈UU感染的发生率均明显高于普通泌尿及妇科门诊女性患者,其中尿道、宫颈合并感染UU的比例相当高,还有一部分单纯尿道UU感染。提示在对STD高危女性人群检查或复查UU时,应同时取宫颈和尿道的标本进行检查,尤其不能忽视其UU尿道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解脲脲原体检测及耐药情况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解脲脲原体(Uu)是主要的性传播病原体之一,可引发尿道炎、宫颈炎、前列腺炎、附睾炎及输卵管炎等疾病,近年来不合理使用药物,致使其耐药菌株逐渐增多,导致多种抗生素对其治疗效果不佳.为了给临床提供更加合理的治疗方案,进一步提高治愈率,2002年3月-2004年5月我科对350例泌尿生殖道感染患者分别进行检测,其中检测出110例解脲脲原体患者,分别对其进行药敏试验,观察其耐药情况.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解脲脲原体(ureaplasma urealyticum,UU)为泌尿生殖道常见微生物之一,影响细胞蛋白合成的抗菌药物,如大环内酯类、喹诺酮类以及四环素类药物为常用治疗药物,临床上一般将这三类药物作为治疗支原体感染的首选药物。然而UU对此三类药物的耐药性有逐年增加的趋势,本文就UU的药敏试验方法、国内外耐药现状和对UU耐药菌株的治疗策略等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近年来山东地区解脲脲原体抗菌药物敏感性变化趋势。 方法 对本科近6年来3984例门诊患者进行解脲脲原体培养,阳性的患者进行药物敏感性试验。 结果 Uu对喹诺酮类药物耐药严重,最高的环丙沙星耐药率接近90%。耐药率较低的药物包括四环素、美满霉素、强力霉素、克拉霉素和交沙霉素。罗红霉素和阿奇霉素的耐药率近年来有较明显的上升。 结论 山东地区Uu对喹诺酮类药物耐药严重,不宜作为经验性用药。为减少耐药性产生,宜根据药敏试验的结果足量、足疗程使用抗菌药物。在无药敏结果参考时,可以采用满霉素、强力霉素、克拉霉素及交沙霉素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5.
几种检测解脲脲原体方法的平行比较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解脲脲原体(Uu)是性传播疾病的病原体之一,寻找简便、快速、准确的检测方法十分必要。支原体的营养要求苛刻,较一般细菌生长缓慢并难以培养[1-3]。本研究用3种不同来源的支原体液体培养基和支原体固体培养基对Uu作分离培养,并将分离培养法同套式聚合酶链反应(NestedPCR)作了平行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解脲脲原体(ureaplasma urealyticum,UU)和微小脲原体(ureaplasma parvum,UP)的生长特性及其分离。方法从妇科门诊随机取266例阴道分泌物标本,通过固、液体培养后应用PCR,基因测序鉴别UU和UP,并筛选出与标准株(ATCC700970)序列相同的UP。取UU标准株T960(CX8=ATCC27618),分别进行培养,绘出生长曲线。结果标本中感染脲原体的有118例,其中UP阳性92例,UU阳性16例,混合阳性10例。固体培养可见大、中、小型的棕色菌落。UU生长周期为22h,UP为30h。液体培养基pH值达到7.5,UU需要13h,UP需要20h。结论临床分离发现UP阳性数高于UU,液体培养中UP的生长周期长于UU,pH值变化速度UP慢于UU,进一步证实了UP和UU是两个不同的种。  相似文献   

7.
非淋菌性尿道炎(NGU)在我地区已排在性传播疾病第一位,而解脲脲原体(UU)是非淋菌性尿道炎最常见病原体。由于抗生素广泛运用,耐药株不断增多,各地区差异较大,笔者对我院难治性42例NGU患者解脲脲原体药物敏感试验,现分析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上海市各级医院临床实验室泌尿生殖道解脲脲原体(UU)检测情况。方法发放解脲脲原体阳性、干扰菌和阴性泌尿生殖道模拟标本,要求各临床实验室于当日按常规操作进行检测并准时反馈信息。对比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三种标本检测结果均符合的单位为39家(31.7%);阴性标本符合单位为123家(100%),阳性标本符合单位为79家(64.2%),干扰菌标本符合单位为50家(40.7%)。结论检测UU的商品化试剂品牌很多,试剂质量参差不齐,给临床正确诊断带来困难。实验室解脲脲原体检验质量有待提高。  相似文献   

9.
解脲脲原体中tetM基因的检测及其临床应用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检测解脲脲原体(Uu)tetM基因,并与临床疗效进行综合分析.方法以多聚酶链反应(PCR)法检测tetM基因;用多西环素对患者进行治疗,并观察其疗效.结果 120株Uu分离株中,有32株Uu检测tetM基因阳性;tetM基因检测阳性患者及阴性患者用多西环素治疗的有效率分别为11.1%和100%.结论 tetM基因检测能较准确地反应Uu对四环素类的耐药性,且与临床疗效有很高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非淋菌性尿道炎的解脲脲原体分离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非淋菌性尿道炎的解脲脲原体分离研究马远方,许国强,孙会升,徐志喜,赵粤萍,白慧玲(开封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男性学研究所475001)非淋菌性尿道炎(NGU)是最常见的性传播疾病之一,可由多种病原体引起,但解脲脲原体(UU)在NGU病因中的作用已引起国内外...  相似文献   

11.
慢性前列腺炎患者解脲支原体及人型支原体感染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对90例性病门诊慢性前列腺炎患者前列腺液及36例正常对照组的前列腺液进行解脲支原体(UU)及人型支原体(MH)培养。结果表明,慢性前列腺炎组UU阳性18例(20.00%),MH阳性4例(4.44%);对照组UU、MH均为阴性。两组UU阳性率,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差异(P〈0.01)。作者认为,UU是性病后慢性前列腺炎的主要病原体之一。  相似文献   

12.
广州地区性病患者解脲支原体感染的流行病学研究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8  
1990年1月 ̄1993年12月,对4443例非淋菌性尿道炎、淋病、尖锐湿疣、生殖器疱疹、软下疳等5种性传播性疾病患者和140例解脲支原体感染的性伴侣,以及260名健康人,进行了解脲支原体培养,基阳性率分别是41.66%、34.91%、34.68%、33.71%、32.00%、34.29%、34.29%和8.46%。结果显示,UU在国内各种性传播性疾病中,在性伴侣中流行广,感染率高,这是我国性病防  相似文献   

13.
前列安栓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疗效观察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评价前列安栓局部纳肛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进行开放对比观察,治疗组70例用前列安栓纳肛,连续1个月,对照组35例口服司巴沙星,连用2周,根据前列腺按摩液EPS—WBC和美国国立卫生院(NIH)慢性前列腺炎症状评分表中的症状评分评价疗效。结果:对观察指标分析显示,前列安栓临床痊愈11例(16.1%)、显效19例(27.9%)、有效26例(38.2%),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且不良反应轻微。结论:前列安栓局部纳肛治疗慢性前列腺炎有明显效果,不良反应低。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氨苯砜治疗淋病后慢性前列腺炎的疗效。方法 将 91例患者随机分成 2组 ,其中治疗组 58例 ,服用氨苯砜 (DDS) 50mg ,西咪替丁 0 .2 g ,均 3次 /d ;对照组 3 3例 ,服西咪替丁 0 .2g ,3次 /d。两组均用药 4周。 结果 治疗组和对照组治愈率、有效率分别为 48.2 8% ,74.14 %和 18.18% ,3 9.3 9% ,两者差异有高度显著性 (P均 <0 .0 0 5)。3例患者出现不良反应 ,其中 2例溶血性贫血 (1例G 6 PD缺乏 ) ,1例药物性肝炎。结论 氨苯砜治疗淋病后慢性前列腺炎有一定的疗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广东省20042012年性病流行趋势及流行特点,为制订控制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广东省20042012年性病流行趋势及流行特点,为制订控制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广东省20042012年的性病疫情报病资料进行发病率等流行病学指标的统计分析。结果:①20042012年的性病疫情报病资料进行发病率等流行病学指标的统计分析。结果:①20042012年全省性病发病呈增长趋势,由2004年的37 814例(报告发病率为47.54/10万)增至2012年的146 469例(报告发病率为139.43/10万),年均增长21.10%,2008年始上升趋势平缓。②全省性病发病较高的地区为珠三角地区。2012年,性病报告发病率居前三位的地市的报告发病率均高于250/10万。全省性病报告发病率较低的地市集中于粤东地区,其报告发病率均低于50/10万。③男女性病病例的比例缩小,由2004年的1.80∶1缩小至2012年的1.01∶1。202012年全省性病发病呈增长趋势,由2004年的37 814例(报告发病率为47.54/10万)增至2012年的146 469例(报告发病率为139.43/10万),年均增长21.10%,2008年始上升趋势平缓。②全省性病发病较高的地区为珠三角地区。2012年,性病报告发病率居前三位的地市的报告发病率均高于250/10万。全省性病报告发病率较低的地市集中于粤东地区,其报告发病率均低于50/10万。③男女性病病例的比例缩小,由2004年的1.80∶1缩小至2012年的1.01∶1。2049岁的性活跃人群发病率最高,约占全部性病病例数的75%以上。2009至2012年,≥60岁组报告病例数增长率均高于2049岁的性活跃人群发病率最高,约占全部性病病例数的75%以上。2009至2012年,≥60岁组报告病例数增长率均高于2029岁组及3029岁组及3039岁组。结论:广东省性病流行趋势呈持续缓慢增长,性病报告病例地区差异大,≥60岁组构成逐渐增加,应加强性病监测,有针对性地进行性病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陕西省2004-2010年梅毒、淋病、尖锐湿疣、生殖器疱疹病例报告构成及其原因,促进临床医生按照卫生部有关标准正确诊断报告病例。方法采用构成比分析中国疾病预防控制系统陕西省报告性病疫情资料。结果 2004-2010年梅毒正确报告(报告确诊病例即实验室诊断病例,下同)率为73.37%,淋病正确报告率为67.20%,生殖器疱疹和尖锐湿疣正确报告率分别为99.81%和99.84%,梅毒、淋病误报率较高。结论临床医生必须按照卫生部有关标准正确诊断和报告梅毒、淋病、尖锐湿疣、生殖器疱疹病例,以便疾病控制部门掌握其流行情况,为制定防治措施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2008-2011年上海市金山区卖淫人员性传播疾病(STD)流行情况。方法 对2008-2011年金山区各派出所强制送检的431例专职卖淫人员进行淋病和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梅毒、尖锐湿疣、生殖器疱疹和艾滋病的检测和流行病学调查。结果 卖淫人员均为外省市人,文化程度低,≤初中占92.80%。共检出STD患者127例,患病率为29.47%。其中梅毒居首位,感染率为21.81%,且以TRUST阴性和TPPA阳性率居多。淋病感染率为4.87%,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率为4.65%,尖锐湿疣感染率为0.70%,HIV感染率为0.23%。未检测到生殖器疱疹患者。结论 卖淫人员STD感染率高,尤其是梅毒。HIV感染在本地区卖淫人员中开始崭露头角,应加强对其主动监测和规范治疗。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江门市性病流行趋势和流行特点,为制定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 1991-2000年江门市的性病疫情报告资料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1991-2000年江门市性病发病呈增长趋势,由 1991年的 242例(发病率 91/10万)上升到 2000年的 6113例(发病率 1193.83/10万),年均增长33,1%,增长幅度最大的是淋菌性尿道炎(NGU),年均增长87.1%,其次依次是生殖器疮疹(GH)、梅毒(SYP)、尖锐湿疣(CA)、淋病(GON),年均增长率分别是67.9%、65.1%、19.1%、14.8%;女性性病报告病例数从1991年的101例增长到2000年3610例,年均增长48.8%,高于男性的37.7%,以20-29岁年龄组发病率最高,其次依次为30-39、40-49、≥50岁组,而<15岁组最低;非婚性接触是性病传播的一个最主要感染源。结论:江门市性病流行形势日益严峻,应引起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19.
目的检测尿道炎后慢性前列腺炎患者精浆中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18(IL-18)的浓度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ELISA法测定精浆中IL-18浓度;放射免疫法测定精浆中TNF-α浓度。结果尿道炎后慢性前列腺炎(Ⅱ型、Ⅲ型)患者精浆中TNF-α浓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而在慢性细菌性前列腺炎(Ⅱ型)和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Ⅲ型)之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尿道炎后慢性前列腺炎(Ⅱ型、Ⅲ型)患者精浆中IL-18浓度与对照组、Ⅱ型和Ⅲ型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结论尿道炎后慢性前列腺炎患者精浆中TNF-α、IL-18明显升高,提示TNF-α,IL-18在尿道炎后慢性前列腺炎的发病过程中起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西安地区2004-2006年性传播疾病(STD)流行趋势和特点。方法对2004-2006年STD疫情报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04-2006年共报告STD22481例,年平均报告发病率为101.55/10万,发病呈逐年下降趋势;非淋菌性尿道炎居首位,淋病次之;但梅毒、尖锐湿疣和生殖器疱疹呈上升趋势。女性发病稍高于男性。20-40岁为高发人群,15岁以下儿童性病发病呈增加趋势。结论STD报告病例数逐年降低,但低年龄组人群发病有所增加,因此STD的预防和控制工作仍需有针对性的加大力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