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转阴灵抗乙型肝炎病毒的体外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体外实验,探讨转阴灵抗乙肝病毒(HBV)的作用。方法将转阴灵作用于体外培养的2.2.15细胞,以MTT比色法观察转阴灵的细胞毒性,以ELISA法检测细胞培养液中HBsAg和HBeAg的变化,观察药物对2.2.15细胞分泌HBsAg和HBeAg的影响。结果转阴灵作用于2.2.15细胞8d后,对细胞的半数毒性质量浓度(TC50)为4.5g·L-1,对HBsAg和HBeAg抑制的半数有效质量浓度IC50分别为0.42和0.15g·L-1,转阴灵对HBsAg和HBeAg的治疗指数(TI)分别为10.71和30.00。结论转阴灵在体外细胞培养中对HBsAg和HBeAg的分泌有较好的抑制作用,有显著的抗HBV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秋水仙碱在体外抗乙型肝炎病毒(HBV)的作用。方法:以秋水仙碱作用于HBV全基因组转染的人肝癌细胞株(Hep G22.2.15),用罗氏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检测HBsAg和HBeAg,用ABI7000荧光定量PCR扩增仪检测细胞内、外HBV-DNA、HBV-共价闭环DNA(HBV-cccDNA)(copies/cell)。数据表示为l g(x珚±s)。结果:(1)秋水仙碱6.25×10-6~1×10-4 mol·L-1能显著抑制Hep G22.2.15产生/分泌HBsAg(P<0.05,P<0.01),IC50=1.473×10-7 mol·L-1,其3.125×10-6和2.5×10-5~1×10-4 mol·L-1能显著抑制Hep G22.2.15产生/分泌HBeAg(P<0.05,P<0.01),IC50=2.387×10-7 mol·L-1,拉米夫定(lamivudine)IC50分别为3.52×10-4 mol·L-1和3.184×10-3 mol·L-1。(2)秋水仙碱和拉米夫定有类似的降低Hep G22.2.15细胞内HBV-DNA的作用(P<0.05),IC50分别为9.747×10-9 mol·L-1和2.649×10-6 mol·L-1。(3)秋水仙碱3.125×10-6和6.25×10-6 mol·L-1能明显减少Hep G22.2.15细胞内和上清液中HBV-cccDNA(P<0.05)。(4)秋水仙碱1.6×10-6~1×10-3 mol·L-1和拉米夫定2×10-4,1×10-3 mol·L-1皆能显著抑制Hep G22.2.15细胞增殖(P<0.05,P<0.01),IC50分别为7.933×10-6 mol·L-1和2.60×10-4 mol·L-1。结论:秋水仙碱在体外具有抗HBV的作用,包括降低HBsAg和HBeAg的产生/分泌,减低Hep G22.2.15细胞内、外HBV-cccDNA水平,减少细胞内HBV-DNA,且主要是由于直接抑制HBV-DNA和HBV-cccDNA的产生。  相似文献   

3.
鸡骨草提取物对体外乙型肝炎病毒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鸡骨草提取物对体外HBsAg和HBeAg的抑制作用. 方法 将鸡骨草醇提取液与等容量、滴度为1:64的HBsAg和HBeAg阳性血清混合,使混合后鸡骨草的浓度分别为96,48,24,12和6 g&#8226;L-1,用磷酸缓冲液与1:64的HBsAg和HBeAg阳性血清混合作空白对照. 每组6管, 37 ℃水浴8和16 h后,采用ELISA法测定HBsAg和HBeAg的吸光度(A值),观察其对HBsAg或HBeAg的抑制作用. 结果 鸡骨草醇提取液对血清中HBsAg和HBeAg均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其中鸡骨草提取物在浓度为96,48 g&#8226;L-1时对HBsAg、HBeAg抑制作用最为明显(P<0.05或P<0.01). 结论 鸡骨草提取物在体外有较明显的抗HBsAg和HBeAg作用.  相似文献   

4.
慢性乙型肝炎是严重危害我国人民身体健康的一种常见病、多发病,特别是垂直感染或吲产期感染者更是迁延难愈,大约25%患者最终发展为肝硬化和肝癌,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是慢性乙型肝炎发病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抗病毒治疗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一个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5.
阿昔洛韦和中药l号体外抗乙型肝炎病毒的活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6.
十味溪黄草颗粒对乙型肝炎病毒的体外抑制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广东药学》2004,14(6):60-63
  相似文献   

7.
8.
目的 研究太行菊Opisthopappus taihangensis和野菊花Dendranthema indicum不同部位、不同浓度水提取物对乙型肝炎病毒(HBV)的抑制作用。方法 提取并配置不同浓度的太行菊和野菊花的花和茎部位的水提取液,分别以拉米夫定(3TC)和绿茶提取物(GTE)作对照,采用酶联免疫反应检测太行菊花和茎提取物对HBsAg、HBeAg的抑制作用,采用实时定量PCR检测不同浓度提取物对HBV复制过程中HBV RNA的影响,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不同提取物对HBV转录的影响。结果 酶联免疫反应结果表明,1μg/mL太行菊茎提取物能够在作用48、96 h时抑制HBsAg和HBeAg,而1μg/mL野菊花茎提取物只能在作用48 h时抑制HBsAg和HBeAg;0.1μg/mL太行菊花提取物与1μg/mL野菊花花提取物对HBsAg和HBeAg的抑制作用相当。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结果说明,太行菊花和茎提取物相对野菊花和茎提取物对HBV启动子质粒CP有抑制作用。PCR结果显示,太行菊花和茎提取物在低浓度时对HBV RNA合成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结论 太行菊水提取物和野菊花提取物都能够不同程度抗HBV,但太行菊效果优于野菊花。  相似文献   

9.
目的构建表达双链RNA依赖性蛋白激酶(PKR)融合绿色增强荧光蛋白(p EGFP-PKR)真核表达质粒,并进一步研究PKR蛋白在体外抗乙型肝炎病毒(HBV)活性。方法以p EGFP-N1为空载体,运用分子克隆技术构建重组质粒p EGFP-PKR,通过双酶切和直接测序两种方法验证重组质粒p EGFP-PKR是否构建成功。以能分泌完整HBV病毒颗粒子的肝胚瘤细胞株Hep G2.2.15细胞为细胞模型,采用重组质粒转染方式处理Hep G2.2.15细胞,运用荧光显微镜观察融合蛋白p EGFP-PKR在细胞内的表达,以电化学发光方法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分析细胞上清HBV抗原表达和细胞病毒复制水平。结果酶切鉴定和序列分析证实成功构建重组质粒p EGFP-PKR,转染Hep G2.2.15细胞后在荧光显微镜下可见融合蛋白p EGFP-PKR表达,同时细胞分泌的HBV抗原与空载体组相比较明显下降(P<0.05),而细胞外HBV复制水平未见明显变化。结论在体外肝细胞模型中,PKR蛋白具有一定的抗HBV活性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十味溪黄草颗粒对乙型肝炎病毒的抑制作用。方法 在乙型肝炎病毒基因转染的人肝癌细胞系 2 2 15细胞中 ,研究药物对细胞的毒性和对HBsAg和HBeAg分泌的抑制效果。结果 十味溪黄草颗粒加入细胞培养 8天两批实验对细胞的半数中毒浓度 (TC50 )平均为 17.4 5± 0 .92mg/ml,最大无毒浓度 (TC0 )为 10± 0mg/ml。 10mg/ml对细胞分泌HBsAg平均抑制 5 4 .9± 5 .5 9% (P <0 .0 0 1) ,半数有效浓度IC5 0 :6 .37± 0 .4 0mg/ml,选择指数 :2 .74± 0 .17mg/ml。对细胞分泌HBeAg平均抑制 81.0± 3.0 5 % (P <0 .0 0 1) ,半数有效浓度IC50 为 :2 .14± 0 .2 0mg/ml,选择指数为 :8.2 1± 0 .74mg/ml。结论 十味溪黄草颗粒在 2 2 15细胞培养中对HBsAg、HBeAg的分泌有显著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1.
十味溪黄草颗粒对乙型肝炎病毒的体外抑制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十味溪黄草颗粒对乙型肝炎病毒的抑制作用.方法在乙型肝炎病毒基因转染的人肝癌细胞系2215细胞中,研究药物对细胞的毒性和对HBsAg和HBeAg分泌的抑制效果.结果十味溪黄草颗粒加入细胞培养8天两批实验对细胞的半数中毒浓度(TC50)平均为17.45±0.92mg/ml,最大无毒浓度(TC0)为10±0mg/ml.10mg/ml对细胞分泌HBsAg平均抑制54.9±5.59%(P<0.001),半数有效浓度IC50:6.37±0.40mg/ml,选择指数:2.74±0.17mg/ml.对细胞分泌HBeAg平均抑制81.0±3.05%(P<0.001),半数有效浓度IC50为:2.14±0.20mg/ml,选择指数为:8.21±0.74mg/ml.结论十味溪黄草颗粒在2215细胞培养中对HBsAg、HBeAg的分泌有显著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2.
钟利峰 《海峡药学》2012,24(4):145-148
乙型肝炎是一种世界性的严重威胁人们健康的传染病,而乙肝病毒是其中重要的诱导因素。本文简述了肝炎病毒的分类及现有乙型肝炎的治疗药物,着重介绍了目前抗乙型肝炎病毒活性天然产物的研究概况。  相似文献   

13.
14.
余晓  罗果 《现代医药卫生》2015,(2):187-188,191
目的观察杜仲总黄酮在体外抗乙型肝炎病毒(HBV)的效果。方法用乙醇分段法提取杜仲皮中总黄酮。以转染HBV的人肝癌细胞Hep G2.2.15为靶细胞,以药物拉米夫定(50μg/m L)作为阳性对照,以杜仲总黄酮浓度0μg/m L为空白对照组,采用MTT法测定杜仲总黄酮对Hep G2.2.15细胞的毒性。采用Real-time PCR技术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不同剂量(25、50、100、200μg/m L)杜仲总黄酮体外抗HBV的作用。结果杜仲总黄酮各剂量组的OD值均低于空白对照组,其中50、100、200μg/m L剂量组抑制率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杜仲总黄酮各剂量组对HBV-DNA的复制和乙型肝炎e抗原(HBe Ag)、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 Ag)的分泌均有抑制作用,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杜仲总黄酮在体外有抗HBV作用。  相似文献   

15.
胸腺因子D抗乙型肝炎病毒的体外实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胸腺因子 D( TFD)在体外对乙型肝炎病毒的抑制作用及其作用的分子机制。方法  以 He PG2 .2 .15细胞株为模型 ,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 ( EL ISA)观察 TFD在不同浓度、不同作用时间对 He PG2 .2 .15细胞培养上清中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 ( HBs Ag)和 e抗原 ( HBe Ag)水平的影响 ,计算药物对 HBs Ag和 HBe Ag的抑制率。采用四甲基噻唑兰 ( MTT)比色法测定细胞毒性作用 ,并计算细胞的存活率和治疗指数( TI)。采用 DNA斑点杂交技术检测 Hep G2 .2 .2 .15细胞培养上清中的 HBV DNA含量的变化 ,初步探讨药物作用的分子机制。同时以 IFNα- 2 b为对照 ,综合评价 TFD的体外抗 HBV效果。结果   TFD对 HBs Ag、HBe Ag的 5 0 %抑制浓度分别为 48.4mg· m L- 1和 75 1.7m g·m L- 1 ,治疗指数 ( TI)分别为 2 4.2和 1.6。在用药的第 9天 ,5 0 0 mg· m L - 1的 TFD对 HBs Ag和 HBe Ag的抑制率分别 80 .63 %和 5 1.2 6%。 DNA斑点杂交结果显示 ,TFD对细胞中游离 DNA无明显抑制作用。结论  TFD及 IFNα- 2 b在体外具有较显著的抗 HBV作用 ,TFD对 HBs Ag的抑制作用较IFNα- 2 b更为明显 ,但对 HBe Ag的抑制不如 IFNα- 2 b。TFD对 HBV的抑制可能不是通过抑制 HBV DNA的复制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16.
皱瘤海鞘乙醇提取物抗乙肝HBsAg和HBeAg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研究皱瘤海鞘乙醇提取物的体外抗乙肝病毒作用。方法:用2.2.15细胞株进行杭HBsAg、HBeAg的试验研究。结果:海鞘乙醇提取物对HBsAg、HBeAg的分泌均有较明显的抑制作用,对细胞的毒性低,其治疗指数均在10以上。结论:海鞘乙醇提取物体外具有明显的抗乙肝病毒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亚硒酸钠在体外对乙型肝炎病毒(HBV)蛋白合成、DNA复制的影响及机制。方法将不同浓度的亚硒酸钠作用于HepG2.2.15细胞系,通过检测细胞培养上清液中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乙型肝炎e抗原(HBeAg)水平、乙型肝炎核心抗原(HBcAg)和HBV DNA水平来评价HBV复制情况;免疫组织化学检测HepG2.2.15细胞p53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亚硒酸钠对HBV复制具有抑制作用,随着亚硒酸钠浓度的升高,对HBsAg和HBeAg的抑制率逐渐上升,但对HBsAg的抑制作用要小于HBeAg。细胞内HBV DNA复制水平也逐渐下降(P<0.01)。p53蛋白的分布也发生了改变。结论亚硒酸钠对HepG2.2.15细胞HBsAg、HBeAg和HBcAg表达、HBV DNA复制均有抑制作用,作用机制与其干扰p53蛋白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8.
乙型肝炎病毒细胞和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合适的细胞和动物模型不仅是研究病毒感染和致病机理的基础,同时也是筛选和评价抗病毒药物的前提。肝炎病毒,特别是乙型肝炎病毒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大敌。在研究HBV药物和疫苗的过程中,已经建立了一些HBV感染和转基因细胞及动物模型,并在HBV感染机理和抗HBV药物的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持续的病毒复制可引起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者肝脏坏死性炎性反应及进行性肝损伤。Yang等报道,与HBsAg和HBeAg均阴性者比较,单纯HBsAg阳性  相似文献   

20.
脱氧野尻霉素衍生物抗乙型肝炎病毒的体外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脱氧野尻霉素(DNJ)衍生物N—苄基—1—脱氧野尻霉素(P-DNJ)与N—壬基—1—脱氧野尻霉素(NN-DNJ)的体外抗乙型肝炎病毒(HBV)作用。方法:以HBVDNA转染的人肝癌细胞株HepG22,2,15细胞为靶细胞,以不同浓度的试验药物培养细胞,在第6天、第10天时应用时间分辨免疫荧光分析法和荧光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法检测培养基上清液中HBsAg、HBeAg和HBVDNA,同时应用MTT法检测药物对细胞的毒性。结果:P-DNJ、NN-DNJ在试验浓度(5~125μg.mL-1)内未见细胞毒性作用,在浓度为125μg.mL-1时能显著减少细胞培养基上清液中HBsAg、HBeAg、HBVDNA的分泌。结论:P-DNJ、NN-DNJ在体外细胞培养试验中发现有抗HBV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