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广谱抗生素对脓毒症大鼠肠道微生态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广谱抗生素对脓毒症大鼠肠道微生态环境的影响.方法 56只健康SD大鼠被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烫伤组和脓毒症组.于大鼠背部造成30%总体表面积Ⅲ度烫伤后24 h,间隔12 h分两次腹腔注射内毒素(20mg/kg)进行"二次打击"制备脓毒症模型.分别于烫伤及"二次打击"后24 h,间隔12 h分两次腹腔注射头孢曲松进行治疗,各组于治疗前及治疗3 d和9 d活杀8只大鼠,取胃窦、小肠、结肠内容物及结肠黏膜行细菌定量培养、菌种鉴定.结果 单纯烫伤对结肠内容物杆菌数量和种类无明显影响,"二次打击"后,杆菌数升高上千倍(P<0.01),应用头孢曲松治疗后大鼠结肠内容物杆菌数量明显减少(P均<0.01),小肠内容物肠杆菌亦有类似变化,而胃内容物肠杆菌数量变化不显著.经烫伤及"二次打击"后肠道杆菌数量显著增加,球/杆比值负值增大;应用头孢曲松后,肠球菌数量显著增多,球/杆比值严重倒置;厌氧菌数量亦有所减少,但差异不显著.结论 广谱抗生素使定植于肠道的厌氧菌和肠杆菌数量锐减,使肠球菌、耐药菌选择为优势菌群成为可能,造成肠道微生态环境破坏.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采用家兔失血性休克模型,对回盲部肠道菌群生态学的变化及其在内源性感染发病中的作用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发现:1.休克组动物4天存活率为50.0%,对照组无一例死亡;2休克后早期菌群无异常改变,48小时肠杆菌明显增多。休克死亡者拟杆菌与肠杆菌比值显著低于休克存活者及对照组(P<0,01);3.休克死亡动物血液细菌培养伤后持续阳性,检出菌与肠道优势生长菌一致,而休克存活者48小时血培养转为阴性。本实验表明:创伤休克可引起肠道菌群发生生态平衡失调,肠道菌群紊乱能促进肠道细菌易位与肠源性感染的发展,加剧宿主的脓毒状态,在导致休克的不可逆中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加味四君子汤对失调小鼠肠道菌群的调整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以小白鼠为动物模型,使用盐酸林可霉素灌胃,造成小鼠肠道脱污染。用加味四君子汤治疗后,情况得以缓解。由此可见,加味四君子汤具有扶植正常菌群生长和调整菌群失调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抗生素对肠道菌群的副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5.
肠源性感染与选择性肠道去污染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单红卫 《中国急救医学》1997,17(4):56-56,F003,26
自60年代已有学者推测创伤后顽固性休克可能与肠道内细菌及其毒素透过肠壁进人体循环有关。1979年Berg和Garlington提出“细菌移位”(Bacterialtranslocation)的概念[1],从而使重危病人肠源性感染发生机理及其防治得以深入研究。大量资料证明,在休克、创伤、烧伤、应激、放疗或化疗等情况下,寄居在消化道部位的内源性细菌容易转移到机体其它部位致病,由细菌移位引起的感染称肠源性感染,这是多器官功能衰竭(MSOF)的重要致病原因之一。选择肠道去污染(Selectivedecontaminationofdigestivetract,SDD)是近年来才应用于临床控…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基于16SrDNA基因测序技术的广谱抗生素对大鼠肠道菌群多样性的影响。方法将24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一次应用抗生素组、多次应用抗生素组和对照组,每组8只。取用药前和用药结束后大鼠粪便做16SrDNA基因测序分析,比较各组大鼠用药前后肠道菌群多样性的变化。结果一次及多次应用抗生素组大鼠的肠道菌群种类多样性指数Chao1、ACE、Shannon用药后较用药前降低,Simpson指数用药后较用药前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3~12.7,P〈0.05)。多次应用抗生素组大鼠肠道菌群用药前后的变化与一次应用抗生素组相比,多样性指数Chao1、ACE、Shannon降低幅度更明显,Simpson指数升高幅度也更明显(t=4.1~5.7,P〈0.05)。对照组大鼠肠道菌群多样性指数Chao1、ACE、Shannon及Simpson用药前后变化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广谱抗生素可显著降低大鼠肠道菌群多样性,且用药时间越长,其降低幅度越明显。  相似文献   

7.
<正>近年来,肠道微生物的重要性已经得到公认,它们是影响人体健康且与人类共同进化的共生菌[1]。人体肠道的共生菌种类繁多,有500~1000种,数量达108个,而人体自身的体细胞不足106个[2]。人类肠道细菌基因组计划证明人体肠道菌群约有300万个基因,而人体细胞核内的基因约有2万个,肠道菌群的基因数量约为人体基因数量的150倍[3]。  相似文献   

8.
肠道微生态与抗生素相关性腹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潘令嘉 《新医学》1998,29(4):224-224,F003
概念:微生态学(microecology)是一门新兴科学,在最近出版的美国Bockus胃肠病学有较大篇幅的介绍,我国北京新出版的胃肠病学亦有介绍。它属于生态学范畴,生态学(ecology)的概念早在1866年德国的ErstHaeckel就已提出,经历130个春秋已发展成为一个庞大的学科群,拥有100多个分科。但在微生态学没有创立之前基本上属于宏观生态学。1977年联邦德国的鲁西(VoekerRusch)首先提出这个问题,并建立了第一个微生态学研究所。我国微生态学家康白教授提出了微生态学的定义是“研究正常微生物结构和功能,以及与其宿主相互关系的学科”。近二十年来微生态…  相似文献   

9.
肠道正常菌群对免疫系统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微生态系统指在一定结构的空间内,正常微生物群以其宿主的组织和细胞及其代谢产物为环境,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的能独立进行物质、能量及基因相互交换的统一生物系统(biosystem)。人体微生态系主要包括口腔、呼吸道、胃肠道、泌尿道和皮肤五大生态领域。亦即人类凡与外界相接触或相通的部位,皆有微生物的存在,这些微生物对人类已形成了共生关系,对人类的生理代谢、生长发育、免疫应答和对疾病的抵抗力、衰老等等,都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反过来,人类的生命活动对微生物菌群也有一定的影响。人类和微生物菌群息息相关,互相依赖,又互相作用,如此共生、共存形成了一个个极其复杂的微生态系统。  相似文献   

10.
正据全球哮喘防治创议委员会(Global Initiative for Asthma,GINA)不完全统计,全球有约1.3亿人正遭受着哮喘的困扰。特别是近几十年来哮喘发病率不断提高,与此同时,哮喘发病也逐渐呈现出明显的地域性,发达国家比发展中国家拥有更高的发病率,这些都表明环境因素在免疫耐受的形成和支气管哮喘发生的过程中正发挥着越来越关键的作用[1]。1989年,Strachan发现幼年时期经常感染的儿童,其日后发  相似文献   

11.
12.
支气管哮喘是由多种细胞和细胞组分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自"卫生假说"提出并随着哮喘发病机制研究的不断深入,肠道菌群与哮喘的相关性以及肠道菌群影响哮喘发病的相关机制成为研究热点.肠道菌群影响哮喘发病的机制复杂,尚未完全阐明,目前研究主要包括:肠道菌群通过影响机体免疫耐受、免疫细胞的分化成熟和组织特异性归巢,通过其代谢...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比较素食人群与非素食人群肠道菌群分布,探讨饮食习惯与人体肠道菌群分布之间的关系。方法将50例素食者纳入研究组,50例非素食者纳入对照组,收集所有研究对象粪便标本,测定粪便标本pH值,使用经典的细菌分离培养和鉴定方法,比较两组研究对象粪便标本的细菌总数及肠杆菌、肠球菌、拟杆菌、乳酸杆菌和双歧杆菌的数量。结果研究组粪便标本pH值低于对照组粪便标本pH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细菌总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的双歧杆菌与乳酸杆菌数量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从肠道益生菌数量的角度来看,非素食饮食更有利于健康,素食人群可通过服用微生态活菌制剂或适量增加蛋奶制品的摄入来增加肠道益生菌的数量,以增强人体的抗病能力。  相似文献   

14.
《临床与病理杂志》2020,(4):1028-1032
生命早期(包括胎儿、婴幼儿期)是肠道菌群形成的关键时期。研究表明生命早期肠道菌群的建立与演变会影响儿童甚至是成年后的健康,与日后的神经系统、免疫系统、内分泌系统等疾病密切相关。而其肠道菌群的建立受到产前母亲因素、分娩方式、喂养方式、胎龄、抗生素、微生态制剂的使用及环境因素等各种内、外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烧伤早期大面积切痂术后肠道菌群变化规律及其意义。方法:采用定量和微生物分析法对大面积切痂术后29例患者(手术组)的血浆内毒素和肠道6种常见菌群(肠杆菌、葡萄球菌、双歧杆菌、类杆菌、梭杆菌和酵母菌)进行检测,并与20名正常人进行对照分析。结果:手术组的肠杆菌、酵母菌数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厌氧菌中类杆菌、梭杆菌、双歧杆菌数量及双歧杆菌/肠杆菌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均<0.05或P<0.01),血浆内毒素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均<0.01)。29例患者中24例出现不成形软便或稀便等肠道菌群失调症状。结论:肠道菌群失调存在于大面积切痂术后早期,主要是以双歧杆菌为代表的厌氧菌群失调,这是大面积切痂术后肠道感染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半夏泻心汤联合穴位贴敷治疗糖尿病性腹泻(DD)的临床效果及对肠道激素和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 选择64例DD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32例,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马来酸曲美布汀片)和观察组(32例,半夏泻心汤+双侧天枢穴穴位贴敷).比较两组的疗效.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的中医症候积分、血清M...  相似文献   

17.
王志霞 《护理研究》2006,20(13):1169-1171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大肠癌术后肠道菌群失调的影响。[方法]将64例大肠癌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按大肠癌传统的术前术后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取选择性肠道清洁法、术后早期活动及给予要素饮食护理干预,观察术前及术后第1次大便细菌培养情况。[结果]术前两组肠道菌群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对照组与观察组比较,肠杆菌和肠球菌计数明显增加(P<0.05),双歧杆菌和乳杆菌计数明显减少(P<0.05),双歧杆菌/大肠杆菌比值倒置更为明显(P<0.01)。[结论]大肠癌术后病人早期活动及给予要素饮食护理干预,可降低术后肠道菌群失调的程度。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功能乳酸菌制剂的降血脂作用及对肠道菌的影响。方法:建立小白鼠高脂血症动物模型;模型小鼠30只,随机分为:生理盐水组、复合乳酸菌组和辛伐他汀组,每组10只。采取灌胃处理,分别灌服生理盐水、复合乳酸菌制剂(等比例混合的植物乳杆菌、嗜酸乳杆菌和干酪乳杆菌)和降血脂药物辛伐他汀。结果:与生理盐水比较,乳酸菌和辛伐他汀药物处理显著降低了小鼠血清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含量(P0.05);乳酸菌处理和药物处理间TC、TG和HDL-C无显著差异。与降血脂药物相比,乳酸菌处理显著增加小鼠粪便乳酸菌数量(P0.05),降低了大肠杆菌(P0.05)和肠球菌数量(P0.01)。结论:乳酸菌制剂具有降低血脂、增加肠道有益菌数量、降低肠道有害菌数量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风湿病患者焦虑、抑郁程度明显高于其他内科疾病患者。肠道菌群失调可能导致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肠道菌群失调可影响黏膜免疫系统与肠-脑轴的双向交流,因此风湿病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还与肠道菌群失调密切相关,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即肠道菌群及肠肽对肠-脑轴的双向交流的影响、肠道自主神经和迷走神经与中枢神经系统的关联、肠道菌群失调与自身免疫的关系。综合上述因素分析,肠道菌群失调会对风湿病患者焦虑、抑郁产生负面的叠加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