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1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对于颅外-颅内动脉旁路术(EIAB)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疗效目前尚未达成共识。作为缺血性脑血管病病理生理学机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脑血流动力学状态改变已经引起人们的重视。文章从脑血流动力学角度阐述了EIAB的临床意义,着重介绍了其术前评价、手术方式和疗效判定方法。  相似文献   

2.
颅内外血管架桥术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疗效的再评价   总被引:3,自引:4,他引:3  
目的 对颅内外血管架桥术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疗效进行再评价。 方法 对30例经正规内科治疗后仍有颈内动脉系统缺血症状的患者,进行了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吻合术,并对术后患者的脑血流改善情况及临床情况进行了分析。 结果 术前患者均为一过性缺血发作神经性缺损(TIA),可逆性缺血性神经障碍(RIND)和不典型脑缺血症状,术前CT,MRI检查无大面积脑梗死,SPECT·rCBF均有脑血流减低区。术后血管造影显示吻合口通畅率为86.7%,术后局部脑血流改善率为70%,随访仅发现2例患者有2次TIA,无完全性卒中发生,术前有轻度神经功能障碍的8例患者,术后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 结论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吻合术可预防颈内动脉系统血流动力学障碍性脑缺血发展成完全性卒中。  相似文献   

3.
缺血性腩血管病的治疗,是神经内科和神经外科普遍关注的问题之一.我国每年发病人数约为120万~150万,几乎所有病例均遗留不同程度的残疾.近年来,随着影像技术、显微外科手术、介入神经外科学以及神经外科学基础研究的发展和完善,脑血管病的诊断技术进展迅速,使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外科治疗有很大进展.文章就颈动脉内膜切除术、颅内外血管搭桥术和去骨瓣减压术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颅内外血管旁路移植术对慢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预防卒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于2000年10月—2009年10月间因慢性缺血性脑血管病行颅内外血管旁路移植术21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并随访患者术后的血管造影、临床症状等资料及氙CT检测脑血流的改善情况。结果①217例患者平均年龄(42±13)岁,其中男131例(60.4%),女86例(39.6%)。所有患者术前6个月内均存在脑缺血症状,包括短暂性脑缺血发作117例(53.9%)、可逆性神经功能缺损37例(17.1%)、完全性卒中63例(29.0%)。所有患者术前接受血流动力学评价,显示受累血管区局部脑血流量降低。②术前血管造影显示,烟雾病62例(28.6%),一侧颈动脉闭塞72例(33.2%),单侧大脑中动脉闭塞57例(26.3%),介入治疗困难的颈动脉或大脑中动脉重度狭窄患者26例(12.0%)。③术后脑血管造影显示,388个吻合口中,380个通畅,通畅率为98.0%(380/388)。围手术期9例(4.1%)患者出现颅内血肿,1例(0.5%)因颅内血肿引发脑疝死亡。④217例患者中,10例患者失访,失访率4.6%。其中172例患者平均随访时间(38±18)个月,81例患者于手术后1年临床症状完全消失。⑤共50例患者术后1个月接受氙CT定量检测脑血流,显示患侧局部脑血流量较术前明显改善(t=3.312,P〈0.05)。结论通过对慢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行颅内外血管旁路移植术后的中长期临床随访,显示颅内外血管旁路移植术对血流动力学性慢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具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5.
颅内外血管吻合术这一精细的术式由Yasargil首次完成并逐渐发展起来,已被用于脑缺血性脑血瞥病、烟雾病、颅内动脉瘤和脑肿瘤的治疗.文章重点探讨其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应用,并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血流动力学以及血管吻合术的适应证、术前评估、手术方式、术中评估、并发症、术后护理和预后等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6.
胱冬酶(caspase)是一组执行细胞凋亡的主要酶类.近年来的研究表明,胱冬酶参与多种疾病的发生和发展,特别是在肿瘤和神经系统疾病中.其中,胱冬酶-9是该家族最重要的启动分子之一.文章综述了胱冬酶-9的结构特点、活化与调节以及对细胞凋亡的调控机制,并简述其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联系.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肢体远隔缺血预适应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脑保护作用。方法收集既往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或脑梗死病史,并经药物规范治疗,将高血压、血糖、血脂等危险因素控制在正常范围内,并经影像学证实为颅内外多发性狭窄的患者145例。按照3∶2的比例随机分为肢体远隔缺血预适应组(rIPC组)85例,对照组60例。两组均严格按照2011年美国卒中和TIA二级预防指南用药,控制危险因素。同时给予rIPC组患者肢体缺血预适应训练,采用双臂血压计将双上肢加压至180~200 mm Hg,维持5 min,放气休息5 min,为1个循环,每次连续训练5个循环,1次/d,共治疗6个月。观察患者神经功能改善的情况及再梗死的发生率。其中rIPC组35例,对照组26例,接受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术(SPECT)检查,观察脑血流及代谢改善的情况。结果①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rIPC组中神经功能缺损有改善的有71例(83.5%),对照组有40例(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MRI检查显示,rIPC组有3例(3.5%)再次发生脑梗死,对照组有8例(13.3%)再次发生脑梗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SPECT检查显示,rIPC组脑代谢及血流较治疗前有改善的有29例(82.9%),对照组有13例(50.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④rIPC后,无一例患者出现心率、血压改变及其他不适感。结论肢体远隔缺血预适应可以明显改善缺血性卒中导致的神经功能损伤、改善脑血流及代谢,并且可以预防脑梗死的再发生。  相似文献   

8.
老年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脑血管造影结果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分析临床诊断为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的脑血管造影(DSA)结果,评估缺血性脑血管疾病行脑血管造影检查的价值。方法 对来自2个中心的临床诊断为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72例老年患者进行选择性全脑血管造影。所有患者局麻后,以Seldlnger技术穿刺一侧股动脉,按常规给予全身肝素化并监测活化凝血时间(ACT),使ACT控制在250-300s之间。结果 72例患者中,DSA检出脑供血不足19例,脑梗死32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4例,总检出率为76.4%。其中61例患者同时进行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MRA),MRA显示血管狭窄15例(24.6%),DSA46例(75.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1)。结论 DSA检查对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可以明确短暂性脑缺血和眩晕为首发症状患者的病因,有利于及时治疗。  相似文献   

9.
作为细胞内的能量感受器,AMP-活化蛋白激酶(AMP-activated protein kinase,AMPK)在维持细胞和机体能量平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最初,AMPK在糖尿病、肥胖等代谢性疾病的病理生理学过程中的作用研究较多;近年来,AMPK在脑组织中的分布以及酸中毒、氧化应激损伤和细胞凋亡等病理生理学过程中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视。同时发现,卒中后人为调节AMPK活性可改变神经细胞结局。因此,AMPK有望成为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新靶点。  相似文献   

10.
雄激素具有广泛的生物学效应.雄激素及其受体广泛存在于心脑血管系统,并在缺血性脑血管病(ischemic cerebrovascular disease,ICVD)发生和发展的多个环节发挥着重要的保护作用.除参与调节ICVD发病的危险因素,如动脉粥样硬化、血脂异常、高血压、凝血-纤溶异常、肥胖、糖尿病等外,雄激素还具有神经保护作用.文章对雄激素在ICVD中的保护作用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1.
脑电图检查是通过安放在头皮上的电极记录脑电活动信号的一种技术,能方便、及时、无创地评价脑细胞的生理状态,对脑血管病的诊断和预后判断具有重要临床意义.文章对脑电图在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诊断、辅助治疗和预后判断方面的进展进行了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