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脑性瘫痪患儿高压氧治疗疗效、病程、年龄多因素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影响脑性瘫痪(脑瘫)疗效的主要因素,为临床进一步提高脑瘫治疗效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共选取我院脑瘫患儿380例。所有入选患儿均给予为期60d的住院康复治疗(1个疗程),并于治疗结束后定期对其进行随访,将各种有可能影响脑瘫患儿疗效的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经Logistic回归分析后发现,影响脑瘫患儿疗效的主要危险因素包括体质、配合程度、异常姿势反射、胎龄及治疗年龄等,其中胎龄与治疗年龄与患儿疗效密切相关。结论体质、配合程度、异常姿势反射、胎龄及治疗年龄等为影响脑瘫患儿疗效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脑性瘫痪40例功能治疗疗效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相似文献   

4.
脑性瘫痪(简称脑瘫)是指发生在产期、围产期由多种原因引起的脑损伤和脑发育缺陷。虽然近年来产科和新生儿保健的水平不断提高,但脑瘫的发生率并无明显下降,因此对于其病因的研究更显重要。作仅从各型脑瘫患儿的出生史回顾性分析其与高危因素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脑性瘫痪是指患儿在围产期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非进行性的脑损伤,主要表现为中枢运动障碍。本文总结了我科100例脑瘫患儿应用高压氧治疗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脑性瘫痪患儿父母的生活质量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法,对103名脑性瘫痪患儿父母和100名健康儿童父母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父母的一般情况、生活质量、心理压力、应对方式、社会支持及婚姻满意度.结果 脑性瘫痪患儿父母的生活质量得分低于正常儿童父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脑性瘫痪患儿父母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有社会支持、心理压力及患儿病程(P<0.05);社会支持差,心理压力大,患儿病程短的父母生活质量较差.结论 脑性瘫痪患儿父母的生活质量低于健康儿童父母,其生活质量主要的影响因素有社会支持水平、心理压力和患儿病程.应着重加强对脑性瘫痪患儿父母心理压力、社会支持方面的护理干预,尤其应加强对病程较短的脑性瘫痪患儿的父母进行心理辅导.  相似文献   

7.
正常运动模式和强化运动量对脑性瘫痪患儿疗效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脑性瘫痪是从受孕开始至新生儿期因各种原因引起的脑损伤而致的一组综合征,以非进行性中枢运动障碍和姿势异常为主要临床表现并发智力低下、言语障碍、行为异常、癫痫等[1].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影响脑瘫患儿康复效果的家属因素。方法对153 例脑瘫患儿的153 名家属,采用家庭基本情况、对患儿疾病了解程度、依从性3 项自制调查问卷和艾森克人格量表、婚姻质量问卷、社会支持量表、症状自评量表、幸福感指数5 项标准调查问卷进行调查;康复前后采用残疾儿童综合功能评定法对患儿进行评定。结果康复有效、无效的患儿间,家属的依从性、对患儿疾病了解程度、家中有无健康子女、艾森克人格内外向和掩饰性、症状自评6 项因素有显著性差异(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家中有无健康子女、内外向人格、症状自评是影响患儿康复效果的独立因素。结论脑瘫患儿的家庭状况、家长的人格特征和心理健康影响患儿康复效果。  相似文献   

9.
运动疗法改善脑性瘫痪儿童下肢痉挛状态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目的 脑性瘫痪的康复治疗是一个长期而持续的过程,目前中国儿童康复医疗机构数量少,同时很多家庭负担不起昂贵的治疗费用。为了能提高这些息儿的疗效,探讨不同年龄组及家长参与康复训练对痉挛性双瘫患儿下肢肌张力改善的影响。方法 痉挛性双瘫患儿89例。根据年龄分为《3岁组和&;gt;3岁组;并根据家长参与情况分为参与组和不参与或不规则参与组。全部患儿均采用运动疗法为主的综合康复治疗。观察治疗后肌张力缓解的情况。结果 ≤3岁组总有效率95%,&;gt;3岁组总有效率72%,两组相比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x^2=30.26,P&;lt;0.01)。家长参与组总有效率为89%,家长不参与或不规则参与组总有效率为46%,两组相比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x^2=85.44,P&;lt;0.01)。结论 不同年龄组疗效有显著性差异。家长有规律的参与康复训练有助于肌张力的缓解,提高脑瘫患儿的康复效果。  相似文献   

10.
方亮  王岚  郑岩  赵艳玲  李正秀 《现代康复》1999,3(4):393-395
目的:为探讨影响小儿脑性瘫痪疗效因素,提高疗效。方法:对52例脑瘫儿并对坚持3个月疗程伴智力迟滞的脑瘫儿的年龄、疗程、病情、智力恢复、脑瘫诱因等进行了对比观察。结果:有效率~2岁组为93.5%,~4岁组为60.0%,~6岁组为62.0%,与~2岁组比较,P<0.05.疗程~1月有效率为40.91%.~2月为92.86%.~3月为93.75%。轻度及中度脑瘫有效率分别为91%及80%.重度为12.5%。15例智力迟滞较治疗前智商值提高8.02,中度智力迟滞提高6.63.重度智力迟滞提高4.17。新生儿窒息早产儿及低体重有效率为83.87%,其他因素引起的脑瘫儿有效率为52.83%.头部CT异常改变与脑瘫疗效.无明显相关。结论:年龄越小疗效越好;疗程长疗效好.脑瘫程度与疗效明显相关;伴智力迟滞需3个月治疗方可收到疗效。建议做好孕期及新生儿期保健.早期发现及时治疗方可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1.
脑性瘫痪患儿踝足矫形器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王玉霞  杨正  张进华 《中国临床康复》2004,8(36):8325-8325,8333
目的踝足矫形器是小儿脑性瘫痪治疗中最常见的一种矫形器,探讨不同种类踝足矫形器的特点及有效性。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PubMed 1992—07/2004—05期间相关文章.检索词为“orlhoses,cerebral palsy”,并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English,同时计算机检索《中国临床康复》1990-01/2004-05期间相关文章,并限定语言种类为中文,检索词“矫形器,脑性瘫痪”。结果英文文献共检得19篇,除6篇为重复研究,选取13篇纳入;中文文献共检出2篇,全部纳入。结论不同设计的踝足矫形器对脑性瘫痪患儿的治疗作用各有侧重,最好据实际情况为患儿佩戴最适合的矫形器。踝足矫形器是脑性瘫痪治疗中一项重要的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2.
为分析脑性瘫痪患儿的肺功能改变。选择46例脑性瘫痪患儿(患儿组)及30例健康体检儿(对照组)为研究对象。在平静呼吸下进行肺功能检测。结果显示脑性瘫痪患儿呼吸频率增快,潮气量降低,小气道通气功能障碍及阻塞性胸内大气道通气功能障碍,总顺应性降低,呼吸系统阻力增加,提示脑瘫患儿的肺功能改变是客观存在。  相似文献   

13.
目的:为探讨影响小儿脑性瘫痪疗效因素,提高疗效。方法:对52例脑瘫儿并对坚持3个月疗程伴智力迟滞的脑瘫儿的年龄、疗程、病情、智力恢复、脑瘫诱因等进行了对比观察。结果:有效率~2岁组为93.5%,~4岁组为60.0%,~6岁组为62.0%,与~2岁组比较,P<0.05。疗程~1月者有效率为40.91%,~2月者为92.86%,~3月者为93.75%。轻度及中度脑瘫有效率分别为91%及80%,重度为12.5%。15例智力迟滞较治疗前智商值提高8.02,中度智力迟滞者提高6.63,重度智力迟滞者提高4.17。新生儿窒息早产儿及低体重者有效率为83.87%,其他因素引起的脑瘫儿有效率为52.83%。头部CT异常改变与脑瘫疗效,无明显相关。结论:年龄越小疗效越好;疗程长者疗效好;脑瘫程度与疗效明显相关;伴智力迟滞者需3个月治疗方可收到疗效。建议做好孕期及新生儿期保健,早期发现及时治疗方可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4.
脑性瘫痪是出生前到出生后一月内 ,运动中枢受损而出现的非进行性中枢性运动功能障碍综合征。主要表现为中枢性运动障碍和姿势异常。我们从 1998年 5月~ 2 0 0 1年 5月对160例脑瘫患儿进行了综合治疗 ,报道如下。160例患儿均来源于本院门诊及住院病房 ,男 114例 ,女 46例 ,年龄 4月~ 1岁 2 5例 ,1~ 3岁 110例 ,4~ 6岁 2 5例 ,均根据第一届全国小儿脑瘫座谈会拟定的标准[1] 确诊。病因 :难产、窒息、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 115例 ,早产低体重 15例 ,黄疸 5例 ,不明原因 2 5例。智力正常 90例 ,轻度低下 70例。治疗方法  (1)运动疗法 :按…  相似文献   

15.
脑性瘫痪(简称脑瘫)是指发育早期阶段各种原因所致的非进行性脑损伤,临床主要表现为中枢性运动功能障碍和姿势异常。其中约80%伴有不同程度的语言障碍、智力障碍等^[1]。语言障碍是脑瘫儿童康复研究领域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因为语言在小儿生长发育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是人类获得终身学习力和生长力的工具,更是获取精神营养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6.
小儿脑性瘫痪(cerebralpalsy,CP)是指患儿出生前到生后1个月内因各种原因所致的非进行性脑损伤,主要表现为中枢性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常伴有智力低下、语言障碍、癫痫等。在我国CP的发病率为1.8%0~4.0‰,已成为儿童肢体残疾的主要疾病之一,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一定的负担。我们就高压氧(hyperbaricoxygenation,HBO)综合治疗60例CP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7.
18.
运动治疗技术的综合应用对小儿脑性瘫痪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陆少珠 《中国临床康复》2002,6(17):2612-2612
目的 探讨与观察运动治疗小儿脑瘫技术的综合应用及结果。方法 32例脑瘫患儿均采用以手法治疗、运动训练为主,辅以作业、认知治疗、心理辅导等综合性的康复治疗手段,从改善肌张力开始,逐渐促进与提高患儿的运动能力,并以肌肉硬度评价标准(HOLT评价表),及运动能力指数(MQ)追踪。结果 治疗前后肌张力显改善(P<0.0001),运动能力显提高(P<0.0001),差异有显性。结论 综合应用各种运动治疗技术能在较短时间内明显改善患儿的肌张力并提高运动能力,取得较满意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9.
脑性瘫痪(Cerebralpalsy。CP)是出生前到出生后1个月内由各种原因所引起的脑损伤或发育缺陷所致的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据报道,国际上CP的发病率约为0.1—0.5%,发达国家平均0.15-0.20%,我国CP发病率约为0.3-0.5%。现代医学的发展及医学模式的转变,使感染性疾病得到了有效控制,随着新生儿重症监护的建立和发展,许多极低体重儿、严重缺氧缺血性脑病、胆红素脑病等患儿的生命得以保留,同时,也增加了脑性瘫痪(以下简称脑瘫)的发生。如何对脑瘫儿童进行早期诊断、提高康复效果,是当前社会及家长极为关注的问题。[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