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右肾包膜动脉参与原发性肝癌供血发生率低,既往文献报道少。本研究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特点及影像学资料,并探究右肾包膜动脉化疗栓塞在原发性肝癌患者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方法2016年5月至2019年12月,共纳入13例右肾包膜动脉参与原发性肝癌供血病例,观察并分析其影像学资料、右肾包膜动脉造影及参与肿瘤供血特点、化疗栓塞术后并发症以及近期疗效。 结果患者肿瘤大小为2.4~15.6 cm,平均8.0±4.25 cm。所有患者肿瘤均位于Ⅴ、Ⅵ、Ⅶ段中一段或两段,其中,69.2%(9/13)患者肿瘤压迫或紧贴右肾。10例患者仅由肾包膜上动脉供血,2例患者仅由肾包膜中动脉供血,1例患者同时由肾包膜上动脉、中动脉供血,无肾包膜下动脉供血病例。术后1个月及3个月局部控制率分别为92.3%、84.6%。 结论对于肝肿瘤位于右后叶且肿瘤负荷较大时,可常规行右侧膈下动脉及右肾包膜动脉造影,明确是否参与肿瘤供血。右肾包膜动脉化疗栓塞安全有效,近期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2.
肾段及亚段疾病血管栓塞术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经肾动脉手管超选择至肾段及肾亚段对肾肿瘤及肾动静脉畸形进行栓塞治疗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4例肾肿瘤患,经导管超选择至肾段及肾亚段,行化疗栓塞术。8例肾动静脉畸形均经DSA证实,经导管超选择性插管至肾段及肾亚段行栓塞治疗。栓塞材料为弹簧图、无水酒精、PVA或IBCA。结果:4例肾肿瘤患节段性栓塞均获得成功,治疗后肿瘤缩小,碘油沉积良好,CT复查肿瘤平均6个月无复发,相邻的肾段无梗死征象。8例肾动静脉畸形患超选择性栓塞均获得成功。1例术后6个月血尿复发,再次栓塞后血尿症状消失,其余未见复发。结论:肾段及肾亚段栓塞是治疗无手术适应证的肾脏肿瘤及肾动静脉畸形的有效方法,互能够最大限度的保护正常肾脏,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3.
肾恶性肿瘤肾外供血动脉的来源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肾恶性肿瘤肾外动脉供血的形成机制,以指导介入治疗。方法对141例肾恶性肿瘤患者,常规进行腹主动脉造影及选择性可疑供血动脉造影,分析其肾外供血动脉的特征及形成机制。结果141例患者中51例有肾外供血动脉(共87支),这些患者肿瘤均突破肾包膜;90例无肾外供血动脉,其中50例肿瘤突破肾包膜,40例肿瘤未突破肾包膜,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1.64,P<0.01)。肾外供血动脉的来源与肿瘤发生的部位有关。结论明确肾恶性肿瘤肾外供血动脉的来源,对于指导临床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腹膜后神经鞘瘤(附1例报告)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腹膜后神经鞘瘤为少见病,2005年4月我院收治1例,现结合文献复习报告如下。1病例病人,男,37岁。间断性右上腹痛10年,无其他伴发症状,可自行缓解。CT扫描提示:胰头后方、腔静脉与腹主动脉间见一类圆形软组织影,直径近3cm,边界清晰,注入造影剂后逐渐强化,延迟后密度仍较高;周围未见肿大淋巴结。入院后经术前准备,在全麻下行腹膜后肿瘤切除术。术中见:肿瘤位于胰头后腹主动脉旁,肠系膜上动脉的右侧,下腔静脉及左肾静脉前方,3cm×4cm大小为类圆形实性肿物,边界清,包膜完整。术后病理:腹膜后神经鞘瘤。术后随访半年,无复发。2讨论2·1概况神经鞘…  相似文献   

5.
肾母细胞瘤又称肾胚胎瘤或腺肉瘤,是小儿腹膜后最常见的恶性肿瘤,约占小儿恶性肿瘤的20%。肾母细胞瘤可发生于肾的任何部位。肿瘤生长迅速。可生长至20-30cm,肿瘤增大可突破包膜侵及肾外组织。神经母细胞瘤亦为小儿常见腹膜后肿瘤之一,发病率仅低于肾母细胞瘤。当肿痛侵犯肾脏时,两者之间有时难以鉴别,因此。笔者重点分析两考的CT征象并进行比较,寻求鉴别要点。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飞行人员肾癌的临床特征,提高飞行人员肾癌的诊治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2021年2月经空军特色医学中心收治的13例飞行人员肾癌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结果 13例病例中大部分经体检发现发病年龄25~54岁,中位年龄43岁,中位飞行时间4 100 h,无任何临床和不适症状,仅有1例以腰部疼痛及肉眼血尿为临床症状,双肾均可发生肾癌,组织学类型以透明细胞癌为主,病理学分级均为1~2级,均属于T1分期。经统计发现年龄与肿瘤部位相关。结论 飞行人员肾癌早期无临床症状,通过本研究明确飞行人员肾癌的临床特征,发现飞行人员发生肾癌的高危因素,从而有效延长飞行人员的飞行寿命。  相似文献   

7.
1 临床资料 患者男性,运-5B飞行员,总飞行时间4200h。平时积极参加体育锻炼,身体素质好,无慢性病和老年病发生,体型适中。飞行耐力好,技术精湛。2002年8月疗养大体检行B超检查时发现右肾中下部有5.1cm×4.9cm的圆形低回声包块,边界清晰,有完整包膜,疑为右肾癌。患者既往无右侧腰腹部疼痛、肉眼血尿、发热、乏力及消瘦等现象,血压平稳。急转空军总医院诊治。经B超、CT等检查,诊断为右肾癌,行手术切除。术中见肿瘤包膜完整,无近、远处转移迹象。病理诊断:右肾透明细胞癌。术后应用干扰素、中药治疗,进  相似文献   

8.
病历简介患者,男,18岁。警官学校学员。3周前因擦地板自感腰部酸痛,但疼痛无放射。病后无发热,无膀胱刺激症状,亦无血尿及脓尿史。曾经苏必得、青霉素、阿莫西林治疗1周,症状减轻,但停药后症状复发。故来我院就诊,疑“肾肿瘤”收入院。体检:一般情况好,浅表淋巴结不肿大,心肺未见异常。触诊:腹部柔软无压痛及反跳痛,未触及肝脾,莫菲氏症阴性。B超检查:右肾形态失常,明显增大,轮廓尚清晰,包膜增厚,回声增强,活动度差,肾实质回声不均匀,于右肾中段见76cm×53cm的强回声包块向包膜外凸起。该肿物界限清楚,形态尚规则,内部回声不均匀,其…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后腹腔镜下肾部分切除术治疗肾肿瘤的疗效及临床价值。方法对16例患者行后腹腔镜下肾部分切除术,其中肾细胞癌11例,肾错构瘤5例。肿瘤直径1.0~4.5cm。结果16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50~210min,平均约110min。肾动脉阻断时间15~55min,平均32min。术中出血量30~600ml,平均约150ml。1例输血约400ml。术后住院7~10d,恢复良好。随访1~48个月,无肿瘤复发。结论后腹腔镜下肾部分切除术是一种损伤小、恢复快、安全、可行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0.
杨秀云 《民航医学》1998,8(3):21-23
癌症在飞行人员中并不少见,它严重威胁着飞行人员的健康。近年来,飞行人员喉癌亦时有发生,其预后与鉴定问题是当前航空医学鉴定学的重要课题之一。目前已有两名喉癌术后的飞行员在我室通过鉴定,其中一例经术后5年及放飞后3年随访,无复发,并圆满完成飞行任务。现对喉癌手术预后与鉴定问题探讨如下。  相似文献   

11.
恶性肿瘤是一种常见疾病,在飞行人员中亦不少见。我院于1959~1987年无选择性的收治飞行人员恶性肿瘤患者106例,经综合治疗后5年、10年生存率分别为50.0%及47.9%。其中15名恢复了飞行,复飞率达14.2%。本文总结复飞的实践经验,对复飞标准提出了一些原则性建议。  相似文献   

12.
目的总结后腹腔镜下肾癌根治术的腔镜解剖特点,以提高术中腔镜游离的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12例在我院行后腹腔镜下肾癌根治术的局限性肾癌患者临床资料,其中左侧7例,右侧5例;肿瘤直径1.4~7.0cm,平均3.4cm;术中先常规建立腹膜后腔,在肾周筋膜无血管平面间游离肾脏背侧,找到肾蒂血管后结扎离断,再在筋膜无血管平面充分游离肾脏及肾周脂肪;观察术中术后并发症及手术疗效。结果所有手术均取得成功,无一例转为开放手术,术中无明显并发症发生,无一例发生腹膜破裂。平均手术时间为62min(48~105min);平均出血量为70ml(40~200ml);患者术后4~7天出院,随访3~20个月无肿瘤复发及转移。结论腔镜下辨认正确的解剖层面游离肾周间隙及肾血管,能提高后腹腔镜下肾癌根治术的手术安全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乳头状肾细胞癌(papillary renal cell carcinoma,PRCC)的动态增强CT表现及特点,以提高对本病变的诊断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1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PRCC的动态增强CT表现。观察瘤体的部位、大小、形态、钙化、包膜、CT密度、强化形式及程度等特点。结果 17例PRCC,16例为单发病灶,1例为两肾多发病灶。肿瘤直径1.9~8.7cm(4.9±2.6)cm。瘤体位于肾髓质13例,位于肾皮质4例。肿瘤形态呈类圆、椭圆形15例,不规则形2例,肿瘤有包膜或假包膜15例,无包膜2例。囊变7例,钙化灶2例,无腹膜后淋巴结转移。CT平扫,PRCC密度稍高于正常肾皮质和肾髓质(40.6±4.3vs 33.7±3.5or 30.3±3.1,P<0.05);增强扫描,皮质期、皮髓质期、肾盂期,PRCC强化程度均低于肾皮质(P<0.05);皮质期、皮髓质期,PRCC强化程度高于肾髓质(P<0.05),但肾盂期低于肾髓质强化(P<0.05)。结论 PRCC的动态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点,综合分析该肿瘤的CT特点,有助于提高该肿瘤的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几种肾脏少见肿瘤的CT表现,探讨其CT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3例肾脏少见肿瘤患者的CT表现,观察瘤体的位置、包膜、密度、强化等情况,对比分析其影像学特点。结果原发性肾淋巴瘤5例,均位于肾髓质,4例浸润肾皮质,3例浸润肾盂,呈实性;2例呈实质肿块型,有包膜,密度均匀,增强扫描呈轻度强化,并可见肿瘤包绕血管征;3例呈弥散浸润型,密度不均,无包膜,增强扫描呈轻度强化。肾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3例,1例位于肾皮质,2例位于肾髓质,呈实性,均有包膜,密度均匀,增强扫描呈轻至中度强化。混合性上皮间质肿瘤3例,囊实性,均位于肾髓质,有包膜,皮质受压但无侵犯,增强扫描实性成分呈轻至中度强化。血管周细胞瘤2例,呈实性,位于肾皮质,有包膜,密度均匀,增强扫描呈明显血管样强化。结论 CT对肾脏少见肿瘤的诊断有重要价值,通过分析瘤体的位置、包膜、密度、强化方式等特点,有助于提高对该病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5.
一、临床资料患者男性 ,4 1岁 ,运 - 8领航主任 ,飞行总时间 2 80 0 h。患者于 2 0 0 0年 9月12日在疗养院年度大体检中 ,主诉上腹部经常性钝痛、腹胀 7年余。腹部 B超检查提示肝左叶与胃后壁间有一实质包块 ,大小 5 cm× 5 cm,质地均匀 ,与胃无明显分界。次日行纤维胃镜见胃后壁有一球形隆起 ,大小 5 cm× 5 cm。遂于2 0 0 0年 9月 18日送往上级医院 ,检查腹腔 CT、上消化道钡餐透视 ,均示胃后壁有 5 cm× 5 cm占位肿块 ,胃镜检查同前。即于同年 9月 2 8日行胃大部切除术 ,见大约 6 cm× 5 cm× 5 cm肿块 ,术后病理诊断 :胃间质肿瘤 ,未…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T1期肾癌部分切除术前和术后随访MRI检查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3例肾癌部分切除患者术前MRI检查病灶位置、大小、假包膜、有肾周浸润、肾静脉瘤栓和远处转移者资料并进行临床分期及与手术病理结果对照。术后最后一次MRI随访术区愈合情况、有无复发和远处转移。结果 53例手术病理证实均为T1期肾癌。病灶位置、大小、假包膜、有无肾周围浸润、肾静脉瘤栓和远处转移,与手术病理结果对照基本符合。术后MRI术区呈三角形或楔形,增大和无变化术区T2WI和DWI信号混杂,部分有分隔;缩小者T_1WI、T_2WI和DWI均呈低信号。术后随访无1例发生局部复发或远处转移。结论 MRI检查在T1期肾癌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前准确诊断和分期,把握适应证和术式选择及术后随访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7.
肾细胞癌边缘部CT征象与病理对照研究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目的:探讨肾细胞癌边缘部CT征象与病理基础。材料与方法:搜集3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肾细胞癌,观察其术前边缘部的CT征象与术后病理改变对照。结果:(1)CT肿瘤边缘形态分3类:肿瘤边缘清楚无分叶(50%);边缘清楚伴分叶(28%);边缘不清(22%)。(2)肿瘤边缘病理分3种类型:包膜完整(48%);包膜不完整或锯齿状(33%);无包膜(19%)。(3)肿瘤平扫边缘不清者有7例,增强后病灶“缩小”或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肾透明细胞肉瘤(CCSK)的CT表现及病理特点,提高对此病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CCSK患者8例.结合CT平扫、多期增强扫描图像和术后病理免疫组化等资料,总结其特征性表现.结果 右肾肿块3例,左肾肿块5例,直径均>8 cm,表现为类圆形软组织肿块从肾门区向外单中心膨胀性生长,肾集合系统受压变形,残肾组织受压呈杯口状改变,肿瘤累及肾髓质,包膜完整,边界清晰;病变密度较均匀,以实性病变为主,其中2例见小斑片状出血灶,均无淋巴结转移及瘤栓形成.增强扫描肿瘤明显不均匀强化,实性成分呈云絮样、鱼肉样或虎斑样明显强化,瘤内可见多发斑点状及条纹状高密度血管影.结论 CCSK的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有助于临床诊断及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9.
目的结合民航航线运输驾驶员肾结石的医学鉴定,探讨民航飞行人员肾结石与肾钙化灶鉴别诊断,为航卫保障及医学鉴定提供依据。方法主要从三个方面综合考虑,一是病史,包括肾绞痛病史、血尿史,二是治疗效果,三是B超的形态改变。结果22例患者发现肾结石或钙化灶,至今2~16年不等,平均6.9年,经观察随访,无一有结石发作迹象,所特许放飞的患泌尿系统结石飞行人员至今最长安全飞行12100h,无因病影响飞行安全及出勤情况的发生。结论民航飞行人员肾结石的医学鉴定应慎重,对其最终能否鉴定为合格,具有重要意义的是相关的医学检查以及航空体检医师的正确评估。  相似文献   

20.
庞栋  曾存智  罗敏  肖序仁 《武警医学》2013,24(7):641-642
 患者,女,28岁,自由职业,主诉:双侧腰腹胀痛3周。现病史:3周前患者突发双侧腰腹胀痛,无放射痛,能忍受,伴低热无盗汗,无恶心呕吐、尿频及尿痛,2周前当地医院诊治,查:T37.5℃;血常规:WBC12.1×109,N82%,HGB125g/L。尿常规提示潜血2+,白细胞阴性。彩色超声检查:双肾包膜下积液。诊断肾周感染伴肾包膜下积液。予以头孢菌素抗炎治疗,2周后体温恢复正常,但腰痛及肾包膜下积液无减轻,2012-09-07转我院治疗。既往史:患者既往体健,否认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病史,否认肾脏病病史。否认肝炎、结核等传染病病史,无药物过敏史,否认外伤、手术史。否认服用活血、抗凝类药物。生育史:23岁结婚,育有1子,爱人及孩子体健。月经史:13(3~5)/28d,无痛经。查体:T36.5,P80次/min,R18次/min,BP120/80mmHg;心肺未见异常。腹软,双肾区叩击痛(+),输尿管走行区无压痛,余未见异常。入院后辅助检查:血常规:WBC6.11×109/L,N71.8%,HGB116g/L;凝血4项:PT10.5,APTT19.5,FbgC466.4,TT18.3;尿常规:潜血+1,红细胞27,白细胞未见;血沉:29mm/h;肝肾功能:ALT17,TP69.1g/L,ALB38.6g/L,Ur3.35mmol/L,Cr55μmol/L。血液电解质正常。血、尿细菌培养无细菌生长。我院彩色超声检查:双肾包膜下积液,右侧肾包膜下有出血并有分隔,肾盂输尿管无扩张;CT报告(图1):(1)双肾包膜下积液,右侧积血,双肾实质明显受压被挤至内上方,肾盂肾盏及输尿管无扩张;(2)肾周筋膜增厚;(3)胆囊结石。临床诊断:(1)双肾特发性包膜下积液;(2)胆囊结石。治疗:预防性抗炎治疗2d,复查彩超肾包膜下积液无缓解。经术前准备后在硬膜外麻醉下行B超引导下双肾包膜下穿刺置管引流术,术后右侧引出颜色较红液体,无血块,量约300ml,左侧引出淡红色液体,量约260ml,术后继续予以抗炎及止血治疗。术后第1天引出浅红色液体左侧60ml,右侧80ml,第2天,引流液明显减少,两侧各引出约20ml,2d后无引流液流出。观察3d无引流液流出,患者腰腹痛症状消失,复查彩超及CT双肾包膜下积液消失,肾大小、形态恢复正常(图2),拔出引流管,治愈出院,随访3个月复查彩超无复发。引流液检查腹水常规:外观红色浑浊,李凡它(+-),细胞总数32000,白细胞40,多核细胞(-),单核细胞(-)。抗酸杆菌(-)。肿瘤细胞(-)。引流液细菌培养无细菌生长。引流液、血液及尿液生化检查见表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