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粘膜萎缩及肠上皮化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连续就诊的220例慢性胃炎患者进行幽门螺杆菌(HP)检测和胃粘膜活检病理学检查。结果显示HP阳性率为58.7%,HP阳性患者胃粘膜腺体萎缩和肠上皮化生(肠化生)的发生率及严重程度均显著高于HP阴性患者;肠化生分型表明Ⅱ型和Ⅲ型肠化生更多见于HP阳性患者;流式细胞术分析表明HP阳性患者胃粘膜细胞的S期比率和增殖指数均显著高于HP阴性患者。提示HP感染可能通过刺激胃粘膜细胞的增殖加速、更新加快,从而加速了胃粘膜腺体萎缩和肠化生的形成与发展,继而增加了患胃癌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2.
Ⅰ型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黏膜萎缩和肠上皮化生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近 10余年来对幽门螺杆菌 (Hp)研究的深入 ,Hp感染导致胃炎与胃癌的观点被广泛接受 ,国际肿瘤研究署(IARC)已将Hp列为A类致癌原。研究发现Hp可分两种类型 ,其中Ⅰ型Hp菌株感染与胃炎、溃疡病、胃癌的发生有密切关系。我们通过检测Hp阳性的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化生患者血中Hp细胞毒素相关蛋白A免疫球蛋白G(CagAHp IgG) ,与Hp感染的慢性非萎缩性胃炎 (无胃黏膜萎缩和肠化生 )相比较 ,探讨Ⅰ型Hp与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黏膜萎缩和肠化生程度之间的关系 ,为临床治疗提供一些依据。材料和方法一、临床资料12 0… 相似文献
3.
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中肠上皮化生和非典型增生的发生率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中肠上皮化生和非典型增生的发生率张文刘秀清近年来对幽门螺杆菌(Hp)的研究已证明Hp的存在不仅与胃窦炎、而且与胃和十二指肠溃疡也高度相关。在对晚期胃癌术后标本进行观察,结果也表明Hp和胃恶性肿瘤之间具有相关性,证明Hp是发生胃腺癌... 相似文献
4.
根除幽门螺杆菌对胃窦黏膜萎缩和肠上皮化生逆转影响的前瞻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根除幽门螺杆菌(Hp)对逆转胃窦黏膜萎缩和肠上皮化生(肠化生)病理改变的作用.方法 对行胃镜检查的门诊患者,于胃窦处取黏膜活检行病理学检查,并确定Hp感染状态.将Hp感染的慢性胃炎伴胃窦黏膜萎缩或(和)肠化生患者作为入选对象并分为两组,一组行Hp根除治疗,为Hp根除组(48例);另一组未行抗Hp治疗,为对照组(38例).分别在1年和5年后对两组患者进行胃镜随访,并在同一部位取材,根据2次病理结果的不同分为逆转和未逆转两种情况.结果 胃窦黏膜萎缩逆转率在Hp根除组显著高于对照组(37.1%比12.0%).5年后Hp根除组的胃窦黏膜萎缩逆转率显著高于1年后,45岁以下者显著高于45岁以上者.而在对照组中,胃窦黏膜萎缩逆转和随访的时间及年龄无明显关系.在2次随访中,肠化生逆转率在Hp根除组和对照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根除Hp尚不能逆转胃窦黏膜肠化生,但对逆转胃窦黏膜萎缩有作用,这种作用与随访观察时间及患者的年龄有关.因此,对有Hp感染的胃窦黏膜萎缩者应及早行根除Hp治疗. 相似文献
5.
6.
自本世纪80年代初,Warren和Marshal[1,2]最先从胃炎及胃溃疡患者的胃粘膜活检标本中发现并分离到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pylori,HP)以来,开创了感染与胃部疾病发生有关的新领域。随后,大量研究资料确证HP与慢性胃炎、消... 相似文献
7.
幽门螺杆菌CagA及VacA基因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8,他引:5
幽门螺杆菌(Hp)为革兰染色阴性菌,定植于胃粘膜表面,如果不给予治疗,Hp感染可持续数十年甚至终生[1,2].Hp感染是引起慢性胃炎、十二指肠溃疡和胃溃疡的主要病因,并且是胃癌和胃淋巴瘤发生的一个主要危险因素.然而,感染了Hp的人群中大约只有15%的人发生这些疾病,造成上述不同结果的机制尚不十分清楚[3].感染了Hp人群的发病,除了与宿主基因易感性和环境因素有关外,还与所感染Hp菌株的毒力有关[4].近年随着分子生物学研究技术的发展,发现Hp菌株在基因水平存在差异.Hp的某些菌株具有细胞毒素相关…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134例病理证实的胃粘膜肠腺化生进行粘液组化染色分型及幽门螺杆菌(Hp)测定。结果发现完全型肠化(Ⅰ型)Hp 感染率55.3%低于不完全性肠化(Ⅱ型和Ⅲ型)73.5%、80%,p<0.01。提示混合性肠腺化生胃癌发生的高危险性可能与 Hp 感染率高相关,值得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9.
观察中国上海与荷兰阿姆斯特丹两地幽门螺杆菌(H.pylori)感染性胃炎患者胃窦部粘膜萎缩与肠化的发生率及发生年龄的差异。方法:功能性消化不良伴H.pylori感染的上海患者265例和阿姆斯特丹患者261例纳入研究。根据新悉尼分类法对患者治疗前胃窦粘膜标本的萎缩和肠化程度进行分级。结果:阿姆斯特丹患者的萎缩与肠化发生率(42%和26%)低于上海患者(52%和32%),但仅萎缩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相似文献
10.
背景:幽门螺杆菌(Hp)感染和胃内胆汁反流与胃黏膜肠化生密切相关,但其机制尚不完全清楚。目的:研究胃液总胆汁酸(TBA)和Hp感染与肠化生指标CDX2、MUC2的相关性。方法:收集81例有胃内胆汁反流且无腹部手术史者和40例无胆汁反流对照者的胃液标本检测TBA浓度,于胃窦部取活检标本行HE染色、HID—AB—PAS染色肠化生分型和CDX2、MUC2免疫组化染色。同时行血清HpIgG抗体检测。结果:胆汁反流组慢性非萎缩性胃炎(CNAG)37例,慢性萎缩性胃炎(CAG)44例(均伴完全型肠化生),对照组40例均为CNAG。胆汁反流组胃液TBA浓度和胃黏膜CDX2、MUC2蛋白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其中CAG组显著高于CNAG组(P〈0.01)。胆汁反流组与对照组间血清HpIgG抗体阳性率无明显差异。胆汁反流组CDX2、MUC2蛋白阳性表达率随TBA浓度的增高呈上升趋势(P〈0.01),Hp感染阳性者CDX2、MUC2蛋白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Hp感染阴性者(P〈0.05)。TBA〉3000μmol/L者的CDX2、MUC2蛋白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Hp感染阳性者(91.2%对63.0%和91.2%对60.9%,P〈0.01)。结论:除Hp感染外,高浓度胆汁酸亦为引起胃黏膜肠化生和CDX2、MUC2表达的重要因素且其作用可能大于Hp感染。 相似文献
11.
12.
13.
目的 了解老年慢性胃炎患者肠上皮化生与幽门螺杆菌感染之间的相关关系.方法 2008年1月至2009年12月在本院接受胃镜检查的60岁及以上的慢性胃炎患者499例,根据病理结果分为肠化生组186例和非肠化生组313例,分别观察每组胃黏膜的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中性粒细胞浸润、腺体萎缩、淋巴滤泡等病理表现.结果 肠化生组... 相似文献
14.
15.
16.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癌前病变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探讨幽门螺杆菌(HP)与胃癌前病变的关系,本文回顾性分析了451例因上腹部不适而在本院做胃镜的患者。共检查出HP阳性242例(53.7%),HP感染时肠化生及胃粘膜萎缩的发生率分别为14.9%(36/242)及9.1%(22/242),显著高于无HP感染的肠化生及萎缩发生率8.1%(17/209)及3.3%(7/209)(P<0.05)。HP感染时发生肠化生及萎缩的平均年龄分别为46.6±14.5岁及39.3±13.7岁,显著小于无HP感染时的肠化生及萎缩年龄56.2±9.2岁及58.2±8.7岁(P<0.01)。本文结果提示早年感染HP可使肠化生及萎缩性胃炎发病率升高,故HP感染可能是胃癌的致病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7.
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胃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胃炎陈希陶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pylori,Hp)感染人体胃粘膜后,引起胃及十二指肠粘膜炎症。Hp感染引起的胃炎是发病率最高的消化道疾病,在世界某些地区及发展中国家的人群中发病率尤高。西方某些发达国家的50岁以上人群... 相似文献
18.
本调查了114胃镜受检的Hp感染率,应用血清ELISA技术检测了Hp菌株中CagA闭性数,并对该蛋白与慢性胃病的关系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发现54例中Hp阳性,CagA阳性25例,阳性率46.3%;胃炎、十二指肠溃疡和胃癌组织CagA阳性率分别为27.3%,71.4%和85.7%(P<0.01)。CagA阳性菌株感染胃粘膜的炎症程度、活动度及萎缩、肠化与淋巴滤泡形成数均高于阴性,证实了CagA在Hp致病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幽门螺杆菌CagA基因株致病机理及与胃十二指肠疾病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思平 《国外医学:消化系疾病分册》1997,17(3):141-144
幽门螺杆菌(Hp)的毒力决定其致病能力。感染了Hp的人群大部分无症状,只有少数人表现不同程度的症状,可能是感染了不同毒力的菌株所致。有细胞毒相关蛋白(CagA)基因的均为高毒株,与消化性溃疡、萎缩性胃炎、胃癌密切相关。对CagA^+株深入研究有助于加深对Hp致病机理的认识。 相似文献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