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大鼠癫发作后海马区囊泡锚定蛋白Ⅰ(synapsinⅠ)的表达和突触超微结构的变化,探讨突触功能、形态可塑性与癫的关系。方法用锂匹罗卡品制作癫疒间大鼠模型,应用免疫组化法观察致疒间后急性期、静止期和慢性期synapsinⅠ在海马的表达;应用电镜和图像处理软件观察海马突触超微结构。结果癫疒间组大鼠海马区synapsinⅠ的表达于致疒间后3h减弱;6h和12h达高峰,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0.01);24h恢复正常并持续到60d。致疒间后3h突触后致密物质厚度(PSD)和突触数密度(Nv)无显著改变;6hPSD增高,Nv降低;7d、30dPSD恢复正常,Nv增高。结论synapsinⅠ的高表达和PSD的增高可能与急性期癫疒间持续状态的维持有关;synapsinⅠ的正常表达和PSD的正常可能是静止期内癫疒间不发作的原因之一;慢性期Nv的增加是自发性发作出现的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大鼠癫痢发作后海马区囊泡锚定蛋白Ⅰ(synapsinⅠ)的表达和突触超微结构的变化,探讨突触功能、形态可塑性与癫痢的关系。方法用锂-匹罗卡品制作癫痫大鼠模型,应用免疫组化法观察致痢后急性期、静止期和慢性期synapsinⅠ在海马的表达;应用电镜和图像处理软件观察海马突触超微结构。结果 癫痢组大鼠海马区synapsinⅠ的表达于致痢后3h减弱;6h和12h达高峰。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0.01);24h恢复正常并持续到60d。致痢后3h突触后致密物质厚度(PSD)和突触数密度(Nv)无显著改变;6hPSD增高。Nv降低;7d、30dPSD恢复正常,Nv增高。结论 synapsinⅠ的高表达和PSD的增高可能与急性期癫痢持续状态的维持有关;synapsinⅠ的正常表达和PSD的正常可能是静止期内癫痢不发作的原因之一;慢性期Nv的增加是自发性发作出现的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颞叶癫(癎)大鼠海马轴突导向分子Sema3F及其受体Np2表达的变化.方法 给SD大鼠腹腔注射匹罗卡品、氯化锂制作颞叶癫(癎)模型.用免疫组化法和原位杂交技术对致(癎)后不同时间点大鼠海马CA1区、CA3区、齿状回的Sema3F mRNA、Np2 mRNA和蛋白表达进行检测,并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结果 颞叶癫(癎)大鼠致(癎)后7 d、15 d,海马CA1区、CA3区Sema3F mRNA、Np2 mRNA和蛋白的表达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0.01), 致(癎)后30 d、60 d表达与正常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齿状回Sema3F mRNA、Np2 mRNA和蛋白的表达与正常对照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颞叶癫(癎)大鼠海马CA1区、CA3区Sema3F、Np2表达在致(癎)后早期明显下调,而在慢性期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4.
目的:动态观察钠-钙交换体(NCX)mRNA和蛋白在氯化锂-匹罗卡品致(癎)模型大鼠海马CA1、CA3及齿状回区表达的变化,探讨其在癫(癎)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用氯化锂-匹罗卡品制备癫(癎)动物模型;应用原位杂交和免疫组化技术检测各时间点NCX3 mRNA和蛋白的表达.结果:急性期(6~24 h)海马各区NCX3 mRNA表达均随时间的延长逐渐减少;进入静止期各区表达趋向回升,慢性反复自发发作期(30、60 d)各区表达又出现不同程度的两次下调.除致(癎)后6 h大鼠海马各区的NCX3蛋白表达无明显变化外,NCX3蛋白变化趋势与NCX3 mRNA基本一致.结论:NCX3表达下调可能通过增加神经元钙超载,改变海马神经元的兴奋性,促使癫(癎)发生.  相似文献   

5.
颞叶癫癎大鼠海马TrkB mRNA及其蛋白表达的动态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颞叶癫瘸发作大鼠海马TrkB mRNA及其蛋白表达的动态变化特征.方法建立匹罗卡品(PILO)颞叶癫癎大鼠模型,应用原位杂交及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分别检测致瘸大鼠海马齿状回、CA3区及CAi区TrkB mRNA及其蛋白质表达的变化.结果 PILO致瘸后3~6 h,海马齿状回颗粒细胞层、CA1、CA3区锥体细胞层TrkBmRNA表达显著增高(P<0.01),稍后TrkB蛋白表达也随之增高.第7~30d,TrkBmRNA及其蛋白在齿状回、CA3区呈现第二次表达增强.结论在癫癎发作早期,TrkB表达增强,提示其可能参与急性癜癎状态的发生;后期表达增强则可能参与了海马的可塑性反应而与慢性自发性发作形成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慢性颞叶癫(癎)(TEE)大鼠致(癎)后不同时点海马组织中内向整流钾通道(Kir)2.3亚单位mRNA和蛋白的表达变化规律及通道特异性开放剂替尼达普对其表达的影响,探讨Kir2.3通道与TLE发病机制的关系,并为临床应用钾通道开放剂作为抗癫(癎)药物提供依据.方法 匹罗卡品诱导大鼠产生癫(癎)持续状态(SE),持续观察2周,成模为慢性TLE大鼠.用逆转录PCR(RT-PCR)和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对照组及致(癎)组大鼠SE终止后0、6、72 h和2周后海马组织中Kit2.3通道mRNA和蛋白表达变化趋势;随后以慢性期2周作为观察时间点,检测替尼达普对大鼠海马Kir2.3通道mRNA及蛋白表达变化的影响.结果 对照组、致(癎)组SE终止后0、6、72 h和2周时Kir2.3 mRNA/β-actin比值分别为0.080±0.030、0.103±0.045、0.164±0.026、0.132±0.024和0.011±0.008(F:23.684,P<0.01);各时间点Kir2.3蛋白/甘油醛-3磷酸脱氢酶(GAPDH)比值分别为0.305±0.030、0.263±0.028、0.767±0.167、0.498±0.077和0.176±0.026(F=44.183,P<0.05),其表达呈现急性期增高、慢性期明显降低的动态变化趋势.在慢性期,替尼达普给药组大鼠Kir2.3 mRNA/β-actin与Kir2.3蛋白/GAPDH比值分别为0.021±0.006和0.636±0.140,与未给药组相比表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5.216、47.355,P<0.05、0.01).结论 Kir2.3通道mRNA和蛋白在慢性期表达下调,可能是难治性癫(癎)发病的分子生物学机制之一.替尼达普通过增加Kir2.3通道的表达,最终可能减少(癎)样放电的产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癫(癎)大鼠海马凋亡诱导因子(AIF)水平的改变及聚腺苷二磷酸核糖多聚酶(PARP)抑制剂3-氨基苯甲酰胺(3-AB)对其的影响.方法 (1)3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及癫(癎)发作后3 h(Ep 3 h组)、8 h(Ep 8 h组)、24 h(Ep24 h组)和72 h(Ep 72 h组)组,每组6只.应用氯化锂-匹鲁卡品腹腔注射建立癫(癎)模型.分别于相应时间点处死大鼠取脑,应用免疫印记法(Western blot)检测大鼠海马线粒体和细胞核AIF的水平.(2)18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匹鲁卡品致(癎)组、3-AB干预组,每组6只.3-AB干预组大鼠于致(癎)前30 min腹腔注射3-AB 40 mg/kg.于癫(癎)发作24 h后处死并应用Western blot检测大鼠海马线粒体和细胞核AIF的水平.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Ep 24 h组和Ep 72 h组大鼠海马线粒体AIF水平明显减低,而细胞核AIF水平显著增高(均P<0.05);Ep 3 h组、Ep 8 h组与对照组大鼠海马线粒体及细胞核AIF表达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匹鲁卡品致(癎)组比较,3-AB干预组大鼠海马线粒体AIF水平显著增高,而细胞核AIF水平显著降低(均P<0.05);匹鲁卡品致(癎)组与对照组大鼠海马线粒体及细胞核AIF表达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癫(癎)发作使海马线粒体AIF水平降低,细胞核AIF水平增高,3-AB能明显抑制这一变化.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依达拉奉对癫(癎)大鼠海马肿瘤坏死因子(TNF)-α和白介素(IL)-1β表达的影响.方法 36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依达拉奉组、癫(癎)组和正常对照组.应用戊四氮腹腔注射制作癫(癎)模型.依达拉奉组在造模前0.5 h及造模后立即、造模后12 h分别予以腹腔注射依达拉奉3 mg/kg.癫(癎)大鼠于造模后进行行为学观察.应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各组大鼠海马TNF-α和IL-1β的表达.结果 造模后,癫(癎)组12只大鼠均为Ⅴ级发作;依达拉奉组3只大鼠为Ⅴ级发作,2只为Ⅳ级发作,5只为Ⅲ级发作,2只为Ⅱ级发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依达拉奉组与癫(癎)组大鼠海马TNF-α、IL-1β的表达水平均明显增高(P<0.05~0.01);与癫(癎)组比较,依达拉奉组大鼠海马TNF-α、IL-1β的表达水平均明显降低(均P<0.01).结论 依达拉奉能明显降低癫(癎)大鼠海马TNF-α和IL-1β的表达水平,从而发挥抗癫(癎)作用.  相似文献   

9.
托吡酯对戊四氮致癫癎大鼠海马AQP4表达水平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托吡酯对戊四氮致癫癎大鼠海马AQP4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将3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戊四氮致癫癎组、托吡酯干预组和正常对照组,每组各10只;癫癎模型点燃后在不同时相点灌注取材,通过HE染色观察大鼠海马神经元的变化,并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大鼠海马AQP4表达水平。结果HE染色显示托吡酯干预组神经元变性和坏死较戊四氮致癫癎组明显减轻;免疫组化显示戊四氮致癫癎组在致癫癎后12hAQP4的表达显著增强,致癫癎后24h达高峰,托吡酯干预组在致癫癎后12h~36h各时相点AQP4表达水平均分别低于戊四氮致癫癎组相应时间点(P〈0.05)。结论托吡酯通过下调大鼠海马AQP4的表达可能参与了对大鼠海马神经元的保护过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Ca^2+拮抗剂氟桂利嗪对青霉素致效应和海马神经元单位放电的影响.方法:Wistar大鼠随机分成3组.正常对照组;癫癎模型组:用青霉素钠按6 000 000 U·kg^-1腹腔注射;癫癎预处理组:造模前用盐酸氟桂利嗪 20 mg·kg^-1每隔12 h灌胃,共2次,于第2次给药2 h后制作模型.观察癫癎发作并记录海马神经元单位放电.结果: ①正常对照组大鼠共记录到24个单位海马神经元放电;②癫癎模型组共记录到78个单位海马神经元放电,癫癎发作程度强,发作频率高;③癫癎预处理组共记录到47个单位海马神经元放电,癫癎发作程度减轻,发作频率减少.结论:氟桂利嗪可抑制青霉素致效应,减少海马神经元的单位放电.  相似文献   

11.
钙离子在颞叶癫癎大鼠海马神经元内的动态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海马神经元内钙离子浓度的动态变化在颞叶癫癎中的可能作用. 方法应用新一代钙荧光指示剂Fluo-3/AM,采用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技术对颞叶癫癎大鼠海马神经元内的钙离子浓度变化进行动态观察. 结果各时间点癫癎组大鼠海马神经细胞的平均荧光像素数(3 h634 942±27 735;12 h697 066±14 863;7 d732 844±23 107;60 d800 030±16 450)均明显高于对照组(3 h396 499±31 951;12 h389 498±33 257;7 d389 809±29 486;60 d392 758±35 19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癫癎大鼠海马神经细胞内钙离子浓度的变化可分3个阶段急性期细胞内的钙离子浓度先急剧升高,然后缓慢升高;静止期开始时钙离子浓度较急性期后期先稍有下降,然后再次缓慢上升;到慢性复发期,钙离子浓度达到最高峰,并维持在高水平. 结论在颞叶癫癎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海马细胞内存在钙稳态失调,该变化导致了神经元内游离钙离子浓度的急性和持久性升高,后者可能诱发了颞叶癫癎的自发性复发性发作.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检测B1及B2激肽受体在匹罗卡品癫(癎)幼鼠模型中表达的变化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健康、雄性幼年(3周)SD大鼠35只,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5只;癫(癎)模型组15只,采用匹罗卡品法制作癫(癎)模型,分为急性期组、静止期组、慢性期组3亚组,每亚组5只;生理盐水对照组(盐水组)15只,与匹罗卡品实验组大鼠相同时间点给予腹腔注射盐水,分为与实验癫(癎)组各时间点相对应的盐水6h组、盐水5d组、盐水60d组3个亚组,每亚组5只.各组于相应时间点处死动物取海马标本,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 检测脑组织海马区的B1及B2激肽受体的表达变化,并相互比较.结果 与盐水6h组、盐水5d组比较,急性期组、静止期组的B1激肽受体mRNA表达显著上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慢性期与生理盐水60d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盐水60d组比较,在实验癫(癎)模型各亚组B2激肽受体mRNA表达均显著上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盐水各亚组与空白对照组相比,B1、B2激肽受体mRNA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B1与B2激肽受体mRNA表达失衡在癫(癎)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氯化锂-毛果芸香碱(匹罗卡品)致疒0 间大鼠早期大脑少突胶质前体细胞变化及意义.方法对雄性成年SD大鼠先后腹腔注射氯化锂、毛果芸香碱,制成癫癎持续状态动物模型;用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法检测癎性发作后早期大鼠大脑皮质和海马CA1区NG2和O4阳性细胞数量.结果和对照组相比,除癫癎后1 d组外其余各组大鼠脑皮质内NG2和O4阳性细胞都有明显的增加;癫癎后1 d组海马CA1区的阳性细胞数明显减少;癫癎后7 d组皮质和海马CA1区NG2和O4阳性细胞数最多.结论氯化锂-毛果芸香碱致癎大鼠早期大脑NG2和O4表达增加,少突胶质前体细胞增多,并且和观测时间相关.  相似文献   

14.
颞叶癫痫大鼠海马区NR2B/PSD-95的动态表达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2亚基B(NR2B)和突触后致密物95(PSD-95)蛋白在锂-匹罗卡品致大鼠海马表达的动态变化,探讨其在颞叶癫癎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采用锂-匹罗卡品颞叶癫癎大鼠模型,用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不同时间点大鼠海马CA1、CA3、DG区NR2B和PSD-95蛋白表达。结果:NR2B和PSD-95蛋白在大鼠海马分布广泛,表达丰富;大鼠腹腔注射锂-匹罗卡品后,NR2B和PSD-95蛋白在海马各区表达逐渐减少,24h降至低谷,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此后逐渐回升,但仍低于对照组;30d在海马CA1、CA3区表达再次降低,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NR2B和PSD-95蛋白表达下调可能分别参与颞叶癫癎急性期和慢性自发发作期的保护性机制。  相似文献   

15.
目的检测癫痫大鼠模型Ephrin-B3的动态表达,探讨其在颞叶癫痫中致痫作用。方法 SD雄性大鼠随机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构建氯化锂-匹罗卡品癫痫大鼠模型,在癫痫持续状态(SE)诱导成功后7 d(急性期)、14 d(静止期)、60 d(慢性期)分别采用Real-time qPCR、Western blot及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大鼠海马齿状回Ephrin-B3 mRNA及蛋白的表达及分布。结果在SE后的急性期和静止期,实验组大鼠均未见自发痫性发作;慢性期实验组大鼠有节律性点头、咀嚼、单侧或双侧前肢阵挛发作。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急性期癫痫大鼠海马的Ephrin-B3 mRNA表达水平下降,静止期下降最为明显,慢性期有所回升,但仍低于对照组(P 0.001)。Western blot检测Ephrin-B3蛋白的表达水平与mRNA表达趋势相一致:与对照组比较,致痫后7 d、14 d、60 d的Ephrin-B3蛋白表达均下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1)。免疫组化结果显示,Ephrin-B3蛋白主要分布于海马齿状回的颗粒细胞胞膜上,其光密度值与mRNA的变化趋势相一致(P 0.001)。结论 Ephrin-B3在海马组织的动态变化可能与慢性自发痫性发作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神经营养因子-3(NT-3)在颞叶癫(癎)大鼠海马内表达与苔藓纤维发芽(MFS)的可能关系.方法 大鼠侧脑室注射红藻氨酸(KA)建寺颞叶癫(癎)模型后,侧脑室注射NT-3反义寡核苷酸(ASODN)及正义寡核苷酸(SODN);应用免疫组化法观察海马NT-3表达;应用Timm银染方法,光镜和电镜观察海马MFS,并与空白对照组及脂质体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 致(癎)后大鼠海马齿状回NT-3表达下降;海马苔藓纤维明显粗乱,侧支发芽;齿状回内分子层可见银标记突触末端,主要为轴-树型非对称突触,其中ASODN组海马NT-3蛋白水平降低及MFS程度更明显.结论 KA致痢和NT-3 ASODN均能降低大鼠海马齿状回NT-3表达,增加MFS程度.提示NT-3可能通过对MFS及突触重组作用来影响颞叶癫(癎)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不同剂量苯甲酸雌二醇(EB)预处理的去势大鼠以海人藻酸(kainic acid,KA)致(癎)前后血清雌二醇(E2)和海马组织雌激素β受体(ER β)的水平,探讨E2、ER β与KA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将去势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O组)、不同剂量EB干预组(O+E)、致(癎)组(O+KA)和不同剂量EB预处理致(癎)组(O+E+KA).分别利用电化学发光法与免疫印迹法检测E2浓度与海马组织ERβ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①除小剂量EB(25 μg·kg-1)预处理的去势大鼠血清E2水平(88.8±3.23)pmol·L-1与O组(88.49±8.31)pmol·L-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其余剂量EB预处理(≥EB l mg·kg-1)的各组去势大鼠血清E2浓度均明显高于O组,且E2水平随EB的增加而增高,但不影响去势大鼠海马组织ER β的表达.②癫(癎)发作的早期(癫(癎)发作后2 h内)不仅降低了癫(癎)动物血清雌激素的水平,也降低了海马组织ER β的表达,但这种降低与癫(癎)发作的轻重程度无关.结论:去势大鼠海马ER β蛋白的表达水平主要与癫(癎)发作有关,雌激素对癫(癎)发作的影响可能并不体现在其对ER β表达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G蛋白偶联内向整流钾通道亚基2(GIRK 2)在颞叶癫癎大鼠海马内的表达变化.方法应用腹腔注射海人酸致癎大鼠,采用原位杂交法检测大鼠海马GIRK 2 mRNA的表达.结果 GIRK 2 mRNA在癫癎大鼠海马齿状回表达增加,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 P<0.01).结论癫癎大鼠海马内GIRK2增高是机体对神经元网络过度兴奋的代偿反应.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喹啉对癫癎大鼠海马神经元连接蛋白36(Cx36)表达的影响.方法:64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癫癎模型组、地西洋治疗组和喹治疗组,每组16只大鼠.采用氯化锂-匹罗卡品诱导制作癫癎大鼠模型,地西泮治疗组子以1mg/kg地西泮治疗,喹啉治疗组予以60mg/kg喹啉治疗.术后分别采用Racine评分和脑电图检查判断癫癎发作情况.分别用免疫荧光染色法、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大鼠术后2h、4h时海马神经元Cx36的表达.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癫癎模型组和地西泮治疗组大鼠术后2h、4h时海马神经元Cx36表达水平显著升高(均P<0.01).癫癎模型组和地西泮治疗组大鼠术后2h、4h时海马神经元Cx36表达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癫癎模型组及地西泮治疗组比较,喹啉治疗组大鼠术后2h、4h时海马神经元Cx36表达水平显著降低(均P<0.01).结论:癫癎大鼠海马神经元Cx36表达水平升高,喹啉能抑制这一变化.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神经元缝隙连接蛋白43(Cx43)和突触体素(synaptophysin P38)在戊四氮(PTZ)点燃癫癎幼鼠海马及颞叶皮质区中的表达,探讨两者与癫癎的关系及其在癫形成中的作用。方法将50只21日龄Wistar大鼠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组采用PTZ点燃癫癎幼鼠,按点燃进程分为Ⅰ级、Ⅱ级、Ⅲ级、Ⅳ级及Ⅴ级发作组。采用免疫组化和图像分析技术,观察海马及颞叶皮质区Cx43和P38表达的变化。结果应用PTZ点燃后,实验各组幼鼠海马及颞叶皮质区Cx43和P38的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且随发作级别的增高,幼鼠海马及颞叶皮质各区Cx43和P38的表达均增加。但各组间海马区和颞叶皮质区Cx43和P38的表达情况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x43和P38的表达水平与癫癎的发生发展有密切关系,为研究小儿癫癎的病因及发病机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