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鲍瑞林 《现代医药卫生》2012,28(24):3731-3732
目的评价Milwaukee支具治疗青春期特发性脊柱侧凸的效果。方法选取1989—2011年保守治疗青春期特发性脊柱侧凸81例(cobb角小于或等于40°),年龄11~16岁,平均13岁。55例配带Milwaukee支具治疗(支具组),26例临床观察(观察组)。结果所有病例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6.5 d(3~9 d)。支具组49例畸形及临床观察组16例畸形获满意矫正(χ2=8.45,P<0.01)。结论 Milwaukee支具治疗可使青春期特发性脊柱侧凸在早期获得充分矫正。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牵引下钉棒系统治疗特发性脊柱侧凸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09年5月至2011年10月收治的31例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在牵引下,采用徒手植入椎弓根螺钉技术进行手术治疗。患者年龄14~18岁,平均15.6岁。脊柱弯曲度分类:COBB角40°~45°15例,COBB角45°~50°10例,COBB角大于50°~70°6例。按椎体旋转度分类:采用顶椎旋转度测量法(NASH-MOE法),0~Ⅰ度13例,Ⅰ~Ⅱ度11例,Ⅱ度以上7例。King分型:Ⅰ型6例,Ⅱ型5例,Ⅲ型7例,Ⅳ型8例,Ⅴ型5例。结果全部病例随访6~29个月,平均25个月,术前COBB角40°~70°,平均59°,术后矫正率为90%,最大矫正率为98%;增高2~6 cm,平均4.1 cm。术后无截瘫,内植物无断钉、断棒等并发症,均获得良好效果。结论牵引下钉棒系统治疗特发性脊柱侧凸具有操作方便、安全、固定可靠等优点,是治疗特发性脊柱侧凸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估后路杆杠力矫正法(cantilever bending technique)治疗重度(Cobb角≥70°)及僵硬(柔韧性≤30%)的脊柱侧凸畸形的治疗效果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研究采用杆杠力矫正法治疗的重度且僵硬的脊柱侧凸畸形患者26例。根据患者的影像学数据、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改良式脊柱侧凸研究会(Modifilied SRS Outcomes Instrumen)t病患满意度问卷(SRS-24)评估临床疗效及价值。结果脊柱侧凸的主弯(major curve)平均Cobb角为92.5°(70°-162°),柔韧性为13%(2%-29%),术后矫正率为60.9%(33.3%-81.4%),术前的冠状面失衡约为2.6cm,术后为0.9cm,手术并发脑脊液漏1例,血气胸3例。结论杆杠力矫正法治疗重度僵硬脊柱侧凸畸形的临床应用价值在于省略了前路脊柱松解,减少并发症发生率及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4.
特发性脊柱侧凸临床较为常见,其发病原因不明,义可分为3类:3岁前发病的为婴幼儿脊柱侧凸;4-8岁发病的为儿童脊柱侧凸:10岁至生长期结束时发病的为青少年脊柱侧凸.特发性脊柱测凸的治疗主要有观察、支具矫形、手术治疗3种方法.  相似文献   

5.
<正>成人特发性脊柱侧凸,由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迁延而来,或骨骼发育成熟之后出现的侧凸,进入成人期后侧凸逐渐进展。因其柔韧性显著降低,治疗起来较为复杂。自2012年6月至2018年3月我院共手术治疗15例成人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病例及随访资料记录完整,均行后路矫形术,并获得1年以上随访,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男性8例,女性7例;年龄23~65岁,平  相似文献   

6.
杨晓敏 《医药世界》2010,(4):368-369
目的:探讨特发性脊柱侧凸矫形术围手术期护理方法。方法:对21例特发性脊柱侧凸矫形术患者进行术前准备及术后并发症的护理。结果:21例患者经矫形术后康复良好,无并发症的发生。结论:脊柱侧凸矫形术是目前治疗脊柱畸形较好的方法,手术后的护理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直接影响到患者的康复。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岩鹿乳康胶囊联合消遥丸治疗乳腺增生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120例乳腺增生病口服岩鹿乳康胶囊和消遥丸,疗程为3个月.观察临床疗效并作安全性评价。结果临床痊愈84例(占70.0%),显效36例(占30.0%),有效6例(占5.0%),无效6人(占5.0%),总有效率为95.0%,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岩鹿乳康胶囊联合消遥丸治疗乳腺增生病有良好的疗效,而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8.
俄式内置脊柱矫形器是用于矫正病变的脊柱一种有效方法,使之在全面和侧面(矢状面和额状面)变成正常状态。在治疗特发性脊柱侧凸术后出现一些早期并发症,对其防治方法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本组9例,男2例,女7例;年龄最小7岁,最大16岁,平均12岁。本组全部病例均为特发性脊柱侧凸。侧凸向在6例,向左3例。原发弧度主凸在胸椎段8例,在胸腰椎段1例。随访时间最长3年,最短6  相似文献   

9.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IS)是青春前期或骨骼成熟前发生的脊柱畸形,严重威胁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如不积极正确治疗,不仅影响患者的体型和外观,而且还可能造成心肺功能异常,使脊柱过早退变,出现疼痛、躯干不平衡等.畸形严重者甚至早期出现肺功能衰竭,增加病死率.若采取正确的非手术治疗无效,侧凸仍继续发展,则应进行手术治疗.我院2003 年2 月至2008 年10 月为31 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实施后路矫形术,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0.
僵硬型特发性脊柱侧凸的手术治疗马如龙,朱晓松,李世和,张华,李国荣僵硬型特发性脊柱侧凸,一期手术矫正难度大、矫正率低、并发症多。作者对该患者采用二期手术治疗,平均矫正率达58.2%,无并发症,明显优于一期手术。我科近10年来治疗僵硬型特发性脊柱侧凸9...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广州市荔湾区青少年脊柱侧凸的患病率。方法 2011年7月~2012年1月对荔湾区8351名7~15岁在校中小学生进行了脊柱侧凸普查,应用脊柱侧凸两检法(体检、X线照片),体检阳性或可疑阳性者到医院照脊柱全长正侧位X片,采用Cobb法测量,Cobb角≥10°诊断为脊柱侧凸。结果一检阳性结果 175名(2.1%),二检阳性为85名(1.02%),男性31名,女性54名,男∶女患病率比为1∶1.76,其中特发性脊柱侧凸81名,占95.3%,先天性侧凸3名,神经肌肉源性1名。结论荔湾区中小学生脊柱侧凸发病率为1.02%,通过普查,可以早发现、早诊断青少年脊柱侧凸,及时选择适当方法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12.
退行性脊柱侧凸( degenerative scoliosis,DS)是指骨骼成熟以后由于椎间盘及椎间小关节的退行性改变而导致的原发性脊柱侧凸,侧凸冠状面上Cobb角>10°[1-2],DS不仅包括脊柱在冠状面上的侧凸、矢状面的节段性失稳及滑脱,还包括水平面的椎体旋转,因此是脊柱的一种三维畸形,其复杂程度甚至高于特发性脊柱侧凸。因其多见于50岁以上人群,且常见于腰椎及下胸椎,故又被称为老年性腰椎侧凸。据统计我院就诊的50岁以上腰痛患者中, DS的发病率可达到15%,其引起的腰腿痛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对于许多保守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最终选择了手术治疗。 DS手术治疗的最终目的为重建脊柱的平衡、缓解症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而在DS的手术治疗中,矢状面平衡的重建越来越受到重视,循证医学证明脊柱--骨盆矢状面平衡与成人脊柱畸形术后的临床疗效密切相关[3-4]。  相似文献   

13.
刘锐敏 《安徽医药》2016,20(5):946-948
目的 提高对脊柱侧凸患者肺功能损害的认识。 方法 回顾性分析住院治疗伴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脊柱侧凸的临床、肺功能、胸部CT等特征。 结果 20例患者男9例,女11例;平均年龄(14.45±3.72)岁;平均病程66月。45%为特发性脊柱侧凸;25%为马凡及类马凡综合征伴脊柱侧凸;20%为先天性脊柱侧凸。Cobb角与年龄、病程及肺功能参数中VT、MV成正相关,与肺功能参数中VC、ERV、FVC、FEV1、PEF、FEF25%成负相关。胸部CT可见不同程度气管受压,局限性肺气肿、代偿性肺气肿等表现。矫形手术可改善气管受压情况。 结论 先天性及伴综合征的脊柱侧凸患者更易出现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阻塞性肺功能损害的机制与气道压迫、小气道病变、代偿性肺气肿、呼吸肌改变有关。呼吸道阻塞症状可以通过脊柱矫形手术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14.
高磊  瞿玉兴  沈鹏飞  高益  王斌  郑冲  谢子康  徐建达 《安徽医药》2020,24(12):2390-2393
目的探究脊柱平衡疗法应用于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病人中的效果。方法选取 2016年 7月至 2017年 7月常州市中医医院收治的给予常规疗法(佩戴支具)的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病人 60例作为对照组,另选取 2017年 8月至 2018年 8月该院收治的给予脊柱平衡疗法(对病人进行脊柱平衡导引训练、脊柱平衡推拿正骨等)的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病人 60例作为观察组,疗程均为 6个月。对比两组凸凹侧表面平均肌电(AEMG)比值与脊柱侧弯角度(Cobb角)、肺功能改善情况及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干预 6个月后凸凹侧 AEMG比值为(1.09±0.16)低于对照组的(1.63±0.45)(P<0.001)观察组 Cobb角为(9.08±1.43)°小于对照组的(10.32±2.11)°(P<0.001);观察组干预6个,月后用力肺活量(FVC)为(93.21±4.54)L,、第 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用力肺活量的百分比(FEV1/FVC)为(93.01±3.65)L、每分钟最大通气量(MVV)为(75.46±3.27)L,均高于对照组的(87.64±4.02)、(88.03±4.38)、(70.65±4.51)L(P<0.001);观察组干预 6个月后临床总疗效为 95.00%,高于对照组的  相似文献   

15.
<正>特发性脊柱侧凸(IS)是一种好发于青春期的脊柱不对称性旋转病变,病因不详。近年来,对于特发性脊柱侧凸病因学的研究受到学者的广泛关注,研究范围从动物模型、影像学、组织学、神经学、免疫荧光检查、生物力学、数学模型(有限元  相似文献   

16.
<正>脊柱侧凸是指脊柱的一个或数个节段向侧方弯曲伴有椎体旋转的三维脊柱畸形,常见两种为特发性脊柱侧凸和先天性脊柱侧凸,其中特发性脊柱侧凸大多数为重度脊柱侧凸。其矫形手术具有创伤大,手术时间长,创面出血多,患者平均年龄小及心理压力过大等特点。因此良好的术前指导及密切的术后病情观察是手术成功、患者康复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将对患者围手术期的综合护理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我院于2001年1月收治特发性脊柱侧凸1例 ,经手术矫正治疗和良好的护理配合痊愈出院 ,现报道如下 :1病例介绍患者男 ,15岁 ,腰背部畸形呈进行性加重13年。查体 :发育差 ,营养中等 ,心肺腹无异常发现 ;背部隆起呈“剃刀背”畸形 ,双上、下肢感觉运动正常。X线检查 :胸腰段脊柱侧凸畸形 ,Cobb角95° ,未见各椎体骨质改变。诊断为特发性脊柱侧凸 (青少年型 )。在全麻下行凹侧挛缩组织松解 ,H—L棒内固定 ,脊柱植骨融合术。在缝合切口之前做病员唤醒试验 ,然后缝合切口 ,10天后行石膏背心外固定 ,住院30天痊愈出院。2术…  相似文献   

18.
杨锴  朱智 《中国当代医药》2012,19(23):245+247-245,247
目的总结青少年先天性脊柱侧凸的手术治疗方法和疗效。方法本院2006年7月~2008年5月采用后路半椎体切除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青少年先天性脊柱侧凸5例,平均随访2年,随访观察其功能效果,分析手术的适应证及优缺点。结果手术时间为250~390min,平均310min。术后平均随访2年,平均矫正率为68.92%。结论切除半椎体所致脊柱侧凸畸形的半椎体,再矫正融合,术后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幼儿先天性脊柱侧凸的治疗方法。方法应用一期后路半椎体切除、短节段经椎弓根内固定的方法治疗幼儿半椎体所致先天性脊柱侧凸12例,手术时年龄2.5~8岁,平均5.4岁,术前侧凸Cobb角57.5°(40°~78°),后凸Cobb角42°(27°~56°)。结果通过5个月~36个月随访,术后侧凸Cobb角为15.4°,平均矫正率为73.2%,后凸Cobb角为13.1°,平均矫正率为68.8%,所有患儿躯干平衡良好,未发现失代偿现象,术中出现2例椎弓根螺钉切割椎体并发症。结论应用一期后路半椎体切除、短节段经椎弓根内固定的方法治疗幼儿先天性脊柱侧凸保存了脊柱的生长能力和运动节段,效果满意,近期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中重度退行性脊柱侧凸的后路截骨术治疗方法和临床效果。方法2012年1月-2013年12月对9例中重度退行性脊柱侧凸患者采用了后路选择性经椎板关节突截骨、减压、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去旋转矫形术治疗,对其近期疗效进行观察。结果与本组术前相比,JOA评分、Cobb角均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4例患者有轻度下肢疼痛、麻木,无其他并发症。结论后路选择性椎板关节突截骨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旋转矫形手术治疗中重度退行性脊柱侧凸可起到减压、矫形、融合、重建脊柱稳定性的目的,近期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