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有其“症”,辨其“证”,分其“型”,是中医传统辨证体系的基本模式,其优势和特色是灵活、多变,缺陷是难以规范统一.基于审证求机提出病机证素概念,它是某种疾病范围内某一证候的病机要素,能概括/体现该病证的病机特征.病机证素源自病理因素,因其数量有限,内容相对清晰,故建立其规范化的辨证诊断标准是完全可行的.研制病机证素诊断量表是规范化辨证诊断的前提.以出血性中风为例,探讨病机证素诊断量表研制的方法和步骤,进而研究基于病机证素组合的证候辨证诊断方法.结果体现了辨证灵活性与证候规范化之间的统一,以适应中医临床证候繁杂多变的局面,为构建证候规范化与辨证灵活性相统一的中医辨证模式开辟途径.  相似文献   

2.
“中西医结合”与“病证结合”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前情况下中西医结合的关键之处在于“病证结合”。也即对已被西医确诊的某一疾病,按照中医辨证施治规律,将该疾病发展过程中各阶段所表现出的证候加以判别,然后据以立法处方,作为主治该病在此特定证候的基本方法。“病证结合”,首先应以病为主,以病统证,通过临床实践研究其规律,建立在“病”诊断基础上的辨证施治体系,“病证结合证候学”、“病证结合治疗学”等。其次,轻证为主,以证统病,探讨相同证候见于不同疾病中的  相似文献   

3.
中医证候与辨证体系研究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16,自引:3,他引:13  
中医诊断学是以中医学的脏象、经络、气血津液等理论为指导 ,研究如何诊察与识别病证的一门学科 ,是中医基础学科与临床各学科的桥梁学科。其研究领域主要包括诊法与辨病、辨证等方面。自 5 0年代以来 ,我国学者在中医基础研究中对证、病、症的概念进行了探讨 ,并围绕中医证开展四诊客观化、证候规范化和证候的本质、计量诊断、证候的动物模型等方面开展工作 ,取得一定的进展。目前 ,中医学尚缺乏公认的诊疗评价体系 ;未来应加强辨病与辨证相结合 ,宏观辨证与微观辨证相结合 ,证候与基因关系以及辨证方法体系等的研究。1 研究现状1.1 证候…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卫生部药品标准·中药成方制剂》中所有含木香中成药处方的证治及配伍规律,为木香的临床运用及相关新药研发提供参考。方法 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系统,运用复杂系统熵聚类、Apriori关联规则算法和改进的互信息法对含有木香中成药处方中的药物分布、性味归经、主治证候及疾病进行统计,并对其核心药物组合和证治配伍规律进行分析。结果 共收集到含木香中成药处方451首,主治证候106种,主治疾病128种,核心药对7对。其中,高频主治证候为食积证、气滞血瘀证,其核心药物组合分别为木香顺气散和香附四物汤;高频主治疾病为积滞和腹痛,其对应的核心药物组合分别为木香顺气散和香砂六君子汤。结论 《中药成方制剂》中含木香的中成药在消化系统疾病上的运用最为广泛,于其他方面的应用较少;其治疗食积证和积滞病均以木香顺气散为基本方;治疗气滞血瘀证和腹痛病,分别以香附四物汤和香砂六君子汤为基本方;木香在抗炎、抗菌及抗肿瘤方面的临床应用及相关新药研发仍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5.
感冒是一种最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用于治疗感冒的药物有许多种。由于中成药具有副作用小、疗效好的特点,故很受人们青睐。但临床实践证明,如果中成药选用不当,也可延误病情。中医将感冒分为风寒型感冒、风热型感冒、暑湿型感冒和时行感冒(流行性感冒)四种类型。根据辨证施治的原则,不同类型的感冒应选用不同的中成药治疗。一、风寒型感冒:病人除了有鼻塞、喷嚏、咳嗽、头痛等一般症状外,还有畏寒、低热、无汗、流清涕、吐稀薄白色痰等特点。这种感冒与病人感受风寒有关。治疗应以辛温解表为原则。病人可选用伤风感冒冲剂、感冒清热冲剂、九…  相似文献   

6.
中医辨证的实质是要分析辨识疾病的病理变化性质及其发生的部位,也就是辨识疾病的病性与病位,而辨病性又是中医辨证的重要方面。八纲之"证候真假"——"寒热真假"和"虚实真假"常发生于病情危重和复杂时期,且有证候真假疑似的情况,其内在病理变化性质的辨识就显得尤为重要。只有准确地把握"证候真假"的内在病性本质,  相似文献   

7.
目前有一个普遍的说法:西医强调辨病治疗,病名是西医认识疾病的基本单位;中医强调辨证论治,证候是中医认识疾病的基本单位。中医只讲证候,不讲病名。甚至认为中医不存在具有理论和临床意义的病名概念,某些概念即使勉强可称作病名,也只是徒为虚设,毫无价值。而且这种观点由来已久,自古就已产生中医只讲辨证、不讲辨病的认识,难怪至今这种思想在不少医家心目中根深蒂固、积久难移。如果能读一下《南阳活人书》,对纠正这一偏见。树立正确的、完整的辨证论治观是会大有裨益的。  相似文献   

8.
疲劳性亚健康状态的中医证候及证候要素分布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疲劳性亚健康状态的常见中医证候及证候要素分布特点。方法:通过临床调查,运用中医四诊信息采集表,收集符合疲劳性亚健康状态判定标准者的中医症状。参照《亚健康中医临床指南》等相关标准,由两名具有副主任医师以上职称的医师根据每一位疲劳性亚健康状态者的表现进行辨证,并对辨证结果的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495例疲劳性亚健康状态者的辨证结果共计81种,经过拆分后共获得24个证候类型,其中排在前10位的分别为肝郁脾虚证、肝气郁结证、肝火炽盛证、肝胃不和证、脾虚湿阻证、心脾两虚证、肝肾阴虚证、脾肾阳虚证、胆郁痰扰证和痰热内扰证。提取证候要素共计17个,其中病位类证候要素7个,分别为肝、脾、肾、胃、心、胆、肺;病性类证候要素10个,分别为气滞、气虚、热(火)盛、湿阻、痰阻、阴虚、气逆、阳虚、血虚和血瘀。结论:疲劳性亚健康状态者的证候类型较多,涉及虚证、实证和虚实夹杂证;病位类证候要素涉及5个脏与2个腑,以涉及肝、脾的证候最为多见;病性类证候要素虚实均有涉及,实以气滞最多见,虚以气虚最多见。  相似文献   

9.
证候是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病理概括,是疾病病机的外在反映,它是中医辨证的结果,也是论治的前提,在中医诊断、治疗中占据重要的地位。中医证候要素是组成中医证候的主要元素,它的提出进一步完善了中医辨证体系,对中医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从证候要素的提出入手,探讨目前证候要素常见的提取方式,并对证候要素的应用特点及优势做出论述。证候要素对认识疾病病机及深化对病机的认识带来便利。证候要素的提出,进一步完善了中医辩证体系,为证候规范化及揭示疾病病机规律、特征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0.
中医辨证与症状证候病机辨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总结常见辨证模式,认为临床辨证不能简单地依赖症状、证素、标准证、证型、方证等辨证模式,提出必须对症状体征和由此组成证候的病机进行辨识,通过逻辑推理和抽象思维,才能获取证候诊断结论,从而提出临床辨证的核心是审察症状和证候病机的重要结论。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儿童2019冠状病毒病(COVID-19)的中医证候特征,为中医药的临床辨证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一般描述性分析方法,动态观察11例2019冠状病毒病住院患儿发病后的中医证候特征。【结果】儿童患者的临床证候表现与成人患者不完全一致,患儿多以发热、干咳、或/和伴鼻塞流涕、咽痛为主要证候,11例患儿均无乏力、身痛表现。病位早期主要在肺,恢复期主要在脾。早期证型表现为湿邪郁肺证或湿热蕴肺证,恢复期证型表现为气虚湿滞证或余热未清证。【结论】2019冠状病毒病属于中医瘟疫范畴,儿童的中医临床证候表现与成人不完全相同,本研究通过对临床动态演变过程的分析,初步反映该病儿童的中医证候及病因病机特点,在辨证论治方面有一定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小肠病证候的现代研究,进一步规范中医小肠病证候。方法:对建国以来3536例西医小肠疾病的中医辨证分型采用多组间χ2检验,对总结出的10组证候进行两两比较。结果:3536例小肠病常见中医证候依次是:①肝脾不调;②脾胃阳虚;③脾虚湿困;④湿热内蕴;⑤脾肾阳虚。脾胃阴虚亦为较常见证候,而肝气郁结、痰瘀热毒、肠腑瘀滞并非小肠病中常见证候。结论:研究结果与我们拟定的小肠病证候辨证标准有一定的出入,说明当前中医小肠病临床辨证比较混乱,也从另外一方面说明进一步研究、规范小肠病证候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3.
重视基础理论研究,推动中医现代化进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医临床的精髓是辨证论治,其核心是脏腑辨证,但“证”的客观化诊断依据较少,不利于临床和科研工作,严重制约了中医理论的发展,是造成当前中医理论和临床迟滞不前的主要症结,建议遵循“继承与发展”的原则进行证候规范化工作,首先是“继续”,即在梳理古典文献和现代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建立一套比较规范的症状和证候诊断标准,不必求全但求实,借鉴循证医学,开展多中心,大样本临床研究,重新评价中医临床工作,重新评价中药和中成药疗效,加强中西医结合研究,提高中医临床疗效,病,证,药结合,先确定西医疾病,然后辨证分型,再选择中药治疗。  相似文献   

14.
基于证候要素及病证结合建立证候诊断标准的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辨证论治是中医诊断疾病的传统模式,建立科学的证候诊断标准是中医药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本文回顾了现有相关证候诊断标准的基本模式及存在的问题,指出将西医的疾病与中医的证候相结合,建立基于证候要素的病证结合证候诊断标准具有较大的优势。这种证候诊断标准,既考虑了病的特异性,又解决了辨证的复杂性和灵活性,且便于临床操作使用。同时,本文还阐述了该诊断标准的基本模式、结构组成及建立时应采用的流程和方法。  相似文献   

15.
中医五行辨证是据五行生克乘侮规律 ,识别脏腑病机五行传变所表现证候的辨证思维方法。其模式有母子相及辨证、乘侮太过不及辨证、胜己兼化辨证等 ,这些均可丰富中医辨证学 ,进而为临床服务  相似文献   

16.
方证对应是指方药与证候之间的对应关系,其核心就是方剂的组方理法、主治病证范畴与疾病的病机或证候相符合。方证对应充分体现了中医学的优点和特点,是中医临床辨证论治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临床取效的前提,有较大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治疗胃痛中成药的用药规律,为其现代临床应用及新药开发提供方向和依据。方法收集《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中药成方制剂》和2015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治疗胃痛的所有中成药,收集各处方用药、功能主治等信息,以Microsoft Excel 2016建立数据库,应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对处方中的主治西医疾病、主治证候、药物及其性味、归经等进行频次统计,对所有治疗胃痛的中成药处方及其高频证候处方进行组方规律分析,运用复杂系统熵聚类运算分析处方中的核心药物组合并得出候选处方。结果共纳入治疗胃痛中成药处方210个,包含主治西医疾病17种,频次最高的为慢性胃炎,其次为十二指肠溃疡、胃溃疡,主治证候51种,频次最高的为肝胃不和证,其次为气滞血瘀证、中焦气滞证,处方共涉及中药342味,出现频率≥10%的中药共21味,药性主要为温性药,其次为寒性药、平性药,药味主要为辛味,其次为苦味、甘味,主要归脾、胃、肝经。经关联规则分析,在支持度为10%、15%、20%,置信度为0.6的条件下,治疗胃痛的中成药处方的核心用药组合分别为43、6、1个,药物间关联规则分别为73、3、1条。治疗肝胃不和证胃痛的核心用药为柴胡疏肝散加减,治疗气滞血瘀证胃痛的核心用药为芍药甘草汤加三七、延胡索。基于复杂系统熵聚类及改进的互信息法得到10个核心药物组合与5首新处方。结论基于治疗胃痛中成药处方分析,胃痛基本病机为肝失疏泄、胃气阻滞、胃失和降,基本治则为疏肝和胃、行气止痛,核心组方特点为在芍药甘草汤基础上合用理气药、化湿行气药、活血行气药。  相似文献   

18.
《伤寒论》第73条强调了鉴别诊断的意义,看似以"渴"与"不渴"的证候来鉴别五苓散证和茯苓甘草证,实则蕴含着中医辨证思维与临床鉴别诊断思维,从病位、证候、方药等多角度全方位地审视疾病。五苓散适用于有具体的脱水史,可明确诊断病位在三焦,证候并见上、下二焦证候的患者;茯苓甘草汤适用于素体胃阳虚弱,可明确诊断病位在中焦脾胃,证候未见上、下二焦证候的患者。当临床不能明确区分五苓散证与茯苓甘草汤证时,可先予五苓散以试探之,若"汗出"与"渴"同时出现,则选用五苓散;若不同时出现,或者出现"不渴"时,选取茯苓甘草汤。  相似文献   

19.
《中医学报》2019,(11):2299-2302
《伤寒论》第73条强调了鉴别诊断的意义,看似以"渴"与"不渴"的证候来鉴别五苓散证和茯苓甘草证,实则蕴含着中医辨证思维与临床鉴别诊断思维,从病位、证候、方药等多角度全方位地审视疾病。五苓散适用于有具体的脱水史,可明确诊断病位在三焦,证候并见上、下二焦证候的患者;茯苓甘草汤适用于素体胃阳虚弱,可明确诊断病位在中焦脾胃,证候未见上、下二焦证候的患者。当临床不能明确区分五苓散证与茯苓甘草汤证时,可先予五苓散以试探之,若"汗出"与"渴"同时出现,则选用五苓散;若不同时出现,或者出现"不渴"时,选取茯苓甘草汤。  相似文献   

20.
病机、证、证候均可反映疾病某一阶段的病理本质,但三者的内涵又各有不同,病机决定证,证候是证的外在反映。中医主要以辨证的方法探求疾病本质,故有病治异同的治疗学特色。西医之病、中医之证均可反映疾病本质,两者存在纵横交错的关系,因此证本质的研究应遵循病证结合的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