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HPLC法测定鱼腥草不同生长期及不同部位中槲皮素的含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采用HPLC法建立鱼腥草中不同生长期及不同药用部位槲皮素的含量测定方法。方法流动相:乙腈-0.35%三氟乙酸(33∶67);检测波长:370nm;柱温:30℃;流速:0.8mL·min-1。结果表明在0.1992~1.992μg范围内,槲皮素线性关系良好。比较了鱼腥草不同部位与采收季节槲皮素的含量变化。结果鱼腥草不同部位中槲皮素含量比较为:叶>全草>茎>根,在5月(开花期)、7月(果实期)、10月(果后期)这几个生长期中,槲皮素的含量在7月最高。结论运用HPLC法测定鱼腥草中槲皮素的含量,分离度好,快速准确,为科学评价鱼腥草质量提供了一定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建立高效毛细管电泳法(HPCE),测定不同产地鱼腥草中绿原酸和槲皮素的含量。方法:毛细管电泳柱为未涂层弹性石英毛细管(60.5cm×7μm),运行缓冲液为pH8.5的30mmol·L^-1硼砂体系,分离电压16kV,检测波长为254nm,柱温为25℃。结果:2种物质在14min内得到了良好分离。绿原酸和槲皮素浓度分别在0.05~0.8mg·mL^-1和0.04~0.15mg·mL^-1范围内与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平均加样回收率分别为98.7%和98.8%,RSD分别为2.2%和2.5%(n=3)。结论:此法操作简便快捷,回收率及重复性好,可作为鱼腥草质量控制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顾瑶华 《海峡药学》2009,21(8):82-83
目的建立鱼腥草中不同生长期及不同部位槲皮苷的含量测定方法。方法采用HPLC测定了鱼腥草药材中不同生长期及不同部位槲皮素的含量。比较了鱼腥草不同部位与采收季节獬皮素的含量变化。结果建立了鱼腥草药材不同生长期及不同部位槲皮素的含量测定方法。确定了最佳的采药部位和采药时期。结论建立的槲皮素的含量测定方法的检测方法切实可行。  相似文献   

4.
5.
王琳  朱缨 《中国药业》2010,19(21):6-7
目的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不同生长期的叶下珠中槲皮素的含量。方法色谱柱为Zorbax SB-C18柱(250mm×4.6mm,5.0μm),流动相为乙腈-0.2%磷酸(30:70),流速为1mL/min,紫外检测波长为370nm。结果槲皮素进样量在0.05~0.40μg范围内与峰面积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9(n=8),平均回收率为102.54%,RSD=1.74%(n=6)。结论 9月至10月采收的叶下珠中槲皮素的含量最高。  相似文献   

6.
不同种属罗布麻叶水解产物中槲皮素含量比较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应用《中国药典》一部(2005年版)中罗布麻叶水解产物中槲皮素的含量测定方法对不同种属的罗布麻叶进行比较。方法:采用Hypersil ODS2色谱柱(4.6×250mm,5μm):甲醇-0.4%磷酸(50:50)为流动相;流速1.0ml/min;检测波长360nm;柱温30℃。结果:线性范围0.14~1.12μg,相关系数0.99995,在此色谱条件下,两属三种罗布麻叶中槲皮素含量无明显差异。结论:该方法不能明显区分正品与非正品罗布麻,质量控制有待更具特征性的指标。  相似文献   

7.
RP-HPLC测定扯根菜中槲皮素的含量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测定扯根菜中槲皮素的含量。方法采用RP-HPLC法,Aichrom Bond-AQC18柱(250mm×4.6mm,5μm),以甲醇-0.2%磷酸(56∶44)为流动相,流速1.1ml·min-1,柱温35℃,检测波长370nm。结果槲皮素进样量在0.0461~0.9220μg范围内与峰面积呈很好的线性关系(r=0.9990),平均回收率为97.6%,RSD=1.86%。6批样品中槲皮素含量分别为2.16、2.25、2.21、2.26、2.08、2.05mg·g-1。结论所建方法简便、准确、重复性好,可用于扯根菜中槲皮素的含量测定。  相似文献   

8.
目的:建立同时测定菝葜药材中槲皮素和山柰酚含量的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方法:色谱柱:Lichrospher C_(18)柱(250 mm×4.6 mm,5 μm),流动相:甲醇-0.5%磷酸水溶液(55:45),流速:1.0 mL·min~(-1),检测波长:365 nm。结果:槲皮素在2.97~29.7μg·mL~(-1)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9),山柰酚在3.01—30.1μg·mL~(-1)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9),方法回收率分别为98.9%和99.7%。结论:本方法简便、准确,灵敏度高,重复性好,可为评价菝葜药材质量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中国药房》2017,(27):3846-3848
目的:建立同时测定复方鱼腥草片中绿原酸、黄芩苷和槲皮素含量的方法。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色谱柱为GL Inter Sustain-C18,流动相为水-甲醇(55∶45,V/V),流速为1.0 m L/min,检测波长为270 nm,柱温为30℃,进样量为20μL。结果:绿原酸、黄芩苷和槲皮素的检测质量浓度线性范围分别为1.264~12.64μg/m L(r=0.999 9)、8.704~87.04μg/m L(r=0.999 9)、1.212~12.12μg/m L(r=0.999 9);定量限分别为1.88、2.98、1.94 ng,检测限分别为0.56、0.89、0.58 ng;精密度、稳定性、重复性试验的RSD<2.0%;加样回收率分别为98.02%~101.10%(RSD=1.01%,n=9)、97.48%~101.70%(RSD=1.38%,n=9)、98.31%~101.10%(RSD=1.02%,n=9)。结论:该方法操作简便,精密度、稳定性、重复性好,可用于复方鱼腥草片中绿原酸、黄芩苷和槲皮素含量的同时测定。  相似文献   

10.
RP-HPLC测定桑叶、桑枝和桑花中槲皮素和山奈酚的含量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孙莲  严雷  石骁呢  张烜 《药物分析杂志》2005,25(10):1230-1233
目的:建立 HPLC 法测定桑叶及桑枝、桑花中的槲皮素和山奈酚含量。方法:先用甲醇-25%盐酸(4:1)混合液水解桑叶、桑枝及桑花中的黄酮类成分成槲皮素和山奈酚,并采用 HPLE 法测定槲皮素和山奈酚含量。色谱柱 Shim-ODS(150 mm×4.6 mm,5 μm),流动相为甲醇-0.4%磷酸溶液(70:30);流速为1 mL·min~(-1);检测波长为368 nm。结果:槲皮素和山奈酚的线性范围分别为0.025~0.15μg(r=0.9999),0.05~0.3μg(r=0.9998),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6.2%及95.3%。5月份桑叶中槲皮素和山奈酚含量较高,桑花中山奈酚含量较高,8月桑叶中槲皮素和山奈酚含量较低。结论:此法简单、重现性好,可用于桑叶、桑枝及桑花中槲皮素和山奈酚含量的测定。  相似文献   

11.
目的:建立 HPLC 测定鱼腥草生药中芦丁、金丝桃苷、槲皮苷和槲皮素含量的定量分析方法。方法:HPLC 外标法。采用色潜柱:Kromasil—C_(18)柱(250 mm×4.6 mm,10 μm);流动相1:水-乙睛-磷酸(400:100:0.2),30 min 时手动切换为流动相2:乙腈-甲醇-水-磷酸(375:75:50:0.1);检测波长350 nm;流速1.0 mL·min~(-1);柱温:室温。结果:在上述色谱条件下,芦丁、金丝桃苷、槲皮苷和槲皮素获良好分离,进样量分别在0.055~0.550μg(r=0.9979)、0.248~2.480μg(r=0.9977)、0.52~5.200μg(r=0.9998)和0.062~0.623μg(r=0.9961)范围内与其峰面积线性关系良好,加样回收率分别为103.5%,104.0%,102.6%,103.7%,重复性试验 RSD 分别为3.9%,0.8%,1.0%,1.6%。结论:该方法分离度好,简便快速,为鱼腥草生药及其制剂的质量控制提供可借鉴的分析办法。  相似文献   

12.
鱼腥草及其制剂的药理与免疫毒理作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鱼腥草是三白草科植物蕺菜的干燥地上部分,主要活性成分为挥发油和黄酮类化合物。近年来,鱼腥草注射液出现了严重的免疫毒性反应,被停止生产使用,对制药行业造成了巨大的损失。本文对鱼腥草的用药沿革、产地、栽培、有效成分和制剂方法对成分的影响、药理作用、不良反应、临床应用及免疫毒性研究进展等进行分析总结,旨在探讨鱼腥草及其制剂的药理与毒理作用,为正确认识其免疫毒性机制、研究致敏成分和改进制剂工艺及鱼腥草注射剂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鱼腥草不同部位(器官)挥发油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分别提取鱼腥草 W01—100叶、地上茎和地下茎的挥发油,并用 GC—MS 法对各化合物进行鉴定,峰面积归一法测定各成分含量。结果:从鱼腥草叶、地上茎和地下茎中共鉴定出化合物27种,其中共有化合物15种,分别占各器官挥发油总量的66.83%,94.55%,92.10%。叶中挥发油以癸醛、β-月桂烯、β-水芹烯为主;地上茎挥发油以甲基正壬酮、β-月桂烯、β-水芹烯为主;而地下茎挥发油则以甲基正壬酮、β-蒎烯、β-水芹烯为主。结论:鱼腥草不同器官挥发油化学成分组成基本一致,但各成分含量存在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14.
马齿苋及鱼腥草水提取液体外抑菌实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马齿苋与鱼腥草水提取液对痢疾杆菌、大肠杆菌、肺炎双球菌的体外抑菌作用。方法:采用试管内连续稀释法(几何级稀释法)测定鱼腥草与马齿苋提取液体外最低抑菌浓度(MIC)。结果:马齿苋与鱼腥草水提取液(按生药质量浓度)对肺炎双球菌、痢疾杆菌、大肠杆菌抑菌作用分别为500.00mg/mL,62.50mg/mL;15.625mg/mL,250.00mg/mL;31.25mg/mL,125.00mg/mL。结论:马齿苋水提取液对痢疾杆菌、大肠杆菌的抗抑作用最佳;鱼腥草水提取液对肺炎双球菌较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不同生长月份鱼腥草各部位挥发油含量变化,比较不同部位挥发性油组分和抗菌活性,为鱼腥草采收部位的选择提供依据和指导.方法 用水蒸气蒸馏法从不同部位的新鲜鱼腥草中提取并测定挥发油含量,用GC-MS分析挥发油组分.用药敏纸片法和肉汤稀释法测定抗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藤黄八叠球菌活性.结果 不同月份和不同部位鱼腥草挥发油含量变化较大,根状茎在全年各月份含量均较高,地上茎、叶、花穗则只有在特定的月份才含有可检测的挥发油;各部位挥发油的抗菌活性以花穗最好,叶和根状茎次之,地上茎最差,其中与抗菌活性呈正相关的相对总含量依次为花穗>根状茎>叶>地上茎,组分数则分别为13、10、13和12个.结论 鱼腥草药材品质与部位关系密切,其地上部分的最佳采收季节是花果盛期前后;全草采集时全年均要重视地下部分,在夏末地上部分开始衰老后更要以地下部分为主要采集部位.  相似文献   

16.
陈琴华  李鹏  朱军 《医药导报》2011,12(12):1642-1643
[摘要]目的建立气相色谱 质谱联用法测定鱼腥草中甲基正壬酮含量。方法使用气相色谱 质谱联用仪,以正十五烷为内标,色谱柱为DB 5 MS 石英毛细管色谱柱(30 m×0.32 mm,0.25 μm),样品用正己烷萃取,采用选择离子监测法定量。结果甲基正壬酮在0.5~5.0 mg&#8226;mL 1范围内线性良好(r=0.993 8);平均回收率98.25%,最低检测限1.0 ng&#8226;mL 1。结论该方法简便、快速,灵敏度高,结果准确可靠。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不同干燥工艺对大别山鱼腥草挥发油的影响。方法分别用低温烘干(50℃)、晒干、阴干的干燥方式处理新鲜的鱼腥草,挥发油提取器提取挥发油,采用GC-MS检测分析。结果阴干、晒干、烘干鱼腥草中的挥发油分别鉴定出43、37和14种。结论晒干和低温烘干方式均会影响鱼腥草挥发油的组成,但对总体积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鱼腥草注射液在治疗毛细支气管炎中的疗效。方法:将鱼腥草治疗组52例与对照组46例临床指标对比观察。结果:治疗组在退热、咳喘及肺部罗音消失时间及住院时间等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t=3.7P<0.001),结论:鱼腥草注射液治疗毛细支气管炎效果较为满意。  相似文献   

19.
鱼腥草注射液质量控制中的谱效学初步探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卢红梅  梁逸曾  钱频 《药学学报》2005,40(12):1147-1150
鱼腥草用于治疗呼吸系统疾病,在临床上有一定疗效.然而,由于国内中药质量缺乏有效稳定的控制手段及标准,一直很难被国际医药市场所接受.近年来,指纹图谱技术用于中药的质量控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是目前用于中药质量控制的指纹图谱技术多是在承认其传统药效的基础上,开展其化学物质组成及量化研究,尚没有以这些成分的药效作为指纹性依据.也就是说,这种指纹图谱的研究与建立只是对中药产品成分的稳定性和可控性实现改进,而没有与中药的药效建立直接的内在联系.本实验在鱼腥草注射液指纹图谱研究的基础上,  相似文献   

20.
林丽钦 《海峡药学》2013,25(9):93-95
目的建立RP—HPLC测定鱼腥草中芦丁和槲皮素含量的方法。方法采用色谱柱:ODS—C18柱(150x4.6ram,5μm),流动相:甲醇-1%乙酸水(55:45,v/v)梯度洗脱.流速:1.0mL·min-1,检测波长:260nm,枉温:30~C。结果芦丁进样浓度在6.0—144.Oμg·mL-1。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84,平均回收率为97.4%(RSD=1.38%);槲皮苷进样浓度在8.0~128.0μg·mL-1。范国内有良好的线性关系,r=O.9995,平均回收率为93.3%(RSD=1.82%);槲皮素进样浓度在4.0~96.0μ·mL-1范围内有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5.平均回收率为87.3%(RSD=1.58%)。结论谊方法简便、准确度较高、重现性好,为鱼腥草中药材的质量控制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