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小剂量肝素预防再次心肌梗塞的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研究小剂量肝素对首次心肌梗塞(MI)患者预防再梗塞的效果。研究对象为728例首次 Q 波型心肌梗塞,年龄50~75岁;收入研究前6~18个月曾发生一次经确诊的 MI。肝素剂量为每日皮下注射肝素钙(calciparina)12 500IU。728例中,肝素组363(男326,女37)例,平均年龄60.5±7.0岁;对照组365(男320,女45)例,平均年龄60.9±7.0岁。两组患者基本情况相似,但对照组舒张压较高(P=0.022),口服抗血小板药者稍多(P=0.02)。肝素组平均随访708±265天,对照组687±251天;失访者各占7.7%(28/363例)和6.3%(23/365例)。随访期肝素组停药者60例(16.5%),但仅23例(6.3%)因副作用而停药。  相似文献   

2.
作者测定了单纯室间隔缺损(VSD)患者手术前、后的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形态及收缩末期左室壁张力与收缩末期容量之比(ESWS/ESVI),来评价左心室功能。材料与方法:受检者分为病人和对照二组。病人组77例均经心血管造影证实诊断。其中未手术的64例(年龄0.4~8.2岁),按左向右分流程度分大、中、小三组,其左向右分流量与肺循环量之比各为>50%(22例)、35~50%(24例)、 <35%(18例)。这三组年龄分别为0.8±0.1岁、8.4±0.4岁、5.6±0.4岁。手术治疗的13例(年龄0.4~1.2岁)术前均有症状,为大分流量,术后0.9~2.3年进行了心导管复查。对照组为27例川畸病患者,年龄为0.5~6.8岁,在急性期后0.3~1.3年作冠状动脉和左室造影,均无异常发现。  相似文献   

3.
本文所谓慢性心肌梗死(MI)是指MI急性期后1—6个月的患者,研究目的是明确MI后室上性快速心律失常(SVTA)的诱发率及其预后意义。方法,对照组150例,皆无MI史,无器质性心脏病,因晕厥或无症状的传导阻滞或室性心律失常而作电生理检查,年龄61±16岁。所有病人皆作动态心电图(AECG)和超声心动图检查,排除下列情况:1、曾患SVTA;2、24—  相似文献   

4.
1987年3月至1989年8月,328例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在体外循环前后常规应用超声心动图和彩色多普勒血流图象(Echo-DCFI)检查。术前所有病人均经胸壁行 Echo-DCFI 检查。271例(83%)接受心导管检查,其中52例受检距手术时间超过三个月。病人年龄从1天到59岁,平均5.9岁。最小的病人体重仅1.8kg。术中检查一次时间为3.6±1.7分钟。经心外膜途径获得的图象质量优于经胸壁途径。体外循环前检查,发现60例(18%)病人有原先未被认识到的解剖情况,如房缺、多发  相似文献   

5.
小剂量环孢霉素A治疗Ⅰ型糖尿病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采用小剂量环孢霉素A(CsA)治疗17例Ⅰ型糖尿病(IDDM)患者,并设置对照组,结果如下。1 资料和方法 将33例IDDM者(根据1985年WHO标准确诊,排除可疑病例及妊娠者)随机分为两组:CsA组17例,男12例、女5例,年龄35.8±5.8岁,病程3.21±4.5个月,76%有酮症史;单纯胰岛素组(对照组)16例,男11例、女5例,年龄31.2±9.5岁,病程3.09±3.8个月,75%有酮症史。两组病  相似文献   

6.
40例CHB患者随机分为干扰素(IFN-γ,前3个月每日肌注射1MU,后6个月为隔日肌注,疗程9个月)组20例、IFN-α(3MU,隔日肌注,疗程6个月)组10例和对照(常规护肝治疗)组10例。结果:IFN-γ组和IFN-α组治疗后肝纤维化计分分别下降至10.2±5.3和11.8±6.4,较治疗前13.4±5.4和13.5±7.2明显降低(P<0.01和<0.05);IFN-γ组的纤维化计分显著低于IFN-α组(P<0.05)。IFN-γ组总有效率(70%)显著高于IFN-α组(29%)。  相似文献   

7.
刘英春  李翠华 《山东医药》2001,41(11):65-65
1998年 5月至 1999年 4月 ,我们用常规疗法加黄芪与复方丹参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 33例 ,与对照组比较疗效满意 ,现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 :本文 6 3例患者 ,均符合 1979年 WHO制定的不稳定性心绞痛诊断标准。将其分为两组 ,治疗组 33例 ,男2 0例、女 13例 ,年龄 5 6±岁 ,病程 12± 4个月 ;对照组 30例 ,男 17例、女 13例 ,年龄 5 4± 8岁 ,病程 10± 5个月。两组患者的病情有可比性。两组均采用常规疗法 (口服硝酸异山梨酯、肠溶阿司匹林 ) ,其中对照组加用极化液 5 0 0 ml静滴 ,每日 1次 ,15天为一疗程 ;治疗组加用黄芪注射液 6 0 g及…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诱发的)的一些特性。方法97例(男42例,女55例,年龄45.34±15.0岁,平均15~76岁。)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患者,消融前后,一般程序刺激诱发组(n=70)及采用异丙肾上腺素后程序刺激诱发组(n=27),进行心内电生理检查,观察2组的性别、年龄、房室结电生理特性差异及消融复发率。结果97例患者中,70例(72%,95%CI:63%~81%)可诱发室性心动过速(SVT),消融后观察30min,心内电生理不能诱发;27例(28%,95%CI:19~38%)消融前不能诱发SVT,静滴异丙肾上腺素后,再重复心内电生理,能够诱发SVT,消融后观察30min,静滴异丙肾上腺素后,再重复心内电生理,仍无SVT。2组在性别年龄消融复发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房室结前传电生理特性方面有差异,即一般刺激诱发组快慢径路之间有效不应期(ER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12±78vs253+66,p<0.001);而加用异丙肾上腺素后刺激诱发组基础快慢径ER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50±60vs330±50,p>0.05)。结论本文结果显示,程序刺激是否诱发AVNRT,与患者的性别、年龄无关,而与患者的房室结前传功能有关,即快慢径路前向传导的有效不应期相差越大,则越易发生AVNRT。消融实践中,如一般刺激不能诱发,可静滴异丙肾上腺素后再行程序刺激诱发,这对判断AVNRT消融成功终点,减  相似文献   

9.
为了检验血浆肾素活性对高血压患者的预后价值,在一项系统定点治疗方案中,作者检测了1717例(平均年龄53岁,白人36%,男性67%)轻至中度高血压病人治疗前的肾素-钠水平。方法肾素水平是经绘制血浆肾素活性-尿排钠量坐标图而取得,并将其分为高(12%)、正常(56%)、低(32%)肾素三组,其中可以预料在年龄、性别和种族之间存在变异。但三组病人均未参考肾素水平,而给予相似的改进的阶梯治疗。结果进入试验时高肾素组血压为20.13±2.5/1.3±1.3kPa,正常肾素组血压为 20.13±2.5/12.93±1.3kPa,低肾素组血压为 20.13±2.7/12.8±1.47kPa。随访8.3年中27例发生心肌梗塞(MI)。将年龄、性别和种族校正后,每千人年的AMI发生  相似文献   

10.
苗华  陈红 《山东医药》2003,43(31):60-60
1998年1月至2001年12月,我院采用常规疗法联合骁悉(MMF)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NS)5例。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本文10例患者,均符合NS诊断标准。随机分为治疗组男3例,女2例,年龄(25.6±11.3)岁。其中系膜增殖型3例,膜型1例,1例未做肾活检。病程8~12个月。对照组男2例,女3例;年龄(26.4±9.3)岁。其中系膜增殖型2例,膜型2例,1例未做肾活检。病程1~18个月。两组资料具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心肌梗死 (Myocardialinfarction ,MI)患者QT间期离散度 (QTd)与QTc间期离散度 (QTdc)的改变在不同阶段及不同梗死部位差异的临床意义。 方法 分析 6 2例MI患者一周内 (急性期 )与三个月 (恢复期 )及六个月 (陈旧性 )心电图QTd、QTcd的改变及其差异。 结果  1 MI患者的QTcd在急性期明显增大 (P <0 0 5 )。 2 前壁组的QTcd显著长于下壁组 ,组间差异非常显著 (P <0 0 5 )。 3 猝死组QTd、QTcd明显高于非猝死组 (P <0 0 5或P <0 0 0 1)。 4 再发MI组除急性期外QTd、QTcd明显高于首发MI组 (P <0 0 5或P <0 0 0 1)。 结论 测量MI时的QTd、QTcd可用于预测猝死发生的危险性 ,而再发性MI后QTd、QTcd的变化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卡托普利早期治疗4周对心肌梗死(MI)患者远期病死率的影响。方法对中国心脏研究(CCS-1)急性期入选随机治疗4周的急性MI患者进行远期随访,选择急性试验中完成观察20例以上的单位随访。结果计划随访8000例,实际随访7079例,随访率为88.5%。卡托普利治疗组(n=3554)与安慰剂对照组(n=3525)两组患者的基本临床情况相似,故有可比性。平均随访(23.3±16.9)个月,平均年龄(63.6±10.6)岁,男性占76%。累积总病死率为16.0%(n=568)与17.9%(n=631),治疗组明显减少(10.6%;P=0.03);心血管性死亡(14.7%vs16.6%)明显减少(P=0.03),其中心力衰竭死亡(4.5%vs6.0%)减少更显著(P=0.004);早期每治疗1000例急性MI患者,累积可挽救患者生命19人。治疗组早期病死率(9.0%vs9.6%)减少6.3%(P=0.31);远期病死率(7.0%vs8.3%)减少15.7%(P=0.05),其中心力衰竭死亡减少更显著。结论急性MI患者早期应用卡托普利治疗4周,可显著减少MI患者累积及远期病死率。  相似文献   

13.
作者比较了接受静脉内链激酶治疗(SK)与接受常规治疗的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出院前的左室功能,分析再灌注状态及非梗塞区血管的解剖,着重于溶栓治疗对局部室壁功能的影响。方法:368例 AMI患者随机分为接受静脉内SK 150万U(SK组)及常规治疗(常规组)。全部符合以下条件:年龄<75岁,症状出现<6小时,心电图STv_(1-3)抬高>1.5mv,或其它导联>1mv。从症状出现到开始治疗的平均时间为209分,42.9%<3小时。SK组138例(72.3%)和常规组112例(63.3%)于A·MI后10.4±7.4天行冠脉及左室造影,170例的造影可供分析,其中49例为前壁,121例为下壁。对每例进行了总体和局部左室收缩功能定量分析。运用微型计算机对30度右前斜位左室造影描记舒张期末和收缩期末左室心内膜周边,计算总体喷血分数(E-F)。采用中线法计算各节段的运动。同时建立一52例正常人节段活动范围数字模式图,以供本实验对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观察阿托伐他汀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分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影响。1资料与方法病人来源于2002年3月至11月收住我院的40例入选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包括急性心肌梗死和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所有患者在入院前1个月未服用任何降脂药物,随机分A组(20例)为常规治疗,年龄(58.8±9.7)岁,男14例,女6例。B组(20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10mg/d,年龄(64.0±9.8)岁,男15例,女5例。两组研究对象一般临床资料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匹配良好。两组治疗前、治疗后4周分别检测血脂、肝肾功能、心…  相似文献   

15.
<正> 观察对象为10例(男7、女3)日趋发作频繁的室上性心动过速(SVT)患者,年龄22~70(平均42±15)岁。其中1例连续发作4日,4例为每周、5例为每月发作一次。5例诊断预激综合征。9例无明显器质性心脏病,1例心脏扩大,心功能Ⅱ级。检查前停用抗心律失常药物至少5个半衰期,采用食管心房调搏术进行基础电生理测试。应用频率递增与程序早搏刺激法诱发与终止SVT,测量诱发窗口房室传导  相似文献   

16.
心律失常是急性心肌梗死最为常见的并发症,大约75%~95%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发生心律失常,部分可发生心源性猝死。本文探讨AMI早期补镁减少严重心律失常发生的疗效,结果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将我院2003年来12h内的初发急性心肌梗死98例住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镁剂治疗组(A组)52例,其中男34例,女18例,年龄45~72岁,平均(61.0±4.8)岁,急性侧壁心肌梗死16例,急性前壁心肌梗死36例。对照组(B组)46例,其中男30例,女16例,年龄48~68岁,平均(60.0±3.2)岁,急性侧壁心肌梗死14例,急性前壁心肌梗死32例。两组性别、年龄、…  相似文献   

17.
该文探讨原发性高血压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对251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其中男性29例,女性122例,年龄(59.6±9.8)岁。高血压等级标准分为3组,Ⅰ级高血压52例;Ⅱ级高血压02例;Ⅲ级高血压97例。再根据病程分为3组;A组(<5年)98例,年龄(57.5±9.4)岁;B组(5~10年)70例,年龄(60.5±10.3)岁;C组(>10年)83例,年龄(62.5±9.3)岁。和93例健康对照者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测,测量血管内径、内中膜厚度I MT)、血流频谱参数及观察斑块的存在与否,了解其与原发性高血压的关系。结果: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I MT较对照组明显增加(P<0.01),斑块发生率…  相似文献   

18.
在有室上性心动过速(SVT)病史的414侧电生理检查中,发现潜在性预激综合征78例,占18.84%。其中A型42例,B型36型,诱发窗口及旁道不应期分别为300±45.2ms,358.8±39.5ms(P<0.01);284.5±46.3ms,321.7±38.5ms(P<0.05)。78例中有28例诱发出SVT,其旁道不应期为272.4±45.6ms。本结果表明潜在性预激综合征是SVT的一种常见病因。A型、B型预激的不应期有差别是否受调搏电极位置及旁道解剖部位相对关系的影响,值得探讨。  相似文献   

19.
二尖瓣关闭不全(MI)是心肌梗塞的常见并发症。在心肌梗塞急性期,其发病率为5O%,其后为8~31%。MI的发生是乳头肌急性缺血所致机能障碍、心肌—瓣膜结合部的坏死或纤维化等病变、心室壁运动障碍、左室动脉瘤和乳头肌正常相互关系破坏的结果。近年来用血管扩张剂治疗心力衰褐取得了良好疗效,其应用范围日益广泛。然而,对心肌梗塞后MI所致心力衰褐的疗效,尚少研究。作者对26例心肌梗塞后MI用消心痛和/或肼苯哒嗪治疗的患者,以超声心动图和综合血流描记法进行了血液动力学观察。全部患者的MI均发生于大病灶心肌梗塞后,其病程为3个月~2年。其中,前壁心肌梗塞为18例;后壁心肌梗塞为7例。年龄为40~72岁,平均56岁,MIⅢ级者12例;Ⅸ级者13例。在MI的诊断上,除临床表现外,还依据超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回顾分析,对经皮气管切开术及常规气管切开术进行比较,特别是将经皮气管切开术常见的困难及其解决方法介绍给同道,以资借鉴。1资料及方法1.1临床资料2001年1月至2005年10月我科开展经皮气管切开术共91例,年龄(38.18±17.04)岁,其中男60例、女31例,APACHE-Ⅱ评分(19.77±8.12)分,气管切开前气管插管者47例。常规气管切开术(对照组)82例,年龄(35.72±13.95)岁,其中男56例、女26例,APACHE-Ⅱ评分(18.76±5.82)分,气管切开前气管插管者36例。两组患者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1.2方法经皮气管切开术由ICU有经验的医生完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