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非骨水泥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replacement,THR)治疗肾移植术后股骨头坏死(osteonecrosis of the femoral head,ONFH)的短期疗效.方法 回顾性总结非骨水泥THR治疗肾移植术后ONFH患者17例(22髋),男11例,女6例;平均年龄38.4岁(25~64岁).ONFH按ARCO标准分期,Ⅱ C期1例(1髋),ⅢB期2例(3髋),ⅢC期4例(5髋),Ⅳ期10例(13髋).除4例患者THR术前1~5个月停用激素外,其他患者围于术期和术后均维持使用免疫抑制剂.肾移植术前接受血液透析时间平均为16个月(0~87个月),肾移植术至接受THR的平均时间为3.4年(1.5~6年).全部采用非骨水泥THR,Versys股骨假体和Trilogy髋臼假体各5髋,Zweymuller股骨假体和EP-FIT髋臼假体各17髋;金属头对聚乙烯臼13髋,陶瓷头对陶瓷臼9髋.结果 17例患者全部获得随访,平均随访2.3年(11个月~5.1年).Harris评分为优15髋(68.2%),良7髋(31.8%);从术前平均(41.3±6.4)分提高到术后平均(92.2±7.1)分.术后并发症有切口浅表感染1例,下肢深静脉血栓1例,异位骨化1例,假体不稳定1例.结论 非骨水泥THR治疗肾移植术后ONFH可获得满意的短期疗效,长期应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并不影响假体的早期稳定性,但中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2.
观察同一设计的骨水泥和非骨水泥股骨假体的临床效果。 1 993年 1月~ 1 995年 8月 ,应用同一设计的骨水泥和非骨水泥股骨假体 ,施行 2 4 6髋全髋关节置换。骨水泥组 1 1 7髋 ,平均随访 4 5年 ;非骨水泥组 1 2 9髋 ,平均随访 4 1年。骨水泥组Merled’Aubigne评分平均 1 0 4 (5~ 1 2 ) ,优良率 88 9% ;日常行为评分平均1 9 4 (7~ 2 4 ) ,优良率 80 3 %。无一髋假体松动。非骨水泥组Merled’Aubigne评分平均 1 1 (8~ 1 2 ) ,优良率为 95 3 % ;日常行为评分平均 2 1 4 (9~ 2 4 ) ,优良率 92 2 % ,全部假体均无松动。认为同一设计的非骨水泥股骨假体的临床效果优于骨水泥股骨假体 ,两组假体均无松动  相似文献   

3.
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病人假体松动机制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根据松动假体周围骨溶解情况分析各种机制在假体松动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自 1991年 8月~ 2 0 0 1年十一年期间我院行全髋关节置换术 132例病人 ,共计 137髋。失访 31例 ,2例高龄病人死于与手术无关内科疾病。剩余 99例病人 (10 2髋 )年龄范围 :35~ 78岁 ,平均年龄 6 1.5岁。平均随访时间 6 .9年。其中 4 3髋出现假体松动 ,1髋假体松动由感染引起 ,余下 4 2髋为无菌型松动 ,并伴不同程度骨溶解。将假体周围骨溶解根据形态分为衬性骨溶解和扩张性骨溶解。按 Delee & Charnley髋臼分区和 Gruen近端股骨分区标准进行假体周围骨溶解发生率的影像分析。结果 :髋臼侧扩张性骨溶解 区的发生率最高 ,为 6 9% ,骨水泥固定组与非骨水泥固定组在扩张性骨溶解发生率有显著差异 (P<0 .0 5 ) ,非骨水泥固定组各区发生率较高 ;分别为 6 8%、79% ,骨水泥固定组与非骨水泥固定组在溶骨发生率无显著差异 (P>0 .0 5 )。衬性骨溶解髋臼侧发生率 区最高 ,股骨柄侧衬性骨溶解发生率由高至低为 区、 区、 区、 区 ,两种固定形式假体周围衬性骨溶解的发生率无显著差异 (P>0 .0 5 )。结论 :磨屑诱导的炎症性骨溶解在假体松动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而股骨侧骨溶解的发生以应力遮挡和假体早期微动等机械力学因素为前提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骨水泥型和非骨水泥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术中、术后临床效果。方法对52例患者(54髋)进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治疗,其中骨水泥组20例(20髋),非骨水泥组32例(34髋)。术后随访进行髋关节Harris评分、自主功能恢复Parker评分,并观察术后死亡率、假体翻修率及其他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与骨水泥型组相比,非骨水泥型组术中手术时间短、失血量少,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骨水泥组1例患者住院时出现深静脉血栓形成,非骨水泥组有3例住院时出现深静脉血栓形成。骨水泥组置换后3个月,14例患者可独立行走,5例需助步器辅助行走,1例仅能活动(卧床活动);非骨水泥组23例患者可独立行走,9例需助步器辅助行走。置换后1年,在患者髋关节Harris评分和患者自主功能恢复Parker评分方面,两组之间均无显著差异。置换后3年,骨水泥组有4例翻修(均为假体松动),翻修率20%。而非骨水泥组仅有3例翻修(均为假体松动),翻修率9.37%,但两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另外,随访期间骨水泥组有1例患者死亡。结论应用非骨水泥假体可明显降低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手术时间和失血量。随访期内骨水泥型和非骨水泥型双动头假体置换术的临床疗效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5.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者于1993年至1998年3月,对145例患者(147髋)施行人工关节置换术,对获得随访120例(122髋)的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  120例中,男26例,女94例;年龄28~92岁。左64个,右58个,双髋2例。全髋关节置换72个(60岁以下25个,60岁~80岁44个,80岁以上3个);人工股骨头置换50个(60岁以下5个,60岁~80岁39个,80岁以上6个)。骨水泥型23个;非骨水泥型99个。120例中各病种为:股骨头颈骨折106例,股骨头坏死8例(1例双髋),髋关节骨关节病3例,类风湿性关节炎2例,化脓性髋关节炎后遗症1例(双髋)。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术前2天应用抗生素,选用后外侧切口、改…  相似文献   

6.
目的 评价非骨水泥型全髋人工关节置换治疗髋部骨关节炎的临床及影像学结果,分析影响其中长期疗效的主要因素。方法 回顾分析1995年1月~1999年12月,采用非骨水泥型全髋人工关节置换治疗髋部骨关节炎93例,男36例,女40例。手术时年龄40~73岁,平均56.4岁。合并糖尿病3例,高血压9例,冠心病7例,术前髋关节功能Harris分值12~56分,平均37.2分。获得随访76例85髋,随访时间30~86个月,平均49.3个月,随访时均进行Harris评分、髋关节及股骨上段正侧位X线片复查。结果 术后并发脱位1例,深静脉栓塞2例,均经保守治疗治愈,无1例出现局部感染,所有患者均安全渡过手术期和围手术期,随访时Harris评分平均为90.9分,优良率为91.9%。23髋(27.5%)诉大腿上段痛,14髋(16.5%)有股骨近段骨吸收溶解,2髋(2.4%)出现松动,股骨柄假体内翻置入时Harris评分较低。结论 非骨水泥型全髋人工关节置换治疗髋部骨关节炎的中长期疗效满意,部分患者大腿痛可能与股骨柄内翻位固定和股骨近段骨溶解有关,股骨近段骨溶解是影响长期疗效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年轻或活动量大的病人的严重广泛的髓关节疾病很难处理,常须施行全髋置换术。本文比较传统的全髋置换术和偏心双杯全髋表面置换术实际应用效果并分析失败的原因。 10年间收治的204例病人(年龄均小于40岁)中,98例作全髋置换,106例作双杯置换,两者均采用丙烯酸骨水泥固定。分组:组Ⅰ为各年龄组类风湿性关节炎或少年型类风湿性关节炎病人;组Ⅱ为30~39岁所有非类风湿性关节炎病人;组Ⅲ为30岁以下所有非类风湿性关节炎病人。  相似文献   

8.
随着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在我国深入的开展,尤其是非骨水泥型假体的广泛应用,随之而来的假体周围骨折亦日益多见,其发生率2.5%~27.8%[1]。我院自1997年1月~1998年4月,对60例患者(62个髋关节)进行了非骨水泥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发生假体周围骨折9例。现就其发生原因和处理进行分析和探讨。1 临床资料  60例(62髋)中,男28例,女32例。左髋34个,右髋28个,双髋2例。年龄21~87岁,其中20~30岁2例(1例双髋),31~40岁7例,41~50岁7例,51~60岁14例(1例双髋),61~70岁15例,71~80岁11例,81~90岁4例。就诊原因:新鲜股骨颈骨折25例,陈旧性股骨颈骨折1…  相似文献   

9.
我们自 2 0 0 1年 6月~ 2 0 0 3年 4月应用陶瓷 -瓷陶人工髋关节对 1 2例 (1 2髋 )进行全髋置换术 ,全部病例获得随访 ,初期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本组 1 2例 (1 2髋 )。男 8例 ,女 4例 ,年龄 2 3~ 5 6岁 ,平均 4 1岁。左髋 5例 ,右髋 7例。原始疾病为股骨头坏死合并骨性关节炎 2例 ,股骨头坏死 4例 ,股骨头及股骨颈骨折 6例。患者均为初次置换。假体类型均为陶瓷 -陶瓷组合 ,其中Biomet关节 1 0例 ,Stryker关节 2例。均采用非骨水泥型生物固定。手术时均采用后外侧髋关节入路 ,术后第 2天即进行患肢股四头…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硬膜外阻滞麻醉在全髋置换术中的麻醉效果 ,笔者将 1998年 1月~ 2 0 0 1年 1月在我院施行全髋置换术的 8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硬膜外阻滞组 (实验组 )、丁卡因腰麻组 (对照组 )。现将麻醉效果报道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 病例资料 本组 80例 ,男 5 0例 ,女 30例 ,年龄 2 5~ 85岁 (其中 70岁以上者 34例 ) ,体重 45~ 76kg ,身高 15 4~ 176cm。ASAⅡ级者 5 5例 ,ASAⅢ级者 2 5例。实验组 40例 ,对照组 40例 ,两组患者年龄、体重、性别比例及ASA分级差异无显著性。1.2 麻醉方法 术前患者常规用药 ,麻醉前 30min…  相似文献   

11.
老年人股骨颈骨折髋关节置换疗效分析   总被引:22,自引:2,他引:22  
目的 :评价老年人股骨颈骨折髋关节置换临床疗效 ,探讨有关假体选择、并发症、手术时机把握等问题。方法 :回顾分析 1995~ 2 0 0 2年收治的 62例 70岁以上老年人股骨颈骨折应用髋关节置换的治疗方法及效果。结果 :随访 2 2~ 96个月 ,按照Harris[1] 评分标准进行评估显示 ,本组优良率为 83 .9%。全髋置换组明显优于半髋组 ,优良率为 93 .9% ,半髋组则为 46.2 %。结论 :(1)在并存症得到控制稳定后 ,及时地根据病人伤前生活质量来选择全髋或半髋置换是治疗高龄股骨颈骨折的首选方法 ;(2 )强调术中注意观察及处理麻醉开始、扩髓与灌注骨水泥这三个时段病情的变化 ;(3 )陈旧性股骨颈骨折病人术前不适宜牵引。  相似文献   

12.
解剖型非骨水泥全髋人工关节置换术近中期疗效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解剖型非骨水泥全髋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髋关节疾病的近中期临床疗效。方法2001年1月~2005年6月,采用Ribbed解剖型非骨水泥全髋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髋关节疾病34例(38髋)。年龄29~55岁,平均42.7岁。病程3~18年,平均5.2年。其中股骨颈骨折7例7髋,髋臼骨折后创伤性关节炎5例5髋,股骨头坏死15例16髋,强直性脊柱炎7例10髋。术后获随访的21例患者术前Harris评分25~57分,平均38.6分。结果21例(23髋)获随访8~61个月,平均35个月。术后Harris评分76~98分,平均92.3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髋关节功能优良率达93.5%。其中4例出现轻微大腿疼痛,经休息或服用非甾体类止痛药物后缓解。随访时X线片未见假体松动和下沉,呈骨长入性稳定。结论应用Ribbed解剖型非骨水泥全髋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髋关节疾病,近中期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3.
改良小切口技术在骨水泥型全髋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11,自引:9,他引:11  
目的 探讨改良小切口下骨水泥型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方法和手术效果。方法 自 2 0 0 2年 6月~ 2 0 0 3年 1月 ,采用改良小切口技术进行骨水泥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 ,临床应用 18例 19髋 ,男 11例 ,女 7例 ;体重指数 17 5~ 2 4 ,平均 2 1 2 ;年龄 5 5~ 78岁 ,平均 6 5 8岁 ;股骨颈骨折 7例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11例 (12髋 ) ;切口长度为 9~ 14cm ,平均 11 2± 0 8cm。结果 所有患者手术均在术前设计的切口下顺利进行 ,术中无需对周围组织过分牵拉 ;术后随访 2 0~ 2 7个月 ,平均 2 5 7个月 ,X线检查示假体位置良好 ;除 1例术后出现切口轻度脂肪液化经治疗痊愈外 ,其他患者无术后并发症出现。结论 在术前准备充分、解剖入路熟悉的前提下 ,采用改良小切口技术进行骨水泥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确实可行 ,且具有创伤小、愈合快、瘢痕小、外形美观等优点 ,是值得提倡的一种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4.
Zhu ZA  Dai KR  Wang Y  Sun YH  Shi DW  Tang J  Hao YQ  Yan MN 《中华外科杂志》2006,44(20):1403-1406
目的探讨CroweⅣ型先天性髋关节脱位患者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手术方法及预防神经损伤的对策。方法35例(39髋)CroweⅣ型先天性髋关节脱位患者行全髋关节置换术,均为女性,年龄36~56岁,平均46岁。获得随访31例35髋,随访时间1年~8年,平均4年。手术采用后外侧切口。髋臼侧除1例2髋外,均在真臼水平安放臼杯并使用非骨水泥型假体,股骨侧5例5髋选用骨水泥型假体,其余均选用非骨水泥型假体。2例2髋以往曾行转子下截骨者先行转子下截骨矫正术,再植入非骨水泥型假体。采用髋关节功能评分(Harris评分)评定髋关节功能,术前平均43分。结果获得随访的31例(35髋)中,5例5髋发生术中骨折,其中小转子轻微襞裂骨折3例3髋,大转子不全骨折2例2髋,但股骨假体稳定,予钢丝固定或未作特殊处理。3髋发生异位骨化,均为BrookⅡ型。2例术后分别出现坐骨神经或股神经刺激症状,1个月后恢复正常。随访期间内无一例发生术后感染、术中术后髋关节脱位、假体松动及有明显临床表现的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术后随访时Harris评分平均87分,术后肢体延长4~6cm,平均5cm,肢体短缩得到满意纠正。结论后外侧人路、真臼水平重建髋臼是CroweⅣ型先天性髋关节脱位全髋关节置换术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5.
85岁以上高龄患者髋关节置换方式选择及疗效比较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总结85岁以上患者初次髋关节置换的手术体会,分别比较全髋与半髋置换、生物型半髋与骨水泥型半髋假体的不同疗效。方法对48例患者行髋关节置换,其中全髋置换14例,半髋置换34例(生物型23例,骨水泥型11例)。统计手术时间、术中及术后出血量。术后随访行Harris评分及X线评估。结果全髋组手术时间、出血量均高于半髋组。术后3个月时半髋与全髋组及生物型半髋与骨水泥型半髋组间Harri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13例3个月后失访,共35例获最终随访,平均随访28(6~78)个月,最终随访时全髋组与半髋组Harris评分为(87.9±6.2)分与(82.4±5.8)分,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2)。无假体松动、感染病例。结论 85岁以上患者同样可以考虑全髋关节置换,生物型与骨水泥型置换疗效相似但生物型假体更安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非骨水泥型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髋臼发育不良的早期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2013年我科非骨水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因髋臼发育不良导致的髋骨关节炎患者66例72髋,其中男9例11髋,女57例61髋;年龄46~75岁,平均55岁。按Crowe分型,Ⅰ型27例29髋,Ⅱ型17例18髋,Ⅲ型13例14髋,Ⅳ型9例11髋,均伴有不同程度的跛行、活动受限等症状。采用Harris评分及术前、术后X线片观察评价手术效果。结果术后患者肢体平均延长36 mm。66例患者均获得1~5年随访。除1例不遵守医嘱过度下蹲出现脱位后在全麻下闭合手法复位,所有患者髋臼重建侧植骨均获得愈合,髋关节假体均未出现假体松动。2例自体股骨头植骨区有少量骨吸收,未发现下肢因肢体延长致神经血管损伤症状。术前患者Harris评分(45.05±5.38)分、术前下肢不等长(23.29±19.36)mm、CE角(4±13.92)°改善至(88.62±3.38)°、(3.26±4.06)mm、(29.27±2.6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髋关节旋转中心距泪滴水平距离为(27.82±1.25)mm,垂直距离(24.14±2.59)mm。结论全髋关节置换治疗髋臼发育不良手术难度大,术前精心手术评估,真臼处髋臼重建及通过适度软组织松解、转子下截骨等方式的非骨水泥型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成人髋关节发育不良可取得显著的早期疗效。  相似文献   

17.
非骨水泥型全髋关节置换治疗成人高位发育性髋脱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和总结成人高位发育性髋脱位患者的非骨水泥型全髋关节置换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对1999年5月~2002年7月接受Zweymuller非骨水泥型全髋关节置换术的9例(11髋)成人高位发育性髋脱位患者进行随访。男1例,女8例,平均年龄29.4岁,均为Hartofilakidis Ⅲ型。临床症状主要为患髋疼痛、不稳定和跛行。术前Harris评分平均为40.2分。双下肢长度差异平均4.1cm,脱位高度平均4.8cm。术中臼杯均安装于真臼处,臼杯骨量覆盖80%以上。脱位高度5cm以上4髋,采用股骨小转子下截骨,余7髋经单纯软组织松解后复位。结果:平均随访18.2个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双下肢长度差异平均1.1cm。1例术中股神经不全损伤,术后4个月恢复。Harris评分平均90分。所有患者最后随访时对治疗结果满意。结论非骨水泥型全髋关节置换对成人高位发育性髋脱位的治疗是一种较理想的方法,能很大程度地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脱位高度小于5cm者,经软组织松解后能完全下拉复位,不会造成股神经及坐骨神经永久性麻痹。手术操作相对简单,即使发生松动也便于翻修。  相似文献   

18.
与全髋关节置换的一般患者相比 ,年轻患者的全髋关节置换术必然要涉及进行更长期的功能重建这一难题 ,而一般认为年轻患者全髋关节置换术后远期效果较差。为明确该年龄段患者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的远期效果 ,回顾了该院进行的 5 0岁及 5 0岁以下非骨水泥型全髋关节置换患者的术后远期效果 ,并回顾了年轻患者全髋置换的相关文献。 1982年至 1997年期间总共对此年龄段的 488位患者实施 5 61例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手术时年龄为 16~ 5 0岁 (平均 40岁 ) ,术前诊断包括骨关节炎 ( 2 2 5例患者 2 49髋 ,占 44 % )、骨坏死 ( 95例患者 111髋 ,占 2 0…  相似文献   

19.
老年病人多因近端股骨骨折或股骨颈骨折而行全髋置换术。由于老年人血管结构改变,代谢紊乱,手术刺激可致血管活性物质形成,因此常处于高凝状态并持续到术后;全髋置换术时,骨水泥单体的释放,更易诱发血栓形成和心脑血管意外,加之此类病人常需长期卧床,因而易发生术后深静脉血栓。血液流变学的改变在血栓形成中起重要作用,不同麻醉方法下全髋置换术病人术后血液流变学的变化已有报道,术后不同镇痛方式对全髋置换术老年病人血液流变学的影响尚未定论。本研究拟比较术后病人自控硬膜外镇痛(PCEA)和病人自控静脉镇痛(PCIA)对全髋置换术老年病人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组12例(12髋)均为初次置换,男8例,女4例;年龄55~79岁,平均(66.3±2.5)岁;右髋7例,左髋5例;新鲜股骨颈骨折3例,陈旧股骨颈骨折2例,髋关节脱位并股骨头骨折1例,股骨头无菌性坏死3例,髋臼发育不良并骨性关节炎1例,脑梗塞后遗症2例.采用骨水泥假体8例,生物型假体3例,混合型(髋臼非骨水泥型,股骨柄骨水泥型)1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