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吉斯呼吸机在院前心肺复苏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跳呼吸骤停是最危重的急诊,抢救成功与否关系着病人的存亡。有资料表明在心肺复苏中口对口人工呼吸的实施率较低,这直接影响着心肺复苏的成败,作者在院前急救中应用微型呼吸机代替人工呼吸,提高了心肺复苏的成功率,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对上海市浦东新区近6年院外心肺复苏成功案例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影响心肺复苏成功的院外心搏骤停(out-of-hospital cardiac arrest,OHCA)患者预后的主要因素,以期为提高院外心肺复苏成功率提供依据。方法便利抽样选取2011年7月至2017年7月浦东新区院外心肺复苏成功的全部心搏骤停病例,采用Utstein模式对病例资料进行记录分析,采用SPSS 20.0软件对数据进行卡方检验和logistic回归。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是否实施旁观者CPR、首次监测心律是否是可除颤心律以及肾上腺素用量≤5mg是24h存活和成活出院的可能影响因素(P0.05),男性以及心源性因素可能是影响成活出院率的有利因素(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P0.05)。结论心肺复苏成功的OHCA患者预后不容乐观,须改善旁观者参与院前急救的现状,急救人员须缩短院前急救反应时间,实现更为早期的CPR和除颤,以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3.
世纪之交心肺复苏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 复苏程序的发展与变革20世纪60年代是现代心肺复苏起始的里程碑。它是以口对口人工呼吸、胸外心脏按压、电击除颤技术的应用为主要标志的。西医有记载的心肺复苏史已有400余年。祖国医学则更为悠久。原始复苏方法如保持体温使身体不冷却,对病人摇晃、叫唤、冷水泼面、鞭笞、烟熏等。后来逐渐重视呼吸复苏,将病人放置马背上颠簸,放滚筒内来回振荡,按压双侧肋部,口对口吹气,口咽部通过管道用鼓风机吹气,直至以后发展为各种机械通气。1958年以来Safar倡导口对口呼吸,从而制定ABC复苏程序,即开放气道———人工呼吸———胸外心脏按…  相似文献   

4.
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CPR)是对心搏呼吸骤停患者采用的最初急救处理,包括口对口人工呼吸、胸外按压及体外除颤三大基本要素.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虽然CPR对心搏呼吸骤停的临床救治提供了帮助,但迄今为止,大量报道表明,院外复苏成功率仍<2%.导致其不理想的主要因素有:复苏过程中胸外按压有效时间短、旁观者操作心肺复苏率低、指南所指基础生命支持过于复杂以及室颤延迟后对最初除颤无反应等[1].  相似文献   

5.
心肺脑复苏(CPCR)是抢救心脏、呼吸骤停及保护、恢复大脑功能的复苏技术。主要用于复苏后能维持较长时间生存的患者,随着口对口呼吸术、心脏按压的广泛使用,挽救了许多不该死亡的心脏,近年来复苏研究的的目标则转向不该死亡的脑的研究,所以现代急救医学已将CPR扩展到CPCR的高层次。如何重视此“生存链”使CPCR实施在最有抢救价值的黄金时刻?  相似文献   

6.
田琳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07,13(27):2577-2577
人工呼吸是心肺复苏时常用的急救措施.包括口对口、口对鼻、口对口、鼻呼吸.传统方法都是施救者口唇直接与患者口鼻接触,或仅以纱布相隔,存在交叉感染的危险.针对这些情况,巧用氧舱面罩及三通管改制人工呼吸急救面罩,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7.
心肺脑复苏新进展   总被引:43,自引:0,他引:43  
心肺脑复苏(CPCR)是抢救心脏、呼吸骤停及保护、恢复大脑功能的复苏技术,主要用于复苏后能维持较好的心、肺、脑功能及能较长时间生存的患者.[1]1958年心肺复苏(CPR)的创始人PeterSafar教授发明了口对口呼吸法,迎来了复苏医学的一场革命,1960年胸外心脏按压也被推荐面世,[2]挽救了许多不该死亡的心脏,近年来复苏研究的目标则转向不该死亡的脑的研究,[3]所以现代急救医学已将CPR扩展到CPCR的高层次,本文参考相关文献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8.
在心肺复苏操作时,一般在畅通呼吸道、判断病人不存在呼吸后,即应作口对口人工呼吸。而凡有机会作现场心肺复苏的第一线医务人员和其他急救人员,在作心肺复苏的人工呼吸时,也可应用一随时随身携带的急救口咽吹气管(见附图)。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院前急救心跳呼吸骤停患者的有效抢救措施。方法选取本院院前急救患者79例为研究对象,从心跳呼吸骤停后开始复苏时间、抢救半径、现场有无目击者参与、气管插管耗时(含气囊—面罩给氧)、是否使用电除颤等方面进行相关因素分析。结果 79例患者中,心肺复苏成功抢救患者7例,抢救成功率8.86%。心跳呼吸骤停后开始复苏时间4 min与开始复苏时间≥4 min心肺复苏(CPR)成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开始复苏时间4 min能有效提高CPR复苏成功率(OR=13.64,95%CI:1.43~130.08);在院前急救心跳呼吸骤停患者的过程中,抢救半径5 km、气管插管(含气囊—面罩给氧)耗时90 s及现场有目击者参与的情况下和抢救半径≥5 km、气管插管(含气囊—面罩给氧)耗时≥90 s及现场无目击者参与,CPR复苏成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使用电除颤是CPR复苏成功要素之一(OR=10.00,95%CI:1.14~87.59)。结论 79例患者临床分析表明,院前急救患者心跳呼吸骤停后开始复苏时间早,抢救半径短,气管插管(含气囊—面罩给氧)耗时少和有目击者参与是影响CPR复苏成功的关键因素,实施专业化院前急救可提高院前心肺复苏成功率。  相似文献   

10.
呼吸心跳骤停是指人的呼吸和循环功能停止,不一定就是死亡。采用急救医学的方法来恢复已经中断了的呼吸循环功能称之为心肺复苏。50年代推广了口对口人工呼吸以及开胸直接心脏按压、抢救成功多半是正在手术中的少数病例。60年代成功地应用胸外心脏按压、脑部降温、高压氧仓、心脏电去颤以及起搏器等各种辅助装置,大大提高了心肺复苏的成功率。70年代对脑复苏进行了研究,应用了巴比妥  相似文献   

11.
深圳市院前和急诊科心肺复苏单因素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了解深圳市心肺复苏现状和影响因素.方法 对照做过心肺复苏1630例患者的病历填写调查表,用Epidata建立数据库,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男:女=2.61: 1,男女院前急救生存到院率分别为6.20%和8.73%(P>0.05),急诊科急救生存入院率分别为16.96%和21.10%(P>0.05);院前和急诊科生存率分别为7.00%和18.10%(P<0 001);患者平均(38.23±22.23)岁,有机会生存到达急诊科的患者较仅进行了院前急救的患者年轻(P<0.001);循环系统疾患和外伤是前两位病因;心肺复苏术前呼吸心搏停止平均(19.69±20 29)min,院前和急诊科患者分别为(21.51±19.02)min和(17.93±21.31)min(P<0.005);院前采用不同人工通气复苏效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气管插管优于面罩给氧和口对口人工呼吸,但在急诊科未显示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院前和急诊科均显示,复苏术前不同心电图复苏效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以室颤最佳,无脉搏电活动次之,心室静止最差.结论 深圳市院前和急诊科心肺复苏比较,复苏效果、年龄、通气方法和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复苏术前不同心电图患者复苏效果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前对呼吸心跳骤停的患者一般采用胸外心脏按压、气管插管等抢救措施。许多患者的心跳呼吸虽然得以恢复 ,但出现了大脑不可逆的改变 ,从而使心肺复苏的成功率难以提高。其原因均是由于早期缺氧的纠正不利 ,对通道的建立缺少足够的重视和技术。我们采用面罩与正压呼吸机相连的无创性通气 ,代替初期心肺复苏中的口对口人工呼吸 ,作为心肺复苏 ,进一步气管插管抢救中的过渡抢救手段 ,能提高心肺复苏的成功率 ,取得良好效果。1 临床资料与操作方法1 1 病例 :从抢救记录中统计 1997年 1月~ 2 0 0 0年 9月院内心脏骤停病人 4 2例。施行胸外心…  相似文献   

13.
真正有记载的人类复苏活动早在公元前800年左右,Elijah“口对口呼吸”的描述始将复苏的标志刻写在漫长征程起点的界碑上。直至1960年,Kouwenhoven和同事们公布了体外心脏按压方法,从些开创了现代心肺复苏(CPR)的新时代。1 普及规范的基本生命支持(BLS)心肺复苏是通过对心搏呼吸骤停的快速识别和积极抢救,人工重建或恢复自主呼吸与循环,避免发生心肺脑功能不全。快速采取BLS是心肺复苏成功的关键,公认在心搏骤停后4min内即开始BLS,并在8min内给予ACLS可获得较高的复苏成功率。要求医务人员能立即采…  相似文献   

14.
心肺复苏(CPR)是指对任何原因引起的呼吸、心搏骤停的患者进行人为的维持其呼吸、循环功能的方法。心搏骤停不论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都是危及生命的一个最主要原因。20世纪60年代Pater等将口对口人工呼吸、胸外[1]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索分析亚低温治疗心肺复苏患者脑复苏的临床效果与护理方法。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7月至2017年6月收治的心跳呼吸骤停实施心肺复苏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等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心肺复苏治疗,研究组在此基础上给予亚低温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效果。结果研究组患者预后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时间推移,两组患者复苏后昏迷情况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均得到改善,研究组各时间点改善情况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心跳呼吸骤停患者实施心肺复苏及亚低温治疗,能有效减轻由于缺血缺氧对脑组织造成的相关性损伤,有效促进神经恢复,改善预后,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AutopulseTM MODEL100型自动心肺复苏系统在心跳呼吸骤停患者抢救中的应用及其心脏复苏效果.方法:对院前急救中44例心跳呼吸骤停息者随机分组,立即分别应用AutopulseTM MODEL100型自动心肺复苏系统和徒手进行胸外心脏按压,同时按照2010年AHA心肺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指南给予相应的复苏措施,观察两组复苏效果.结果:自动心肺复苏系统较徒手心肺复苏在>30min的超长时心肺复苏中可提高ROSC成功率.结论:Autopulse自动心肺复苏系统是有效的心肺复苏工具,在超长心肺复苏中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亚低温治疗心肺复苏患者脑复苏的临床效果及护理方法,改善患者的预后和脑功能。方法:2012年8月~2014年7月我院收治的资料完整的心跳呼吸骤停行心肺复苏患者141例,随机分为对照组69例和观察组72例。对照组行心肺复苏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亚低温治疗。对两组患者预后进行评价和统计,评价两组患者的格拉斯哥评分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观察组患者预后均好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格拉斯哥昏迷指数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组间、不同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心跳呼吸骤停患者在心肺复苏后使用亚低温治疗,可以有效的减轻缺血缺氧对脑组织的损伤,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改善患者的远期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8.
护土在心肺复苏时应用喉罩[英]stoneBJ…Anaesthesia.-1994;49(1).-3~7院内病人突然循环骤停时最先参与抢救的常是护士,而心肺复苏(CPR)中维持呼吸多采用口对口或口对面罩进行通气,但往往通气不足又容易造成胃充气、返流和误...  相似文献   

19.
专职化院前急救对心肺复苏成功率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目的探讨专职化院前急救对心肺复苏成功率的影响。方法135例院前心肺复苏患者的资料,按非专职化院前急救与专职化院前急救两种情况进行分组,从医务人员状况、出车时间、到达现场时间、院前应用高级生命支持技术(ACLS)技术及抢救成功率等方面进行对比研究。结果专职化院前急救心肺复苏成功率达26.8%,较非专职化成功率3.7%有显著的提高(P<0.05),且出车时间、到达现场时间、车载设备的配备、现场应用高级生命支持技术等均有明显的改善。结论专职化院前急救可提高院前心肺复苏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发生在院前急救中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CPR)的程序,以便提高CPR的成功率.方法 选择2005-01~2010-12期间我中心院前急救中以CAB(以维持循环为主的复苏程序)救治的心脏骤停者60例、以 D或DC(以早期电除颤为主的复苏程序)救治的心脏骤停者60例、以ABC(传统CPR)救治的心脏骤停者60例,比较复苏成功率.结果 院前急救反应时间CAB组较其他组短,复苏成功率CAB组8.3%,ABC组5%,D或DC组1.7%,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院前CPR与院内不同,受到客观多重因素的影响,在现场进行CPR时可根据院前急救反应时间、发病时间、目击者施救与否、临床表现及原发病等,抓住主要矛盾,科学、灵活地选择CAB复苏程序,但鉴于影响复苏成功率原因复杂,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