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111例药物性肝损害病例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分析致肝损害的药物种类、临床表现及预后,探讨预防措施。方法:采取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对本院2000年1月至2003年12月临床各科药物性肝损害的报表111份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11例药物性肝损害中男58例,女53例,年龄最小8岁,最大82岁,平均(46.96±16.67)岁。涉及药物77种,抗菌药居首位占16.22%(18/111),激素及其有关药物占第二位,为15.32%(17/111),中枢神经系统用药、中药和抗肿瘤药居第三位,均占10.81%(12/111)。临床分型:肝细胞型损伤40例(36.04%),淤胆型肝损伤43例(38.74%),混合型肝损伤28例(25.22%)。结论:致肝损害的药物品种较多,虽然发现、治疗及时可痊愈或好转,但近半数病例起病隐匿。因此,定期检查肝功能,早期诊断,及时停药与治疗是预后良好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药物性肝损害临床特点、致病药物以及药物治疗情况,以提高临床用药合理性。方法:对2005—2011年某三级医院87例药物性肝损害病例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临床表现主要以纳差、乏力、黄疸和腹部不适为主。87例中,中草药及中成药引起者31例,占35.63%;抗菌药物引起者13例,占14.94%;心血管药物引起者11例,占12.64%。还原型谷胱甘肽及甘草酸二胺作为治疗用药在临床上使用较多。药物性肝损害治疗用药分析显示,四联及四联以上用药者57例,占65.51%;硫普罗宁超剂量用药占58.33%(35/60);复方甘草酸苷溶剂选用不当占22.73%(5/22);门冬氨酸钾镁溶剂用量偏小占62.50%(20/32)。87例患者经治疗后,治愈10例,占11.49%;好转74例,占85.06%;未愈3例,占3.45%。结论:部分中草药及中成药、抗菌药物、心血管系统用药存在较强肝毒性。药物性肝损害治疗中,临床医师宜控制联合用药品种、单次剂量,选用适当溶剂及溶剂用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报告引起药源性肝损害的药物种类、临床表现及预后,提示临床医师早期诊断及治疗。方法药剂科收集2007年1月至2007年4月的住院病历3762份,对药源性肝损害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药源性肝炎38例,患病率为1.01%;致肝损害的主要药物有9类;临床表现主要为消化道症状、黄疸;实验室检查结果为多项肝功酶类指标升高。结论药源性肝损害可由多种药物引起,起病隐匿,肝功能检查是早期诊断的主要方法,早期及时停用肝损害药物是治疗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对我院近3年间临床诊断并住院治疗的急性药物性肝损害的病例回顾性分析总结,探讨急性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方法:收集2004年2月~2007年2月我院临床诊断并住院治疗的急性药物性肝损害39例,按照国际共识意见对急性药物性肝损害分型,对比还原型谷胱甘肽(阿拓莫兰)、阿拓莫兰联合复方甘草甜素(美能)治疗急性药物性肝损害的疗效。结果:39例急性药物性肝损害中肝细胞损害型22例(56.41%),胆汁淤积型10例(25.64%),混合型7例(17.95%)。10.26%(4/39)患者7天内肝功能恢复正常,46.15%(18/39)患者14天内肝功恢复正常,30.77%(12/39)患者21天内肝功恢复正常,7.69%(3/39)患者28天内肝功恢复正常,1例肝功异常持续34天以上,无死亡病例。结论:药物性肝损害国际共识标准的确规范了临床诊断,有助于肝损害的鉴别诊断,但其可操作性有待进一步实验,美能和阿拓莫兰联合治疗2周内可明显改善药物性肝损害表现及恢复肝功能。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特点及其发病规律。方法:对103例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药物性肝损害占同期"急性肝炎"住院患者的9.6%;引起肝损害的药物种类繁多,以抗结核药为最多(45%),其次为中药(20%);用药2~4周出现肝损害者最常见(66%),2周内者次之(26.2%),临床以急性肝炎肝细胞型最常见(62.1%),其中5例出现暴发性肝功能衰竭(4.9%);主要临床表现为疲乏、纳差、恶心、呕吐、腹涨(71.8%),其次为黄疸(59.2%),肝功能受损以丙氨酸转氨酶、γ-谷氨酰转移酶、尿胆红素增高为主;临床治愈65例(63.1%),好转34例(33%),死亡3例(2.9%)。结论:药特性肝损害的临床特点并无特异性,与病毒性肝炎相似;可引起肝损害的药物包括临床各科应用的药物,以往认为比较安全的中药,肝损害发生率逐渐增多,达20%,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6.
药物性肝损伤115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115例药物性肝炎患者的病因、临床表现、治疗和预后,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法对115例药物性肝炎住院患者的用药史、临床表现、肝功能检查、病原学标志以及治疗转归做出综合分析。结果引起肝损害的药物种类繁多,以中药为最多,占(21.74%),其次为抗结核药(17.39%),解热镇痛类药物(13.91%),抗生素药物(13.04%);临床类型为肝细胞型多见占53.9%。胆汁淤积型占23.5%。混合型占17.54%;主要临床表现有纳差、乏力、黄疸、恶心、呕吐等;多数患者预后较好。结论可引起药物性肝损害的药物种类繁多,其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缺乏特异性;严格把握用药指征,注意监测肝功能是有效的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多烯磷脂酰胆碱联合异甘草酸镁治疗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疗效.方法 观察组以多烯磷脂酰胆碱联合异甘草酸镁治疗药物性肝损害128例,对照组以甘草酸二胺治疗药物性肝损害92例,治疗结束后观察其症状、体征以及肝功能的变化.结果 2周后两组患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门冬酸氨基转移酶及总胆红素较治疗前均明显下降,组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显效率(75.78%)高于对照组显效率(64.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多烯磷脂酰胆碱联合异甘草酸镁可明显改善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症状和肝功能指标,且显效率高,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106例药物性肝病的病因和临床特点.以加深对药物性肝病的认识。方法根据服药史、临床表现、肝功能及停药后的治疗效果综合判断。结果引起肝损害的药物多见于抗生素类(40.6%),其次为解热镇痛药(24.5%)、中草药(21.7%)、抗肿瘤药物(9.4%)等。多数病例(89.4%)呈急性起病。部分(11.5%)可表现为重症肝炎。甚至导致死亡。结论影响药物性肝病的因素有药物种类、用药时间及对肝功能的监测等。对药物性肝病要以预防为主,早诊断、早治疗。  相似文献   

9.
药物性肝损害198例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探讨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特点及其发病规律。方法 对 1 98例药物性肝损害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药物性肝损害占同期急性肝炎的 9.70 % ,引起肝损害的药物中抗结核药占47.98% ,中药占 1 8.69% ,用药 2~ 4周出现肝损害占66.1 6% ,用药 2周内出现肝损害占 2 5 .2 5 % ,临床病例以急性肝炎型最常见 ( 70 .2 0 % ) ,主要为纳差、腹胀、乏力、尿黄 ( 75 .2 5 % ) ,其次为黄疸 ( 60 .1 0 % ) ,肝功能损伤以 ALT,GGT,TBIL升高为主。能治愈者 1 78例( 89.90 % ) ,好转 1 4例 ( 7.0 7% ) ,死亡 4例 ( 2 .0 2 % )。结论 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特点与病毒性肝炎相似 ,无特异性 ,引起肝损害的药物较多 ,中药引起的肝损害达 1 8.69% ,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药物性肝损害的特点和临床表现,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最近3年来国内药物性肝损害的文献报道进行整理、分类统计和分析。结果:156例报告中,药物性肝损害发生率最高的是≥60岁的老年患者,共60例,占38.46%;发生药物性肝损害的最常见给药途径是口服给药,共92例,占58.97%;药物性肝损害报告共涉及13类61种药物,排序前3位依次为抗感染药(54/156,34.62%)、心脑血管药物(28/156,17.95%)、中枢神经系统用药(20/156,12.8%)。结论:引起药物性肝损害的药物种类繁多,由于药物性肝损害临床表现无特异性,易误诊及漏诊,在有基础肝脏疾病的患者中更为常见,应加强对相关药物的监测,提高合理用药水平。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对56例药物性肝损害住院患者的病因,临床特点、诊治情况分析,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56例在我院住院的药物性肝损害患者。结果引起药物性肝损害的重要药物为中药或中成药21例占37.5%,其次为抗生素10例占17.85%,临床类型为肝细胞型多见占60.72%,胆汁淤积型占12.5%,混合型占26.78%;主要临床表现有纳差、乏力、黄疸、恶心、呕吐等;肝功能受损以ALT、AST、GGT和ALP增高为主。结论多种药物均可引起肝损害,以中药和抗生素为主,及时停用肝损害药物是治疗的关键,大多数患者经积极治疗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药物性肝损害的原因和临床特点,提高对药物性肝损害的认识,为预防和早期发现提供参考。方法对2007—2011年的药物性肝损害患者38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其所用药物,临床表现和转归等特点。结果引起肝损害的药物种类繁多,其中中草药9例,占23.68%,特别是治疗皮肤病、风湿性骨关节病、肾炎等疾病的中草药;抗肿瘤药物7例,占18.42%;抗结核药物7例,占18.42%;抗精神病药物5例,占13.16%;减肥药物4例,占10.53%;抗甲状腺药物2例;占5.26%;抗生素、降糖药、解热镇痛药各1例,各占2.6%。结论影响药物性肝损害的因素有药物的种类,用药时间,联合用药等,临床医师用药时应注意监测肝功能。  相似文献   

13.
丁虹  陆忠华  黄利华  陈卫 《药品评价》2007,4(6):408-409
目的探讨药物性肝病的临床特点。方法对70例药物性肝病患者的用药史、临床表现、肝功能检查、临床分型以及治疗预后作综合判断。结果多种药物可引起肝损害,居前三位的依次为抗结核药(30.0%),中药或中草药(25.7%),抗风湿药及解热镇痛药(5.7%),药物发生的时间大多在1~8w,同种药物引起的肝损害发生时间长短不一,与机体对药物的代谢异常和特异性体质有关。临床类型主要为肝细胞损害型,其次是胆汁淤积和混合型。结论重视药物性肝病的诊断,及时积极的治疗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李斌  张伟 《中国实用医药》2012,7(12):199-200
目的 观察还原型谷胱甘肽对抗结核药物引起的药物性肝损害的疗效.方法 174例由抗结核药物引起的药物性肝损害患者均停用抗结核治疗药物,在护肝治疗基础上分别应用还原型谷胱甘肽(观察组)和甘草酸二铵(对照组)治疗,4周后对两组患者肝损害情况及预后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观察组在肝功能改善方面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89.8%,对照组67.4%(P<0.01).结论 还原型谷胱甘肽有很好的保肝、降酶作用.  相似文献   

15.
药物性肝病10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分析诱发药物性肝病的药物种类、临床特点及预后。方法:采用回顾性方法分析102例药物性肝病,数据用SPSS软件处理。结果:致肝损害药物以免疫抑制剂最常见,占33.3%(34/102),其次为利福平,占14.7%(15/102);临床表现以黄疸最多见,占40.2%(41/102),52%(53/102)患者无肝病症状,激素治疗组与非激素治疗组的痊愈好转率在统计学上无显著差别。结论:药物性肝病可由各种药物引起,起病隐袭,肝功能检查是早期诊断的主要方法,早期及时停用肝损害药物是治疗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余琼华 《医药导报》2011,30(2):256-258
目的了解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特点。方法采用回顾性方法综合分析2001年9月~2010年9月就诊的42例药物性肝损害患者的基本情况、用药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治疗情况与预后。结果在引起药物性肝损害的药物中居前3位的分别是抗结核药10例(占23.8%),抗感染药8例(占19.1%),中药6例(占14.3%);多为急性肝损害(36例,占85.7%),以肝细胞损伤型为主(24例,占57.1%);临床治愈38例,好转3例,死亡1例。结论引起药物性肝损害的药物较多,临床表现无特异性,诊断以排除法为主,采取综合性治疗措施,一般预后良好,预防药物性肝损害的发生更显重要。  相似文献   

17.
卢水华  王琳  肖和平 《医药导报》2011,30(6):767-769
[摘要]抗结核药物性肝损害的发生率为3%~10%。肝损害频率高的药物有利福平、丙硫异烟胺、吡嗪酰胺、氨硫脲、对氨基水杨酸等;导致肝损害频率低的药物有异烟肼;基本不发生肝损害的药物有链霉素、卡那霉素、卷曲霉素、紫霉素、乙胺丁醇、环丝氨酸。药物性肝损害的治疗关键的是停用并防止重新给予引起肝损害的药物,早期清除和排泄体内药物,加强支持治疗,卧床休息,密切检测肝功能等指标。应尽快确立适合我国国情又符合国际规范的抗结核药物性肝损害的识别、诊断标准、分型标准及治疗规范。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药物性肝损伤病因、分型、临床表现、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近5年来深圳市龙岗中心医院进行治疗的238例药物性肝损伤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患者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其中88例无明显临床症状、体征;肝细胞型149例(62.61%),胆汁淤积型48例(20.17%),混合型41例(17.23%)。引起肝功能损伤的药物主要为抗结核药、中草药、抗生素、糖皮质激素、化疗药;87.39%患者预后较好。结论:药物性肝损伤症状缺乏特异性,不能单纯根据症状确定诊断;本组患者药物性肝损伤的类型以肝细胞型为主;临床上可以引起药物性肝损伤的药物种类很多,但抗结核药、中草药、抗生素引起药物性肝损伤的发生率最高,临床应用此类药物时,应注意监测肝功能。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老年药物性肝损害(DILI)的常见引发药物种类、临床特征、病理特点和预后,以提高对该病的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2月~2012年2月72例老年DILI患者资料,对其用药史、临床表现、肝功能、凝血功能、病原学标志、病理表现以及治疗转归进行综合分析。结果:引起老年DILI前5位的药物分别是中药43例(59.8%)、降血糖药8例(11.1%)、心血管药7例(9.7%)、抗菌药6例(8.3%)、抗结核药5例(6.9%)。DILI临床分类:药物性肝衰竭15例(20.8%)、急性药物性肝损害36例(50%)、慢性药物性肝损害17例(23.6%)、药物性肝硬化4例(5.6%)。主要病理改变为肝细胞坏死、肝细胞水样变性、汇管区扩大、肝细胞脂肪变性、纤维组织增生、嗜酸性粒细胞浸润、汇管区或肝窦内混合炎细胞浸润等。72例患者中治愈26例(36.1%),好转31例(43.1%),无效11例(15.3%),死亡4例(5.6%)。结论:老年DILI患者有其不同的引发药物谱,其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缺乏特异性,但死亡率较高。因此,对于老年患者用药应严格把握适应证,密切监测肝功能,早期治疗。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致药物性肝病的药物种类及药物性肝病的临床特点和预防措施.方法:对2009年1月~12月住院治疗的58例药物性肝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引起药物性肝病的药物前3位为抗结核药占62.1%(36/58),中草药占19.0%(11/58),抗微生物药占3.4%(2/58);临床表现为乏力纳差35例(60.3%),恶心呕吐18例(31.0%),发热5例(8.6%),皮肤瘙痒5例(8.6%),无任何症状21例(36.2%),皮肤巩膜黄染20例(34.5%),肝大4例(6.9%),皮疹3例(5.2%);治疗1个月后痊愈29例(50.O%),好转24例(41.4%),未愈3例(5.2%),死亡2例(3.4%).结论:临床上引起药物性肝病的药物种类很多,用药期间应严密观察不良反应,定期随访肝功能试验,以便及早发现肝损害,及时停用有关药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