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目的 探讨脊髓损伤(SCI)后痉挛性膀胱患者恢复膀胱功能和自主排尿的方法.方法 对实验组30例患者间歇导尿6次/d,音频电疗、微波治疗各2次/d;对照组30例患者采用传统的留置尿管方法,观察2组患者膀胱功能恢复的情况.结果 实验组患者恢复自行排尿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实验组膀胱容量增加、残余尿量减少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间歇性导尿结合音频电疗、微波进行膀胱功能训练能有效地促进SCI后痉挛性膀胱患者膀胱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脊髓损伤(SCI)后痉挛性膀胱患者恢复膀胱功能和自主排尿的方法。方法对实验组30例患者间歇导尿6次/d,音频电疗、微波治疗各2次/d;对照组30例患者采用传统的留置尿管方法,观察2组患者膀胱功能恢复的情况。结果实验组患者恢复自行排尿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实验组膀胱容量增加、残余尿量减少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间歇性导尿结合音频电疗、微波进行膀胱功能训练能有效地促进SCI后痉挛性膀胱患者膀胱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3.
脊髓损伤后痉挛性膀胱患者的康复训练   总被引:3,自引:4,他引:3  
总结脊髓损伤后痉挛性膀胱患者膀胱功能恢复和自主排尿的康复训练经验。36例脊髓损伤后痉挛性膀胱患者采用间歇性导尿结合手法训练,配合音频电疗、微波等方法进行功能康复训练。导尿宜选择细小、软硬度适中的尿管,每隔4~6h导尿1次,6次/d。两次导尿之间手法辅助进行训练,以建立反射性膀胱。经康复训练,若残余尿量200ml左右,减至2~3次/d;残余尿量150ml左右,减至1~2次/d;残余尿量〈100ml,停止导尿。结果31例患者恢复自主排尿,36例患者治疗前后膀胱容量、残余尿量比较有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4.
脊髓损伤患者膀胱功能障碍的康复护理   总被引:14,自引:4,他引:14  
王元姣 《中国康复》2004,19(2):126-127
目的 :观察脊髓损伤 (SCI)患者膀胱功能障碍的康复护理疗效。方法 :76例SCI伴神经性膀胱尿道功能障碍患者施以间歇性导尿、Crede手压法、Valsalva屏气法、激发排尿技术等膀胱功能训练及康复护理等 ,治疗前后检测膀胱容量和残余尿。结果 :76例患者治疗 1~ 6个月 ,膀胱容量治疗前后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 ,但残余尿治疗后明显减少 (P <0 .0 1)。结论 :康复护理结合膀胱功能训练能显著提高患者排尿功能 ,降低并发症 ,缩短康复期 ,免除了因长期留置导尿管所造成的忧郁心理 ,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5.
间歇性导尿术在脊髓损伤患者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廖明珍 《中国康复》2009,24(5):355-355
目的:观察间歇性导尿术在脊髓损伤(SCI)后膀胱功能障碍患者中的应用。方法:53例SCI后膀胱功能障碍患者施以间歇性导尿术、膀胱功能训练及配合心理护理等。治疗前后检测膀胱容量和残余尿量。结果:治疗1个月后,53例患者膀胱容量较治疗前明显增加,残余尿量明显减少(P〈0.01)。结论:间歇性导尿术及膀胱功能训练,配合有效的心理护理,能恢复SCI患者的自主排尿功能,减少因长期留置导尿管所造成的尿路感染,改善患者的忧郁心理,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间歇性导尿术与口服消旋山蓖菪碱片联合手法训练及局部微波治疗对患者脊髓损伤后痉挛性膀胱的疗效。方法对60例脊髓损伤后痉挛性膀胱功能障碍患者入院后即施以间歇性导尿,并对8例膀胱容量小于250ml及膀胱内压力大于80cmH2O的患者予口服消旋山莨菪碱片10mg/次,3次/d,微波治疗1次/d,同时施以手法训练;以上各项训练前及训练后第4周检测膀胱容量、残余尿量和实验室指标并进行比较,观察疗效。结果本组患者训练后第4周膀胱容量、残余尿量与训练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实验室指标明显好转(P〈0.01)。结论间歇性导尿与口服消旋山莨菪碱片联合微波治疗能有效促进脊髓损伤后痉挛性膀胱患者膀胱功能的恢复和自主排尿,减少尿路感染几率,缩短康复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7.
脊柱脊髓损伤伴膀胱功能障碍的综合训练及康复护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脊柱脊髓损伤伴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的综合训练及康复护理方法。方法收集2006年1月~2008年6月脊柱脊髓损伤伴神经源性膀胱患者32例。实验组采用Crede手法按摩、电针刺激、间歇性导尿术等综合训练及康复护理方法,对照组单纯采用留置导尿和间歇性导尿术。训练期间定期查尿常规和中段尿培养,进行尿路感染率比较;监测膀胱容量和残余尿量。结果(1)实验组、对照组尿路感染率分别为12.5%(2例)和25.0%(4例),有统计学意义(P〈0.05);(2)膀胱容量测定实验组明显大于对照组,残余尿量实验组少于对照组。结论脊髓损伤后早期综合训练及康复护理可以促进膀胱功能障碍的恢复、减少泌尿系感染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综合康复护理对脊髓损伤病人排尿障碍的影响.方法 37例脊髓损伤病人,采用间歇导尿、膀胱功能训练、体位排尿、饮水训练及配合心理护理等综合康复护理措施,分别于治疗前后观察、记录膀胱残余尿量、24 h排尿次数以评定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后残余尿量及24 h排尿次数明显减少,具有显著性差异(P<0.001).结论 对于...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综合训练对脊髓损伤后膀胱功能障碍患者尿路感染的影响.方法 收集2006年1月-2008年6月脊髓损伤伴神经源性膀胱患者32例,采用留置导尿、Crede手法按摩、间歇性导尿术、电针刺激等综合训练及护理.训练期间定期查尿常规和中段尿培养.结果 通过对32例脊髓损伤患者2个月的膀胱功能综合训练,有30例患者训练后达到自主排尿,有2例患者膀胱功能未恢复,训练期间尿路感染率为6%,未发生肾功能衰竭.结论 脊髓损伤后膀胱功能障碍采取早期、规范、系统的综合训练,正确指导患者积极配合,能有效降低尿路感染,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0.
赵爱萍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2,12(15):4106-4106
目的 探讨脊髓损伤患者膀胱功能的康复与护理方法.方法 42例脊髓损伤患者留置导尿管的管理,间歇性导尿的应用.结果 在脊髓损伤的任何时期,预防泌尿系的感染,管理和训练排尿功能都至关重要.结论 做好脊髓损伤患者膀胱功能的康复与护理,防止尿路感染和改善膀胱功能对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1.
刘晓霞  赵玲  相洁 《护士进修杂志》2014,29(16):1499-1500
目的探讨艾灸、按摩及中频的早期介入治疗对脊髓损伤性神经源性膀胱功能康复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脊髓损伤(SCI)伴有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均采用同样的基础治疗,观察观30例从术后第7天开始加用穴位艾灸(关元、中极、神阙、足三里),按摩(取穴百会、承山、三阴交、中极、涌泉),采用点揉法;中频治疗(两电极对置放于相对应的穴位上即腹部的中极、气海、关元及骶尾部取八髂穴),2周为一个疗程,共3个疗程。结果观察组的残余尿量、尿路感染发生的次数都有明显下降,自主排尿全部恢复,生活质量评分也显著升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结论穴位艾灸、按摩及中频早期介入治疗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能明显降低残余尿量、减少尿路感染发生率,有效恢复自主排尿功能。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脊髓损伤患者在住院期间训练反射性膀胱,提高截瘫患者生活自理能力。方法对132例截瘫患者分阶段,联合应用无菌间歇导尿、膀胱区脉短波及针灸治疗,为患者训练反射性膀胱。结果132例截瘫患者以积极乐观的情绪配合治疗,均在4周内恢复自主排尿,无并发症出现。结论训练反射性膀胱对脊髓损伤患者的康复具有积极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丁岚  江静云 《护士进修杂志》2010,25(10):948-949
脊髓损伤(SCI)可导致患者受伤部位以下的脊髓所支配的身体部位出现功能丧失,感觉和运动障碍,反射消失,大小便功能障碍,是一种可以导致终生残疾的损伤。要防止排尿障碍后引起泌尿系感染,需进行膀胱引流和排尿训练,以减少残余尿量在膀胱内储存。以往临床多采用留置导尿,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膀胱管理方案在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康复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0年5月~2013年1月我院收治的66例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2例和对照组34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护理措施,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膀胱管理方案,包括饮水计划、间歇导尿计划及膀胱锻练计划3个方面。比较两组患者每次平均尿量、每天平均排尿次数、残余尿量及膀胱恢复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每次平均尿量及每天排尿次数均明显多于对照组(P0.05),且残余尿量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膀胱恢复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膀胱管理方案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有良好的效果,易于操作,且不受医院环境和条件的限制,可以广泛应用于临床护理。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表面电刺激治疗脊髓损伤后逼尿肌痉挛型膀胱的临床疗效,并比较电刺激联合膀胱功能锻炼对不同节段脊髓损伤后膀胱功能的疗效。 方法将脊髓损伤后逼尿肌痉挛型膀胱患者42例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21例)和对照组(21例),治疗组再按颈髓损伤(7例)、胸髓损伤(9例)、腰髓损伤(5例)分成3个亚组。治疗组和对照组均行常规膀胱功能康复锻炼,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增加骶神经表面电刺激治疗。于治疗前、第1个疗程结束后、第2个疗程结束后、治疗结束2个月后(随访时)对2组患者进行尿动力学检查,观察指标包括最大逼尿肌收缩压、膀胱容量、残余尿量、膀胱顺应性。 结果治疗后,治疗组各时间点的尿动力学各项观察指标与组内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除第1个疗程后的残余尿量外,其余各时间点的尿动力学各项观察指标与组内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第2个疗程结束后的尿动力学各项观察指标与组内第1个疗程结束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1个疗程结束后、第2个疗程结束后和随访时,治疗组的残余尿量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同时间点,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2个疗程结束后,治疗组的最大逼尿肌收缩压、膀胱顺应性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同时间点,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不同节段脊髓损伤后膀胱功能障碍患者的疗效差异比较,第1个疗程结束后,有80%的腰髓损伤患者最大逼尿肌收缩压处于无改变阶段,与颈髓损伤和胸髓损伤患者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第1个疗程结束后、第2个疗程结束后和随访时,>50%的颈髓损伤和胸髓损伤的患者的膀胱顺应性处于显著改善阶段,而同时间点的腰髓损伤患者分别有80%和60%患者的膀胱顺应性处于无改变阶段,随访时仍有>50%的患者处于改善阶段,颈髓损伤和胸髓损伤患者的膀胱顺应性疗效均优于腰髓损伤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表面电刺激治疗可显著改善脊髓损伤后逼尿肌痉挛型膀胱患者尿流动力学指标和膀胱功能,且对颈、胸髓损伤患者的疗效优于腰髓损伤患者。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影响脊髓损伤患者排尿的因素,构建其Logistic预警模型。方法:2017年1月-2019年6月在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康复中心住院的脊髓损伤患者,采用简易膀胱尿压测定评定系统测量膀胱安全容量、初始尿意膀胱内压力值、膀胱内最终压力值等指标,利用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排尿的影响因素。结果:骶以上损伤者,有排尿的患者最终膀胱压力值明显高于无排尿的患者(P<0.05),而膀胱安全容量明显低于无排尿的患者(P<0.05)。同时,病程也明显较无排尿的患者更长(P<0.05)。骶以下损伤者,各指标无明显显著性意义(P>0.05)。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年龄、初始尿意膀胱内压力值、膀胱内最终压力值、膀胱安全容量和病程为排尿相关因素。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显示,膀胱内最终压力值和病程为有显著性意义的影响因素。膀胱最终压力值高的患者其排尿的可能性是膀胱压力低患者的8.745倍(P<0.05),而病程越长,患者排尿的可能性越大(P<0.05)。利用上述危险因素所构建Logistic预警模型的接受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or characteristic curve,ROC)曲线下面积为0.787,假设检验结果为z=5.787。结论:脊髓损伤后排尿功能的相关因素较多,应综合考虑各种因素,进行综合性干预和治疗,尽快建立平衡膀胱,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电针配合盆底肌电生物反馈治疗对脊髓损伤所致神经源性膀胱患者膀胱功能的临床疗效。方法:将38例脊髓损伤伴膀胱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19例。对照组患者在饮水计划的基础上实施清洁间歇导尿,并给予盆底肌电生物反馈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电针治疗。治疗前后分别采用排尿日记、尿流动力学检查评估患者膀胱功能。结果:治疗后排尿日记指标比较,2组每次排尿量较治疗前明显增多(P0.05)、膀胱残余尿量较治疗前明显减少(P0.05)。观察组24h尿失禁次数较治疗前明显减少(P0.01)。治疗后,观察组24h尿失禁次数、膀胱残余尿量均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1),每次排尿量较对照组改善增加(P0.05)。治疗后尿流动力学指标比较,2组最大膀胱容积较治疗前均明显提高(P0.05),观察组充盈期逼尿肌压力及逼尿肌漏尿点压均较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明显降低(P0.05)。结论:电针配合盆底肌电生物反馈疗法治疗脊髓损伤所致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具有协同疗效,能提高膀胱排尿功能、降低膀胱输尿管返流风险。  相似文献   

18.
急性颈髓损伤患者的预见性护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急性颈髓损伤患者预见性的护理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总结41例急性颈髓损伤患者早期的治疗与护理。结果除1例死亡,1例放弃治疗外,余39例患者均能控制病情、治愈并发症后出院。结论有预见性、针对性地实施护理措施,能有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早期膀胱康复训练对脊髓挫伤致尿失禁患者排尿功能的影响。方法:将74例脊髓挫伤致尿失禁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护理组与康复训练组各37例。常规护理组给予常规护理,康复训练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留置导尿管,3d后夹管,定时按摩膀胱,并使患者进行有意识地排尿活动训练,膀胱功能康复训练3周后,膀胱充盈时在按摩下拔除导尿管,并嘱患者多饮水保持每天尿量在2500ml以上。结果:康复训练组比常规护理组留置导尿管时间明显缩短、尿路感染发生率明显降低(P<0.01)。结论:早期膀胱康复训练可有效恢复脊髓挫伤致尿失禁患者的排尿功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不完全脊髓损伤患者肠道功能康复训练和护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刘翠青  陈伟菊  刘静  肖萍  张红 《护士进修杂志》2009,24(12):1086-1087
目的探讨不完全脊髓损伤后肠道功能障碍的康复训练和专科护理。方法2008年6月~2008年7月抗震救灾中我们共收治12名不完全脊髓损伤患者,进行肠道功能康复训练和护理,使用Barthel指数记分法评估疗效。结果经过平均22d肠道功能康复训练和专科护理,9例患者可自排大便。3例患者在亲属的帮助下,也能自排大便。Barthel指数记分法均〉4分,疗效满意。结论不完全脊髓损伤后肠道功能障碍,采用药物与物理方法对患者进行肠道功能训练让患者能够早日控制大便,走出家庭,走入社会,提高患者的自尊心,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