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不同方式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失血量的差异.方法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行髋关节置换术42例,其中男25例,女17例;年龄27岁-82岁,平均65.3岁.所有病例均为初次置换.髋关节置换方式包括骨水泥型人工股骨头置换、生物型人工股骨头置换、骨水泥型全髋关节置换、生物型全髋关节置换.通过Gross方程,根据身高、体重和手术前后的红细胞压积计算所有患者的总失血量,减去显性失血部分后为隐性失血量.结果人工股骨头置换两组间、全髋关节置换两组间在身高、体重、年龄及显性失血、隐性失血、术后失血、总失血量方面分别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人工股骨头置换组和全髋关节置换组在身高、体重及隐性失血、术后失血、总失血量方面分别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但两组患者年龄相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患者显性失血量间相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0).结论不同方式的髋关节置换术在总失血量、显性失血量、隐性失血量无统计学差异,但均存在明显的隐性失血.因此髋关节置换术后3日内需密切监测血红蛋白的动态变化和临床表现,及时补充异体血.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不同方式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失血量的差异。方法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行髋关节置换术42例,其中男25例,女17例;年龄27岁-82岁,平均65.3岁。所有病例均为初次置换。髋关节置换方式包括骨水泥型人工股骨头置换、生物型人工股骨头置换、骨水泥型全髋关节置换、生物型全髋关节置换。通过Gross方程,根据身高、体重和手术前后的红细胞压积计算所有患者的总失血量,减去显性失血部分后为隐性失血量。结果人工股骨头置换两组间、全髋关节置换两组间在身高、体重、年龄及显性失血、隐性失血、术后失血、总失血量方面分别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人工股骨头置换组和全髋关节置换组在身高、体重及隐性失血、术后失血、总失血量方面分别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但两组患者年龄相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患者显性失血量间相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0)。结论不同方式的髋关节置换术在总失血量、显性失血量、隐性失血量无统计学差异,但均存在明显的隐性失血。因此髋关节置换术后3日内需密切监测血红蛋白的动态变化和临床表现,及时补充异体血。  相似文献   

3.
李征  安帅  周萌  沈惠良 《北京医学》2015,37(11):1028-1030
目的 对比分析全髋关节置换术和半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移位型老年股骨颈骨折的围术期总失血量和隐性失血量,为指导临床工作中的术式选择提供更多的依据.方法 选取2012年5月至2015年4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骨科收治的年龄≥60岁、Garden分型为Ⅲ型和Ⅳ型的股骨颈骨折患者共118例,其中男43例,女75例.应用Gross方程计算围术期总失血量和隐性失血量.对比全髋关节置换组(全髋组)和半髋关节置换组(半髋组)围术期总失血量、隐性失血量、输血率、平均输血量等指标的差异.结果 全髋组和半髋组围术期的失血量分别为,总失血量1 375 ml、849 ml,隐性失血量882 ml、375 ml.两组的输血率和输血量分别为48.4%、24.4%,输血量232 ml、92 ml.结论 半髋关节置换术的总失血量、隐性失血量、输血率及平均输血量均显著低于全髋关节置换术.在老年股骨颈骨折选择关节置换术式时应参考其失血量的特点,根据患者身体的具体情况,综合考虑决定是否行髋臼侧置换.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全膝关节置换术隐性失血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需要行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60例,通过围手术期处理和估计,分析隐性失血与危险因素间的相关关系。结果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经过测量平均总失血量为(1578.67±128.87)mL,其中隐性失血量平均为(675.66±56.78) mL,失血比例为42.80%。总失血量、隐性失血、血红蛋白下降等在性别间、高年龄组与低年龄组间、不同体重指数、是否自体血回输等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相关性分析隐性失血与性别呈现正相关关系(r=0.235,P=0.046),男性失血明显多于女生;隐性失血与年龄呈现正相关关系(r=0.455,P=0.037),年龄越大隐性失血越多;隐性失血与BMI无明显相关关系(r=0.123,P=0.078)。结论全膝关节置换术隐性失血比例42.80%,并且男性失血明显多于女生、年龄越大隐性失血越多。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影响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TKA)的围手术期失血、隐性失血和输血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分析由同一组医师手术的68例初次TKA患者,分析独立危险因素性别、止血带时间和体重指数与围手术期失血及输血量的关系。结果初次TKA围手术期失血男患比女患更明显,止血带时间、总手术时间和失血量正相关。体重指数与围手术期失血间没有明确关联。总的隐性失血量为总失血量的39%。结论性别、止血带时间及手术时间与初次TKA围手术期失血相关。输血量既与术前血红蛋白水平相关,也与术中失血量相关。血液动力学稳定的TKA术后患者,可以把血红蛋白80g/L作为输血临界值。  相似文献   

6.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 THA)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 TKA)的患者在术后常存在严重的隐性失血,通常导致患者下床行走的时间推迟,功能恢复缓慢,严重影响临床疗效.隐性失血量可以根据Gross方程来计算,虽然在髋、膝关节置换术后预防贫血减少异体输血量的治疗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多经验,但隐性失血的真实机制尚未明确.对隐性失血机制的正确研究有助于提高临床评估能力,可帮助关节置换患者顺利度过围手术期,有利于术后早期开展关节功能锻炼.文中就人工关节置换术后的隐性失血的机制及治疗方面进行分析,为今后的临床治疗及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7.
目的采用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术后隐性失血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对全膝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风险进行全面评估。方法纳入2014年6月~2017年6月于汉中市中心医院骨关节创伤科和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部附属红会医院膝关节外科行TKA治疗的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143例,计算所有患者术后隐性失血量,单因素分析不同性别、年龄、疾病类型等患者术后隐性失血量,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TKA术后隐性失血增加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不同年龄、输血类型、止血带使用情况、低分子肝素、氨甲环酸使用情况、术后体位、手术时间、止血带压力等术后隐性失血量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不同麻醉方式、性别、手术侧别、疾病类型、身体质量指数(BMI)等术后隐性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不同输血类型(OR=2.234,95%CI 0.435~7. 656)、止血带使用情况(OR=2.554,95%CI 0.732~9. 875)、低分子肝素使用情况(OR=2.743,95%CI 0.546~8. 876)、术后体位(OR=2.487,95%CI 0. 342~10. 342)、氨甲环酸使用情况(OR=3.043,95%CI 0.545~9.467)是术后隐性失血量增加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不同输血类型、低分子肝素使用、止血带使用、术后体位、氨甲环酸使用等均会导致TKA术后隐性失血量增加。  相似文献   

8.
目的本次实验将针对全髋关节及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后隐性失血的临床治疗进行相关探究。方法本次实验选取了2016年1月至2016年10月在我院就诊的80例单侧关节置换的患者,根据病情分为全髋关节置换术组(THA)和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组(TKA),并根据手术情况对患者总失血量、隐性失血量进行计算。结果THA总组的总失血量平均值为(1135±84.4)ml,隐性失血量则为(411±41.3)ml;而TKA组的失血量平均值为(1203±98.9)ml,隐性失血量则为(768±48.5)ml。结论 TKA总组患者的隐性失血量高于THA组,需要在治疗过程中及时地补充血容量。与此同时,对隐性失血进行正确的评估及有效补充,有利于帮助患者提高围手术期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应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围手术期隐性失血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84例采取PFNA内固定术治疗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临床资料,通过Gross方程间接计算出隐性失血量,分析年龄、性别、高血压、糖尿病、COPD与隐性失血的相关性。结果:PFNA术后总失血量(732.0±220.0)ml,显性失血量(94.5±51.3)ml,隐性失血量(637.5±214.2)ml,隐性失血占总失血量的87.0%。围手术期隐性失血量与年龄、高血压病、糖尿病有相关性。结论:应该重视患者年龄、高血压病、糖尿病等影响围手术期隐性失血的因素,严密监测围手术期患者的血红蛋白及红细胞压积,及时补充血容量,减少并发症的产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围手术期隐性失血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64例采取PFNA内固定术治疗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临床资料,通过Gross方程间接计算出隐性失血量,线形回归分析年龄、性别、体重、身高、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合并内科疾病数量、BMI、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术后引流量、显性失血量与隐性失血的相关性。结果:PFNA术后总失血量(531.4±39.6)ml,显性失血量(128.8±23.5)ml,隐性失血量(402.6±25.9)ml,隐性失血占总失血量的75.8%,隐性失血量与年龄呈正相关,与高血压、显性失血量呈负相关。结论:隐性失血在占总失血量的3/4,应引起临床重视,隐性失血量与患者年龄呈正相关,对于高龄患者应密切关注失血情况。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不同骨质疏松程度对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病人隐性失血量的影响。方法选取蚌埠市第三人民医院骨科2014年1月至2017年1月因髋关节疾病行单侧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的病人67例。根据术前骨密度T值分为骨量正常组(A组,n=20)、骨量减少组(B组,n=21)和骨质疏松组(C组,n=26)。记录病人的年龄、性别、身高、体质量、髋部疾病种类、手术时间、术前红细胞比容、术前血红蛋白、术中失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红细胞比容,根据相应公式分别计算3组病人的总失血量、显性失血量、隐性失血量,并进行方差分析。结果3组病人显性失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隐性失血量及总失血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B组隐性失血量及总失血量高于A组(P < 0.05),C组显著高于A组和B组(P < 0.01)。结论骨质疏松可以增加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病人的隐性失血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手术前后血细胞比容(HCT)和血红蛋白(Hb)变化分析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HA)病人围手术期隐性失血情况。方法对47例THA病人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记录病人身高、体质量、术中及术后出血量、接受输血量、术前及术后HCT和Hb值,应用GROSS方程计算红细胞的容量,推算围手术期隐性失血量。结果 47例病人平均身高1.63m;平均体质量62.12kg;显性失血量200~600mL,平均400mL;男女两组病人术后HCT及Hb值较术前均有较大幅度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8.01~92.14,P<0.01);THA围手术期隐性失血量平均(550.00±10.32)mL,男女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围手术期THA隐性失血量较大,老年病人术后应重视隐性失血的处理。  相似文献   

13.
全髋关节置换术合并内科相关疾病的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内科相关疾病与全髋关节置换的处理。方法 对1990年以来全髋关节置换术合并内科相关疾病85例患者进行随访分析。结果 85例合并内科相关疾病患者,均经内科、骨科围手术期治疗处理,安全度过手术期。结论 全髋关节置换合并内科相关疾病的患者,围手术期治疗困难,手术并发症发生率高,只要积极正确治疗内科相关疾病,均能实施全髋关节置换术。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双侧同时行初次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的显性和隐性失血情况及处理对策。方法对2008年1月—2011年1月收治的48例患者术前、术后血常规及术中、术后出血、输血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患者围术期隐性出血情况进行评估。结果本组48例全部进行术中自体血回输,术中出血量(791±155)ml,术后引流量(181±57)ml,全部病例均另予输红细胞悬液及血浆,输红细胞悬液量(800±425)ml。本组总失血量(2 532±341)ml,隐性失血量(1 521±116)ml,隐性失血量占总失血量的62.5%。结论进行双侧初次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手术应重视隐性失血量,及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充分有效地恢复患者有效循环血量,以保证安全渡过围术期及患者的康复。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初次进行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患者的隐性失血状况。方法选取2006年1月至2013年6月在我院进行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的6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并统计患者术后隐性出血量、围术期血细胞比容(Hct)的变化以及评估在不同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术前是否合并慢性疾病、术后是否下肢静脉血栓及术后抗凝方式患者围术期的隐性出血情况。结果患者术后隐性失血量为(560.82&#177;89.16) ml,占总失血量的62.22%;术后第2天是患者Hct的最低值,在术后第3天以后患者的Hct呈现出平稳上升趋势;患者体质量指数〉25 kg/m2的术后隐性失血量明显多于≤25 kg/m2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年龄、性别、术前是否合并慢性疾病、术后是否下肢静脉血栓及术后抗凝方式的差异对于隐性失血量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隐性失血是影响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体质量指数对患者隐性失血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海南地区行生物型全髋关节置换的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围手术期失血量和输血的状况,探讨最佳输血时机,有效控制输血量.方法:回顾性研究南部战区海军第二医院行生物型全髋关节置换术的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216例,统计术中和术后的失血、输血量和输血时间.结果:所有患者平均失血总量为(965±322)ml,其中平均隐性失血量(675±345)ml,隐性失血占失血总量的比例69.9%.患者术后第1天的平均失血量占患者术后3天平均总失血量的72.06%.结论:全髋关节置换高龄患者术后第一天为隐形失血的高峰期,为最佳输血时机,术者对输血指征及输血时机的掌握有助于合理用血和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利伐沙班对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隐性失血的影响.方法分别将施行单侧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0例.对照组术后未使用利伐沙班,观察组术后使用利伐沙班.计算所有患者的隐性失血量.结果对照组实际失血总量平均为1172ml,隐性失血量平均为413 ml,占总量的35.24%;观察组实际失血总量平均为1531ml,隐性失血量平均为640 ml,占总量的41.82%.两组比较.P<0.05,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利伐沙班可能增加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的隐性失血量.  相似文献   

18.
全膝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失血量的评估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评估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KA)围手术期的显性和隐性失血量。方法对2002~2005年的40例TKA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通过Gross方程推算患者术后平均显性失血量及隐性失血量。结果平均总失血量1538ml,其中显性失血量747ml(49%),隐性失血量是791ml(51%)。使用自体血回输患者的总失血量是1650ml,其中显性失血量903ml(52%),隐性失血量是786ml(48%);未使用自体血回输患者的总失血量是1370ml,其中显性失血量572ml(42%),隐性失血量是798ml(58%)。结论TKA隐性失血占总失血量的比例较高,使用自体血回输不能完全满足机体恢复体循环的需要,在围手术期要注意及时补充血容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微创人工全髋关节置换(THA)的优越性、操作要点.方法:2005年3月~2009年6月采用外侧小切口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本(微创THA组)20例;同期按常规方法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常规THA组)25例.比较两组患者的围置换期的出血量、置换时间、切口长度.置换后早中期功能恢复情况及假体位置.结果:微创小切口明显减少手术失血量,术后恢复快,假体位置良好.结论:微创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恢复快等优点,但应严格选择适应证.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究全髋关节置换后隐性失血患者的关联性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65例全髋关节置换后隐性失血患者的临床资料,运用logistic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BMI指数、疾病类型、假体类型是患者隐性失血的独立风险因素(P<0.05)。结论:针对不同体质、不同病症类型、不同假体材质的患者实施个性化护理是降低全髋关节置换术后隐性失血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