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本文通过600例血脂异常患者的调查研究,通过对血脂异常患者舌质、舌体、舌苔等舌象的观察和分析,提出了血脂异常的中医病机以脾肾两虚为本、痰浊瘀血为标.为探索血脂异常中医症候的产生规律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
王洪泉 《中国乡村医生》2010,12(23):135-135
目的:观察冠心病中医辨证分型患者血脂异常情况。方法:检测冠心病患者200例血脂异常情况,与正常人60例(正常对照组)进行对照。结果:冠心病各中医证型患者血脂较对照组明显异常,其中痰浊雍塞型患者血脂异常较心血瘀阻型和气阴两瘀型更为明显,心血瘀阻型和气阴两瘀型之间无明显差异。结论:冠心病患者血脂异常与中医辨证证型有一定的相关性,血脂异常可能是冠心病中医证型形成的物质基础之一。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64例糖尿病并血脂异常与600例血脂异常的人群中医证侯研究.发现二者虚证所占比例均较高,且前者虚证明显高于后者,同时发现,前者中医确定证侯明显高干后者.糖尿病直接影响了血脂异常中医证侯特别是虚证的形成.治疗糖尿病并血脂异常应在关注血脂异常的同时,更应注重对糖尿病的治疗,中医治疗糖尿病并血脂异常的治疗原则,建议应以补虚为主.  相似文献   

4.
通过600例血脂异常中医证候与亚健康相关性的研究,发现血脂异常中医证侯的产生与亚健康具有密切关系:亚健康状态的存在是血脂异常中医证候产生的重要影响因素;亚健康状态对于血脂异常的中医证候影响的规律-主要是影响了血脂异常中医证侯虚证的形成.建议在治疗血脂异常时应高度关注亚健康.  相似文献   

5.
血脂异常的中医辨证论治实验室疗效监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丹萍  李争红 《当代医学》2011,17(19):144-144
目的探讨中医辨证论治在血脂异常疾病治疗方面的地位与作用。方法将200例血脂异常患者辨证为气血瘀滞型、痰浊中阻型、脾肾阳虚型、肝郁气滞型四组,各组患者均给予中药复方制剂治疗,治疗前后分别监测患者血中LDL-C、TC、TG等血脂指标的含量。结果各组患者治疗前后血脂指标含量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气血瘀滞型组和脾肾阳虚型组患者经药物治疗后,血脂指标下降程度大于痰浊中阻型组和肝郁气滞型组(P〈0.05)。结论血脂异常证型不同,对中药复方调血脂药的效果发挥亦有所差别。  相似文献   

6.
消渴病血脂异常发生率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7.
中医症状的规范化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症状规范是实现准确诊断,制定诊断标准的前提。明确症状,体征,证候等的概念,认识症状对诊断的意义。研究包括症状规范的内容,方法,症状的客观化,定量化,对病证诊断的贡献度等。  相似文献   

8.
中医诊断学症状规范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中医诊断学症状,是中医诊断体系中最基本的要素。关于症状规范化的研究,目前缺少规范化操作标准,本文简要探讨了症状规范化方面存在的问题,初步提出了一些解决的对策,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思路和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600例血脂异常患者中医证侯的研究,总结了血脂异常中医证候分布的规律,确认血脂异常患者的病机是以本虚为主,脾虚和肾虚是血脂异常发病的主要病理基础,痰浊和瘀血也是影响血脂异常中医证候的重要因素,建议在治疗时应以补脾益肾为主要治疗原则.并首次在血脂异常的辨证中提出了"无证候可辨"的概念.通过对血脂异常中医证候与代谢综合征(MS)相关性的研究发现血脂异常中医证候的产生与MS及其组分中的超重或肥胖及高血压密切相关,提出MS及其各组分的存在是引起血脂异常中医虚证的重要因素,阐明了应用辨证论治的方法在治疗血脂异常的同时可以改善MS,还可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因而优于单纯的降脂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血脂异常中医证候与空腹血糖受损的相关性.方法:将600例血脂异常中医证候与空腹血糖受损(IFG)相关指数进行对比研究.结果:①当血糖水平为5.6 mmol/L-6.0 mmol/L时,中医确认证候所占比例较血糖3.9 mmol/L-5.5mmol/L水平有所升高,并且其比例还略高于血糖为6.1 mmol/L-6.9 mmol/L的水平.如果IFG需要治疗,那么从纠正中医证候的微观指标来讲,当血糖为5.6 mmol/L-6.0mmol/L时应同6.1 mmol/L-6.9mmol/L一样进行中医药的干预,即本组中医证候学的研究结果支持将IFG的节点从6.1 mmol/L提前至5.6 mmol/L;②血糖水平为5.6 mmol/L-6.1 mmol/L,血脂异常中医证候中的痰浊阻遏证显著增加,且经统计学处理具有显著性差异.结论:本研究为如何对IFG进行中医药干预提供了治疗思路.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100例血管迷走性晕厥中医证候学特征,总结血管迷走性晕厥的特点及规律,探讨血管迷走性晕厥中医证候规律及病因病机。方法:通过流行病学调查和现场问卷调查,收集血管性迷走性晕厥病例100例,结合因子分析及聚类分析等统计方法,探讨证素之间的关系。结果:(1)血管迷走性晕厥中医临床症状主要有:晕厥、眩晕欲仆、面色苍白、四肢厥冷、心悸、胸闷、恶心、耳鸣、视物昏渺、乏力、烦躁易怒、易感冒、汗出、失眠、腰膝酸软、四肢倦怠、口苦、口干、痰多、形体肥胖、畏寒怕冷、纳呆、肢体麻木、面红、咽喉不适、牙齿松动、头痛、呕吐、精神不振、腹胀、气短等。(2)血管迷走性晕厥的中医证候主要是:风厥,肝风内动证;热厥(火厥),阴虚火旺证;虚厥,气虚证。结论:血管迷走性晕厥以风厥、痰厥、热厥、虚厥等为主,涉及到肝、肾、心、脾等脏腑,与痰、湿、热、虚病理因素相关。  相似文献   

12.
晚期肺癌的中医证候研究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目的 探讨晚期肺癌的主要中医证候。方法 采用回顾性与前瞻性相结合的方法进行临床观察。结果 经 χ2 检验 ,不同中医证候的晚期肺癌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 ,而血瘀证、气虚证、痰证、阴虚证最为多见 ;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与晚期小细胞肺癌的中医证型没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晚期肺癌的中医证候以血瘀证、气虚证、痰证、阴虚证为主 ;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与小细胞肺癌的中医证候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3.
中医症状及证候的量化方法探讨   总被引:19,自引:2,他引:17  
提出中医症状客观量化方法,即100 mm标尺法.用配对病例对照法收集症状资料,再用判别分析法对证候进行标准化定量诊断(定量辨证).提出RCT评价中药疗效的疗效判定标准应该分别为:①中医宏观指标部分:100 mm标尺法定量的症状变量和证候的Y0前与Y0后之差值;②微观指标部分.  相似文献   

14.
中医证候在疾病的产生、发展和变化的过程中,有一个从起始到终结的自然过程,存在着证候的发生规律;而中医证候的发生规律,具体是从证候构成要素的发生过程中体现出来的。证候构成要素发生过程中,表现出了4个特征不变量(分别用Yy、Yx、xy与xx表示),而且4不变量两次衍生后发生出来的证候的具体形式,是证候自然过程中发生出来的全部子集,因此可导出中医学一般证候的拓扑学表达形式,f(Xy):YyV(Yy+Yx)V(Yy+xy)V(Yy+Yx+xy)V(Yy+Xy+Xx)V(Yy+Yx+Xy+Xx),从而可以实现证候结构的表征。由此,可以揭示出证候的内在结构规律,实现证候结构的形式化表达,使证候结构数据能够进行智能计算。这对于破解中医证候的复杂结构、建立起证候的判断诊断标准,对于中医理法方药结构表征的研究、建立理法方药精准对应的方法学体系,对于实现治则治法和方剂知识的创新、建立辨证论治水平评价体系,都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5.
65例非典型肺炎中医证候及病因病机探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观察 6 5例非典型肺炎 (SARS)患者症状基础上 ,对该病的病因病机进行了探讨分析。将SARS命名为肺瘟疫 ;疫疠之气、湿热之邪为致病之因 ;肺气郁闭为病变关键 ;首发气分 ,易入营血 ,逆传心包 ;湿浊瘀阻、气阴亏虚为病变结果。高热期邪热炽盛突出 ,喘憋期湿浊闭肺突出 ,后期气阴亏虚突出 ,标本虚实中各有侧重。由于西医使用大量激素治疗该病 ,所以即使在该病的恢复期 ,许多患者也表现出热盛湿阻的证候 ,故治疗时应强调在固护气阴的基础上注意清热宣肺、化浊通络。  相似文献   

16.
观察是中医学术研究的重要方法和手段,中医对症状观察的细致程度远胜于现代医学,观察在中医认识疾病当中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中医证候是理法方药等知识产生的原动力,在中医学产生与形成过程中,理法方药、养生、保健、预防等知识,是古代医学家基于证候理论的大量实践经验基础之上的递归优化创新。证候理论内蕴拓扑结构表明,证候发生过程中其结构具有可以计算的数据,由此可以破解出证候具体存在的数据与形式,揭示出证候动态演化子集合与治则治法和方药的精准对应的规律。依此运用计算机仿真技术,可以建立中医理法方药知识创新的递归优化系统,对全社会的中医医师和研究者开放,在文献梳理对比中创新中医学的知识,并使个人无目的经验总结,走向个人或群体有目的的创新,从而会带动和促进辨证论治水平的大幅度提高。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根据300例帕金森病患者的中医病机证素的分布及兼夹规律,探讨帕金森病的病机本质。方法 采用流行病学横断面调查方法,对300例帕金森病患者中医病机证素进行分析,总结并归纳病机证素分布及兼夹特点。结果 8种病机证素一共出现1180频次,其中风、阴虚、痰、瘀4种病机证素所占比例最多,分别为22.88%,22.12%,14.89%,17.54%,且以上4种病机证素兼夹患者占总患者数32.33%。结论 肝肾阴虚是该病发生的病理基础,风痰瘀阻为中心病理环节;肝肾阴虚,风痰瘀阻证为该病的主要证型,因此滋补肝肾,化痰熄风通络法为本病主要治疗大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