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目的了解壮族和汉族儿童受虐待情况,为采取预防措施,促进儿童健康成长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自编调查问卷,对6所学校五年级和六年级学生进行回顾调查分析。共发放调查问卷800份,收回有效问卷796份,有效率99.50%。被调查的796名学生中,汉族学生347人(男生185人,女生162人),壮族学生449人(男生226人,女生223人)。结果学生受过不同类型和不同程度的虐待率分别为61.38%和62.14%。汉族和壮族儿童受虐待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乡镇小学女生受虐待率高于男生,差异有显著性(χ2=5.50,P<0.05);乡镇小学女生受虐待率也高于城市小学女生(χ2=4.07,P<0.05)。桂西壮族和汉族儿童受躯体虐待和情感虐待与儿童个人性格和学习成绩好坏有关。结论桂西壮族和汉族儿童受虐待率比较普遍,应加强法制宣传教育,预防虐待儿童事件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医学护理专业学生在儿童期受虐待情况,为教育部门制订预防儿童受虐待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用自编调查问卷表,对某医学院护理专业学生进行回顾性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470份,收回有效问卷456份,有效应答率为97.02%。对被调查者在小学及初中阶段遭遇过的躯体虐待、情感虐待、性虐待及施虐者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小学阶段儿童受躯体虐待率为58.33%(266/456),在初中阶段儿童受躯体虐待率为16.67%(76/456)。儿童在小学和初中阶段受躯体虐待率差异有高度显著性(χ2=168.89,P<0.001)。情感虐待方面,儿童在小学阶段受虐待率59.87%(273/456),在初中阶段受情感虐待率为36.18%(165/456),在小学和初中阶段儿童受情感虐待率差异有高度显著性(χ2=51.24,P<0.001)。施虐者主要是家长、老师和同学。儿童受性虐待情况,在小学和初中阶段儿童受性虐待分别为4.61%(21/456)和2.85%(13/456)。结论儿童期学生受躯体虐待和情感虐待较为普遍,应该重视宣传教育,预防虐待儿童事件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儿童期虐待对新兵自杀意念的影响及相关因素.方法 采取整群抽样法,对南京军区某部505名入伍新兵进行儿童受虐问卷、简易应对方式问卷、青少年社会支持量表、自杀意念量表和贝克绝望量表评定.结果 ①儿童期经历虐待的新兵自杀意念和绝望程度得分[(5.56±4.58)分、(5.93±3.01)分]明显高于无虐待的新兵[(2.11±2.79)分、(3.10±2.2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②儿童期经历虐待的新兵积极应对得分[(18.98±6.16)分]明显低于无虐待的新兵[(23.27±7.4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儿童期经历虐待的新兵消极应对得分[(9.27±5.04)分]明显高于无虐待的新兵[(6.93±4.9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③儿童期经历虐待的新兵社会支持总分及各维度得分[依次(69.38±10.43)分、(20.16±3.97)分、(25.73±3.68)分、(22.82±5.52)分]均明显低于无虐待组的新兵[依次(75.55±9.67)分、(23.25±2.50)分、(27.56±3.51)分、(24.67±5.3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儿童期虐待与自杀意念、绝望程度、消极应对正相关(r=0.379,0.402,0.228),相关均达到显著性(P<0.01);儿童期虐待与积极应对方式、社会支持负相关(r=-0.285,-0.302),相关均达到显著性(P<0.01).结论 儿童期遭受虐待的新兵有更明显的自杀意念;儿童期虐待导致不良的应对方式和社会支持的缺乏可能是产生自杀意念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齐齐哈尔市学龄儿童行为问题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齐齐哈尔市区学龄儿童行为问题的发生情况.方法 随机整群抽取齐齐哈尔市区8所小学,1~6年级在册全体小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采用Rutter儿童行为问卷(父母问卷)进行行为评定.结果 本次共调查有效资料1356份,检出有行为问题者153人,检出率11.28%(153/1356),儿童不同类型行为问题检出率分别为:A行为2.58%(35/1356),N行为6.71%(91/1356),M行为1.99%(27/1356).男、女生行为问题检出率分别为11.74%、10.87%.结论 齐齐哈尔市区学龄儿童行为问题的检出率较高,儿童行为问题受多种因素影响;儿童行为问题的发生与家庭环境因素及儿童自身因素等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李燕  汪庆  陈莉  唐闻捷 《医学与社会》2011,24(10):91-93
目的:探讨抑郁症患者的自杀意念与儿童期受虐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儿童期虐待问卷(CTQ)和贝克自杀意念量表(BSI)对温州272名抑郁症患者进行测查。结果:在这次调查中,发生率最高的是躯体忽视,而得分最高的是情感忽视。各类型虐待之间存在正相关。除躯体虐待,各类型的虐待与自杀意念成正相关。结论:儿童期受虐待的抑郁患者有自杀意念的几率似乎要大。  相似文献   

6.
张丽  钱胜  王文霞 《医学与社会》2008,21(11):52-54
目的探讨儿童期心理虐待与忽视、人际信任、宽恕和青少年攻击性之间的关系,并建立影响青少年攻击性的结构方程模型。方法对258名中学生进行问卷测评。结果①儿童期心理虐待与忽视、人际信任、宽恕、青少年攻击性之间均存在显著相关。②男生攻击性高于女生,农村学生攻击性高于城市学生,高中学生攻击性高于初中学生。③儿童期心理虐待与忽视、人际信任、宽恕能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青少年攻击性。结论儿童期心理虐待与忽视等多因素对青少年攻击性的影响得到模型的佐证。  相似文献   

7.
儿童期虐待、目睹家庭暴力对大学生自尊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了解儿童期虐待和目睹父母暴力对大学生自尊的影响.方法 采用儿童期虐待问卷(CTQ-SF)、目睹父母暴力行为调查问卷、自尊量表(SES)对412名大学生进行调查,并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1)有儿童期躯体虐待、情感虐待、情感忽视、躯体忽视或目睹父母暴力经历者自尊水平[依次为(28.04±4.31)分,(28.43±3.81)分,(28.55±3.70)分,(28.66±3.67)分,(28.15±3.87)分]比无儿童期躯体虐待、情感虐待、情感忽视、躯体忽视或目睹父母暴力经历者自尊水平低[依次为(29.02±3.41)分,(29.43±3.46)分,(30.77±3.18)分,(29.93±3.91)分,(29.30±3.5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儿童期躯体虐待、情感虐待、情感忽视、躯体忽视和目睹父母暴力与大学生自尊负相关(r=-0.134,-0.216,-0.359,-0.250,-0.170),相关均达到显著性(P<0.01).儿童情感忽视与儿童情感虐待相关性最高.结论 儿童期虐待和忽视以及目睹家庭暴力对个体自尊水平有负性影响,尤其是儿童情感忽视和虐待.  相似文献   

8.
小学生父母对子女情感虐待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了解小学生父母近1年来对子女精神虐待的发生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于2005年7月,用自填式问卷对阜新市某小学以班级为单位整群抽取185名小学生家长,就有关对子女虐待行为进行不记名调查。结果 在被调查的185名小学生父母中,在最近1年里,有57人(30.8%)曾对子女进行过1项或以上下列形式的情感虐待:在他人面前进行羞辱(25人,13.5%)、说希望其不存在(13人,7.0%)、威胁要将其赶出家门(26人,14.1%)、在家里目睹过家人的严重殴打(20人,10.8%)、威胁要严重伤害他(12人,6.5%)。童年期有被家长或/和老师当众羞辱经历的父母亲,对子女进行情感虐待行为的相对危险性是无此经历父母的2.9倍。父母对子女情感虐待行为与子女性别、家长受教育程度、家长性别及年龄无明显关联(P〉0.05)。结论 小学生家长对儿童精神虐待问题较为普遍,童年期曾受父母或/和老师情感虐待是导致家长对儿童情感虐待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中专女生儿童期教师非身体接触体罚(体罚)的发生情况,探讨体罚经历与健康相关危险行为及心理健康的关联。方法 用自填式问卷对北京、河北、辽宁5所中专二年级709名女生进行不记名回顾性调查。调查内容包括:一般人口学指标;儿童期虐待经历;青少年健康相关危险行为;症状自评量表(SCL-90)。结果 在被调查的709名学生中,有44.85%的学生16岁以前受过体罚;与童年期无体罚经历的学生相比,有体罚经历的学生出现忧郁、吸烟、饮酒、参与或卷入斗殴事件的比例明显偏高;有体罚经历的学生SCL-90中各种精神症状的发生率也较无体罚经历的学生明显偏高。结论 中专女生儿童期教师非身体接触体罚现象比较常见,而且童年期的体罚经历与女生健康相关危险行为及心理健康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小学生行为问题的影响因素.方法应用自编儿童心理调查问卷,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CBCL),以整群抽样方法,抽取社区某所小学一年级学生744人为调查对象,按CBCL的中国常模判断有无行为问题的标准,符合此标准者113人有行为问题,将其影响因素与正常儿童进行对照.结果小学生行为问题的检出阳性率为15.2%,有行为问题的学生与母孕期不利因素、儿童周岁前安静度、儿童躯体疾病、父母的文化程度、缺陷家庭、父母关系、亲子关系、父母对子女的教育、祖辈与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方式等因素显著有关(P<0.05).结论小学生的行为问题的发生与家庭诸多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南昌市高校学生男男性行为接触者(MSM)对STD/AIDS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及相应态度和行为,为进一步做好该人群的艾滋病防治工作做准备。方法通过滚雪球方式获得目标人群,进行一对一的知信行(KAP)访谈或自填问卷调查。结果 78名大学生MSM中94.9%的人听说过艾滋病,有78.2%的被调查者看过AIDS宣传册,AIDS相关知识平均知晓率为62.2%;有26.9%的人认为自己很可能或可能将来感染艾滋病;最近6个月内84.6%的被调查者有过肛交性行为,每次发生肛交时使用安全套的比率只占20.5%;最近6个月内,有24.4%的被调查者有过异性和同性性伴,每次发生性行为时使用安全套的比率只占25%。结论该人群安全套使用率不高,且多性伴现象普遍存在,获得艾滋病相关知识的主要途经是网络,自愿接受HIV检测率偏低。应该充分利用网络媒体的作用加大对该人群的干预力度。  相似文献   

12.
刘建胡  陆丰  边莉 《中外医疗》2011,30(27):93-94
目的 了解大学新生口腔卫生相关知识构成及行为习惯,为制订新生口腔健康保健宣传教育计划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随机抽取20个班级,对班级内所有学生进行口腔健康相关知识行为问卷调查.结果 大学新生对常见口腔健康问题认识正确率为59.26%,女生略高于男生.大学新生对所调查的口腔健康知识正向认识率不高.大学新生口腔卫生行为习惯较好,2次刷牙率达到91.39%,但是定期做口腔健康检查和洁牙的比例较低.结论 应该加强对大学生口腔卫生知识的健康教育,并有针对性的开展健康促进活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究不同年份大学生艾滋病相关知识、态度、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的变化情况,为今后开展针对性健康教育提供参考。方法:分别于2006年和2016年在北京市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选取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调查人数分别为1 800人和3 001人。调查问卷内容包括人口学特征、艾滋病相关知识、艾滋病相关态度、性行为及相关高危行为情况、安全套使用意向、艾滋病健康教育情况。 结果:与2006年相比较,2016年大学生艾滋病知识平均分有所下降 [(12.78±1.95) vs. (11.90±2.56), t=12.91, P<0.05],各题知晓率均有所下降。除安全套使用信念外,2016年大学生艾滋病相关态度和自我效能得分均低于2006年。与2006年相比,2016年有过性行为的大学生中,金钱(物品)交易性行为的发生率有所上升[6.53% (16/245) vs. 17.65% (33/187), χ2=13.003, P<0.001],同性性行为的发生率有所上升[4.13% (10/242) vs. 15.43% (29/188), χ2=16.356, P<0.001]。与2006年相比,2016年接触色情信息的主要途径由书籍变为网络(41.15%)。2016年大学生安全套使用意向的影响因素为男性(OR=0.713)、安全套购买自我效能(OR=0.876)、大学前未接受过性教育(OR=0.752)、安全套使用自我效能(OR=1.135)、安全套使用信念(OR=1.775)以及对艾滋病患者的态度(OR=1.136)。结论:大学生艾滋病相关知识、态度、行为已发生改变,艾滋病健康教育应在当前大学生特点上深入开展,注重培养大学生正确的性观念和性责任,加强大学生自我保护意识。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对重庆市大四男生色情浏览现况进行调查并探讨其与心理负性情绪的相关关系.方法 对参与重庆市男性大学生生殖健康调查队列的男性大学生进行随访.582名大四男生完成了人口基本信息问卷、色情信息浏览问卷和抑郁-焦虑-压力量表.结果 99.9%大四男生都接触过色情信息;32.2%大四男生已有成瘾倾向.大四男生中负性情绪的分布与色情接触时间,观看频率、时长,浏览成瘾存在显著正相关.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开始接触色情信息者抑郁率分别为11.7%、7.1%、4.9%和5.9%(χ2=22.343,P<0.01);色情浏览频率<1次/周和≥3次/周的男性大学生抑郁率分别为2.8%和14.6%(χ2=18.199,P<0.01).校正体育活动与睡眠质量后,男性大学生色情浏览频率仍与其抑郁-焦虑-压力得分呈正相关.结论 重庆市男性大四男生色情信息浏览是一种普遍行为,且观看频率越高,心理负性情绪的比例越高.  相似文献   

15.
Rigotti NA  Lee JE  Wechsler H 《JAMA》2000,284(6):699-705
CONTEXT: Adults aged 18 to 24 years, many of whom are in college, represent the youngest legal targets for tobacco industry marketing. Cigarette smoking has been described among college students, but little is known about non-cigarette tobacco use by college students or cigar use by adults of any age. OBJECTIVES: To assess the prevalence of all forms of tobacco use (cigarettes, cigars, pipes, and smokeless tobacco) among US college students and to identify student- and college-level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use of each product. DESIGN: The Harvard College Alcohol Survey, a self-administered survey conducted in 1999. SETTING: One hundred nineteen nationally representative US 4-year colleges. SUBJECTS: A total of 14,138 randomly selected students (60% response rate). MAIN OUTCOME MEASURES: Self-report of current (in the past 30 days), past-year, and lifetime use of cigarettes, cigars, pipes, smokeless tobacco, and all tobacco products. RESULTS: Nearly half (45.7%) of respondents had used a tobacco product in the past year and one third (32.9%) currently used tobacco. Cigarettes accounted for most of the tobacco use (28.5% current prevalence), but cigar use was also substantial (37.1% lifetime prevalence, 23.0% past-year prevalence, and 8.5% current prevalence) and combinations of the 2 were common. Total tobacco use was higher in men than in women (37. 9% vs 29.7%; P<.001), despite nearly identical current cigarette smoking rates between the sexes (28.5% for women vs 28.4% for men), because of greater use of cigars (current prevalence, 15.7% vs 3.9%; P<.001) and smokeless tobacco (current prevalence, 8.7% vs 0.4%; P<. 001) by men. Tobacco use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among white students (P<.001), users of other substances (alcohol and marijuana) (P<.001), and students whose priorities were social rather than educational or athletic (P<.05). Among students who had used both cigars and cigarettes, only 8.9% smoked cigars at an earlier age than they had smoked cigarettes. CONCLUSION: Our study indicates that tobacco use is common among college students and is not limited to cigarettes. College appears to be a time when many students are trying a range of tobacco products and are in danger of developing lifelong nicotine dependence. National efforts to monitor and reduce tobacco use of all types should expand to focus on college students and other young adults. JAMA. 2000;284:699-705  相似文献   

16.
杜适序  刘帅  余佳  阿怀红  邵鑫  吴辉  肖舒恒  张斌 《广东医学》2021,42(12):1505-1511
目的 比较某高校不同海拔校区在校大学生的心理及睡眠状况,探索高海拔对心理和睡眠状况的影响。方法分别对高海拔校区(西宁,海拔2 260 m)的2 485名和低海拔校区(成都,海拔500 m)的802名大学生进行调查。调查工具包括一般情况调查表,以及焦虑自评量表(SAS)、贝克抑郁自评量表(BDI)、中国大五人格问卷极简版(CBF-PI-15)、失眠严重程度指数(ISI)、爱泼沃斯嗜睡量表(ESS)、清晨型与夜晚型量表-5项(MEQ-5)。结果总体而言,大学生存在焦虑(28.2%)、抑郁(55.4%)、失眠(42.8%)、日间嗜睡(25.1%)等症状的比例较高。高海拔校区大学生日间嗜睡症状(27.0% vs 19.0%,P<0.05)发生率较低海拔校区高,抑郁症状(53.0% vs 62.7%,P<0.05)及失眠症状(40.3% vs 50.6%,P<0.05)发生率较低海拔校区低。两校区大学生焦虑症状、昼夜节律类型的发生率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焦虑:27.7% vs 29.8%;清晨型:19.3% vs 20.7%;夜晚型:9.5% vs 11.6%,均P>0.05)。高海拔校区是大学生日间嗜睡症状发生的危险因素(OR=1.663,95%CI 1.350~2.048,P<0.01),抑郁和失眠症状发生的保护因素(抑郁OR=0.792,95%CI 0.666~0.943;失眠OR=0.787,95%CI 0.664~0.932,P均<0.01)。结论焦虑、抑郁、失眠、日间嗜睡等症状在不同海拔校区大学生中普遍存在。高海拔校区大学生的日间嗜睡症状多见,抑郁及失眠症状少见。与低海拔校区(成都)相比,高海拔校区(西宁)增加大学生的日间嗜睡症状发生风险,减少抑郁和失眠症状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17.
目的:为了解我院医学生心脑血管疾病行为危险因素存在的现状及知晓程度,为今后制定健康教育计划和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流行病学现况研究。结果:被调查学生中吸过烟者41人,占13.5%,现在吸烟率为8.0%,重度吸烟率为1.9%,在吸烟者中目前打算戒烟的占61.1%,但仍有38.9%的学生不打算戒烟。医学生的酗酒率高达31.7%,对合理膳食的知晓率较高,而对心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知晓程度有待进一步提高。结论:我院医学生对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知晓率,较国内其他院校调查结果要高,这与所学专业有关,但对吸烟的危害认识不够,对酗酒、高血压、高血脂的知晓程度有待进一步提高,通过实施健康教育,控制学生吸烟率与饮酒率,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与行为方式是控制和降低我院学生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18.
王普武  顾明 《海南医学》2014,(3):447-449
目的 了解海口市大学生的口腔健康相关知识知晓情况及口腔卫生措施实施情况,为制定大学生口腔健康教育计划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海口市某高校613名大学生的口腔健康知识与健康行为进行调查.结果 共发放问卷613份,其中有效问卷592份(女生330份,男生262份),大学生口腔健康知识的知晓率为53.34%,女生略高于男生.实施口腔基本卫生措施的情况较好,91.90的学生能够做到早、晚刷牙,饭后漱口,89.86%的学生刷牙使用含氟牙膏,但定期进行口腔检查和洁牙的学生仅为22.64%和1 1.82%;使用牙线清洁牙齿邻面的学生只占16.22%;口腔不适时就医率低于50%.结论 海口市大学生口腔健康知识的知晓情况与口腔卫生实践情况还存在不足,应进一步开展口腔健康教育促进活动.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在校大学生甲型H1N1流感防治知识,为高校甲型H1N1流感防控措施的制定和完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对河南某高校不同专业、不同年级1271名在校大学生进行甲型H1N1流感防治知识问卷调查与分析。结果:在校大学生甲型H1N1流感防治知识总体知晓率为70.91%,其中75.28%的学生知道甲型流感是由H1N1亚型流感病毒引起的严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88.91%的学生知道甲型H1N1流感预防知识;62.22%的学生知道有针对甲型流感患者进行治疗的药物;不同专业、不同年级间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进一步分析发现:88.45%的学生希望进一步获得更多甲型H1N1流感的防治知识,其中网络和电视是大学生获得甲型H1N1流感防治知识的主要途径。结论:在校大学生虽然掌握了部分甲型H1N1流感相关知识,但其知识结构还不够全面系统,高校应进一步加强宣传,制定有针对性的教育和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20.
赵海月  朱蕾蕾  王迪 《重庆医学》2012,41(25):2628-2629,2632
目的了解武汉市大学生矿物质与维生素的摄入水平,为开展高校健康教育及改善食堂膳食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记帐法结合24h膳食回顾法对475名大学生进行连续3d的膳食调查,回收有效调查表400份。结果除女大学生的维生素A实际摄入量达推荐摄入量(RNI)外,被调查大学生钙、铁、锌、维生素B1、维生素B2、烟酸、维生素C的摄入量均达不到RNI或适宜摄入量(AI),且维生素A、钙、铁、锌的摄入均以植物性食物为主。结论被调查大学生矿物质与维生素的摄入明显偏低,应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采取综合措施,开展多种形式的营养知识宣传教育和营养干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