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先天性梅毒27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明 《安徽医学》2008,29(1):50-51
目的研究先天性梅毒的临床表现,以及与母亲是否治疗或治疗是否彻底的关系。方法通过对27例出生后确诊先天性梅毒患儿的临床表现、预后和母亲怀孕期间是否治疗的关系进行总结,同时对母亲治疗与母亲未治疗或治疗不彻底先天性梅毒患儿进行对照研究。结果母亲治疗和母亲未经治疗和治疗不彻底的先天性梅毒患儿,在出生时即出现临床二期梅毒的症状。在肝功能损害方面,先天性梅毒患儿早期间接胆红毒升高(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后期(2周)出现转氨酶的升高。结论母亲未经治疗或治疗不彻底的先天性梅毒患儿出生后可出现临床症状。全程的抗梅素治疗是改善先天性梅毒患儿临床症状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新生儿先天性梅毒发病与其母妊娠期间治疗情况的关系,提高早期诊治水平。方法对32例出生后确诊为先天性梅毒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分为其母妊娠期正规治疗组(A组)与未治疗或治疗不彻底组(B组),对比两组患儿临床特征及预后。结果B组先天性梅毒患儿出生时出现临床症状表现的例数高于A组(P〈0.05)。B组间接胆红素在出生时和出生后14d较A组升高(P〈0.01)。ALT水平两组在出生时无显著差别,出生后14d,B组较A组升高(P〈0.05)。结论其母在孕期未经治疗或治疗不彻底的先天性梅毒患儿出生后表现较多的临床症状,且肝功能受损情况相对较重。全程抗梅毒治疗是改善先天性梅毒患儿临床症状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究妊娠期梅毒患者的临床治疗对母婴预后的影响,以期降低先天性梅毒新生儿发生率和死亡率。方法:选取妊娠期梅毒患者98例,根据临床诊断及患者孕期情况,将患者分为三个组,孕早期发现及时接受治疗的患者(孕16周以内)为Ⅰ组36例,孕中晚期发现进行治疗的患者(16周以后)为Ⅱ组34例,分娩时或临产前发现梅毒感染未作相关治疗的患者Ⅲ组28例。对于Ⅰ组和Ⅱ组患者进行肌内注射青霉素治疗,青霉素过敏者采用口服红霉素代替治疗。结果:不同治疗组间Ⅰ组、Ⅱ组、Ⅲ组患者的早产率、新生儿死亡率、足月正常儿和先天性梅毒患儿的发生率均出现依次升高趋势,且组间存在显著性差异。与Ⅰ组相比,Ⅱ组、Ⅲ组患者的早产率、新生儿死亡率、足月正常儿和先天性梅毒患儿的发生率显著性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Ⅲ组比较,Ⅱ组患者的早产率、新生儿死亡率、足月正常儿和先天性梅毒患儿的发生率显著性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梅毒患者分期越严重,对于妊娠结局影响越大。与潜伏期比较,Ⅰ期、Ⅱ期患者的早产率、新生儿死亡率、足月正常儿和先天性梅毒患儿的发生率明显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妊娠期妇女应及早进行梅毒筛查和治疗,可降低妊娠早产率和新生儿死亡率,早期的诊断与治疗对于母婴预后有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4.
先天性梅毒3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新生儿先天性梅毒的临床特征,提高早期诊治水平。方法对32例先天性梅毒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并总结其临床特征。结果32例先天性梅毒患儿梅毒螺旋体血凝试验(TPHA)及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RPR)均阳性,24例梅毒血清学抗体滴度较母亲高4倍以上,孕期经过治疗的先天性梅毒,症状不典型或无症状,未经治疗的先天性梅毒,症状多样且严重。结论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先天梅毒,加强妊娠期梅毒管理是减少梅毒对患儿损害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梅毒妊娠期患者抗梅毒治疗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选取住院治疗的梅毒妊娠期患者74例,将其中接受规范抗梅毒治疗的48例患者作为治疗组,另因各种主客观原因未能接受抗梅毒治疗的26例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妊娠结局、新生儿预后和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1)治疗组发生早产、流产、死胎等不良妊娠结局(8.3%)显著低于对照组(46.2%),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组新生儿存活率(100%)显著高于对照组(84.6%),而新生儿RPR阳性率、TPPA阳性率和先天梅毒患儿发生率(35.4%、54.2%和4.2%)显著低于对照组(100.0%、100.0%和22.7%),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组未出现严重的不良事件。结论:梅毒妊娠期患者进行抗梅毒治疗可显著降低不良妊娠结局和新生儿的RPR阳性率、TPPA阳性率及先天梅毒的发生率,提高新生儿存活率,且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新生儿先天性梅毒发病及预后与其母妊娠期间治疗情况的关系。方法:分析先天性梅毒39例新生儿临床资料,根据孕妇正规治疗者与未治疗或治疗不彻底者病情观察组与对照组,常规给予青霉素治疗疗程2周,神经梅毒疗程3周。孕母青霉素过敏者给予红霉素治疗。结果:对照组因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1例,余38例出院时情况良好。随访患儿RPR抗体1年内转阴35例,治疗1年后尚未转阴2例。观察组出院RPR转阴5例,治疗后4个月转阴6例,对照组出院RPR转阴11例,治疗后9个月RPR转阴13例。观察组与对照组患儿胎龄、体质量、重要脏器损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积极开展婚前及孕期梅毒筛查,早期诊断、早期正规治疗是减少梅毒对患儿损害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尹虹  苏卫东 《浙江医学》2010,32(6):856-857
目的 研究梅毒孕妇的抗梅毒治疗与先天性梅毒患儿病情及预后间的关系,以提高先天性梅毒患儿的治疗水平并改善预后.方法 65例先天性梅毒新生儿按照孕期是否接受正规抗梅毒治疗分为正规抗梅毒治疗组(A组)及未接受治疗或治疗不正规组(B组),比较两组患儿的器官受累发生情况及预后.结果 A组中早产儿及低出生体重儿的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P〈0.01),A组器官受累的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P〈0.05),治愈好转率明显高于B组(P〈0.05).结论 梅毒孕妇的抗梅毒治疗能减轻先天性梅毒患儿的病情、改善患儿预后.  相似文献   

8.
陈丽梅 《热带医学杂志》2006,6(4):406-408,358
目的探讨妊娠梅毒患者临床特点、治疗方法和妊娠结局,以降低先天性梅毒发生率。方法170例经血清学检查确诊为梅毒的孕妇,根据妊娠期是否行全疗程抗梅毒治疗,分为治疗组(92例)和未治疗组(78例),选择同期正常孕妇为对照组(100例)。比较三组孕妇的妊娠结局,治疗组和未治疗组围产儿预后及新生儿先天梅毒的发生情况。结果①妊娠结局:治疗组足月分娩率为93.47%(86/92),未治疗组仅为30.76%(24/78),对照组为96.00%(96/100)。未治疗组与治疗组、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组早产及死胎发生率分别为6.52%(6/92)和2.17%(2/92),接近对照组的6.00%(6/100)、0,明显低于未治疗组的30.77%(24/78)、28.21%(22/78),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组窒息儿、低体重儿、先天梅毒患儿发生率及新生儿死亡率明显低于未治疗组,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组分娩正常新生儿者占60.86%(56/92),未治疗组仅占25.64%(20/78)。②治疗孕周越早,先天梅毒患儿发生率越低(P<0.05)。先天梅毒患儿的发生率,应用苄星青霉素孕妇为23.07%(18/78),应用红霉素孕妇为100%(14/14)。③新生儿血清RPR阳性率治疗组为79.50%,未治疗组为100%,差异无显著意义。结论妊娠梅毒患者临床分期以潜伏期梅毒为主,体征及症状不典型,容易误诊。因此,妊娠早期常规梅毒筛查特别重要。治疗开始时的孕周及用药,是影响妊娠梅毒结局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新生儿先天性梅毒的临床特征,提高早期诊治水平。方法对18例先天性梅毒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并总结其临床特征。结果18例先天性梅毒患儿梅毒螺旋体明胶颗粒凝集试验(TPPA)及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PAR)均阳性,15例梅毒血清学抗体滴度较母亲高4倍以上。经治疗痊愈出院14例,好转出院4例。结论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先天性梅毒,加强妊娠期梅毒筛查是减少梅毒对患儿损害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早期先天性梅毒的诊断、治疗及预防措施。方法回顾分析32例经临床、梅毒血清学检查确诊的早期先天性梅毒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早期先天性梅毒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以皮疹为主,易产生合并症,患儿及其母亲快速血浆反应素试验(RPR)及梅毒螺旋体血凝试验(TPHA)均为阳性,且患儿RPR滴度均高于其母亲RPR滴度的4倍以上。确诊后给予青霉素10~15万u/(kg.d)治疗,疗程2周,25例(78.1%)临床痊愈,5例(15.6%)临床好转。结论对于无严重合并症的早期先天性梅毒患儿临床治愈率高。预防先天性梅毒的关键是围生期早期诊断及治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拉西地平对兔颈总动脉血凝素样氧化低密度脂蛋白受体-1(LOX-1)表达的影响。方法:球囊拉伤+高脂饮食6周建立动物模型,将30只雄性新西兰白兔随机分成五组:Control组、M0del组、Laci—L组、Laci—H组和Atovas组。6周后检测血脂水平。计算左侧颈总动脉新生内膜面积(SI)与中膜面积(SM)之比(SI/SM),病理形态学观察颈总动脉组织学变化,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免疫组化分别检测颈总动脉血管壁LOX-lmRNA和蛋白的表达。结果:左侧颈总动脉球囊拉伤+高脂饮食成功建立了兔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在Model组中,血中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c)水平明显升高;SI/SM比值明显增大,颈总动脉血管壁LOX-lmRNA与蛋白水平表达增强;Laci—L组和Laci—H组血脂无明显降低,但是,SI/SM、LOX-lmRNA和蛋白水平较Model组显著降低(P〈0.01)。结论:拉西地平减少内膜LOX-1表达是其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孕母产前应用盐酸氨溴索对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发病影响的时效关系。方法将540例有早产征象的孕母按不同孕龄分为A、B、C三组各180例:A组孕龄为28—31周;B组孕龄为32—34周;C组孕龄为大于或等于35周。其中各组再随机分为用药小组90例和对照小组90例。用药小组在常规治疗的同时应用盐酸氨溴索,而对照小组只给予常规的药物治疗,对比产后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发病率。结果A组的用药小组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发生率为21.11%,A组的对照小组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发生率为42.22%,两者比较,x2值为9.27,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B组的用药小组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发生率为14.44%,B组的对照小组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发生率为28.89%,两者比较,X2值为5.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的用药小组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发生率为6.67%,C组的对照小组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发生率为12.22%,两者比较,x2值为1.6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孕母28~31周是产前应用盐酸氨溴索防治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最佳时机。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对疑似梅毒儿童的临床检测数据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为儿童梅毒临床诊断提供充分全面的检测诊断信息,为临床治疗诊断提供依据.方法 选择徐州市儿童医院2010年4月~2012年12月门诊及住院141例0~3岁所有疑似梅毒儿童的血液标本进行分组,其中婴儿组(0~<1岁)119例和幼儿组(1~3岁)22例;并且分别进行了以下检测:快速血浆反应素实验(RPR)、胶体金实验(SYP)、酶联免疫梅毒抗体检测(ELISA)、凝集法(TPPA)实验.所得数据进行SPSS 13.0统计软件分析.结果 用4种检测方法对血液标本进行梅毒抗体检测,ELISA阳性率(96.45%)最高,RPR阳性率(46.10%)最低;SYP法阳性率(77.30%)和TPPA法阳性率(85.11%)高于RPR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3.36,P=0.000);SYP和TPPA法阳性率低于ELISA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1.76,P=0.000):ELISA假阳性最高(78例),TPPA无假阳性,新生儿的假阳性明显高于幼儿组(P<0.05).结论 用ELISA方法对新生儿梅毒检测的假阳性率较高,大部分都是溶血引起.RPR方法在新生儿疑似梅毒中敏感性较低;SYP适合急诊;TPPA可以用作梅毒确诊实验;几种方法在儿童梅毒检测中要配合使用,综合判断,不要以一种检测方法的结果判断感染与否.初次检测小儿梅毒的阳性标本要经过一定时间定期复查然后确诊.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妊娠梅毒患者综合健康教育干预模式的应用,并检验其效果。方法选择2010年5月~2011年3月妊娠梅毒患者253例开展干预,随机分为观察组177例,运用综合健康教育干预模式,包括一对一的诊疗服务、健康教育咨询、发放健康教育处方、性伴通知、随访等干预策略;对照组176例,仅进行发放健康教育处方、常规检查与治疗。观察妊娠梅毒患者的依从性及围生儿先天梅毒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配合规范化治疗及健康教育干预的依从性[97.7%(173/177)]远高于对照组[79.5%(140/176)],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发生先天梅毒的同生儿12例,少于对照组的41例,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χ2=19.59,P〈0.01)。结论妊娠梅毒患者综合健康教育干预模式的应用可提高妊娠梅毒患的依从性及降低围生儿先天梅毒的发生率,对控制梅毒传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水中分娩的镇痛效果及对母婴的安全性。方法:选取水中分娩(水中分娩组)98例,同期传统阴道分娩(对照组)96例。采用问卷调查形式,对产妇主观疼痛程度进行评分。观察2组产妇的产程、产后出血、会阴裂伤、新生儿窒息及入水前后疼痛情况。结果:产妇入水后疼痛较入水前明显减轻(P〈0.01);水中分娩组无一例会阴侧切,对照组会阴侧切率6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水中分娩组第一产程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1),2组产妇在第二、三产程时间、出血量、会阴裂伤、产后出血和新生儿窒息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水中分娩可减轻分娩疼痛,减少会阴损伤,对母婴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16.
佛山地区妊娠梅毒的流行病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佛山地区妊娠梅毒的流行病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佛山地区几家医院所收集的2009年1月1日~2011年12月31日妊娠梅毒筛查资料。结果:10 098例孕妇中确诊妊娠梅毒86例,发生率为0.82%~0.88%。开始治疗时间与先天梅毒儿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427,P<0.01)。结论:妊娠梅毒增加了妊娠的不良结局。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广州市天河区以医院为基础的围产儿出生缺陷发生水平及相关危险因素,为出生缺陷的干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2011年10月1日至2012年9月30日在广州市天河区16家医院分娩或引产的孕28周至产后7 d的围产期出生缺陷患儿作为病例组,以1∶1配对方式选择同期在同一家医院分娩的正常新生儿作为对照组,对家长进行问卷调查,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生缺陷的危险因素。结果:出生缺陷发生率18.47‰,前3位出生缺陷依次为先天性心脏病、多指(趾)、唇裂。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孕期放射线接触史(OR=2.205,95%CI:1.178~3.481,P=0.011)、孕期吸烟(OR=1.899,95%CI:1.270~2.839,P=0.002)、母亲先天性疾病史( OR=2.124,95%CI:1.243~3.629,P=0.006)、孕出生缺陷儿史(OR=3.893,95%CI:2.319~6.535,P<0.001)是出生缺陷的危险因素;孕期经常摄入优质蛋白(OR=0.874,95%CI:0.768~0.994,P=0.040)是出生缺陷的保护因素。结论:减少和控制孕期主要危险因素是预防出生缺陷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肝素用于治疗胎儿生长受限(FGR)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74例胎儿生长受限患者随机分为3组,分别使用低分子右旋糖酐加复方丹参(对照组)、普通肝素(UFH)、低分子肝素(LMWH)治疗。治疗前、治疗后1周及终止妊娠前,行彩色超声检查,监测胎儿生长情况和脐血流变化,同时监测各项凝血指标,记录新生儿情况并进行随访。结果:(1)UFH组、LMWH组治疗后宫高、胎儿股骨长、头围、腹围增长值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LMWH组胎儿双顶径增长显著高于对照组(P=0.031)。(2)两肝素组治疗后脐动脉收缩期最大血流速度(S)与舒张末期血流速度(D)的比值(S/D比值)、搏动指数(PI)、阻力指数(RI)与对照组比较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肝素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3)UFH组、LMWH组治疗后新生儿胎龄、出生体重、身长、胎盘重量均较对照组明显增加(P〈0.05),而两肝素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新生儿窒息、胎死宫内、新生儿死亡发生率、早产发生率和新生儿畸形发生情况各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足月小样儿发生率明显高于两肝素组(P=0.005),而肝素组之间则无显著差异(P〉0.05)。对照组与LMWH相比,新生儿转重症监护病房(NICU)几率明显升高(P=0.003)。(4)各组孕妇治疗前后各项凝血功能检测值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产后出血量及产后出血发生率相比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肝素可改善胎盘血流,使胎儿体重增加,减少足月小样儿的发生率,且不增加产后出血发生机会,对母亲及胎儿都较安全。LWMH治疗FGR,新生儿转NICU几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效果优于普通肝素,且使用方便,产妇易于接受,更适于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头孢曲松钠联合苄星青霉素治疗早期梅毒的临床效果及血清学效果。方法103例早期梅毒患者被随机分成治疗(n=57)和对照组(n=46)。治疗组采用头孢曲松钠2g/d连用10-15d,同时联合苄星青霉素240万u,1次/wk,共用2-3次;对照组应用苄星青霉素240万u,1次/wk,共用2-3次。结果治疗组血清学试验(TRUST)阴转率达100%,平均阴转时间5.6d;对照组血清学试验(TRUST)阴转率88.3%,平均阴转时间9.7d,两组差异显著(P〈0.05和P〈0.001)。结论苄星青霉素联合头孢曲松钠治疗早期梅毒疗效高并能显著缩短梅毒血清阴转时间。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三七通舒胶囊治疗病毒性脑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开放、对照试验。85例年龄在14—59岁的病毒性脑炎患者随机分为三七通舒胶囊早期治疗组(A治疗组,27例)、三七通舒胶囊延迟治疗组(B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28例)。A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立即口服三七通舒胶囊0.2gTid,共3月,B治疗组在常规治疗5天后加用三七通舒胶囊0.2gTid,共3月。观察三组患者的急性期症状、体征消失时间,3月后用90项症状清单(SCL-90)、简易智力筛查量表(MMSE)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ESS)评价患者的远期疗效。结果:A治疗组急性期症状(发热、头痛呕吐、惊厥及意识障碍)的改善均明显优于B治疗组和对照组(P〈0.05或P〈0.01),而B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3月,两治疗组的SCL-90、MMSE及ESS评分均好于对照组(P〈0.05或P〈0.01),同时A治疗组的SCL-90、MMSE评分好于B治疗组(P〈0.05)。结论:三七通舒胶囊治疗病毒性脑炎能减轻急性期症状,改善远期预后;早期使用三七通舒胶囊可取得更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