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对人工瓣膜置换术后慢性房颤直流同步电复律和药物维持窦性心律的成功率与可行性进行研究.方法 瓣膜置换术后伴有持续性房颤,术后3个月心脏彩超左房内径大小恢复至≤50mm的62例患者,口服胺碘酮片200mg,1日3次,厄贝沙坦片150mg,1日1次,用7天后,若未自行转复者行200-300焦尔直流同步电复律,转复成功后继用胺碘酮片和厄贝沙坦片,3-6月后停用.结果 62例人工瓣膜置换术后,除2例在用药期间自动转复为窦性心律外,60例患者电复律即刻成功率为93.3%(56/ 60),平均随访2.7士1.3年,电复律远期维持率在96.4% (54/56),窦性心律总维持率91.9%(57/62).结论 人工瓣膜置换术后直流同步电复律治疗慢性房颤和药物维持窦性心律安全性好、转复率高.  相似文献   

2.
36例心房颤动患者以胺碘酮加氯沙坦治疗(观察组),60例单用胺碘酮治疗(对照组),两组治疗3周后仍房颤者均进行电复律,复律后继续各组的药物维持,随访1年.两组药物复律及电复律的成功率均无差异;结果表明,两组药物治疗复律后1~12个月的窦性心律维持率亦无明显差异;而电击复律后12个月时窦性心律维持率,观察组为76.00%,对照组为47.62%(P<0.05).提示,胺碘酮合用氯沙坦对房颤电复律后窦性心律维持的远期作用优于单用胺碘酮.  相似文献   

3.
王梅琴 《疑难病杂志》2012,11(5):370-372
目的探讨小儿心房颤动临床复律的方法及效果。方法心房颤动患儿26例,LVEF<50%的9例患儿中有7例采用洋地黄+胺碘酮复律,成功后胺碘酮维持;2例心力衰竭较重患儿直接电复律,成功后胺碘酮维持。8例患儿采用胺碘酮复律并维持。5例患儿采用胺碘酮+β受体阻滞剂复律,成功后胺碘酮维持。4例患儿采用普罗帕酮复律并维持。结果洋地黄+胺碘酮组有2例未转复窦性心律自动出院,3例在3d内转复窦律,1例7d转复窦律,1例治疗14d仍为房颤给予电复律。2例心力衰竭较重患儿首选电复律成功。胺碘酮组5例在3d内转复窦律,3例在5~10d转复窦律。胺碘酮+β-受体阻滞剂组4例在3d内转复窦律,1例5d转复窦律。普罗帕酮组2例在3d内转复窦律,1例6d转复窦律,1例患儿治疗7d,仍为房颤,改用胺碘酮治疗7d无效,改用电复律。随访1~2年,普罗帕酮维持者中有1例复发,胺碘酮维持者21例无1例复发。结论小儿心房颤动治疗目前还是选用药物及电复律。胺碘酮+β-受体阻滞剂可作为心功能正常的房颤患儿复律首选药物;电复律为心力衰竭及重症房颤患儿和药物复律失败者的最佳选择;胺碘酮可作为维持窦律首选用药。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胺碘酮在体外直流同步电复律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持续性房颤中的作用.方法 165例瓣膜置换术后的持续性房颤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85例)和对照组(80例).电复律前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和安慰剂.试验组除常规药物外,加用胺碘酮.两组比较体外同步直流电复律的成功率及复律12个月后窦性心律维持率.试验终点为电复律后第12个月.结果 体外同步电复律后两组比较,试验组转复成功率(100%)高于对照组(70%),有统计学意义(P<0.05).电复律12个月后窦性心律维持率比较,试验组(74.11%)大于对照组(51.2%),有显著差异.结论 胺碘酮能提高瓣膜置换术后持续性房颤体外同步直流电复律的成功率及转复后窦性心律维持率.  相似文献   

5.
范景秀  石峻  郭应强 《重庆医学》2015,(21):2918-2920
目的 探讨同步电复律治疗心脏术后房性心律失常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将心脏术后出现房性心律失常患者60例行电复律治疗.治疗前常规静脉负荷盐酸胺碘酮,静脉泵入维持12~24 h,抽取静脉血监测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心肌肌钙蛋白T(cTnT),C反应蛋白(CRP);复律时以PHILIPS双向波除颤仪50J同步复律开始,未成功可依次加至70、100 J.复律后再以盐酸胺碘酮维持泵入12~24 h.复律后6h抽取CRP,12~24 h后再次抽取CK-MB、cTnT.结果 复律即时成功率96.67%(58/60).平均随访3个月,55例(91.67%)保持窦性心律.50 J一次复律成功率85.00%(51/60),总体复律前后心肌损伤标志物CK-MB、cTnT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RP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同步电复律治疗心脏术后房性心律失常成功率高,复律后维持率高,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6.
经皮球囊二尖瓣成形术后房颤复律49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经PBMV术后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并房颤患者49例进行复律治疗。结果;药物转复5例,同步直流电转复成功41例,总转复成功率93;8%。认为复律时机宜选在PBMV术后半年进行。临床上可根据PBMV术后左房缩小程度,心功能改善情况,选择性施行电复律。  相似文献   

7.
欧冬静 《内蒙古医学杂志》2006,38(11):1025-1026
目的:评价胺碘酮治疗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疗效。方法:对我院1998~2005年收住CCU的36例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20例,采用电复律及胺碘酮,转复成功后用胺碘酮维持窦律。对照组16例,应用利多卡因及电复律转复并维持窦律。无效改用胺碘酮。结果:治疗组转复成功率75%(6/8),维持窦律成功率81.81%(9/11),总有效率75%(15/20),均高于对照组55.56%(5/9)、57.14%(4/7)、56.25%(9/16),且利多卡因转复失败部分病例用胺碘酮仍有效。结论:胺碘酮是治疗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有效药物之一。应用其他抗心律失常药无效的病例应用胺碘酮仍有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同步电复律治疗持续性房颤的转律即刻成功率和维持窦律的近期效果、并发症.方法:持续性房颤病人25例,常规有效抗凝3周,转律前10天始服用胺碘酮片0.2,3次/日,5天后改为0.2,1次/日.建立输液通道,静推安定10~20mg,待病人入睡后选用100~150J双向波电流同步放电.复律后继续服用华法林抗凝4周,胺碘酮0.2,1次/日,长期服用维持窦律、观察病人症状、心功能分级、栓塞发生率、复发率.结果:本组25例经1次放电转复成功18例,第2次放电转复成功1例,第3次放电转复成功1例,合计20例,成功率80%,心功能好转,观察2~25个月,有5例复发,无栓塞等严重并发症.结论:持续性房颤同步电复律近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9.
我院内科1979年5月至1984年2月曾对11例室性心动过速病人进行电复律治疗。所有病人均先用抗心律失常药治疗,无效后换用同步直流电复律,共复律48例次,成功率58.3%。我们体会到电复律的成败与病因、室性心动过速的类型和电能量大小有关。本文还对电复律的时机选择、麻醉、血压调节和复律后的药物维持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体外同步直流电复律联合胺碘酮对持续性房颤患者节律控制的疗效.方法:采用同步直流电复律联合口服胺碘酮维持治疗62例持续性房颤患者,观察电复律成功后窦性节律维持情况及相关并发症;中长期(>8周)随访房颤复发情况,观察维持组(房颤不复发)和复发组患者的年龄、左房直径及房颤持续时间.结果:59例房颤患者电复律(95.2%)即刻成功,3例(4.8%)复律无效;54例(87.2%)早期有效,早期复发5例(8.0%);晚期有效43例(69.4%,维持组),晚期复发11例(17.7%,复发组);维持组和复发组患者的年龄、房颤持续时间及左房直径比较,维持组明显低于复发组(P<0.05).结论:电复律联合胺碘酮维持治疗对持续性房颤转复及窦性心律维持具有疗效好及风险小的优点.  相似文献   

11.
本文应用心阻抗法,对43例快速心律失常复律前后左心功能进行了自身对比观察,并探讨了快速心律失常对心功能的影响及复律后左心功能改善情况。 43例病人中,室早17例,室上速15例,阵发性心房纤颤11例。心律失常持续时间,除1例房颤持续1周外,余均持续数小时至数日转复。复律药物有西地兰、异搏定,心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对55例持续性心房颤动电复律治疗的观察,探讨既往某些疑难心房颤动患者复律的可行性、安全性。方法对该组患者常规抗凝、保护性起搏等安全措施下进行同步电复律。术前及术后口服胺碘酮,观察随访1年。结果55例患者电击1次复律的39例(70.9%),电击第2次成功的16例(29.1%),总成功率100%。复律后窦律维持1年的49例(89.09%),0.5年复发1例(1.82%),1周内复发的3例(3.64%),2例失访。复律过程中,3例发生急性左心衰,6例发生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停搏,因有常规起搏保护未发生明显症状,心衰经常规治疗很快得到控制。结论对于传统认为不能复律的左心房、左心室明显增大的病程长患者在充分准备的前提下,可以考虑电击复律治疗,且其成功率高,维持时间长,副作用小,安全可靠。在没作过电击复律前不要轻易作出永久性房颤的诊断。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普罗帕酮联合电复律转复持续性心房颤动和心房扑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无左室功能不全的房颤和房扑患者55例,电复律前服用负荷量普罗帕酮治疗,未转复者给予电复律,转复后继续口服普罗帕酮维持治疗.结果:50例患者均转为窦性心律,5例患者转复后窦性心律不能维持,早期有效率为90.9%.结论:普罗帕酮联合电复律是持续性房颤和房扑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4.
本文报道45例心房颤动,68次电复律中应用双异丙吡胺(DP)的经验,45例中41例为风湿性瓣膜病,术前2~3天开始口服DP准备,0.1每日3次,复律前2小时加服一次,复律成功后用同量维持1~2周,以后改用奎尼丁继续维持,结果67例次(98.5%)复律成功,DP服用过程中,3例有短暂头昏,1例出现口干,面红,没有见到电击后短期内出现“奎尼丁晕厥”样反应者,8例有不同程度QTC延长。1例在服DP11天后死于心室颤动。不能排除药物诱发的可能;但该患者主动脉瓣病变严重,由于疾病本身的可能亦较大,作者认为DP在提高心房颤动电复律的成功率方面效果较好,副反应亦较少,可以作为奎尼丁一个较好的替代药物,但仍不能忽视出现“奎尼丁晕厥”样反应的可能。  相似文献   

15.
<正>心房纤颤(atrial fibrillation,AF)具有血栓栓塞的危险和对心脏功能负面的影响而使病死率增加,故通常考虑对AF进行药物或直流电复律(direct current card ioversion,DCC)。自1962年Lown等用DCC使90%AF患者恢复窦律后,尽管使用了预防性抗心律失常药物,复律后1年仍维持窦律者仅20%~60%。因此,不少作者探索了影响复律成功和长期(指0.5~1年以上)维持窦律的各种预测因子,以便更好地选择复律患  相似文献   

16.
瓣膜置换术后心房颤动复律62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直流同步电复律自Lown等[1]首先应用于临床以来,至今仍是房颤转复的首选治疗措施.术后电复律立足于原发病理解剖和血流动力学矫正的基础上,与传统内科复律有本质区别.作者对62例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合并慢性心房纤颤患者实施电转复加药物维持窦性心律,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紧急同步电复律治疗在急诊科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aroxysmal suprarentricular tachycardia,PSVT)伴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8年1月—2022年3月急诊科就诊PSVT伴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患者共12例,均给予紧急同步电复律治疗。在转复后即刻对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复律前后心电监护波形,十二导心电图结果、心率以及血压指标、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观察并分析。结果:在12例患者中,一次性同步电复律成功5例,二次以上同步电复律7例,心脏复律成功率100%;患者发生皮肤烧伤1例,低血压2例,无死亡病例。结论:紧急同步电复律治疗PSVT伴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患者,可有效提高患者抢救成功率,但在治疗过程中需精确控制电复律能量,严格掌握适应证及禁忌证,维持患者内环境稳定,确保患者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8.
张瑞芳  杨鸿雁  王瑜 《四川医学》2019,40(11):1142-1146
目的观察降糖措施对阵发性房颤伴高血糖患者电复律的影响及电复律效果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106例阵发性房颤伴高血糖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按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3例。对照组采取同步直流电复律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格列吡嗪进行降糖。比较两组电复律1次成功率与总成功率、治疗前和治疗后3d的一氧化氮(NO)浓度与血浆血管假性血友病因子(vWF)水平。将患者按电复律结果分为成功组(96例)与失败组(10例),比较两组性别、年龄、电复律前即刻血糖水平、心室率、左房内径、合并高血压、房颤持续时间,并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明确电复律成功的影响因素。结果观察组电复律1次成功率与总成功率分别为81. 13%与96. 23%,显著高于对照组62. 26%与84. 9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两组治疗前的血清NO与vWF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治疗后3d观察组血清NO水平均显著升高、血清vWF水平大幅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观察组治疗后3 d的血清NO水平为(48. 39±12. 40)μmol/L显著高于对照组(32. 10±7. 22)μmol/L,血清vWF水平为(111. 89±26. 31)%,显著低于对照组(141. 07±24. 26)%(P<0. 05)。电复律前即刻血糖水平、左房内径、房颤持续时间均为电复律成功率的影响因素(P<0. 05)。结论血糖水平对电复律成功率有一定影响,阵发性房颤伴高血糖患者采取降糖治疗可提高电复律成功率,同时应警惕糖尿病存在的可能。电复律效果的影响因素包括电复律前即刻血糖水平、左房内径、房颤持续时间。  相似文献   

19.
<正>房颤复律包括电复律、药物复律以及药物联合电复律,虽然房颤复律有助于缓解症状,但也存在血栓栓塞的风险。目前指南推荐复律前至少抗凝3周,复律后至少继续抗凝4周,维生素K拮抗剂也是常用的口服抗凝药物,但存在个体差异大、影响因素多、需要频繁监测凝血功能等弊端。近年来,新型口服抗凝药(NOACs)的出现弥补了维生素K拮抗剂的部分缺陷。依度沙班,NOACs中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心肌梗死急性期并发反复发作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在应用利多卡因抗心律失常药物后仍无效或电复律后再次复发者,改为静脉应用胺碘酮转复的临床观察。方法对所选病例,静脉注射胺碘酮150~300 mg(3~5 mg/kg)加生理盐水20 ml稀释后10 min内注入,若心律失常未控制,10~15 min后重复追加注射1次(150mg/次),本文中24 h内最多追加4次。静脉注射负荷量后,以1 mg/min静滴维持6 h,随后以0.5 mg/min静脉微量泵静滴维持,在静脉用药的同时口服胺碘酮(起始720 mg/d,1周后改口服600 mg/d,2周后改200 mg/d维持。)结果6例4 h内控制;14例24 h内控制;5例48 h内控制;2例72 h内控制;6例反复电击2~4次,用药后1周内得到控制;8例死亡。总有效率33/41(8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并发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时,临床上首选电复律,但经电复律后仍反复有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作时,静脉应用胺碘酮转复较利多卡因更为有效且未见严重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