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古人根据经络学说和临床经验 ,在全身的经穴中 ,提出了若干类型的重点穴 ,都是具有重要治疗作用和治疗意义的经穴 ,简称为要穴。五腧穴即是这些要穴中的一部分。1 对五腧穴的认识五腧穴也称“五输穴”,即“井荥腧经合”穴 ,是十二经分布于肘膝关节以下的五个特定腧穴。五腧穴即《灵枢·九针十二原》“五脏五腧 ,五五二十五腧 ,六腑六腧 ,六六三十六腧”,亦即脏腧和腑腧 ,是十二经中表现五行属性最突出的经穴 ,故又有“五行穴”之称。五腧穴是五脏六腑经气所出、所行、所经、所合之处。十二经脉与十五络脉 ,合称二十七气 ,上下升降 ,其气发…  相似文献   

2.
一、“并、荥、腧、原、经、合”的意义关于“井、荥、腧、原、经、合”的意义,灵枢九针十二原篇说:“五藏五腧,五五、二十五腧;六府六腧,六六、三十六腧。经脈十二,络脈十五,凡二十七气;以上下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腧,(灵枢本输篇还有所过为原,)所行为经,所入为合。二十七气所行,皆在五腧也。”这是由于人有五藏(藏与脏同),即肺、心、肝、脾、肾;每藏各有它所属的经脈,每藏的经脈各有  相似文献   

3.
黄玉兰 《上海针灸杂志》2011,30(12):862-863
五腧穴是十二经脉在肘膝关节以下的井、荥、输、经、合的五个特定穴,是被古今医家所重视的常用要穴。五腧穴又配属五行,即《难经.六十四难》中"阴井木,阳井金;阴荥火,阳荥水;阴俞土,阳俞木;阴经金,阳经火;阴合水,阳合土",指出了五腧穴的五行属性。《难经.六十九难》"虚者补其母,实者泻其子,当先补之,然后泻之",提出了五腧穴可根据五行相生相克理论,结合经络、五脏、六腑的五行属性进行选穴,  相似文献   

4.
后溪穴为手太阳小肠经的特定“输”穴。祖国医学把十二经在肘、膝关节以下各5个重要经穴,分别命名为井、荥、输、经、合,合称“五腧”。五腧首见于《灵枢·九针十二原》:“凡二十七气,以上下,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输,所行为经,所入为合。”古人把经气运行过...  相似文献   

5.
合穴,通常是指《灵枢经·本输》篇井、荥、输、经、合中的合穴,五脏六腑十二经、每一条经各有一个,共十二个合穴。“下合穴”属于合穴的范畴,也是腧穴学中的特定穴之一。最早见于《灵枢经》,在《针灸甲乙经》内亦有叙述,后世针灸书藉多略而不提,或散见于其它章节中,有关杂志亦未见有专题论及。笔者不揣浅陋,在学习《灵枢》、《甲乙》之余,结合临床体会,对下合穴的名称、部位、取法、主病等作一探讨。下合穴的名称关于下合穴的名称、诸书提法都不一致,有称手三阴下合腧者,有称手足三经下合穴者;也有称六腑下合或六腑之合者;还有称腑病合腧者。至于叫什么名称,并不是很重要的而是由此产生了下合穴究竟是三  相似文献   

6.
本文分析了《黄帝内经》、《难经》中对井、荥、输、经、合五输功能主治的有关论述,认为井、荥、输、经、合五输不仅是指井、荥、输、经、合五输穴,更是指经脉循行中的井、荥、输、经、合五个特定部位。《黄帝内经》、《难经》中论述的井、荥、输、经、合五输穴的主治作用,实际上与经脉循行中井、荥、输、经、合五输五个特定部位的功能特性密切相关。后世医家片面地只把井、荥、输、经、合五输理解为特定穴中的井、荥、输、经、合五输穴,忽略了井、荥、输、经、合五输穴的主治作用与经脉循行中井、荥、输、经、合五输五个特定部位的功能特性之间的密切联系,结果导致了对井、荥、输、经、合五输穴主治作用的曲解。  相似文献   

7.
盛燮荪  陈峰 《中医杂志》2002,43(2):109-111
在针灸临床上,当通过辨证组穴配方以行针时,往往因刺灸方法不合适、体位受限以及创伤、瘢痕等原因,原定的腧穴常以他穴取代。总结了古代有关文献并根据多年实践经验,归纳为泻荥补合代井、原穴通用、五脏背腧四时取代、表里经穴透刺、邻近穴旁通等7法,并对这7种变通取用法从理论上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8.
特定穴是经脉之气出入、离合、转输的枢纽,是十四经穴中具有某种特殊治疗作用的腧穴,也是临床应用最普遍、最广泛的腧穴。由于这类腧穴的分布和作用不同,故各有不同的含义和名称。例如五腧穴的井、荥、输、经、合;具有直接调理脏腑气血、扶助脏腑正气、祛除脏腑邪气治疗特点的俞募穴;具有调理、宣发原气功能,能调和内外、宣导上下、加强脏腑气化功能的原穴;具有既能治疗本经及本经所属脏腑病症,又能治疗相交各经及其所属脏腑病症的交会穴;而络穴是联络表里经脉的纽带、枢  相似文献   

9.
刺灸法是针灸临床中能否取得疗效的重要环节,历代对针灸方法多有著述。九刺是《灵枢·官针》篇记载的一类针法,“凡刺有九,以应九变”,即根据疾病的九种不同的性质,采取不同的针刺方法,对针灸临床有很高的实际价值,笔者曾于实践中加以运用,多有收效。1 输刺 “输刺者,刺诸经荥输,藏腧也”是一种五脏有病的针刺方法,也就是脏腑有病,可取与之相对应的相关经脉荥穴与腧穴,以及背部相应的五脏腧,临床中多用于对五脏功能失调的调理。例1:王××,女,57岁,1994年6月来诊。主诉:上半身窜痛五天。患者五日前生气后突然…  相似文献   

10.
浅析合穴     
王苗  罗琼  刘燕婷  毛昭怡 《吉林中医药》2010,30(11):972-973
合穴的治疗作用不拘于腑证,对五脏病也有疗效。位于五脏经脉的合穴有治本经病证的作用,而位于六腑经脉的合穴,依据脏腑的表里关系和经脉的联系原理,六腑的合穴就有治疗五脏疾病的作用。如针刺尺泽治疗肺系病和针灸足三里具有健脾和胃的作用。合穴还在诊断疾病方面有较大的潜力。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肺经五腧穴电导率的规律。方法对30名健康受试者肺经左右五腧穴及其对照点进行电导率的测定。结果肺经五腧穴电导率明显高于穴位对照点的电导率(P<0.05);肺经左右同名五腧穴位的电导率(除太渊穴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五腧穴电导率可基本反映井、荥、输、经、合穴位气血充盛的规律。  相似文献   

12.
手足三阴经分布在肘膝以下各有井、荥、俞、经、合五穴;手足三阳经分布在肘膝以下各有井、荥、俞、原、经、合六穴。合共六十六穴,一般简称五俞穴。五俞穴在针灸临床上应用甚广,疗效甚高。但只有对其理论根据有所认识,才能在临床上应用自如。本文试就这一问题,略作探讨,以就正于同道。按五俞穴的产生,来自《内经》“根结,标本”的理论,据《灵枢、根结篇》和《灵枢、卫生篇》所列“三阴三阳经脉根结  相似文献   

13.
《难经》穴位配伍补泻法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针法补泻效果的产生,除与人体的功能状态,针刺手法有关以外,腧穴的配伍也是一个重要因素。《难经》以五俞穴为基础,依照五行生克的关系通过配穴,创立了多种穴位配伍补泻法,如“补母泻子法”、“刺井泻荥法”、“泻火补水法”、“迎随与子母结合法”等。下面笔者就上述几种穴位配伍补泻法的临床应用试述如下: 一、补母泻子法《难经》第六十九难曰:“虚者补其母,实者泻其子。”第七十五难曰:“子能令母实,母能令子虚。”所谓“子母”,即《难经》根据《灵枢·本输》篇的阴阳刚柔相济,五俞穴配属五行的原理。如第六十四难曰:“阴井木,阳井金;阴荥火,阳荥水;阴俞土,阳俞木;阴经金,阳经火;阴合水,阳合土。”十二经脉中,阴经为井木、荥火、俞土、经金、合水;阳经为井金、荥水、俞木、经火、合土。按照五行相生关系,十二经脉中,每条经脉各有一个“母穴”和一个“子穴”。五行学说认为“母能令子虚,子能令母实”。因为母能使子虚,当子虚之时就应补其母。子能使母实,当母实之时则应泻其子。以五行配属脏腑经脉,于是脏与脏、腑与腑,经脉与经脉之间也有母子关系。如肺脏肺经属金,肾脏肾经属水,因此,肺脏肺经就为肾脏肾经之母;脾脏脾经属土,肺脏肺经就为脾脏  相似文献   

14.
<正>原,即本原、真元之意。原穴是脏腑原气经过和留止的部位,十二经脉各有一个所属的原穴,故称"十二原"。五脏之原即是五输穴中的输穴,六腑之原与五脏不同,其在输穴之外另有原穴。五脏原穴主治五脏病症,六腑原穴并不善治六腑病症,而治疗本经经脉所过的经脉病症。原穴理论的发展原穴一词首见于《灵枢·九针十二原》,"肺原出于太渊,心原出于大陵,肝原出于太冲,脾原出于太白,肾原出于太溪",在此提出了五脏的原穴。原穴内容在《灵  相似文献   

15.
董开全 《世界中医药》2012,7(3):240-241
特定穴是指十四经中具有特殊治疗作用,并有特定称号的腧穴。包括在四肢肘、膝以下的五输穴、原穴、络穴、郄穴、八脉交会穴、下合穴;在腹部、背部的背俞穴、募穴;在四肢躯干的八会穴以及全身经脉的交会穴。1五输穴十二经在肘膝关节以下各有五个重要的穴位,分别称为井、荥、输、经、合称"五输"。《灵枢·九针十二原》云:"以上下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输、所行为经、所入为合"。把经气运行过程用自然界的水流由小到大,由浅入深的变化来形容,把五输穴按井、荥、输、经、合的顺序,从四肢末端向肘、膝方向依次排列。"井"穴多位于手足之端,喻作水的源头,是经气所出  相似文献   

16.
正五腧穴是指十二经脉分布在肘膝关节以下的井、荥、输、经、合穴。《灵枢·九针十二原》指出:"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输,所行为经,所入为合。"即古人将经气在人体四肢运行的过程比作自然界的水流由小到大、由浅入深。"井"穴分布在指、趾末端,为经气所出,像水的源头;"荥"穴分布在掌指或跖趾关节之前,像刚出的泉水微流;"输"穴分布于掌指或跖趾关节之后,喻作水流由小到大、由浅入深,经气渐盛;"经"穴多位于前臂、胫部,如水流变大畅通无阻,  相似文献   

17.
张倩  周美启 《中国针灸》2020,(10):1093-1096
尽管《黄帝内经》将十二经脉与五脏六腑分别相连,但经脉与五脏六腑的联系却各有特点。通过比较经脉脏腑相关特点,认为经脉与五脏的联系建立较早且较为紧密,五脏病证与经脉病候相关性较大,五脏有疾多选取相应经脉五输穴治疗;经脉与六腑联系建立较晚,六腑病证与经脉病候的相关性不及五脏,六腑疾病多选取下合穴治疗。经脉脏腑相关的不同特点与脏腑经脉融合程度、哲学文化因素、古人对脏腑的认识有关。  相似文献   

18.
五腧穴是十二经脉分布于肘膝以下的 5个特定穴位 ,简称为“五腧穴”,就是井、荥、输、经、合 5个穴位 ,十二经脉合计为 6 0穴。五腧穴与五行五腧穴的五行属性 ,阴经与阳经的配合次序是不同的 ,其与临床应用的关系很大。阴经为井 (木 )、荥 (火 )、输 (土 )、经 (金 )、合 (水 ) ;阳经为井 (金 )、荥 (水 )、输 (木 )、经 (火 )、合(土 )。临床上可以根据辨证取穴 ,以《难经·六十九难》曰“虚则补其母 ,实则泻其子。”如咳嗽 ,中医学分外感和内伤。外感咳嗽临床上属于实证 ,实则泻其子 ,可取肺经的合 (水 )穴尺泽 ,因肺属金 ,金生水 ,故取其…  相似文献   

19.
<正> 一、解释名词: 1.经络——是人体运行气血的道路,它内属脏腑,外络肢节,沟通内外,贯串上下,将内部脏腑同外部组织,器官,联成一个整体,使人体各部功能保持相对的协调、平衡. 2.针刺得气——是针刺部位已经得到气的感应,病人有酸、胀、麻、重等针感,医生则感到针下沉紧. 3.五腧穴——又称五俞穴或五输穴,是指十二经脉分布于肘、膝以下的“井、荥、输经、合”五种特定的腧穴而言.  相似文献   

20.
十二经脉气血流注与五输穴向心性循行方向相悖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瑞  唐玉秀 《中国针灸》1998,18(4):235-238
在经络腧穴理论中,十二正经是经络系统的主干,《灵枢·脉度》曰:“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者为孙。”十二正经的循行次疗是依《灵枢·逆顺肥瘦》的:“手之三阴,从藏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手足经脉依表里经及同名经的顺序依次相传,从而构成气血运行的“阴阳相贯,如环无端”的环路。五输穴则是分布于十二经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重要部位,首见于《灵枢·九针十二原》:“五藏五腧,五五二十五腧,六府六腧,六六三十六腧。…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输,所行为经,所入为合,二十七气所行,皆在五腧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