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正> 二、从温病的发生和发展来看 (一) 温病的发生同一温病发生,为什么有的病发于上焦卫分而但见表证;有的则病发于上、中、下焦的卫、气、营、血分而见表里相兼证(或为卫兼气分证,或为卫兼营、血分证,或为卫气营血俱病证)?这显然是由相同的外因作用于不同的内因(伏邪)所致。如:新感温邪侵犯上焦卫分,而上、中、下焦的气营血分无伏邪的,则但见表证,而无里证。例如有的风温或温燥或冬温病起,但见发热微恶风寒,头痛,咳嗽,口渴,或口鼻咽喉唇舌干燥,脉浮数等表(上焦太阴肺卫分)热证,一经辛凉解散即愈(但其病如果失治或误治,由于邪气久留,正气渐伤,其外邪亦可逐渐入内,而由表证逐渐转变成里证。)等。温邪直中入里或伏温自发于里,而无新感在表的,则病起即见里证,而无表证。例如中暑的暑邪入心而卒然昏倒,身热肢厥,脉伏,和暑 相似文献
3.
4.
5.
6.
7.
作者从事伤寒和温病的理论研究近三十年,一贯坚持寒温统一的主张。近几年来,作者的《寒温统一论》在国内外发表后,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并热切地盼望能够早日读到全书。为此,我们决定予以分期连载,以满足读者要求。本书内容分为总论和各论两部分,在总论中包括伤寒和温病的病因病机(外六淫与疫疠、内六淫与体质、伏邪、从内外因结合看伤寒和温病的发生和发展)、伤寒六经辨证论治的基本内容、温病三焦和卫气营血辨证论治的基本内容、八纲是伤寒和温病辨证论治的总纲。在各论中包括表寒虚实证治、表热虚实证治、半表半里寒热虚实证治、里热虚实证治、里寒虚实证治。其中所引《伤寒论》和《温病条辨》原文及其序号,悉遵全国中医学院试用教材重订本《伤寒论讲义》和人民卫生出版社重印本《温病条辨》。作者希望读者对本书及时提出宝贵意见,以便今后不断加以修改补充,使之渐臻完善。 相似文献
8.
9.
外感热病中的寒温之争由来已久,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临床中的困扰。文章从六经辨证、中医体质学、免疫学、外感热病治疗学等角度论证了伤寒与温病的统一性:一是从六经辨证认识,伤寒、温病辨证规律的相同之处;二是从中医体质学认识,伤寒、温病的辨治体系均与体质相关;三是从现代医学免疫学的观点认识,伤寒、温病均属于病原体感染后的免疫反应;四是以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重型为例,从免疫学观点认识“寒温统一论”;五是从《黄帝内经》中“各通其脏脉”治疗外感热病解读“寒温统一论”;六是从《黄帝内经》中“疏其血气”治疗外感热病解读“寒温统一论”;七是从扶正法治疗外感热病解读“寒温统一论”。基于外感热病属于感染诱发的免疫应答过程,文中指出温病病邪从口鼻而入,故病原体更早定植于呼吸道咽、气管、肺等部位;而伤寒中于皮毛,其发病与机体非特异性免疫的皮肤黏膜屏障作用相关,但两者免疫过程及转归大致是相同的。治疗上,二者均应早期疏通气机以祛邪;及早运用清热解毒及活血化瘀药物以扭转截断病情的进展;重视扶正,防止急性虚证的产生。最后结合耗散结构理论对其进行了相应的诠释:在引入熵的概念后,伤寒与温病可以从发病机制和治疗学上都得到相应的统一。由... 相似文献
10.
《寒温统一论》不仅集历代医家之精华,以发展的眼光寒温合看,真实地反映了温病学说对伤寒学说一脉相承的发展历史,还根据唯物辩证法对立统一的原则,在临床的基础上,把外感热病的正反(寒、温)两个方面,合而论之,使其互相羽翼,相得益彰。不仅在理论上寒温互用,补缺拾遗,解决了“千古疑案”,还在文章总体布局上,摆脱了寒温学说的传统理论格局的束缚,以八纲分证,顺理成章,且对传统寒、温学说中雷同、类似的内容,合理取舍,删繁就简,使其理论体系更为合理、紧凑,学术内容更加系统、严谨,亦有利于临床指导对外感热病的辨证论治。《寒温统一论》的问世,对中医外感热病的理论发展和临床提高,都将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和深远的历史影响。 相似文献
11.
万友生教授又一新著《寒温统一论》,已由上海科技出版社出版.它对解决伤寒和温病两大学派之争,使之更好地为临床服务,以促进中医理论的发展和疗效的提高,作出了贡献.现在我谈谈喜读此书后的几点体会:一、纲举目张体系完整本书把伤寒六经和温病三焦、卫气营血辨证论治的理法方药,网罗于八纲之中,落实在脏腑之上.即以表里寒热虚实为纲,六经、三焦和卫气营 相似文献
12.
万友生教授从《内经》气化原理立论,以厥阴、阳明两大证型为主要论据,提出了寒温统一论,解决了冰炭对立的千载讼争,对于实现热病学的规范化,揭开了新的扉页。为使寒温统一论成为完整、实用、优控的“软件成果”,有必要弄斧班门,略陈管见。一、疫毒与六淫作为“五气”的“六淫”在体质从化中必然以“五行”为中心形成“外因之应”的体系,疫疠包括外六淫在内而言。《素问》载“五疫”,《难经》指广义伤寒有五。足见《伤寒论》的“寒”字是根据《素问·热论》原理对所有外感热病高度概括的假定病原。“六淫”浮载“戾气”,“戾气”夹裹“六淫”,是瘟疫形成的气化模式,对构成六经证型具 相似文献
13.
14.
15.
寒温沟通论膜原(下)--辩证的统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和探讨了膜原的生理实质、病理特点与证治规律,提出了:(1)膜原之实质,即三焦焦膜始发之处,其位正当膈下;(2)膜原之地带.具有部位隐曲、气质浑杂的特有属性;(3)膜原之病理,病因多浊邪、病机主郁热、传变并内外、治法青开迭;(4)膜原之病症,乃是各类邪气阻滞三焦焦膜起始地带的病变总称.其病位居半表半里——以少阳三焦为主,易于蓉涉阳明太阴,伤寒温病皆有其类,然以温病之湿热、暑湿致病最多,伤寒、杂病则间而有之;(5)膜原之证治,依浊邪之寒热兼偏不网,约有七类证型与主方。根据中医证、理、法、方必须一贯到底的原则,系统论证了膜原学说在寒湿辨证论治中的内在境一性,为全面沟通中医采温内外辨证论治体系.作了一点有益的尝试. 相似文献
16.
17.
赵含森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1996,2(4):46-47
痰、饮、湿本是三个不同的病理概念,但它们又有许多相同之处。它们都是津液输布障碍的病理产物,都易阻滞气机,损伤阳气,其性皆重浊粘滞。所以其病证极为相似。在治疗上,三者皆宜用温药“和之”、皆宜行气、皆宜利湿行津和调补肺脾肾三脏。最后,笔者提出了治湿宜化痰除饮,治痰饮宜兼除湿的论点。 相似文献
18.
浏览一些有关中药的知识 ,发现几乎所有的教材和古今本草著作对郁金性味的记载均言“辛苦寒”。如最早记载该药的唐代本草著作《唐本草》 ,乃至当今的《中药大辞典》、《全国中草药汇编》 ,全国医学院校教材《中药学》等权威性著作无不皆言“性寒”。由此可见郁金性寒乃为千古定论。然笔者不敢苟同 ,特提出质疑如下 ,敬请同道斧正。1 .从药物来源看按全国医学院校教材《中药学》[1] (上海科技出版社 ,1 995年 6月第一版第 2 0 0页 )记载 :郁金为姜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温郁金CurcumaWenyujinY -H .chenetC .Ling、… 相似文献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