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外伤性迁延性脑脊液鼻漏的病因及定位诊治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脑脊液鼻漏的病理机制、定位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总结分析21例外伤性迁延性脑脊液鼻漏的术前CT、CT脑池造影(CTC),与术中所见相比较,评估其诊断价值,从而术前准确定位漏口。结果术中见17例患者神经组织疝入鼻安,16例CT扫描显示骨缺损,所有病例CTC所显示漏口与术中所见完全一致。所有病例术后无复发,无手术并发症。结论神经组织经颅底缺损疝入鼻窦为外伤后脑脊液鼻漏不能自愈的重要病理机制,南于神经组织的疝入,导致黏膜、硬膜、蛛网膜难以修复。CTC可准确确定瘘口部位,4周内不能自愈的脑脊液鼻漏应积极早期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外伤后迁延性脑脊液鼻漏手术方法。方法对10例外伤后迁延性脑脊液鼻漏病人采用额下硬膜外、硬膜下联合入路修补治疗。用CT脑池造影或MRI进行术前漏口定位。结果本组10例随访6~25个月,无严重并发症,无手术死亡。结论联合入路治疗迁延性脑脊液鼻漏安全、可靠,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神经内镜技术治疗脑脊液(CSF)鼻漏的方法和疗效. 方法 分析深圳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自2012年11月至2013年4月使用神经内镜技术治疗5例CSF鼻漏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其诊断方法、手术方法及临床效果. 结果 5例CSF鼻漏患者中外伤性CSF鼻漏2例,医源性CSF鼻漏3例.外伤后CSF鼻漏术前均通过颅脑MR平扫、CT薄扫颅底重建及CT脑池造影确定漏口;医源性CSF鼻漏根据临床经验判定漏口位置,漏口分别位于额窦后壁、筛窦顶壁、鞍底、蝶筛隐窝、中颅底鞍旁交界区,术中均能直视下观察漏口,行漏口修补.术后患者CSF鼻漏均治愈,无并发症发生,随访3个月以上无复发. 结论 术前影像学检查对CSF鼻漏口定位意义重大,神经内镜治疗CSF鼻漏具有微创、直观、修补成功率高等优点,可作为首选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外伤后迁延性脑脊液鼻漏手术方法.方法对10例外伤后迁延性脑脊液鼻漏病人采用额下硬膜外、硬膜下联合入路修补治疗.用CT脑池造影或MRI进行术前漏口定位.结果本组10例随访6~25个月,无严重并发症,无手术死亡.结论联合入路治疗迁延性脑脊液鼻漏安全、可靠,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5.
外伤性脑脊液鼻漏的手术治疗(附27例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外伤性脑脊液鼻漏的手术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7例行手术治疗的外伤性脑脊液鼻漏病例。术前根据影像学定位行冠状切121开颅入路21例.眉弓切口眶上锁孔入路6例。术前、术后行积极内科治疗。结果21例行开颅手术的病人中19例(90.5%)痊愈,1例症状缓解后经内科治疗痊愈,1例因反复颅内感染而死亡;术后平均住院13.9d。6例行锁孔手术的病人中5例(83.3%)痊愈;1例缓解后经内科治疗痊愈;术后平均住院8.7d。术后随访3个月,均无复发。两种术式在疗效上无明显差别.但术后平均住院时间有显著差异。结论采取冠状切口开颅入路和眉弓切口眶上锁孔入路治疗外伤性脑脊液鼻漏疗效满意。对于漏口位置明确、单侧单一漏口且漏口较小者.眶上锁孔入路能在治愈鼻漏的同时获得更小的手术创伤.住院时间更短。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脑脊液漏病人的术前定位诊断与手术治疗经验。方法对手术治疗的54例脑脊液鼻漏病例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外伤性脑脊液鼻漏33例,肿瘤致脑脊液鼻漏14例,自发性脑脊液鼻漏7例。1次手术修补成功者44例(81%)。10例病人第1次手术失败后行第2次手术修补。术后并发脑积水3例,脑室炎1例,硬膜下积液1例,给予相应治疗,均治愈。结论漏口定位精确,同时注重手术中对漏口的探察与定位,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内镜下经鼻脑脊液漏修补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介绍鼻内镜下经鼻脑脊液漏修补的手术方法,并就相关问题进行讨论。方法 鼻内镜下经鼻手术修补脑脊液鼻漏35例,外伤性20例,自发性12例,医源性3例,术前根据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辅助以颅底CT扫描、脑池造影等获得诊断,采用自体阔筋膜片修补颅底缺损。结果 本组35例均在术后3-32个月进行随访,其中1次手术修补成功32例,2次手术修补成功1例,1次手术失败后拒绝再次手术2例,手术成功率94%,无颅内出血、颅内感染,无神经功能受损等并发症。结论 鼻内镜下经鼻脑脊液漏修补成功率高、手术创伤小,可以作为脑脊液鼻漏的首选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8.
脑脊液鼻漏的诊断与治疗(附53例报告)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目的总结脑脊液鼻漏的诊断与治疗经验。方法对53例脑脊液鼻漏病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外伤性脑脊液鼻漏32例,其中急性脑脊液鼻漏19例,迟发性脑脊液鼻漏13例;脑肿瘤引起的脑脊液鼻漏14例,其中术前鼻漏4例,术后鼻漏10例;自发性脑脊液鼻漏7例。手术修补脑脊液鼻漏42例,其余行腰大池引流及保守治疗等。结果一次手术修补成功33例(78.6%,33/42),术后并发脑积水3例,脑室炎1例,硬膜下积液1例;单纯腰大池引流治愈1例;脑池造影后鼻漏停止3例;保守治疗自行停止6例。结论脑脊液鼻漏具有多种临床类型,不同的临床类型应首选不同的治疗方案,准确的漏口定位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外伤性脑脊液鼻漏的漏口定位、手术方法及治疗效果。方法外伤性脑脊液鼻漏患者12例,术前鼻漏病程平均2.4个月,患者术前均行三维CT、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及磁共振水成像检查,确定漏口,并行手术治疗14次(其中2例二次手术),幕上开颅11次,经鼻腔手术3次。结果其中10例经幕上开颅一次治愈,2例经鼻腔术后漏复发,其中1例与耳鼻喉科合作经鼻腔治愈,另1例再次经幕上开颅治愈。结论外伤性脑脊液鼻漏以筛窦、额窦为主,瘘口的确定至关重要,以三维CT确定瘘口的准确率最高,对同时累及额窦筛窦及蝶窦的复杂漏口术前定位易漏诊,术中应广泛探查。尤其经鼻腔内镜修补复杂瘘口,最好与耳鼻喉科协作完成。  相似文献   

10.
自体颞筋膜修补治疗顽固性脑脊液鼻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自体颞筋膜修补治疗顽固性脑脊液鼻漏的临床方法和效果。方法 15例顽固性脑脊液鼻漏病人术前行头部螺旋CT、MRI检查,应用自体颞筋膜,经翼点入路硬膜下脑脊液鼻漏内口修补术治疗。结果 15例脑脊液鼻漏均痊愈,痊愈率100%,随访1~3年,无复发。术后早期并发局灶性癫痫发作2例,经药物对症治疗好转,嗅觉减退2例。结论自体颞筋膜经翼点硬膜下脑脊液鼻漏内口修补术治疗顽固性脑脊液鼻漏疗效可靠,无复发。  相似文献   

11.
延迟性脑脊液鼻漏病理机制及诊治探讨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目的总结15例经手术治疗的延迟性脑脊液鼻漏的临床资料,探讨脑脊液鼻漏的病理机制及其与诊断治疗的关系。方法本组共15例脑脊液鼻漏患者,其中颅底骨折13例,自发性1例和垂体瘤术后1例。重点分析术前CTMRI扫描,术中所见,以及疗效三者之间的关系。结果术中见14例患者神经组织疝入鼻窦,垂体瘤术后鼻漏为鞍上池下疝,其中后7例的CT扫描显示骨缺损,MRI显示神经组织下疝与术中所见完全一致。15例术后14例治愈,1例无效,无手术并发症。结论神经组织或鞍上池经颅底缺损疝入鼻窦为外伤后或自发性脑脊液鼻漏不能自愈的病理机制的重要环节,由于上述组织的疝入,导致粘膜、硬膜、蛛网膜难以修复。冠状CT扫描和MRI可确定瘘口部位,如果冠状CT有骨缺损,MRI检查相应部位有脑组织下疝,应积极早期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神经内镜治疗外伤性脑脊液鼻漏的术中操作体会及其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新乡市中心医院采用神经内镜治疗的20例外伤性脑脊液鼻漏患者。20例患者均行MRI、CT脑池造影(CTC)检查。瘘口采用填塞明胶海绵、肌肉浆、自体筋膜、黏膜、骨水泥的方法,术后辅以腰大池外引流。结果手术成功20例,无并发颅内感染。结论神经内镜治疗外伤性脑脊液鼻漏是一项有效而简单快捷的方法,具有良好视野和微侵袭的优点。外伤性瘘口采用填塞明胶海绵、肌肉浆、自体筋膜、黏膜、骨水泥的方法,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13.
外伤性脑脊液鼻漏的诊断治疗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脑脊液鼻漏是颅脑外伤中常见的并发症。虽然大部分脑脊液鼻漏可自愈,但是迁延不愈的脑脊液鼻漏可引起反复的颅内感染。手术是治疗脑脊液鼻漏的唯一有效方法。脑脊液鼻漏的漏口定位是手术治疗的前提,术式及修补材料的选择是手术成功的关键。随着检查手段的不断提高,手术技术不断完善,手术的并发症越来越少。通过对近年来国外相关文献复习,了解外伤性脑脊液漏的诊断治疗进展,为临床治疗提供选择。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迁延性脑脊液鼻漏伴颅内感染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2008年2月~2010年1月收治迁延性脑脊液鼻漏伴颅内感染患者6例,高分辨率CT和CT脑池造影检查明确漏口位置,采用经蝶手术修补漏口,持续腰大池引流并鞘内注射头孢曲松钠+万古霉素治疗。结果6例患者均治愈,随访6个月,无脑脊液鼻漏或颅内感染复发。结论采用高分辨率CT和CT脑池造影检查明确漏121位置,经蝶手术修补漏121,持续腰大池引流并鞘内注射头孢曲松钠+万古霉素是治疗迁延性脑脊液鼻漏伴颅内感染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5.
外伤性延迟性脑脊液鼻漏的诊断分型与手术方法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外伤性延迟性脑脊液鼻漏的诊断分型与手术方法选择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54例经手术治疗的外伤性延迟性脑脊液鼻漏病人的临床资料,将其分为4种类型:额窦型22例,筛窦型8例,蝶窦型18例及混合型6例。根据诊断分型选择不同的手术入路进行修补,额下入路30例,翼点入路1例,经鼻内镜修补23例。分析诊断分型与手术方法选择及手术疗效的关系。结果术中均见神经组织突入鼻窦,脑组织疝出部位与术前影像学所示完全一致。手术治愈53例,无效1例,经降颅压、腰大池穿刺等处理后治愈。无严重手术并发症发生。结论根据临床表现和术前影像学资料判断脑脊液积聚情况,对外伤性延迟性脑脊液鼻漏进行诊断分型,进而选择经颅或经内镜手术,可提高手术疗效。  相似文献   

16.
经颅修补及颅底重建治疗外伤性脑脊液鼻漏(附2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经颅修补及颅底重建手术在治疗外伤性脑脊液鼻漏中的有效性和价值。方法分析2例典型外伤性脑脊液鼻漏病人的手术治疗,均经影像学检查和鼻分泌物Beta-2转铁蛋白实验确诊。其中1例存在右侧筛板骨折,部分塌陷;另1例存在额窦内壁及框顶部分缺损。均行经颅修补及颅底重建手术,术中用略大于漏口的颅骨膜片修补漏口,再用肌肉筋膜覆盖其上,涂以生物胶,颅底及额窦内壁用相应大小的钛网重建并固定,以恢复颅底及颅腔正常解剖结构。结果病人脑脊液鼻漏停止,术后未发生感染和脑膜膨出,随访1个月未见复发。结论对于合并存在较大颅底缺损的外伤性脑脊液鼻漏病人,经颅修补及颅底重建是彻底治愈脑脊液鼻漏的有效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经颅手术修补脑脊液鼻漏的手术指征和手术方法。方法我科2011年3月至2013年5月共7例经保守治疗无效的脑脊液鼻漏患者,经颅手术治疗。术前测定鼻腔渗液的含糖量和鼻内镜检查确诊,多排头颅CT薄层扫描,并行二维冠状位重建确认漏口位置。手术均取额部冠状切口。修补在硬膜外和硬膜下两个层面进行,还纳嵌顿疝出的脑组织,骨蜡或骨水泥修补颅骨缺损,脂肪填塞硬脑膜漏口,自体筋膜和人工硬脑膜修补硬脑膜缺损,生物蛋白胶加强固定。术后抗感染、支持治疗。结果 7例患者效果均满意,1例患者术后3周左右再次出现少量脑脊液鼻漏,经保守治疗后痊愈。随访1年以上均未见复发。结论多排头颅CT薄层扫描、并行二维冠状位重建对确认漏口位置有重要指导意义。通过对颅骨和硬脑膜两个层面进行手术修补,能有效修补漏口,取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经鼻入路神经内镜下脑脊液漏修补术的方法及相关问题。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2月至2017年12月经鼻入路神经内镜下手术修补治疗的51例脑脊液鼻漏的临床资料,其中外伤性47例,自发性3例,医源性1例。根据漏口大小选择不同方法修补。结果 51例中,修补成功49例,2例术后发生颅内感染、脑脊液鼻漏,经保守治疗治愈。所有病例术后随访2~5年,均未再发生脑脊液漏。结论 经鼻入路神经内镜下脑脊液鼻漏修补术是脑脊液鼻漏的有效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9.
目的总结经鼻内镜手术治疗脑脊液鼻漏的临床经验。方法2011年4月至2018年8月采用经鼻内镜手术共治疗24例脑脊液鼻漏患者,医原性11例(45.83%),包括经颅显微颅咽管瘤切除术(6例)、经鼻内镜垂体瘤切除术后(4例)和经鼻内镜视神经管减压术后(1例);外伤性10例(41.67%),自发性3例(12.50%)。术前经CT和MRI平扫、CT脑池造影和MR水成像检查定位漏口,行经鼻内镜脑脊液鼻漏修补术。结果经内镜探查24例患者共发现27个漏口,其中,医原性14个、外伤性10个、自发性3个,分别采用游离黏膜瓣、带蒂黏膜瓣、肌肉组织、脂肪组织、阔筋膜和人工硬膜等材料,经单侧或双侧筛窦、经鼻中隔旁经蝶窦或经泪前隐窝经翼突入路封堵漏口。首次手术成功率为91.67%(22/24),再次手术成功率8.33%(2/24),总成功率为100%。术后2例(8.33%)并发脑膜炎,经鞘内注射抗生素和腰大池引流术治愈。平均随访20个月,无复发病例。结论经鼻内镜手术是治疗脑脊液鼻漏的有效方法,具有定位准确、创伤小、术后并发症少等优点,术后腰椎穿刺和腰大池引流术有助于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 介绍内镜经鼻脑脊液鼻漏修补术的外科技术及术中荧光示踪检查.方法 2003年9月至2007年5月诊治脑脊液鼻漏病人35例,25例行内镜经鼻手术,其中外伤性脑脊液鼻漏5例,自发性6例,其他原因14例.8例病人行术中荧光示踪检查.结果 术后随访6个月-3年,1次手术成功率为92%.2次及3次手术成功各1例,荧光示踪检查均能准确定位漏口,术后脑膜炎及梗阻性脑积水各1例.结论 内镜经鼻脑脊液鼻漏修补术成功率高,创伤小,应作为首选治疗方法;漏口定位及处理、适宜的外科修补技术是手术成功的关键;术中荧光示踪能提高漏口定位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