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目的 分析儿童不完全川崎病(IKD)的临床特征。方法 收集2015年6月至2020年12月于福建省立金山医院住院的84例川崎病患儿的临床资料,按照诊断标准分为IKD组(n=37)与完全川崎病(CKD)组(n=47)。对两组患儿的临床资料,包括一般情况(性别、年龄)、临床表现(症状、体征)、辅助检查结果进行回顾性对照分析。结果IKD组的卡疤红肿发生率高于CK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KD组皮疹、结膜充血、口唇改变、手足改变、非化脓性淋巴结肿大的发生率低于CK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的肛周皮肤改变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的白细胞计数(WBC)、中性粒细胞比率、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B型钠尿肽均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无菌性白细胞尿、肝功能异常、冠脉损伤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KD临床表现不典型,卡疤红肿在IKD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IKD可并发冠脉损伤,需及时诊断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丙种球蛋白治疗无效的川崎病患儿的临床特征。方法选取川崎病患儿300例,其中对丙种球蛋白反应敏感的患儿277例为敏感组,丙种球蛋白治疗无效的患儿23例为无反应组。观察对比2组患儿临床资料,分析并总结无反应组的临床特征及治疗体会。结果治疗前敏感组静脉血C反应蛋白、外周血白细胞、中性粒细胞显著低于无反应组,白蛋白、血红蛋白显著高于无反应组;治疗后敏感组静脉血C反应蛋白、外用血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低于治疗前,血小板高于治疗前,无反应组中血小板、白蛋白、血红蛋白显著低于治疗前;丙种球蛋白1g/kg连续注射2d丙种球蛋白蛋白的无反应发生率高于丙种球蛋白2g/kg 1d内输注,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丙种球蛋白治疗无效的川崎病患儿,采取追加注射第三剂丙种球蛋白或甲泼尼龙可恢复健康。  相似文献   

4.
川崎病(KD)是一种急性、自限性的全身血管炎综合征,该病1967年由日本的川崎富作首次报道,主要累及婴儿和年幼儿童,约20%~25%末经治疗的KD患者发生冠状动脉瘤或扩张,严重者可威胁患儿的生命。由于KD缺乏特异性的临床表现,因此,提高对KD的识别能力,对KD的及时诊断和治疗很有帮助。为此,我们对48例KD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非典型川崎病的临床诊治措施。方法回顾分析5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49例经治疗症状体征消失,7例冠状动脉扩张者经治疗1个月后复查正常3例、2个月正常2例、3个月正常2例。结论川崎病的诊断标准以临床表现为依据,缺乏特异性诊断方法,部分病例早期诊断有一定的困难。在临床工作中要特别注意排除;考虑川崎病的可能应及时行心脏超声检查,减少冠状动脉病变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儿童川崎病(KD)的临床特点,提高对本病的认识,以期发现其中对早期诊断及确诊有价值的临床特征。方法收集1996年1月~2006年12月在我科住院的42例KD患儿资料,对其临床表现、变化特征及诊断情况和治疗转归进行总结和分析。结果首诊KD入院仅14例(33%),指(趾)端脱皮、口唇潮红、皲裂、肛周红在川崎病中比较有诊断价值,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血小板乎均体积对诊断具有参考价值。结论KD临床诊断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复杂,急性期容易误诊和漏诊,准确掌握KD临床特征的变化以及各种合并症的发生、病情演变情况极为重要。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小儿川崎病并发症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46例小儿川崎病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46例患儿中,心血管系统损害共32例,占69.56%,包括:冠状动脉扩张、冠状动脉瘤、心脏扩大、心肌损害、心肌缺血,血液系统损害43例,占93.47%;呼吸系统损害39例,占84.78%;消化系统损害25例,占54.34%;泌尿系统损害9例,占19.56%。结论小儿川崎病并发症发生率高,常并发多系统损害,及早诊断,合理治疗,是降低并发症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非典型川崎病的临床诊治体会.方法 2008年10月至2011年10月期间,我院诊治的40例非典型川崎病患者,对其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40例非典型川崎病患者,经过相应治疗后,临床症状和体征均消失,有3例冠状动脉扩张患者,经过1个月治疗后,复查均正常.整个治疗期间,无出现任何的并发症.结论 对于不典型川崎病的诊断,临床工作者需要特别重视,避免误诊,并且及时给予心脏超声检查,降低冠状动脉病变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儿童川崎病的特点,提高对本病的认识,以期发现对早期诊断有重要价值的临床特征及恰当的治疗方法。方法对56例川崎病患儿的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及治疗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指(趾)端肿胀脱皮,口腔黏膜潮红、皲裂,眼结膜充血,肛周红,卡瘢红等在本病比较有诊断价值;而后4项具有早期诊断意义。静脉用丙种球蛋白(IVIG)早起应用(<10d)可预防冠状动脉损害的发生;2.0g/kg.d单日1次的用药方法能更快减轻症状,控制发热。结论早期大剂量应用静脉丙种球蛋白及口服阿司匹林可迅速有效缓解症状,减少冠状动脉病变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非典型川崎病的临床诊治措施.方法 回顾分析4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本组42例患儿经治疗症状体征消失.结论 非典型川崎病的诊断应根据其临床特点及实验室检查综合判断,及时确诊,早期诊治是患者康复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估儿童川崎病(KD)临床路径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分析并比较采用临床路径治疗的实验组77例和非临床路径治疗的对照组69例KD患儿在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治疗总有效率、患儿家属满意度等方面的差异。结果实验组的住院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其治疗总有效率、患儿家属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住院费用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KD临床路径治疗较非临床路径治疗具有明显优势,但其在临床实施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变异率,更加完善的应用和推广对KD的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川崎病 (KD)是一种原因不明的急性发热性疾病 ,在基层医院能够早期明确诊断 ,是相对地比较少见的病例。我院儿科自 1997年 3月至 2 0 0 2年 12月共收治发热性疾病 35 0例 ,其中 ,经临床观察及检查 ,确认为川崎病的有 13例 ,占3 71%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13例患儿中 ,男 9例 ,女 4例 ,男∶女为 2 2 5∶1,其中 ,小于 1岁者 7例 ,大于 1岁小于 3岁者 4例 ,大于 3岁者 2例。1 2 诊断标准 :持续发热 13例KD患儿均符合第三届国际川崎病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 (1998年 12月修订 )。1 3 临床表现 :持续发热 13例 ,一过性充血性…  相似文献   

13.
许喜闻 《江西医药》2014,(10):1061-1062
目的:探讨川崎病合并关节炎患儿的治疗及预后。方法分析2010年1月-2012年12月在江西省儿童医院风湿免疫科诊治并获得3个月以上随访的川崎病合并关节炎患儿42例的临床资料。结果在川崎病患儿中,有关节炎症状与无关节炎症状患儿的治疗及预后一致,包括冠脉损害。结论关节炎只是川崎病表现中的一种短暂现象,无需额外的治疗干预。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川崎病(KD)的临床特点和诊断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09年4月至2012年5月收治的50例川崎病临床资料。结果全部病例早期均有持续发热,皮疹,双侧球结膜充血,口腔及咽部黏膜弥散充血潮红,唇红干裂,杨梅舌,肛周皮肤潮红、脱屑,其典型症状如较特异的手足硬肿出现较晚。结论川崎病早期临床表现不典型且缺乏特异性诊断方法,正确的鉴别诊断是预后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川崎病(KD)的临床特点和诊断方法。方法对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2007年3月至2010年3月收治的60例川崎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全部病例早期均有持续发热,皮疹,双侧球结膜充血,口腔及咽部黏膜弥散充血潮红,唇红干裂,杨梅舌,肛周皮肤潮红、脱屑,其典型症状如较特异的手足硬肿出现较晚。结论川崎病早期临床表现不典型且缺乏特异性诊断方法,正确的鉴别诊断是预后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枣庄市中医医院儿科共收治川崎病患儿12例,经精心护理,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儿童川崎病(KD)的临床、治疗及预后等,以提高对儿童川崎病的认识。方法对2005年1月1日至2010年6月30日于我院住院并确诊为川崎病的59例患儿的临床特点、相关辅助检查、治疗及预后等方面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临床特点:典型川崎病52例(88.14%),不典型川崎病7例(11.86%),男女之比为1.7:1,出现冠脉损害15例(25.42%),其中一过性冠脉扩张13例(22.03%),冠状动脉瘤形成2例(3.39%),合并非心血管系统并发症37例,包括下呼吸道感染25例(42.37%),肝功能损害30例(so.85%),泌尿系损害4例(6.78%)。(2)丙种球蛋白加阿司匹林治疗有显著疗效。结论(1)KD好发于5岁以下儿童,男多于女;(2)KD冠脉并发症多以一过性冠脉扩张为主;(3)早期应用丙种球蛋白加阿司匹林治疗及预后好;(4)对丙种球蛋白耐药者加用甲强龙冲击疗效好。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究典型和不完全川崎病患者均行静脉丙种球蛋白治疗的效果差异性。方法选取2017年1~12月我院收治的60例川崎病患儿为研究对象,根据患儿病变情况进行分组,其中24例典型川崎病患儿为典型组,36例不完全川崎病患儿为不完全组,两组患者均行静脉丙种球蛋白治疗法,应用统计学软件对两组患儿临床症状改善及住院时间进行比较,对两组患儿治疗前后血液检测指标及冠状动脉病变情况进行比较。结果不完全组患儿发热、粘膜充血、皮疹、手足肿胀及淋巴结肿大等临床症状消退时间及住院时间相较于典型组患儿显著更少,数据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前两组患儿血小板、白细胞、血沉、C反应蛋白水平等血液检测指标,及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不完全组患儿4项血液检测指标及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相比典型组显著更低,数据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静脉丙种球蛋白对小儿不完全川崎病的疗效显著优于典型川崎病患儿,提示针对典型川崎病患儿需要加大给药剂量,延长给药时间以提升其临床疗效,同时针对不完全川崎病患儿的治疗可采取本次研究所用疗法,并可用于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对川崎病(KD)的护理要点。方法对2010年1月至2012年6月本院收治的52例KD患儿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针对患儿在患病过程中出现的各种临床表现,总结护理经验,实施一系列有效的护理措施。结果 52例川崎病患儿经过积极护理服务和配合医生实施有效治疗后均康复出院。有1例患儿在护理过程中发现问题,及时做进一步检查发现为冠状动脉瘤。无一例患儿出现皮肤黏膜破损、感染等情况。结论护士在护理工作中,对KD患儿的各种症状和体征及并发症细致观察,给予有针对性优质护理服务,是缩短病程、提高治愈率、减少并发症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0.
何兆坤 《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8):460-461
目的分析31例不典型川崎病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对我院2008年2月至2011年11月收治的31例不典型川崎病患者与同期36例典型川崎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比较分析,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特点。结果不典型组患者年龄较低,其临床表现少,临床确诊前的发热时间较长,且冠脉损伤情况发生较多,与典型川崎病患者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不典型川崎病在临床并不少见,其需要医师提高临床确诊率,使用丙种球蛋白综合治疗方案积极预防冠脉损伤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