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分析散发性疟疾临床特点,指导临床诊断。方法 回顾分析15例间日疟疟疾临床表现及诊断治疗。结果 15例间日疟疟疾临床表现有个体差异,12例疟区发病,3例非疟区发病,10例症状典型,5例症状不典型,经抗疟治疗后痊愈。结论 近年本地区间日疟流行多以散发形式发生,有少部分症状不典型,应引起临床医生重视。  相似文献   

2.
1985年9~12月间,在新丰县沙田区羊石乡小学五年级和初中一年级住宿学生中发生间日疟61例,经流行病学调查、血液镜检,证实为一次间日疟的暴发流行。  相似文献   

3.
目的 检测蚊体内间日疟原虫DNA。方法 以疟原虫SSurRNA为模板 ,采用套式PCR扩增间日疟原虫特异性 12 1bp片段。结果 在实验感染蚊中 ,套式PCR可检测到低至 3个间日疟原虫子孢子的DNA或 10 0只蚊中的一只阳性蚊 ,而其它 3种人疟原虫或正常蚊DNA未扩增出条带。结论 套式PCR的敏感性及特异性表明 ,该方法在检测蚊体内少量疟原虫感染时 ,比DNA探针或直接PCR具有更大优越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体外扩增间日疟原虫(深圳株)红内期小亚单位核糖体核糖核酸编码基因(SSUrDNA)片段,克隆测序分析,并探讨其诊断应用。方法:设计1对特异性引物,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从间日疟患血样中扩增出间日疟原虫SSUrDNA片段;用PUC19质粒T载体构建重组子导入大肠杆菌JM109;阳性克隆双酶切鉴定后,双脱氧末端终止法测定序列;以SSUrDNA为靶基因,PCR诊断间日疟,双盲法检测40份血样(28份镜检阳性的血样,12份健康血)。结果:间日疟原虫SSUrDNA扩增片段大小约为341bp;阳性克隆双酶切及PCR扩增均得到预期大小的片段;序列测定插入片段为341bp,与SalI株顺序相比,仅在第151位处缺失1个碱基C;以SSUrDNA为靶基因,双盲法检测镜检阳性及健康人血样,结果完全正确。结论:所克隆的间日疟原虫SSUrDNA片段序列在间日疟原虫虫株间高度保守,以其为靶基因建立的PCR检测方法适用于间日疟的诊断。  相似文献   

5.
<正> 我校一院1950—1984年住院的疟疾患者共有531例,经病原学确诊者447例。本文试图利用后者的病例资料,探讨西安地区散发疟疾的若干特点,希望有助于疟疾的诊治与预防工作。资料分析一、流行特征本组病例中,间日疟426例(占95.3%),恶性疟17例(内3例同时存在间日疟),三日疟4例。在间日疟患者中,系初次发病者243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5种疟原虫(间日疟原虫、恶性疟原虫,食蟹猴疟原虫、伯氏症原虫,约氏疟原虫)中,可被间日疟、恶性疟病人血清识别的交及反应抗原。方法用50%、60%Percoll不连续梯度分离疟原虫感染红细胞,20mmolPBS被红细胞后,收集红内期原虫,以1%NP—40提取可溶性抗原。各种抗原经SDS—PAGE电泳后,转移至硝酸纤维膜上,分别用间日疟、恶性疾病人血清进行免疫识别。结果3神动物疟原虫红内期抗原中有多条蛋白区带可被间日疟或恶性疟病人血清识别。其中合蟹报疟原虫有14条蛋白带被间日疟病人血清识别,伯氏疟原虫有16条蛋白区带被恶性疟病人血清识别,分别多于其它疟原虫。间日疟病人血清可识别5种疟原虫共有的72kD蛋白,而恶性疟病人血清不识别该蛋白。结论人疟原虫和动物疟原虫之间有一系列支又反应抗原。会压滤疟原虫与间日疟原虫,伯氏疟原虫与恶性疟原虫之间抗原相似程度高于其它疟原虫。72kD.蛋白在间日疟无疾学诊断方面可能有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克隆间日疟原虫海南株红内期小亚基核糖体核糖核酸(SSUrRNA)编码基因片段,并进行序列特征分析。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技术从海南间日疟患者血样DNA中扩增出间日疟原虫SSUrRNA基因片段,纯化后与pGEM-Teasy质粒连接构建重组子并转化大肠杆菌JM109;阳性克隆以双酶切和PCR鉴定后,进行序列测定,采用BLAST软件分析其特征。结果 PCR扩增出间日疟原虫红内期SSUrRNA基因特异性片段大小约为998 bp;阳性克隆重组质粒经双酶切及PCR鉴定与预期结果一致;核酸序列测定显示插入的SSUrRNA基因扩增片段,含有998个核苷酸,与GenBank中的间日疟原虫Sal 1株、Pv2008/TR/DEL株及El Salvador株相同序列进行比对,其同源性均大于99%。结论成功克隆间日疟原虫海南株红内期SSUrRNA编码基因序列,该序列在不同地理株间相对稳定保守。  相似文献   

8.
<正> 间日疟典型发作诊断不难,不典型发作时易误诊为其它疾病。为了提高非典型间日疟的早期诊断,兹就我院1975~1981年经周围血片或骨髓片查出疟原虫、病程均超过3天的资料完整的94例住院病人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探讨早期诊断问题。  相似文献   

9.
于1980~1988年对南京市鼓楼区及江浦县经化验确诊的间日疟患者作间接荧光抗体试验(IFAT),结果表明,在低疟区自然感染的间日疟患者经常规治疗后的荧光抗体阳性率及几何平均滴度,均随疟史之延长而逐渐下降。三年以上的疟史者中未发现荧光抗体阳性者。对本法在我国预防输血性疟疾上的应用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0.
灰色预测模型对流动人口疟疾的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应用灰色模型预测江苏省流动人口疟疾发病趋势。方法采用2000-2004年江苏省流动人口间日疟发病人数建模建立的流动人口间日疟病例的数学模型:Y⌒(t)=333.48e^0.2277(t-1)-257.483进行拟合分析。结果经对模型进行拟合检验,C=0.155,P〉0.95,模型拟合好,可用作外推预测。对2005年江苏省间日疟发病人数进行外推,估计流动人口间日疟发病人数为210例,经回代验证当年实际发病人数为188例,误差率为10.5%。结论江苏省流动人口疟疾发病人数呈上升态势,为防止疫情传播和扩散,应加强对流动人口的疟疾管理。  相似文献   

11.
患者,男26岁。1980年4月17日起出现高热、头痛,间日发作一次,病后第8天,血检有疟原虫。经注射复方奎宁和口服阿的平使症状控制。6月17日复发,查血有疟原虫,以“间日疟”收住院。即行复方硝喹5日疗法(总剂量400mg),服后症状迅速控制,入院  相似文献   

12.
作者对某医院65例原发性疟疾(间日疟62例,恶性疟3例)患者的临床特征进行了研究。发现有37例肝肿大,其中间日疟35例,恶性疟2例。肝肿大1.5厘米者10例,3厘米者19例,4.5厘米者8例。肝肿大5~10天,经抗疟治疗后均消退。65例中有黄疸者10例,其中间日疟9例,恶性疟1例。黄疸属轻度至中度,持续3~5天。在有黄疸的10例中,肝肿大者9例。 65例中,脾肿大1.5~4.5厘米者30例  相似文献   

13.
间日疟为主要的疟疾类型之一,地理分布广,是现今控制和消除疟疾的重要挑战之一。相关文献显示,无症状和亚显微镜检测密度带虫者比例高,间日疟更易于传播,不同地区间日疟遗传结构有差异、交叉感染和复发趋势明显,且能够引起危及生命的临床症状,间日疟感染率和死亡率呈逐年下降趋势。本文综述了东南亚地区间日疟流行情况及其检测、防治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磷酸萘酚喹片治疗恶性疟和间日疟。 方法 磷酸萘酚喹总量 10 0 0mg( 10片 ) 2d分服 ,首剂服 6片 ,第 2d服 4片治疗恶性疟 ,60 0mg顿服治疗间日疟。 结果 恶性疟和间日疟分别治疗 91例和 78例 ,临床治愈率均为 10 0 % ;其退热时间各为 ( 3 3 88± 2 0 3 0 )h和 ( 2 0 3 1± 9 84)h ;疟原虫转阴时间各为 ( 5 4 67± 12 5 6)h和 ( 4 4 5 1± 10 15 )h。完成 2 8d随访 ,恶性疟和间日疟各 64例和 5 0例均无复燃。 结论 磷酸萘酚喹片治疗恶性疟和间日疟具有使用方便、疗效确切、副反应轻等特点。鉴于部分病例退热和原虫转阴时间缓慢 ,建议与青蒿素类速效药物联用 ,取长补短 ,达到减少剂量 ,缩短疗程和延缓抗性产生之目的  相似文献   

15.
我们于1965~1979年,应用耳针截治间日疟1074例,疗效满意。现介绍于下:一、耳廓敏感点普查经用京Ⅰ—8型经络经穴测定仪对793例间日疟患者的耳廓良导点普查发现,“肝”的阳性率为100%,“脑下垂体”为98%。同时又用球头探针对耳廓进行按压检查痛点,“肝”的阳性率为94%,“脑下垂体”为93%。两者结果基本相符,且均明显高于其它耳穴反应点(附图)。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对一起聚集性疫情中的间日疟原虫样本进行基因分型和分子溯源分析,为病例来源的判定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收集2018年6—7月湖南省隆回县一起间日疟聚集性疫情中4例患者的血样进行实时荧光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 qPCR)虫种鉴定,并采用9个微卫星分子标记对4个样本的虫株进行基因分型,基于亚太地区消除疟疾网络间日疟原虫微卫星基因型数据库(VivaxGEN-MS)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间日疟原虫株进行种群遗传学STRUCTURE分析,判定虫株所属的遗传亚群和地理来源。结果 经qPCR鉴定,4个病例均为间日疟原虫感染,4个病例样本的9个微卫星位点均成功分型,4个样本的基因单体型不同,其中病例1、病例3和病例4为单一克隆虫株感染,病例2为多克隆虫株感染。用STURCTURE分析把所有间日疟原虫样本分成2个遗传亚群(K=2)时,4例湖南样本被划分为热带株遗传亚群(来源于埃塞尔比亚、伊朗、不丹、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和中国南部的虫株);用STURCTURE分析把所有间日疟原虫样本分成4个遗传亚群(K=4)时,4例湖南样本被划分为南亚/东南亚株遗传亚群(来源于不...  相似文献   

17.
洪美蕊 《河北医学》1996,2(5):515-516
先天性间日疟的临床护理(321400)浙江省缙云县人民医院洪美蕊间日疟是感染间日疟原虫所引起的传染病,以间歇性发热、寒战、出汗、贫血和脾肿大为其临床特征。先天性间日疟是因母体怀孕时感染间日疟,疟原虫在胎盘滋生,引起胎盘病变从而传至胎儿;或在分娩时通过...  相似文献   

18.
间日疟在我省流行己久,但长潜伏期的间日疟尚未见报道。1985年,我们在韶关市发现输入性潜伏期长达329~352天的间日疟3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儿童间日疟133例临床分析杨兆民陕西省商洛地区卫生防疫站(726000)间日疟是严重危害我国人民身体健康的一种重要寄生虫病。由于儿童间日疟的临床表现不典型,常被误诊为其它疾病,延误治疗。现将作者1982~1990年经血检确诊的133例儿童间日疟临床表...  相似文献   

20.
分析了无锡市区60例输血后疟疾,全部为A型血及间日疟,青壮年多见。分布临床科室广,原发病多严重;虽然病程短,预后好,但所引起的肝脾肿大和Hb下降与发疟前相比有显著意义。初诊准确率仅1.7%。因输血疟使病情再度重危者占23.5%(12/51),临床危害性大。用氯喹治疗效果好,但毒副反应发生率高,经及时处理,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