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探讨血清胆红素水平分别与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和稳定型心绞痛的关系.方法:选择冠心病患者109例,根据病情将其分为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组40例和稳定型心绞痛组69例,并将42例经冠脉造影检查正常者做为健康对照组.测定血清总胆红素、间接胆红素、直接胆红素浓度.结果: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组血清胆红素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稳定型心绞痛组血清胆红素浓度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血清胆红素水平在急性冠脉综合征与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中存在着差异.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外周血血小板活化标志物(CD62P及PAC-1)的表达,探讨血小板活化在急性冠脉综合征发生过程中的作用及抗血小板治疗对其的影响.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技术测定85例ACS患者外周血CD62P及PAC-1,并与30例正常对照组比较.85例ACS患者中单用阿司匹林组(41例)与联用阿司匹林及氯吡格雷组(44例)比较.结果:ACS患者的CD62P及PAC-1表达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ACS患者单用阿司匹林或联用氯吡格雷治疗前后的CD62P及PAC-1表达水平有显著差异(P<0.01);单用阿司匹林组与联用阿司匹林及氯吡格雷组比较也有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外周血血小板活化标志物(CD62P及PAC-1)可以作为ACS患者血小板被激活的指标而检测,抗血小板治疗能抑制CD62P及PAC-1的表达,联用阿司匹林及氯吡格雷可以更好地抑制血小板激活,减少血小板聚集.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血小板膜CD41b、CD62P的表达与冠心病心绞痛及心绞痛类型之间的关系。方法用流式细胞术分析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及对照组血小板膜CD41b、CD62P的表达。结果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小板膜CD62P的表达显著高于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及对照组(P<0.01);而血小板膜CD41b三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血小板膜CD62P表达的增高可能与冠心病心绞痛的发生、发展有关,可作为诊断冠心病心绞痛尤其是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4.
流式细胞术检测冠心病患者血小板表面糖蛋白的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观察冠心病患者及其亚组的血小板膜P选择素(CD62P)和糖蛋白Ⅱb/Ⅲa(PAC-1)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仪三色荧光标记技术来测定急性冠脉综合征、慢性心肌缺血综合征患者及22名健康对照组的血小板表面糖蛋白(CD62p/PAC-1)的表达率,并比较其变化.结果 病例组的血小板表面糖蛋白表达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其中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PAC-1:(15.54±6.43)%,CD62p:(9.83±6.06)%,与对照组相比(P<0.001),慢性心肌缺血综合征PAC-1:(5.38±2.62)%,CD62p:(11.00±6.37%),较对照组也有显著升高(P<0.001).急性冠脉综合征组的PAC-1水平显著高于慢性心肌缺血综合征CIS组P<0.001.结论 冠心病患者处于血小板高度活化状态,其中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小板处于活化的早期阶段,而慢性心肌缺血综合征患者血小板处于慢性激活状态,CD62P和PAC-1是血小板功能检测非常敏感的指标.  相似文献   

5.
Cai JM  Li T  Zhang YQ  Zhang GL  Li S  Xu XG 《中华医学杂志》2008,88(2):108-109
目的 检测冠心病患者全血血小板α膜糖蛋白(CD62P)阳性表达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探讨CD62P在冠心病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术(FCM)测定70例冠心病患者的外周血CD62P的阳性表达水平,其中稳定型心绞痛(SAP组)28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组)26例和急性心肌梗死(AMI组)16例,20例非冠心病患者作为对照.结果 70例冠状动脉造影均为阳性,CD62P表达率在不稳定型心绞痛组为(28.3±20.1)%,急性心肌梗死组为(20.5±16.3)%,稳定型心绞痛组为(12.8±13.3)%,非冠心病对照组为(9.9±6.4)%,不稳定型心绞痛组与对照组及稳定型心绞痛组比较、冠脉1~3支病变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不稳定型心绞痛者体内CD62P水平明显增高,与冠脉病变的严重程度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小板活化指标[CD62p、CD63、GPⅡb/Ⅲa受体复合物以及纤维蛋白原(FIB-C)]和血管内皮损伤指标[假血友病因子(vWF)、内皮素1(ET-1)、一氧化氮(NO)和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FMD)]的改变及其临床意义。方法60例ACS患者入院后次日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CD62p、CD63及GPⅡb/Ⅲa;用散射比浊法测定血浆FIB-C的水平;用双抗体夹心固相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血浆vWF的表达水平;用放射免疫测定法测定血浆ET-1表达水平;用酶法测定血浆NO的含量;用彩色多谱勒超声诊断仪测量FMD。选择健康体检者和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各30例作对照,观察ACS患者上述指标的变化,并与对照组比较。结果ACS患者血小板活化指标CD62p、CD63、FIB-C及GPⅡb/Ⅲa受体复合物较健康对照组明显增高(均P〈0.01),较稳定型心绞痛组也增高(P〈0.01或P〈0.05)。血管内皮损伤指标vWF和ET-1的表达水平较健康对照组明显增高(均P〈0.01),较稳定型心绞痛组也增高(均P〈0.01);FMD和血浆NO的表达水平较健康对照组显著降低(P〈0.01或P〈0.05),较稳定型心绞痛组也显著降低(P〈0.01或P〈0.05)。结论血小板活化和血管内皮损伤在老年ACS患者发生和发展过程中起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邢杨波  何红 《浙江医学》2004,26(11):808-810
目的了解噻氯匹定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小板活化的干预状况.方法对85例临床疑似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服用噻氯匹定250mg,2次/d及阿斯匹林100mg,1次/d,疗程3 d,并在服药前后测定血小板表面颗粒膜糖蛋白(CD62P)和溶酶体膜糖蛋白(CD63)的表达程度.结果85例患者服用噻氯匹定后行冠状动脉造影示冠状动脉造影阳性45例,其血小板膜CD62P 16.11%±5.32%较服药前18.32%±6.12%差别无显著性意义(t=1.563,P>0.05);CD63表达阳性率26.43%±8.99%较服药前30.45%±8.21%差别也无显著性意义(t=1.581,P>0.05).冠状动脉造影阴性者为40例,其血小板膜CD62P 3.25%±1.13%较服药前3.85%±1.01%差别无显著性意义(t=1.131,P>0.05);CD63表达阳性率5.33%±1.32%较服药前6.01%±1.58%差别也无显著性意义(t=1.281,P>0.05).结论为了进一步抑制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小板活化状态,短期仅服用噻氯匹定片250mg,2次/d加阿斯匹林100mg,1次/d,3d,疗程可能偏短.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小板CD40L表达与血小板参数的相关性。方法:收集在本院住院的冠心病患者119 例,其中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87例,稳定型心绞痛32例,另设对照组22例。采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血小板CD40L的表达,采 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研究血小板CD40L与血小板各项参数的相关性。结果:急性冠脉综合征组患者血小板CD40L平均荧 光强度(3. 8±0. 81)、肌钙蛋白I(0. 87±0. 46)μg/L、血小板平均体积(11. 24±2. 23)fL、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10. 86±1. 32)fL 均显著高于稳定型心绞痛组[分别为平均荧光强度(1. 16±0. 76)、肌钙蛋白1(0. 08±0. O2)μg/L/L、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9. 06±1. 16)fL、血小板平均体积(8. 76±1. 18)fL(均P 〈0. 05)],而对照组各项则明显低于两组冠心病患者(均P〈0. 01)。血小板 CD40L水平与血小板平均体积、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呈正相关(r分别为0. 41和0. 36,均P〈0. 05)。结论:急性冠脉综合征 患者血小板形态改变是血小板活化的一个重要特点,血小板可能通过影响血小板CD40L表达参与凝血及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的血小板活化状态及其意义。方法根据冠脉造影将66例可疑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分为ACS组(45例)和对照组(非冠心病组21例),用流式细胞仪检测CD62P和CD63。并根据性别、冠脉病变严重程度和血LDL-C水平对ACS患者分组,分别比较各组间CD62P和CD63的表达。结果ACS组CD62P(5.12±3.95)%、CD63(5.20±3.54)%,分别高于对照组CD62P(2.64±1.31)%、CD63(2.57±1.67)%(均P<0.01);两指标测定ACS的敏感性为73.33%和71.11%,而特异性为71.43%和76.19%,其界值点分别为2.59%和3.05%。在ACS患者中,性别对血小板的CD62P和CD63影响不显著(P>0.05);三支组和双支组的CD62P和CD63的表达均高于单支组(P<0.05);三支组与双支组间的CD62P、CD63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高LDL-C组的CD62P、CD63高于低LDL-C组(P<0.01)。结论ACS患者存在高度的血小板活化,性别对ACS患者血小板活化无显著影响,血小板活化程度随冠脉病变加重和高LDL-C水平而增加。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血小板活化分子标志物P-选择素(CD62P)、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PAC-1)、血小板聚集率(MAR)、血浆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及凝血酶时间(TT)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介入治疗前后的变化。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ACS患者和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正常者血清中CD62p及PAC-1水平,采用血小板聚集仪检测各组人群血小板聚集率(MAR)水平,应用凝血分析仪检测血浆Fib、PT、APTT及TT水平。观察各组患者经皮冠脉介入(PCI)术前后CD62p、PAC-1、MAR、Fib、PT、APTT及TT水平的变化。结果:ACS患者中,不稳定心绞痛(UAP)组及急性心肌梗死(AMI)组术后CD62p、PAC-1以及MAR水平较术前均明显升高(P<0.01),AMI组显著高于UAP组(P<0.05),UAP组和AMI组术后血浆Fib浓度较术前均显著升高(P<0.01),PT、APTT及TT的水平显著降低(P<0.01)。结论:ACS患者血小板活化程度及凝血活性水平升高可能是PCI术后血栓形成及支架内再狭窄的原因,检测ACS患者治疗前后CD62P、PAC-1、MAR、Fib、PT、APTT及TT水平对观察病情和预后判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检测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18(IL-18)水平,并探讨其与ACS的关系.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31例ACS患者(包括1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AMI组)、19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UAP组))和15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SAP组)及16例非冠心病患者(对照组)血清IL-18水平.结果:AMI组和UAP组血清IL-18水平明显高于SAP组和对照组(P<0.01),SAP组血清IL-18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血清IL-18水平可反映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可作为预测ACS发生的血清标志物.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他汀类药物调脂治疗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单核细胞比例、单核细胞表面黏附分子-1(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ar-1,ICAM-1,即CD54)、血清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idized low density lipoprotein,ox-LDL)和高敏C-反应蛋白(high sensitive C-reactive protein,hs-CRP)的影响.方法 选取在我院经冠脉造影明确冠心病患者68例,其中急性冠脉综合征组38例,稳定性心绞痛组30例,另选取非冠心病患者20例为对照组,分别在他汀类药物治疗前、治疗后第12周抽取患者静脉血,流式细胞仪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外周血单核细胞占白细胞比例和单核细胞膜表面ICAM-1的阳性表达率,ELISA法测定ox-LDL水平,散射比浊法检测hs-CRP水平.结果 ①他汀类药物治疗后第12周急性冠脉综合征组和稳定性心绞痛组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水平明显下降(P<0.05);②治疗前急性冠脉综合征组单核细胞比例、ox-LDL、hs-CRP均高于稳定性心绞痛组和非冠心病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冠心病组ICAM-1阳性表达率高于非冠心病组(P<0.05);治疗后第12周,3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冠脉综合征组患者治疗后第12周单核细胞比例、ICAM-1阳性表达率、ox-LDL、hs-CRP均明显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稳定性心绞痛组ICAM-1阳性表达率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冠心病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他汀类药物具有降低血脂、抑制单核细胞炎症反应,起到稳定斑块,调节炎症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中D-二聚体(D-dimer)水平,探讨其与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关系以及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 60例ACS患者[包括急性心梗(AMI) 30例和不稳定型心绞痛(UAP) 30例]作为研究组,另选3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所有人均取外周静脉血检测D-dimer水平.冠状动脉病变进行Gensini评分,分析ACS患者D-dimer水平与Gensini评分的关系. 结果 ACS(包括AMI和UAP)组与对照组比较,D-dimer水平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MI组与UAP组Gensini评分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相关性检验显示,ACS患者血D-dimer水平与Gensini评分成正相关(r=0.586,P<0.01). 结论 ACS患者血D-二聚体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刘伶林虹  徐广马 《广西医学》2002,24(10):1532-1534
目的研究肌钙蛋白I(cTnI)阳性的非ST段抬高的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临床和冠脉造影的特点.方法77例ACS患者根据cTnI是否阳性分成阳性组(46例)和阴性组(31例).分别记录30天内心脏事件发生情况,45例于住院期间接受了冠脉造影(cTnI阳性组26例,阴性组19例),分析冠脉病变的特点.结果cTnI阳性组人院前24小时心绞痛的发作次数及持续时间显著长于阴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心性死亡的发生率分别为1.33%vs 0%(P<0.05).阳性组多支血管病变占69.2%,阴性组占44.4%(P<0.01).结论复杂的冠脉病变及在此基础上的血栓形成所引起严重的反复发作的心绞痛可能是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cTnI阳性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急性氧中毒小鼠血小板膜糖蛋白表达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血小板膜糖蛋白CD31、CD61和CD62p表达在急性氧中毒中的作用和意义.方法将小鼠随机分为急性氧中毒组和正常对照组.通过暴露于500kPa高压氧环境中,建立急性氧中毒小鼠模型.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小鼠血小板膜糖蛋白CD31、CD61和CD62p的表达.结果急性氧中毒组小鼠血小板膜糖蛋白CD31和CD61的表达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均<0.05);急性氧中毒组小鼠血小板膜糖蛋白CD62p的表达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急性氧中毒可增强血小板膜糖蛋白CD31、CD61和CD62p的表达,有利于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16.
李卉  王奇兵  杨磊 《甘肃医药》2014,(4):267-269
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发病急性期血尿酸值及血清hs-CRP值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Roche酶法测定血尿酸值,微粒增强免疫比浊法定量检测hs-CRP值,入选急性心肌梗死患者95例,不稳定性心绞痛72例,稳定型心绞痛68例,观察急性期血尿酸及hs-CRP值变化情况。结果:急性心肌梗死组及不稳定性心绞痛组血尿酸及hs-CRP水平与稳定型心绞痛组比较值均有显著性增高(P〈0.05);而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中,急性心肌梗死组比不稳定性心绞痛组上述两项指标增高更明显,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血尿酸及hs-CRP可作为临床预测冠心病患者发生急性心肌梗死的危险性指标。  相似文献   

17.
血浆MMP9水平与冠状动脉斑块稳定性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血浆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的表达水平与冠状动脉斑块稳定性之间是否相关.方法:采用ELISA法测定急性冠脉综合征(急性心肌梗死、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及正常对照组的血浆MMP9水平,并比较稳定性心绞痛患者中伴与不伴代谢综合征患者间的血浆MMP9水平.结果:急性心肌梗死、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血浆MMP9水平较稳定性心绞痛患者显著升高(均P<0.01);稳定性心绞痛伴代谢综合征患者与不伴代谢综合征组比较,血浆MMP9水平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血浆MMP9水平与冠状动脉斑块的稳定性相关,测定血浆MMP9水平可帮助寻找具有不稳定斑块的易损人群.  相似文献   

18.
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CRP检测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目的 :探讨C反应蛋白 (C -reactionproteinCRP)升高在急性冠脉综合征 (ACS)患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测定经冠脉造影确诊的冠心病患者 65例 ,其中急性冠脉综合征 (ACS) 4 5例 ,稳定型心绞痛 (SAP) 2 0例 ,及冠脉造影排除冠心病的患者 3 0例的血清CRP浓度。结果 :ACS组血CRP浓度显著增高 ,与SAP组及对照组之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SAP组与对照组之间CRP浓度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急性冠脉综合征与炎症反应显著相关。CRP升高提示冠心病患者病情不稳定。CRP可作为临床ACS患者的监测指标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血清基质金属蛋白-9水平(MMP-9)、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与冠心病的关系,及二者在冠心病预测中的意义。方法79例住院患者,根据临床表现和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正常组30例、稳定心绞痛20例和急性冠脉综合征组29例(不稳定心绞痛15例和急性心肌梗死14例)。观察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特征,进行冠脉积分统计。采用ELISA法检测基质金属蛋白酶-9。所有患者均行双侧颈动脉超声检查,测定双侧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结果1.急性冠脉综合征组MMP-9水平显著高于稳定型心绞痛组和正常对照组(P<0.05),而稳定型心绞痛组与对照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2.左侧IMT水平三组间相互比较皆有显著性差异(P<0.05),右侧IMT在急性冠脉综合征组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但急性冠脉综合征组与稳定型心绞痛组,稳定性心绞痛组与对照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3.急性冠脉综合征组MMP-9、左侧IMT水平与冠状动脉积分有明显相关性,右侧IMT与冠状动脉积分之间无明显相关性。结论MMP-9、IMT显著升高可能提示斑块不稳定性可对冠心病患者进行危险分层,能更有效地预测急性冠脉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老年冠心病患者血小板活化状态的检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杨海晨  李侠  郭燕 《中外医疗》2009,28(36):166-167
目的探讨老年冠心病患者血小板活化状态与冠心病的相关性。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FCM)测定11例稳定型心绞痛(SA组)、39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组)和10例急性心肌梗死(AMI组)患者的外周血中血小板膜糖蛋白CD62P、CD63的阳性表达,并与30例非冠心病患者对照。结果冠心病患者各组血小板CD63、CD62P表达均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1)。结论冠心病患者活化血小板膜抗原CD63、CD62P的表达明显升高,UA、AMI患者CD63、CD62P升高更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