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探讨成人结核性脑膜炎的临床特点,进一步提高诊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48例成人结核性脑膜炎患者的临床资料,从发病年龄、临床表现、体征、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治疗及预后等方面进行综合性分析。结果 48例患者均明确诊断、资料完整,治愈18例(37.5%),22例好转(45.8%),8例无效(16.7%)。结论早期诊断,尽早合理治疗是提高治愈率、降低病死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脑脊液置换加鞘内给药对结核性脑膜炎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符合条件的80例结核性脑膜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6例采用常规治疗,治疗组44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脑脊液置换加鞘内给药,比较2组临床疗效、脑脊液压力、脑脊液蛋白含量改变及患者预后。结果治疗组治愈率为72.73%,总有效率为93.1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2.78%和72.22%(P<0.05),同时脑脊液压力及蛋白含量的降低均比对照组明显(P<0.05)。结论脑脊液置换加用鞘内给药治疗结核性脑膜炎,可显著提高临床疗效,有助于改善患者预后,减少并发症,是一种简单易行、安全可靠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影响结核性脑膜炎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120例结核性脑膜炎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120例患者中,有78例患者恢复良好;35例患者恢复不良;7例患者死亡,其中呼吸衰竭所致死亡3例、多器官功能衰竭所致死亡2例、发生脑疝死亡2例。结论通过对本组患者资料进行综合性分析发现,影响结核性脑膜炎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有脑积水、CSF蛋白水平及CSF氯化物等。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结核性脑膜炎脑脊液腺苷脱氨酶检测的临床意义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2月至2015年8月我院收治的160例脑膜炎患者作为观察目标,根据不同检测结果将其分为甲组(n=63,结核性脑膜炎)、乙组(n=47,化脓性脑膜炎)、丙组(n=50,病毒性脑膜炎)3组,所有患者均使用酶显色法检测脑脊液腺苷脱氨酶,比较3组间差异性。结果与乙组、丙组患者脑脊液腺苷脱氨酶水平比较,甲组升高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甲组患者治疗2、4、6周后苷脱氨酶水平明显降低,与治疗前相比,组间差异显著(P<0.05),且三个治疗阶段间存在明显差异(P<0.05)。结论检测结核性脑膜炎脑脊液腺苷脱氨酶可为临床早期鉴别诊断结核性脑膜炎提供重要参考数据,动态监测结果有助于准确评估治疗效果和预后,为临床治疗提供指导意见。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重症结核性脑膜炎患者的护理方法。方法回顾分析41例结核性脑膜炎患者的死亡原因和护理经过。结果 41例患者死于脑疝20例(48.78%),感染14例(34.15%),上消化道出血6例(14.63%),心跳骤停1例(2.44%)。结论积极做好基础、饮食、心理和用药护理,消除脑疝的诱发因素、有效地控制颅内压、预防医院感染及消化道大出血可以降低结核性脑膜炎的死亡率。  相似文献   

6.
结核性脑膜炎至今仍是我国农村地区的常见病,病死率及致残率较高,早期诊断、及时治疗对其预后十分重要,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54例结核性脑膜炎的临床资料,以提高对结核性脑膜炎的治疗水平。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收集我院1999年1月至2004年12月的住院患者,男性33例,女性21例,6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结核性脑膜炎患者脱水药物治疗的护理方法与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84例结核性脑膜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将常规护理应用在对照组(42例)患者中,将综合护理应用在实验组(42例)患者中,分析不同护理方法及护理效果。结果实验组患者护理总有效率为95.24%(40/42),并发症发生率为7.14%(3/42);对照组患者护理总有效率为78.57%(33/42),并发症发生率为23.81%(10/42);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结核性脑膜炎患者脱水药物治疗后,采用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可以有效的促进治疗效果提高,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牛莉  张瑞 《河北医药》2012,34(8):1173-1174
目的 探讨异烟肼联合地塞米松鞘内注射治疗结核性脑膜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80例结核性脑膜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6例和观察组44例,对照组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异烟肼联合地塞米松鞘内注射.比较2组临床疗效、临床症状缓解时间、脑脊液转阴时间及患者预后.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95.5%显著优于对照组的63.9%(P<0.01);观察组临床症状缓解时间、脑脊液转阴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残障率为6.8%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7.8%(P<0.01).结论 异烟肼联合地塞米松鞘内注射治疗结核性脑膜炎可显著缩短临床治疗时间,提高疗效,有助于改善患者预后,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分析结核性脑膜炎在临床上的诊断方法、症状表现以及治疗方法等,提高结核性脑膜炎的临床治愈率。方法选取2012年11月~2013年11月期间结核性脑膜炎患者60例,记录并统计患者的临床表现、病情发展过程,X线、脑脊液检查、颅脑CT、MRI检查结果等,探讨结核性脑膜炎的临床特点;制定治疗方案及相应临床护理措施,研究如何提高临床治愈率等。结果60例结核性脑膜炎患者中,有急性和慢性脑膜炎之分,临床表现均以发热、头痛、呕吐、盗汗及全身无力为主,通过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和临床护理措施后,有52例患者治愈出院,8例患者未见好转。结论总结结核性脑膜炎患者的临床表现、病情发展过程、临床各项诊断方法以及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及临床护理等有利于结核性脑膜炎患者临床治愈。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不仅能避免结核性脑膜炎误诊、漏诊情况发生,而且能有效治疗患者,提高临床治愈率。  相似文献   

10.
魏大萍  李莉  刘蓉 《现代医药卫生》2007,23(21):3221-3222
目的:探讨成人脑膜炎的临床特点,诊治方法及转归。方法:回顾我院近6年来91例脑膜炎的临床资料。结果:结核性脑膜炎52例,化脓性脑膜炎16例,病毒性脑膜炎22例,癌性脑膜炎1例。结论:成人脑膜炎中结核性脑膜炎发病率>病毒性脑膜炎和化脓性脑膜炎,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改善预后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测定结核性脑膜炎患者脑脊液中腺苷脱氨酶水平并与非结核性脑膜炎患作比较,探讨其早期诊断方法。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5年1月期间在我院诊断治疗的结核性脑膜炎患者3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酶显色法测定患者脑脊液中腺苷脱氨酶水平。再选取同期本院化脓性脑膜炎20例和病毒性脑膜炎24例采取同样方法测定脑脊液腺苷脱氨酶水平作为对照进行研究,通过对比结核性脑膜炎患者的腺苷脱氨酶水平为临床早期诊断提供理论依据。同时测定结核性脑膜炎患者治疗2周、4周以及6周后的腺苷脱氨酶水平。结果实验组结核性脑膜炎患者的腺苷脱氨酶水平(16.51±6.58)U/L明显高于对照1组和对照组2组的腺苷脱氨酶水平(5.63±2.49)U/L和(3.27±1.03)U/L,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结核性脑膜炎患者经过治疗2周后腺苷脱氨酶水平为(9.45±4.19)U/L,治疗4周后为(5.87±2.64)U/L,治疗6周后为(3.28±1.24)U/L,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结核性脑膜炎的早期诊断中脑脊液的腺苷脱氨酶水平可以作为重要参考依据,且在治疗过程中该指标也可作为病情是否好转的参考,具有一定的临床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利福平注射液静脉滴注配合鞘内注射治疗结核性脑膜炎的疗效,分析其在临床上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0年7月至2012年5月来我院治疗的结核性脑膜炎患者共有178例,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各89例,将治疗组采用的利福平注射液静脉滴注配合鞘内注射的治疗方法与对照组采用的鞘内联合注射地塞米松和异烟肼的治疗方法进行疗效的比较,记录并分析两组结核性脑膜炎患者临床症状的缓解情况。结果在用药治疗期间,治疗组患者相关指标及症状的缓解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其中治疗组显效的有54例(60.67%),总有效率为89.89%;对照组显效的有36例(40.45%),总有效率为70.79%。且经过统计学处理有显著差异性(P<0.05)。结论采用利福平注射液静脉滴注配合鞘内注射治疗结核性脑膜炎的疗效非常确切,同时治疗过程中出现的副作用也比较少,故值得在临床上继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曹瑛 《临床医药实践》2008,(15):603-604
目的:探讨结核性脑膜炎的治疗方法,观察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01年1月~2007年12月共收治结核性脑膜炎18例,进行临床分析,了解抗结核治疗、降颅压治疗、激素治疗、鞘内注射治疗的情况和疗效。结果:显效率为94%,疗效显著(P<0.05)。结论:结核性脑膜炎早期诊断、早期综合治疗,治愈率高,死亡率低,后遗症少。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外周血结核杆菌抗原特异性γ干扰素水平在结核性脑膜炎与隐球菌性脑膜炎鉴别诊断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13例菌阳结核性脑膜炎、15菌阴结核性脑膜炎及11例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外周血结核杆菌抗原特异性γ干扰素水平差异。结果菌阳结核性脑膜炎患者外周血结核杆菌抗原特异性γ干扰素9例阳性,4例阴性,阳性率69.2%,菌阴结核性脑膜炎患者外周血结核杆菌抗原特异性γ干扰素10例阳性,5例阴性,阳性率66.7%,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外周血结核杆菌抗原特异性γ干扰素1例阳性,10例阴性,阳性率0.09%,列联表资料的χ2检验(χ2=6.78,P=0.001),三组阳性率有差别,经组间两两比较,菌阳结核性脑膜炎与菌阴结核性脑膜炎阳性率无显著性差异(χ2=4.31,P=0.07),菌阳结核性脑膜炎与隐球菌性脑膜炎阳性率有显著性差异(χ2=7.37,P=0.013),菌阴结核性脑膜炎与隐球菌性脑膜炎阳性率有显著性差异(χ2=8.26,P=0.024)。结论外周血结核杆菌抗原特异性γ干扰素检测可作为结核性脑膜炎与隐球菌性脑膜炎早期鉴别诊断的辅助手段。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结核性脑膜炎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6年1月至2011年6月收治的60例结核性脑膜炎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结核性脑膜炎的临床表现仍以发热、头痛、呕吐为主,脑脊液改变以压力高、蛋白升高、白细胞高、糖低为主,多合并其他结核,误诊率高达50%。结论结核性脑膜炎的早期误诊率高,采用早期联合用药治疗效果较好,后遗症少。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分析电针联合药物治疗结核性脑膜炎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结核性脑膜炎患者96例,随机分成对照组与研究组,每组各48例,对照组采用药物抗结核治疗,研究组则在对照的基础上加用电针治疗,比较分析两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5.8%,对照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79.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与异烟肼、利福平等抗结核药物联合治疗结核性脑膜炎的临床疗效显著,患者的症状与体征均可以较快消失,是治疗结核性脑膜炎的首选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7.
熊林  宋涛 《中国实用医药》2013,(32):117-118
目的 探讨结核性脑膜炎与病毒性脑膜炎早期脑脊液细胞学情况.方法 分析神经内科收治的脑膜炎病例40例临床资料,依据脑膜炎感染来源不同分为结核性脑膜炎20例和病毒性脑膜炎20例.结果 结核性脑膜炎患者的嗜中性粒细胞反应相对明显,其嗜中性粒细胞所占比例明显高于病毒性脑膜炎患者,而病毒性脑膜炎患者虽然也有噬中性粒细胞反应,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通过早期结核性脑膜炎和病毒性脑膜炎脑脊液细胞学检查比较可以为两种脑膜炎鉴别诊断提供可靠地理论依据,为指导临床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正>近年来,结核分枝杆菌的感染是临床面临的突出问题,特别是随着免疫功能低下患者的不断出现,耐药病原体的出现引起了医学界的关注。结核性脑膜炎(TBM)是由结核分支杆菌(MTB)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非化脓性炎症,其病理变化主要发生在蛛网膜、软脑膜进而累及脑血管、脑实质。中枢神经系统结核病为最严重的结核病(TB),约占所有活动性结核病的1%。结核性脑膜炎的预后主要在于早期诊断及尽早治疗,而早期、适量、合理、有效的治疗能够快速减轻患者的症状、改善预后、减少后遗症。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检测脑膜炎患者血液和脑脊液(CSF)中的腺苷脱氨酶(ADA)的含量,同时对患者血液中的C-反应蛋白(CRP)含量检测,用来对结核性脑膜炎与化脓性脑膜炎进行鉴别。方法选取2015年3月至2016年3月的120例儿科脑膜炎患者,依据不同性质脑膜炎分为结核性脑膜炎患者40例和化脓性脑膜炎患者40例,病毒性以及其他脑膜炎作参照组40例,采取其患者血液及脑脊液作ADA与CRP进行生化检测,将三组ADA和CRP的结果进行分析对比。结果三组脑膜炎患者脑脊液ADA、血清ADA、血清CRP的对比情况中,结核性组与化脓性组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参照组与结核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参照组与化脓性组相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DA和CRP检测对于早期的结核性脑膜炎和化脓性脑膜炎的鉴别诊断价值比较大,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0.
赵守松 《淮海医药》2001,19(3):189-190
目的 探讨结核性脑膜炎的诊断和治疗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对43例结核性脑膜炎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结核性脑膜炎由于临床症状和脑脊液检查等不典型易于误诊,延误治疗常使患遗有神经系统的后遗症,而治疗不正规或过早停药常易导致治疗失败。结论 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坚持有规律用药和足够长的疗程及适当的应用激素能有效提高患的存活率,防止后遗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