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研究CT、MRI检查在脑囊虫临床诊断中的影像学价值。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76例脑囊虫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患者进行CT和MRI检查。结果:两种诊断方式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囊虫患者的脑脊液中嗜酸粒细胞增多,对脑囊虫病患者进行临床诊断和检查可以采用CT检查,如果CT不能确诊下,可以采用MRI做进一步检查。  相似文献   

2.
应用脑脊液细胞玻片离心沉淀法,对35例脑囊虫病人脑脊液(CSF)中白细胞总数、嗜酸性粒细胞、嗜硷性粒细胞、激活淋巴细胞、浆细胞进行分类分析,并与其中23例的CSF猪囊虫ELISA及头颅CT扫描比较。结果提示,CSF细胞学异常(主要表现为嗜酸性粒细胞、浆细胞和嗜硷性粒细胞的增高),特别在ELISA阳性和CT扫描正常者中对本病具有较高的辅助诊断价值。三者配合检测,能提高对本病的诊断率。  相似文献   

3.
脑脊液嗜酸性粒细胞的检查对于中枢神经系统寄生虫感染,尤其是脑囊虫病的诊断有一定的临床意义.本实验观察脑囊虫病患者的脑脊液嗜酸性粒细胞变化,为脑囊虫病的早期诊断,预测病情的复发和了解机体的反应机能提供线索.  相似文献   

4.
田耀武 《医学理论与实践》2012,25(16):2030-2031
目的:探讨脑囊虫的CT诊断与鉴别诊断。方法:对104例脑囊虫病患者行头颅CT平扫,83例做增强扫描。结果:脑实质型81例,脑室型4例,脑模型1例,混合型18例。结论:CT是诊断脑囊虫病最好的影像技术之一,尤其对钙化检出优于MRI,部分典型病例平扫即可确定诊断。结合临床实验室检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血清囊虫抗体实验)均可作出准确诊断。  相似文献   

5.
经病理或血清学证实的8例脑囊虫病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脑囊虫病的诊断及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脑囊虫病的临床资料。结果脑囊虫病以青壮年多见,流行病学资料及血嗜酸性粒细胞不能提示感染本病。以癫痫为首发症状者占50%,血囊虫循环抗体阳性率高而脑脊液低阳性率低。所有病例均为脑实质病变,脑电图及头颅磁共振检查均有异常表现,后者典型表现呈“靶征”。予吡喹酮或阿苯达唑驱虫,采用小剂量滴定法,合用甘露醇、地塞米松治疗,疗效佳,未发现不良反应。结论脑囊虫病诊断主要依据典型头颅磁共振表现、病理或血清学检查,现行治疗有效而未发现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6.
脑囊虫病ELISA试验、CT及MRI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ELISA囊虫试验、脑CT及MRI对脑囊虫病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主要对比分析临床确诊的42例脑囊虫病患者的血清及脑脊液ELISA囊虫试验、脑CT及MRI结果。结果:ELISA脑囊虫试验血清抗原、抗体检测阳性率均为54%,脑脊液抗原阳性率为60%,抗体阳性率为15%,抗体假阴性率为85%;血清及脑脊液囊虫抗原阳性一致者46%,抗体阳性一致者35%。42例脑CT/MR检查中,40%患者病灶呈局灶性分布,60%患者病灶呈弥漫性分布;大部分(93%)患者脑CT/MR显示活的囊尾蚴病灶与死的囊尾蚴病灶并存。脑CT及MR两者均进行扫描的患者11例,其中2例CT表现为弥漫性脑水肿,其余病例CT及MR病灶部位基本一致,但MR显示的病灶数目明显多于CT。结论:目前对脑囊虫病的诊断必须依赖综合性措施。  相似文献   

7.
脑囊虫病是猪绦虫囊尾蚴寄生于脑内所致疾病,临床分为癫痫型、脑炎型、颅内高压型及精神异常型等。典型的多发脑囊虫,有食“米猪肉”、排节片史、皮下结节,结合头颅MRI、CT检查,抗囊虫抗体检查等往往得到确诊,诊断不困难。但是其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容易误诊;单发脑囊虫病更易误诊,常误诊为:脓肿、囊肿、肿瘤等。现将我院2005-2008年收治的具有代表性的单发脑囊虫病3例进行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研究囊尾蚴病的流行病学和临床特征,加强临床工作者对囊尾蚴病的认识,提高临床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5年12月于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治疗的8例以头痛为主要症状并确诊为囊尾蚴病患者的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辅助检查结果、诊断、治疗与转归等。结果:8例囊虫病患者中,男5例、女3例,年龄23~54岁,平均年龄40岁;汉族7例,侗族1例;3例有喜食生肉、涮火锅等爱好,其余5例无明确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方面,7例为脑囊尾蚴病,1例为混合型囊尾蚴病(脑型合并皮下及肌肉型);5例以头痛伴或不伴恶心、呕吐为首发症状,2例以头痛伴癫痫为首发症状,1例以头痛伴上肢不利为首发症状。3例患者白细胞轻度升高,2例轻度贫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均在正常范围内。5例患者行脑脊液检查,3例蛋白含量升高,2例细胞数轻至中度升高,且以淋巴细胞增多为主。7例患者行血清囊尾蚴特异性抗体检测,有4例阳性。5例患者行头颅CT,仅1例影像学初步诊断时考虑脑囊虫病可能;8例患者均行头颅MRI,有4例影像学初步诊断时考虑寄生虫或囊虫病可能。3例患者予以吡喹酮,1例予以口服吡喹酮及槟榔南瓜子,2例予以阿苯达唑抗虫治疗,2例行脑室—腹腔分流术并予以吡喹酮抗虫治疗。结论:非流行区医务工作者对于无法用常见病解释的头痛、癫痫患者应警惕囊尾蚴病可能。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蛛网膜型脑囊虫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探讨可行的诊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蛛网膜型脑囊虫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结果及疗效。结果:7例患者流行病史均阳性,亚急性起病,头痛为主要首发症状(5例);血嗜酸性粒细胞增高3例,脑脊液白细胞数增高6例,蛋白增高5例,血清及脑脊液抗囊尾蚴抗体均为阳性;7例头颅MRI共发现蛛网膜下腔病灶18个,其中小囊型10例、花簇状7例、大囊型1例。5例单用阿苯达唑治疗,2例阿苯达唑联合吡喹酮治疗,2例行V-P手术解除颅高压症状。2例联合用药病灶较治疗前减少。5例单药治疗,其中2例驱虫治疗3~4次后病灶开始减少,另外3例驱虫治疗2次病灶无变化。结论:蛛网膜型脑囊虫临床及影像学有特征性改变,阿苯达唑治疗有效,必要时可联合用药。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小儿不典型结核性脑膜炎(TBM)的诊断,避免误诊误治。方法对于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疑似TBM的病人,详细询问病史及体检,并对脑脊液、头颅CT、胸片、PPD、结核抗体等综合分析。结果46例病人中农村病人35例,城镇病人11例;脑脊液异常43例;头颅CT异常37例;PPD阳性36例;外周血结核抗体阳性24例;脑脊液结核抗体阳性27例;外周血、脑脊液结核抗体同时阳性14例;43例作脑电图,异常36例。结论儿童TBM多不典型,详细询问病史和仔细的体检,对辅助检查的综合分析,保持对儿童TBM的高度警惕性是减少对此病误诊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赵茜  骞健 《中国厂矿医学》2002,15(5):399-400
癫痫型脑囊虫病是一种较常见的囊虫病类型,笔者就1999年1月至2000年12月间诊治的以癫痫发作为主要表现的31例脑囊虫病进行总结和分析,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和临床表现 所有病例均经过血清、脑脊液免疫学、脑电图及头颅CT或MRI检查,结合绦虫接触史和临床表现而确诊。男21例,女10例。年龄15~53岁,……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分析脑囊虫病的CT扫描特征及其诊断价值。方法:选取自2011年2月至2015年2月间本院收治的脑囊虫病患者58例,回顾性分析本组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特别分析患者的CT检查结果,总结脑囊虫病患者的CT扫描特征,并与患者的血清免疫学检查结果进行对比。为以后临床脑囊虫病的诊疗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结果:研究结果显示,本组58例患者中,根据CT检查结果可包括脑实质型、脑室型、脑膜型及混合型,分别有33例、6例、7例和10例。仅有2例未检测出,CT检查对于脑囊虫病的确诊率高达96.55%。结论:研究表明,脑囊虫病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CT检查是诊断本病较好的检查手段之一,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3.
吴光勇  姜冰  万新  李文泽   《中国医学工程》2007,15(2):201-203
目的探讨脑血吸虫病的影像学与免疫学诊断特点及价值。方法分析22例疑似脑型血吸虫病病人的CT、MRI及血液和脑脊液免疫学检查资料。结果经CT、MRI诊断的病人中18人为脑血吸虫病,血清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中有2人为假阴性,脑脊液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查中5人假阴性。结论CT、MRI及血液和脑脊液免疫学检查对脑型血吸虫病的诊断有很大的价值,MRI和脑脊液免疫学检查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4.
陈贞文 《海南医学》2008,19(1):92-92,17
目的 探讨结核性脑膜炎(结脑)的临床表现特点及诊断.方法 对我院1993年至2005年收治的30例结脑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结脑的临床表现仍以发热,头痛,呕吐,脑膜刺激征为主,但症状不典型者并不少见,症状呈多样化,尚可表现为四肢瘫,偏瘫.视力减退,眩晕等.脑脊液改变以蛋白升高,糖及氯化物降低为主,但仍有2例脑脊液生化完全正常,10例仅一项异常.胸部X线检查发现肺结核16例,占受检病例的59.26%,头颅CT8例异常,占受检病例的50%,以脑积水为主,其次是脑梗死及脑池闭塞.结论 结脑的临床表现及脑脊液改变不典型者并不少见.脚部X线检查及头颅CT异常率高.结脑的诊断应综合临床表现及脑脊液改变,同时应重视胸部X线及头颅CT检查.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病毒性脑炎所致患者精神障碍的临床表现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病毒性脑炎所致精神障碍患者86例(均符合CCMD-3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同时按照脑脊液与脑地形图、头颅CT与MRI不同的检查方式进行分组对比。结果:不同检查方法之间差异显著(P<0.01),分裂样障碍47例、躁狂状态24例、抑郁状态13例、癔症样表现2例,脑地形图相对脑脊液的异常率要高;而患者头颅MRI相对CT检查异常率要高,预后:痊愈43例,好转28例,无效11例,转院4例,出院后死亡2例。结论:病毒性脑炎所致患者精神障碍的临床表现形式多样,无意识障碍时易误诊,从头颅MRI检查异常的部位来推测病毒感染的种类可能,以便于治疗和评估预后,而脑地形图和头颅MRI的异常率相对较高,有助于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脑囊虫病的影像学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脑囊虫病患者60例经临床治疗及实验室检查确诊,对影像学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按脑囊虫寄宿部位将脑囊虫病分为脑实质型51例、脑室型2例、脑膜型1例和混合型6例.结论:脑囊虫病CT、MRI表现多种多样,X线、CT、MRI是诊断脑囊虫病最常用的影像技术之一,可显示各型脑囊虫病改变,尤以非活动性脑囊虫病更佳.CT、MRI增强扫描可发现脑实质更多病灶.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高颅压型脑囊虫病的手术与药物治疗.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33例高颅压型脑囊虫病的临床表现、影像资料及手术方法和药物治疗进行分析.结果高颅压型脑囊虫病表现为颅内压进行性增高,依临床表现及CT、MRI检查大部分可早期诊断,但对部分不典型者常易误诊,MRI检查有助于鉴别诊断,对有明显占位或脑脊液循环梗阻者,应手术摘除囊虫;对经药物治疗后出现颅内压升高并危及生命者应行颞肌下减压.术后均应配合药物治疗.结论高颅压型脑囊虫病依其临床表现、影像资料多可早期诊断,其治疗应是手术治疗结合合理的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18.
为分析小脓肿型脑囊虫病的临床特点 ,对 16例小脓肿型脑囊虫病的临床、诊断及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表明 :小脓肿型囊虫病人均以癫痫起病 ,神经系统检查无阳性体征 ,,CT检查有一定的特征性 ,血清及脑脊液酶联免疫吸附试验阳性率低。 16例中 3例抗囊虫药物治疗而愈 ,13例予抗囊虫药物或抗感染治疗 15~ 40天 ,CT复查病灶无明显缩小而改为手术切除。认为综合分析小脓肿型脑囊虫病的临床、CT及免疫学检查特点 ,有利于正确诊断及制定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9.
癫痫发作是脑囊虫病最常见的症状之一。笔者收集52例脑囊虫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均经头颅CT和/或删检查,血清和/或脑脊液囊虫免疫学,病理学证实,其中伴发癫痫发作38例,现报告如下,并结合文献对其并发癫痫的相关因素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20.
对336例脑脊液细胞学检查中嗜酸性粒细胞的检出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脑囊虫病组的嗜酸性粒细胞检出率明显高于其他神经系统疾病(P<0.001);并结合文献对各种因素引起脑脊液中嗜酸性粒细胞增高的临床意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