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STA-MCA)搭桥术在治疗大脑中动脉闭塞所致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5例大脑中动脉闭塞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采用了STA-MCA搭桥术。通过手术前、后脑血管造影及CT脑灌注成像对吻合口通畅情况及脑血流动力学进行评估。术后对患者进行长期随访,观察相关并发症及有无再发卒中。应用改良Rankin量表(mRS)对患者术后6个月的神经功能进行评估。结果:所有病例均顺利完成了手术;25例患者无一例出现相关并发症。术后造影示吻合口通畅,CT血流灌注成像显示术后6个月患侧脑血流量(rCBF)明显增加(P<0.05),脑血流平均通过时间(rMTT)下降明显(P<0.05)。神经功能mRS评分在术后6个月较术前有明显下降。结论:STA-MCA搭桥术可以提高闭塞侧脑组织的血流量,改善神经功能并降低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超急性期脑梗死的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与脑卒中评分及预后相关性情况。方法分析超急性期脑梗死患者22例临床资料,采用PhilipsBriliance16螺旋CT扫描机进行灌注成像分析。结果 2.1NIHSS初的线性回归方程为:Y=-3.12+6.70X1+0.001X2+4.21X3,X1表示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当X1=1说明无并发症,当X1=2说明有并发症,(t=4.77,P=0.000),X2表示的是脑血流量,X3=1表示大脑前或后动脉,X3=2表示大脑中动脉,(t=2.44,P=0.026);2.2NIHSS终的线性回归方程为:Y=2.62+6.26X1-0.23X2,其中当X1=1说明无并发症,当X1=2说明有并发症,(t=4.15,P=0.001),X2为缺血程度(t=-2.64,P=0.016);2.3缺血脑组织可恢复比率(PRR)=面积半暗带/(面积半暗带+面积梗死),其和神经功能恢复比率有相关关系(r=0.502,P=0.020)。结论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描述的是组织缺血后的血液动力学变化,可以通过预测半暗带和提示脑梗死患者的预后状态,为临床治疗提供指导意见。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灌注成像对肺癌脑转移瘤定量诊断的价值。方法:应用SIEMENS Somatom sensation 16螺旋CT,对32例临床资料证实的肺癌(包括鳞癌10例,腺癌18例,小细胞肺癌4例)单发脑转移瘤患者行CT灌注扫描,经灌注软件处理,显示血流灌注图,人工勾画感兴趣区,获得瘤周水肿区的局部脑血流量(rCBV),肿瘤血管表面通透性(PS),并与对侧脑组织相应的灌注参数和病理类型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转移瘤瘤周水肿区的局部脑血流量明显低于对侧脑组织,且近瘤周水肿区比远离肿瘤的水肿区的局部脑血流量要低,提示为血管压迫性水肿;肿瘤PS值明显大于对侧正常脑组织;并且3种类型的肺癌其脑转移瘤的PS值无明显差异。结论:CT灌注成像能定量脑转移瘤的血供状态,检测出瘤周水肿区的低灌注状态和肿瘤高血管通透性,动态检测转移瘤的治疗效果,准确估计临床病情。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全脑血管灌注成像在超急性脑梗死缺血半暗带及部位的判断中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60例超急性脑梗死疑似患者,在患者发病后6h行缺血部位的多层螺旋CT平扫和灌注成像与CTA成像诊断造影观察,并分析灌注图像与CTA的重建后处理图像,所有患者在发病1周后再次行多层螺旋CT复查。结果 15例患者经普通CT扫描发现可疑脑缺血区,45例患者未发现明显异常;所有疑似病例患者均继续行多层螺旋CT全脑血管灌注成像,通过将采集到的脑血管灌注图进行分析,被发现脑组织缺血的部位与患者的临床症状相对应;并通过多层螺旋CTA检查,发现患者大脑中动脉闭塞13例,7例大脑中动脉狭窄,4例颈内动脉狭窄。结论多层螺旋CT全脑血管灌注成像对临床诊断超急性脑梗死具有良好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可以早期发现患者脑组织中存在的缺血半暗带并为患者预后情况的评估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价值;多层螺旋CTA检查可以较及时的发现缺血性病变的原因,为进一步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 讨论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DWI成像特征与卒中机制的关系.方法 前瞻性纳入49例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的DWI资料,根据DWI上病灶数目分为单发和多发脑梗死,并统计其缺血性病灶的分布情况.结果 49例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中多发脑梗死31例(63.3%),单发脑梗死18例(36.7%).结论 多发性脑梗死为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最常见类型,其中呈深的、成链条状分布的内交界区梗死为多发性脑梗死最常见表现类型,其可能发病机制为动脉-动脉栓塞或血流动力学低灌注或二者的共同作用.深穿支梗死是单发性脑梗死最常见的表现类型,其发病机制可能为局部分支闭塞或共存的远端栓塞.  相似文献   

6.
段秀君 《中国药业》2010,19(18):21-23
目的探讨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预防作用。方法通过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阻断模型,观察EGCG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时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脑组织含水量、乳酸含量、能量代谢酶活性的影响。结果 EGCG能使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分值明显降低,脑组织含水量、脑组织乳酸含量有所减少,Na+-K+-ATP酶活性升高,与模型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EGCG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引起的神经损伤有预防作用,机制可能与其改善脑细胞代谢、减轻脑水肿有关。  相似文献   

7.
<正>运动性失语(Broca失语)是脑卒中后最常见的失语症类型之一,以语言表达障碍为主要临床表现,对患者的日常交流、生活及工作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传统认为Broca区是卒中后造成运动性失语的关键,然而随着现代医学影像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功能性磁共振成像、灌注成像和扩散成像重新定义了运动性失语的发病原因主要是Broca区及其相关脑组织局部血流动力学的改变,进而引发的脑组织结构形态的微观变化。语言功能的恢复是临床与基础研究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应用CT脑灌注与血管造影的效果。方法应用多层螺旋CT对收治的50例急性脑缺血患者进行灌注成像及血管造影检查,分析重建成像,计算并比较缺血区脑血流参数和对侧相应区灌注参数。结果CT脑灌注成像检查中发现灌注异常区,血流量及脑血容量均有明显降低,对比剂平均通过时间及对比剂峰值时间均有明显延迟,与对侧比较差异显著(P〈0.01),脑血容量与对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血管造影影像重建中26例患者一侧颈内动脉狭窄,10例患者一侧大脑中动脉狭窄,8例患者左侧大脑中动脉闭塞,6例患者左侧颈内动脉闭塞。结论CT脑灌注可以及时准确的显示患者的缺血部位和程度,血管造影可以清晰显示血管病变的位置和程度,联合应用两种诊断方法可以提高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颅脑外伤术后患者护理中医护一体化护理干预对脑血流灌注参数、心理状态的影响。方法 观察对象为2018年1月至2022年1月入院的66例颅脑外伤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33例)与对照组(33例),研究组行常规护理干预,对照组行医护一体化护理干预;比较两组干预前后脑血流灌注参数[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心理状态[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评分、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运动功能[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量表(FMA)评分]、精神状态[简明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神经功能[中国脑卒中量表(CSS)评分]及生活能力[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DL)评分]。结果 研究组干预后CBF、CBF水平与FMA评分、MMSE评分均较对照组更高,HAMA评分、HAMD评分、CSS评分、ADL评分均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颅脑外伤术后患者护理中医护一体化护理干预的应用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脑血流灌注及心理状态,还可促使其运动功能、精神状态、神经功能及生活能力的快速恢复。  相似文献   

10.
重型颅脑外伤患者脑血流的自动调节能力受损,发生脑组织充血和颅内高压,极易产生脑缺氧[1].丙泊酚可有效维持重症颅脑外伤患者脑组织氧供需的平衡,降低脑组织氧代谢,增加脑组织对缺血、缺氧的耐受性[2].  相似文献   

11.
SPECT观察脑梗死患者脑血流变化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术(SPECT)是功能性显像,在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研究中有很大优势,可以对疾病过程中的变化进行客观灵敏的监测。一般CT、MRI能显示解剖结构上的改变,但不能反映代谢方面的信息;而正电子发射断层成像术(PET)、SPECT等功能显像可以弥补这一不足,但PET价格昂贵,技术较复杂,临床使用较少。SPECT脑血流灌注显像在临床上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与分析后循环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脑血管影像学特点,研究其主要发病机制。方法将2011年11月至2013年11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100例后循环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其血管造影学资料,观察其供血动脉狭窄情况,记录狭窄程度、具体位置。依照患者功能的恶化程度将其分为观察组(进展性脑卒中)与对照组(非进展性脑卒中)两组,对比两组患者的影像学资料。结果纳入研究的对象中有48例为进展性脑卒中患者,血管狭窄动脉分布于颅内外血管共计60处,其中大脑中动脉9例,大脑前动脉5例,基底动脉5例,椎动脉16例,颈内动脉28例,大脑后动脉7例。其中单发动脉狭窄38例,多发动脉狭窄22例。结论椎动脉狭窄、基底动脉狭窄是导致后循环进展性脑卒中患者发病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CT血管造影(CTA)联合CT灌注成像(CTP)在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治疗前后的变化,评估介入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CTA筛选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sICAS)(狭窄程度大于70%)患者42例,将42例患者行CTP检测,分为低灌注组和正常灌注组,分别评价两组患者治疗后1个月、12个月主要终点事件发生率、改良Rankin评分(mRS)、颅内动脉狭窄率及脑血流灌注值的变化,评价临床疗效。结果:(1)终点事件发生率: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终点事件发生率呈下降趋势,且低灌注组终点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正常灌注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改良Rankin评分(mRS):治疗1月后,两组改良Rankin评分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12个月后,两组改良Rankin评分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颅内动脉狭窄率:42例患者治疗前血管狭窄率为(83.45±9.03)%,治疗后血管狭窄率为(21.56±5.41)%,治疗后患者的血管狭窄率低于治疗前(P0.01);其中治疗1个月后,两组血管狭窄率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12个月后,低灌注组血管狭窄率低于正常灌注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脑血流灌注值变化:治疗后1个月CTP参数比较,两组rCBF、rCBV、rMTT、rTTP无明显变化(P0.05);治疗12个月CTP参数比较,低灌注组rMTT、rTTP较正常灌注组缩短,rCBF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rCBV两组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通过CTA联合CTP的筛选,对于低灌注的颅内动脉狭窄患者行支架植入术可以改善脑血流灌注量,促进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4.
急性脑卒中致残率、病死率均较高,约有75%的患者有不同程度的劳动能力丧失,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严重下降,影响了患者的生存和生活质量,增加了家庭和社会的负担。高氧液治疗能使脑组织氧含量增加,有利于改善脑组织缺氧,促进脑细胞功能的恢复,提高肢体的运动功能。本文着重探讨高氧液治疗对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神经功能缺损及ADL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单侧大脑中动脉(MCA)M1段慢性闭塞后,突出血管征(PVS)在脑灌注状态及临床预后评估方面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8年1月至2021年5月南京中医药大学连云港附属医院单侧MCA M1段慢性闭塞患者42例,男性24例、女性18例,年龄(53.2±8.9)岁。依据T2*加权血管成像(SWAN)序列PVS显示...  相似文献   

16.
<正>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又称为脑梗死,是由于脑动脉发生闭塞导致脑供血不足而引起的脑组织梗死,患者脑部神经元、少突胶质细胞受到损伤,引起临床失语、偏瘫等一系列神经功能缺损症状的发生,致死率致残率高,给患者家庭及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1])。临床有研究表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发生后人体内氧自由基水平上升,造成脑组织损伤,而进行溶栓治疗再灌注后会再次引起氧自由基水平升高,对脑组织造成继发性伤害,因此在溶栓治疗的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高压氧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脑代谢、脑血流及颅内压的影响。方法选取笔者所在医院救治的行血肿清除术+去骨瓣减压术的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高压氧治疗组,每组50例,所有患者均接受相同的常规治疗,高压氧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高压氧治疗4个疗程,对照组除常规治疗外不接受其他治疗。分析统计两组患者在治疗1、3、5和10 d后脑血流动力学参数、颅内压及脑组织氧摄取率的变化,比较两组患者的总体有效率。结果两组患者在治疗1 d后脑血流参数(Vs、Vm、PI值)、颅内压及脑组织氧摄取率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3、5、10 d后,高压氧治疗组脑血流动力学参数(Vs、Vm)、脑组织氧摄取率明显高度对照组(P<0.05),而PI值、颅内压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高压氧治疗组的总体有效率为90.0%,明显高于对照组6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压氧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能够有效改善患者脑血流参数、降低颅内压、增加脑组织氧摄取率,提高治疗的总体有效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讨论应用多层螺旋CT(MSCT)进行脑灌注成像(CTP)诊断早期脑梗死的价值分析。方法应用飞利浦多层螺旋CT进行脑灌注成像,对46例发病在6h以内的患者进行多层CT图像数据分析,整理后对比观察,扫描时间-密度曲线与脑血管狭窄情况,测定脑梗死区和健侧各感兴趣区的局部血流量(CBF),局部脑血流容积(CBV),平均通过时间(MTT)等,46例病例在发病7~10d内,由双螺旋CT复查。结果 46例早期脑梗死患者中,患侧脑组织局部血流量与局部脑血流容积较健侧明显降低,平均通过时间比健侧显著延长(P<0.05)。结论多层CT脑灌注成像技术在早期发现脑梗死灶的部位及病变范围大小,和发现缺血坏死区域周围有无存在缺血性半暗带,评价缺血脑组织血流灌注情况。指导临床医师早期溶栓治疗和为影像学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9.
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脑组织病理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本文旨在观察大鼠大脑中动脉栓塞/再灌注后动物的脑组织含水量、脑梗塞体积和脑组织的病理学变化。方法:采用插线法制作大鼠大脑中动脉栓塞/再灌注模型,并观察脑缺血/再灌注不同时点大鼠的神经病学评分(Kuluz法)、脑组织含水量(Hallenbeck法)、脑梗塞体积(Nedergaard法)、组织病理学变化(HE染色)。结果:大脑中动脉栓塞3h、栓塞3h/再灌注24、48h时,损伤加重。结论:再灌注后脑组织损伤加重。  相似文献   

20.
目的:从氨基酸靶向代谢角度,探讨“白芍-甘草”抗缺血性脑卒中的作用机制及其对mGluR1和GABAB的表达影响。方法:采用大鼠神经mNSS评分进行神经功能评价;超高效液相色谱-四级杆-飞行时间串联质谱(ultra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quadrupole time of flight-mass spectrometry, UPLC-QTOF-MS)分析技术,建立大脑中动脉闭塞(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 MCAO)大鼠脑组织氨基酸代谢谱;比较分析模型组、假手术组、给药组,筛选出具有显著性差异的内源性氨基酸代谢物,采用qRT-PCR法检测大鼠脑组织的GABA-B受体mRNA表达和mGluR受体mRNA表达。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大鼠脑组织的GABA-B受体和mGluR受体表达。结果:与模型组比较,白芍-甘草给药后,大鼠神经功能损伤评分显著性降低;氨基酸靶向代谢组学结果表明,31种氨基酸及其衍生物可能参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与治疗过程;白芍-甘草给药后,MCAO大鼠GABABR1 mRNA、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