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无创伤影像学检查诊断肾动脉狭窄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肾动脉狭窄(renalarterialstenosis,RAS)是继发性高血压最常见的病因,虽只占全部高血压病人的5%[1],但却是唯一可治愈的高血压,其早期诊断对治疗有重要意义。肾动脉造影包括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虽其是诊断RAS的金标准,但该技术需经动脉插管,且造影剂的使用可能加重肾功能不全,并有3%的出血和血栓形成等并发症的发生率【2】。RAS发病率较低,肾动脉造影作为筛选和初步诊断的方法受到较大限制。当临床怀疑RAS时,推荐使用无创伤检查手段进一步筛选高危人群,并可进行监测随访。近年发展较快和应用较广的无创伤影像学检查方法有彩色多普…  相似文献   

2.
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诊断脑动脉瘤:与DSA对比研究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目的 探讨16层螺旋CT容积再现脑血管成像技术对脑动脉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23例临床怀疑脑动脉瘤患者(其中蛛网膜下腔出血者20例)的16层螺旋CT三维血管后处理图像、DsA图像进行回顾性对比研究。CT后重建技术分别采用小视野容积再现技术(shutter volume rendering)、最大密度投影法(M1P)和多曲面重建(MPR),所有CT图像及DSA脑血管造影图像均由两位放射科医生和两位脑外科医生进行双盲法分析评价。结果 16层螺旋CT脑血管成像共检出动脉瘤25个,其中3例为多发性,1例CT血管成像(CTA)结果为阴性,阳性率95.7%(22/23),与DSA比较符合率95.7%(22/23);16层CTA发现动脉瘤的敏感性为100%(24/24),特异性为100%(1/1),准确性为96.2%(25/26)。CTA对显示瘤体、瘤颈、载瘤动脉与周围血管关系与DSA相比更清晰、确切,并能显示病灶与颅骨结构间的关系,立体感强。结论 16层螺旋CT脑血管成像对脑动脉瘤具有极高的诊断价值,相对无创是诊断脑动脉瘤的最佳影像检查方法,有望替代DSA。  相似文献   

3.
子宫输卵管造影的DSA、X线对比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比较DSA、胃肠机下X线摄影,在子宫输卵管造影检查中的影像学表现,探讨DSA在子宫输卵管造影中的优越性和价值。方法随机将470例输卵管造影患者分为二组:研究组行DSA、对照组行胃肠机下X线摄影。应用对比剂为76%泛影葡胺或欧乃派克300。研究组,采集40~120幅DSA图像,选取12幅图像保留在1张胶片上。对照组,在胃肠机电视透视下,选择实时拍摄4~5张照片。结果两组在子宫腔、宫腔周围静脉显影及输卵管间质部梗阻、峡部梗阻的显示方面无显著性差异。而在输卵管间质部狭窄,壶腹部梗阻和狭窄、憩室,伞部梗阻等显示方面,研究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尤为重要的是,DSA比胃肠机的X线辐射量更小。结论子宫输卵管造影,应用DSA比胃肠机X线摄影显示图像更具有优越性,对医生、患者更安全。  相似文献   

4.
2D DSA、3D DSA与CTA对颅内动脉瘤诊断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目的比较评价2D DSA、3D DSA(MIP、SSD、VR)及CTA(SVR)几种方法对颅内动脉瘤诊断的价值。方法对34例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经常规DSA、3D DSA及CTA检查诊断颅内动脉瘤28例,检出动脉瘤33个。回顾性分析对比2D DSA、3D DSA及CTA几种方法对33个动脉瘤的显示情况,分别对动脉瘤的检出率和动脉瘤颈的可见度及与载瘤血管位置关系进行评价。结果就动脉瘤检出情况,2D DSA与CTA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3D DSA的SSD、VR与CTA间有明显统计学差异。对于瘤颈及与载瘤血管的关系的显示,2D DSA与CTA间存在显著性差异。3D DSA的SSD、VR与CTA间存在显著性差异。结论2D DSA与CTA在动脉瘤的检出率方面无显著差异,但在瘤形态、瘤颈及与载瘤血管的关系方面,CTA优于2D DSA。3D DSA在瘤的检出率、瘤颈及与载瘤血管的显示方面均较CTA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移植肾动脉狭窄(transplant renal artery stenosis,TRAS)的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16例TRAS患者的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及治疗情况.结果 16例患者均患有难治性高血压,部分病例出现尿量减少,血清肌酐(Scr)升高,分别经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检查移植肾和经对侧股动脉穿刺...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动脉成像(MSCTA)对肾动脉变异的诊断价值。方法分析298例肾动脉CT成像患者的肾动脉变异情况,并对男、女发生率和左、右肾发生率行χ2检验。结果肾动脉解剖变异发生率为60.47%(179/296),其中单侧发生率为44.59%(132/296),双侧发生率为15.88%(47/296);异位开口发生率22.97%(68/296);副肾动脉、早发支、肾极动脉的发生率分别为36.82%(109/296)、25.00%(74/296)、41.55%(163/296)。男性与女性、左肾与右肾的变异发生率没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 MSCTA能够清晰显示供肾动脉各级分支数目、起点、走行和入肾部位,对于外科手术、尤其是肾移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评估多支肾动脉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460例患者腹部MSCTA资料,根据横断面图像,结合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和容积再现(VR)等观察多支肾动脉数目、起源、走行、入肾位置及其分型。结果460例中,多支肾动脉发生率为30.65%(141/460),左肾、右肾发生率分别为21.08%(97/460)、17.83%(82/46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CT表现,多支肾动脉Ⅰ型(副肾动脉型)119例(119/460,25.86%),Ⅱ型(多支相仿型)22例(22/460,4.78%),男、女性间多支肾动脉发生率及其分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MSCTA可准确评估多支肾动脉并进行分型。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平板DSA的CT功能在椎体成形术(PVP)中的应用价值。方法68例椎体成形术,其中43例PVP在平板DSA下进行,作180度旋转采集数据,通过CT功能重建断层图像,进行定位、穿刺和观察骨水泥填充情况;25例PVP在传统型DSA下进行。术后行常规CT扫描了解骨水泥填充情况。结果平板DSA下44个椎体(PVP)中,38个椎体注射骨水泥的量超过椎体体积50%,5个椎间盘(11.63%)发生骨水泥外漏;传统型DSA下25例35个椎体PVP中,23个椎体注射骨水泥的量超过椎体体积的50%,12个椎间盘(34.29%)发生了骨水泥外漏(X^2=7.42,P〈0.05)。结论平板DSA的CT功能使DSA与CT功能相结合,可增加椎体成形术的成功率,减少骨水泥外漏。  相似文献   

9.
目的采用MSCTA观察肾动脉起源、形态及变异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MSCTA检查未见异常的308例患者的影像学资料,观察肾动脉开口位置、两侧肾动脉开口高度差、肾动脉开口距腹主动脉分叉的距离、肾动脉与腹主动脉夹角(α夹角)、肾动脉形态及肾动脉变异情况。结果 97.73%(301/308)肾动脉开口位于L1椎体上1/3至L2椎体下1/3;48.70%(150/308)右肾动脉开口高于左肾动脉,42.53%(131/308)右肾动脉开口与左肾动脉开口持平,8.77%(27/308)右肾动脉开口低于左肾动脉开口。左侧肾动脉开口与腹主动脉分叉的距离[(9.79±1.11)cm]小于右侧[(10.23±1.09)cm,P0.001]。左侧α夹角[(63.74±13.24)°]大于右侧α夹角[(52.54±13.82)°,P0.001]。肾动脉形态以下斜型最常见,左、右侧分别占35.71%(110/308)和52.60%(162/308)。以研究对象为单位,肾副动脉及过早分支发生率分别为36.04%(111/308)和34.42%(106/308);以肾脏为单位则分别为20.78%(128/616)和20.29%(125/616)。结论肾动脉起源及走行具有一定规律;MSCTA可为肾脏相关手术,尤其是肾动脉介入治疗提供解剖学参考。  相似文献   

10.
目的建立从临床上筛选出动脉粥样硬化性肾动脉狭窄(ARAS)的简单易行的预测公式。方法分析892例冠状动脉造影并行非选择性肾动脉造影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相关分析得出与ARAS相关的风险因素,再通过多因素Logisitc回归分析得出各风险因素之间的比例关系,根据这种比例关系建立简单的评分系统,再将评分代人患者中,分析其敏感性及特异性。结果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人群中ARAS的患病率为12.7%,风险因素为年龄、体质量指数、血肌酐、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缺血性脑血管病病史与顽固性高血压。根据以上风险因素建立相应的评分系统,患者的评分分值由5.5分至20.5分不等。随着分值的增加,ARAS的发病率明显升高。结论本研究所建立的简单临床预测公式可以有效的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进行初步的筛选,为是否采取敏感度高但较为昂贵的检查进行确诊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观测儿童正常肾动脉CT图像,得到不同年龄段儿童的肾动脉正常值。方法选取腹部CT增强扫描检查无肾脏疾病及其他相关疾病的儿童284名,按年龄分为5组,观测肾动脉支数、肾动脉起始位置、肾动脉主干与腹主动脉下夹角、肾动脉起始处内径、副肾动脉数目、副肾动脉起源、副肾动脉入肾部位,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肾动脉以单支型最多见;右侧肾动脉高于左侧者较为常见;随着年龄增长,肾动脉起点与腹腔干距离逐渐增加(P〈0.05);肾动脉干与腹主动脉下夹角在不同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年龄组肾动脉干起始部内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随年龄增长,肾动脉干起始部内径增加,不同性别及左、右肾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副肾动脉出现率为35.21%(100/284),主要起源于肾动脉(66/134,49.25%)及腹主动脉(62/134,46.27%),经肾上端(98/134,73.13%)及肾下端(28/134,20.90%)入肾。结论本研究初步得到不同年龄儿童肾动脉的相关正常值,有助于诊治儿童肾动脉相关疾病。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同步与非同步扫描对64层容积CT数字减影血管造影(VCTDSA)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建立紧贴骨结构的血管模型,采用64层螺旋CT进行扫描:①未注射对比剂螺旋扫描20次,球管曝光时间为2.1s,扫描间隔时间分别为1.9s、3.9s、5.9s、7.9s、9.9s、11.9s、13.9s、15.9s、17.9s、19.9s,2.9s、4.9s、6.9s、8.9s、10.9s、3.0s、4.0s、5.0s、6.0s、7.0s。②注射对比剂后螺旋扫描10次,扫描间隔时间分别为9.9s、11.9s、13.9s、15.9s、17.9s,10.9s、12.9s、11.0s、12.0s、13.0s,其余扫描参数同①。减影后数据行3D容积再现(VR)及最大密度投影(MIP)图像重组,评价减影后图像质量、测量减影后全幅图像CT值、记录球管曝光角度差。结果注射对比剂前后同步扫描15次,减影后图像质量均为Ⅰ级,非同步扫描15次,减影后图像质量Ⅰ级2次、Ⅱ级12次、Ⅲ级1次;20次未注射对比剂减影后图像CT值比较,非同步扫描减影后图像CT值均数高于同步扫描;同步扫描的球管曝光角度差均数明显小于非同步扫描。结论同步扫描保证球管曝光的起始位置相同,可明显提高VCTDSA的图像质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ulti-slice spiral CT angiography,MSCTA)在肾静脉血栓(renal vein thrombosis,RVT)诊断和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首诊RVT患者8例,慢性期RVT并左肾静脉重度狭窄或闭塞患者5例,均行CT平扫、动脉期及静脉期增强扫描,采用容积再现(volume rendering,VR)血管生长技术(addvessel,AV)进行血管重建,分析RVT、肾静脉侧支循环表现。结果13例RVT患者中,首诊8例(双侧3例,左侧5例),CT平扫呈均匀稍高密度影,增强扫描示肾静脉主干及分支内见充盈缺损影,4例血栓延伸至下腔静脉内,1例合并左腰静脉干、左睾丸静脉内血栓,1例左睾丸静脉侧支循环形成。慢性期5例,CT平扫左。肾静脉结构显示不清,左肾静脉主干4例不显影,1例细如线样,均显示左卵巢静脉曲张,右卵巢静脉、双侧髂内静脉侧支循环形成。结论MSCTA能准确诊断RVT及肾静脉侧支循环,指导临床制定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4.
为探讨肾功能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对肾癌的诊断和介入治疗的临床价值,应用DSAC地19例疑为肾肿瘤的患者进行诊断和介入治疗,并同期施行B超,静脉尿路造影(IVU),CT检查,结果19例经DSA检查均诊断为肾癌,优于B超,CT及IVU,17例行介入治疗,均可见肾动脉分支完全闭塞,给手术治疗提供重要帮助,认为肾动脉DSA能明确了解肾肿瘤血供状况及形态,诊断准确率高,且对介入治疗和手术方案的选择及  相似文献   

15.
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检查评价冠状动脉搭桥血管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评价冠脉桥血管的价值。方法10例冠状动脉搭桥术后患者在心电门控技术下采用16层螺旋CT行冠状动脉造影扫描,将所得原始数据进行薄层重叠400ms R-R间期重建,重建图像系列调入3D任务卡内进行容积再现、最大密度投影、曲面重建和多平面重建等图像后处理,全面观察桥血管有无狭窄、钙化及吻合口情况。结果10例冠状动脉搭桥术的患者共有29条桥血管,其CT图像均能清晰显示,满足临床诊断要求,可用于影像学评价;4例桥血管有不同程度的钙化和狭窄变细,经DSA检查得到证实。结论16层螺旋CTA作为一种无创性的检查在冠状动脉桥血管随访的诊断和评价中是安全可靠的检查技术,有很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MSCT血管造影(MSCTA)结合心肌首过灌注成像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价值。方法对80例可疑冠心病患者行64排MSCTA检查,按MSCTA成像质量分为A组(n=41,血管显示清晰)和B组(n=39,血管显示不清);以CAG结果为金标准,计算并比较MSCTA和MSCTA结合心肌首过灌注成像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准确率。结果A组中MSCTA诊断冠状动脉狭窄准确率[85.98%(141/164)]高于MSCTA结合首过灌注成像[80.49%(132/164)],B组中MSCTA诊断冠状动脉狭窄准确率[66.03%(103/156)]低于MSCTA结合首过灌注成像[79.49%(124/15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MSCTA诊断冠状动脉狭窄时,对于血管显示不清者,结合心肌首过灌注成像能明显提高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对股骨头供血动脉行超选择性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探导股骨头缺血性坏死(ANFH)的血流动力学改变及其意义。方法对171例(228髋)ANFH及正常对照10例(10髋)作了股骨头供血动脉超选择性血管造影。ARCO分期:Ⅰ期,12髋;Ⅱ期,101髋;Ⅲ期,108髋;Ⅳ期,7髋。经患髋对侧股动脉穿刺插入4~5 F Cobra导管,越过髂总动脉分叉,插至患侧股骨头供血动脉。造影条件为碘必乐(300 mgI/ml)每秒1.5 ml,3幅/s,总量8~10 ml。结果228髋中有223髋有异常血管造影表现,占98%。ANFH的血管造影表现:Ⅰ型,动脉端闭塞,118髋(52%),其中Ⅰa型,动脉主干闭塞,68髋(30%),Ⅰb型,动脉分支闭塞,50髋(22%);Ⅱ型,毛细血管闭塞,21髋(9%);Ⅲ型,静脉端闭塞,19髋(8%);Ⅳ型,混合型,65髋(29%)。结论ANFH股骨头血流动力学改变是复杂的,其发病机制不可能用单一原因,如股骨头供血障碍,微循环的淤滞或静脉流出道阻塞加以解释,可能是多种因素,多阶段发生的疾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