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
本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薄层层析对人工栽培半夏,组培苗半夏及野生半夏进行了化学成分的定性对比分析,并用重量法对其总生物碱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三者的水溶性成分的紫外吸收光谱,亲水性及亲脂性成分的薄层析图谱完全相图,总生物碱含量以栽培半夏(特别是组培苗半夏)较高。说明栽培半夏与野生半夏的质量基本相同。 相似文献
3.
三叶半夏的2种病毒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我国主产地栽培及野生三叶半夏的2种病毒病害发生情况和病毒种类。方法:症状观察法,DAS-ELISA及RT-PCR。结果与结论:侵染我国半夏的病毒主要为黄瓜花叶病毒CMV(cucumber mosaic virus)的天南星科株系和大豆花叶病毒SMV(soybeen mosaic virus)的天南星科株系,后者与以前报道的芋花叶病毒DsMV(dasheen mosaic virus)和SMV都有血清学阳性反应。人工栽培的三叶半夏普遍受到这2种病毒的侵染。其中,在早春检测的浙江宁波栽培半夏21个样品中CMV与SMV的检出率分别为71.4%和14.3%,浙江萧山栽培半夏18个样品中的检出率分别为100%和44.4%;河北栽培半夏21个样品中的检出率分别为61.9%和33.3%;安徽栽培半夏12个样品中的检出率分别为50.0%和41.7%;四川栽培半夏12个样品中2种病毒的检出率均为16.7%;北京栽培半夏16个样品中SMV的检出率为31.3%,未检测到CMV。25个来自全国各地的野生三叶半夏样品中CMV和SMV的平均检出率为20.0%。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索半夏组培苗丛枝菌根菌侵染过程与特点.方法:将摩西球囊霉接种于半夏无菌组培苗,于不同时间取样,通过染色镜检法观察丛枝菌根形成过程.结果与结论:接种10 d时菌丝开始侵入半夏根表皮;15d时大量胞内菌丝形成,也出现少量的胞间菌丝;20 d后菌丝开始形成丛枝,并出现少量根上菌丝;接种25 d后大量菌丝分叉为丛枝,以Arum型丛枝为主;30 d时一些丛枝开始消解,有泡囊的产生;35 d后半夏根部出现大量根外孢子;接种后加40 d,串生泡囊形成,且部分泡囊开始收缩衰老.半夏切片结果表明,AM真菌菌丝逐渐生长在根部细胞间隙生长,然后在皮层细胞内进行分叉发育,最终形成丛枝充满整个细胞腔.整个实验表明半夏能迅速与丛枝菌根相互识别,形成共生体. 相似文献
5.
6.
半夏 Pinellia ternata( thunb) Brait为天南星科多年生草本植物 ,地下块茎脱皮干燥后药用。在生产上主要靠无性繁殖 ,即用块茎作种栽。块茎在自身生长的同时 ,可在生长出的一个或数个叶柄内侧各着生珠芽 ,珠芽遇土生长变成新块茎 ,新块茎生长的同时再形成新的珠芽 ,依此完成个体增加和重量增加。笔者在进行半夏高产研究中发现 ,珠芽形成的大小、多少、生长量等皆与产量相关 ;同时也发现珠芽形成的大小、多少与种茎的大小、品系、栽培深度等因素密切相关 ,现将结果报道如下。1 实验设计试验分四项方案 :珠芽形成多少与种茎大小的关系 ;珠… 相似文献
7.
8.
目的 选育繁殖系数高、丰产的半夏新品种,阐明“中钰半夏1号”的选育过程,明确该新品种的推广价值。方法 收集全国不同地区半夏种质并建立半夏种质资源圃,经过综合评比最终选择以复叶多、双珠芽的贵州省农家优良品系DB-CL-03为繁育对象,采用集团化选育连续择优去劣,通过品比试验、区域试验,优选出符合新品种要求的“中钰半夏1号”。结果 “中钰半夏1号”的复叶数平均5枚,繁殖系数约为9.2,是对照的2.6倍。“中钰半夏1号”平均每亩产量291.47 kg,较对照增产44.38%;总有机酸(以琥珀酸计)含量比对照提高15.2%。结论 “中钰半夏1号”繁殖系数高、丰产性好、性状表现稳定,适宜引种于中国西南部和中部半夏种植区,具有良好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9.
半夏珠芽萌发动态及其影响因子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研究半夏P inellia terna ta珠芽的萌发动态及其影响因子,为阐明半夏珠芽的生产应用和珠芽发育生物学提供依据。方法利用完全随机实验设计研究半夏珠芽的萌发动态以及珠芽大小、不同覆土深度、土壤干湿度和不同来源对半夏珠芽萌发和半夏生长的影响。结果四川南充半夏珠芽播种约14 d开始萌发,23 d萌发率达60%以上,29 d完成萌发。直径≥8 mm的珠芽的萌发率显著高于5 mm≤直径<8 mm的珠芽;两种覆土深度10和20 mm对半夏珠芽的萌发和半夏幼苗的生长没有显著性影响;保持土壤湿润的珠芽萌发率显著高于土壤见干见湿的珠芽;从播种到23 d时,四川南充半夏的珠芽萌发率极显著高于山西新绛半夏的珠芽,随后二者的萌发率没有显著性差异。另外发现不同来源的半夏珠芽在萌发时叶形会发生变化。结论培育大的珠芽对半夏繁育有重要意义,保持土壤湿度对提高萌发率和促进半夏幼苗生长有重要作用,不同来源的半夏珠芽具有不同的萌发特点和生长特性,应重视半夏不同品系的筛选。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研究半夏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柱及SephadaxLH-20凝胶柱色谱法,运用波谱方法确定结构。结果从半夏中分离得到15个化合物,分别为大黄酚(1),丁二酸(2),正十六碳酸-1-甘油酯(3),soyacerebrosideI(4),octadeca-9,12-dienoicacidethylester(5),monogalactosyldiacyglycerol(6),soyacerebrosideII(7),3-O-(6′-O-棕榈酰基-β-D-吡喃葡萄糖基)豆甾-5-烯(8),对二羟基苯酚(9),1,6:3,4-dianhydro-β-D-allosep(10),1,6:2,3-dianhydro-β-D-allosep(11),5-羟甲基糠醛(12),邻二羟基苯酚(13)及β-谷甾醇(14),胡萝卜苷(15)。结论化合物1,3,5,6,811,13均为首次从半夏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建立能区分半夏正、伪品的分子鉴定方法。方法下载GenBank中半夏属、犁头尖属及天南星属相关序列,利用DNAMAN进行比对分析,根据ITS序列中半夏的SNP位点设计引物PtITS178F和PtITS555R,采用等位基因特异PCR进行扩增。结果对半夏5个产地的新鲜样品、10个产地的药材以及5批虎掌、水半夏样品进行PCR检测。引物PtITS178F和PtITS555R只对半夏类药材扩增395 bp片段,虎掌和水半夏均无扩增条带。结论等位基因特异PCR能准确检测半夏的SNP位点,达到准确鉴别半夏正伪品的目的,是一种有前途的中药材分子鉴定方法。 相似文献
14.
15.
半夏及掌叶半夏毒针晶中共性毒蛋白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寻找天南星科半夏属有毒中药半夏及掌叶半夏毒性物质基础毒针晶中的共有蛋白,研究刺激性相关蛋白的致炎效应。方法:采用溶液内双酶解方法将半夏与掌叶半夏毒针晶中的蛋白降解为混合肽段,采用液相色谱与串联质谱偶联分析降解后的肽段,将质谱分析数据与BIOWORKS软件搜索的NCBI绿色植物Viridiplantae蛋白库比对进行蛋白质检索分析。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对半夏、掌叶半夏毒针晶蛋白进行分析,同时采用胶内酶解后液相色谱与串联质谱偶联的方法,分析并鉴定约13kDa蛋白。提取分离半夏中的凝集素蛋白,并采用中性粒细胞迁移试验和测定腹腔渗出液中PGE2的含量,考察毒针晶及凝集素的炎症刺激性效应。结果:半夏及掌叶半夏毒针晶中均含约13kDa的蛋白条带,此条带经鉴定为凝集素类蛋白,且此13kDa蛋白条带为毒针晶中的主要蛋白之一,凝集素类蛋白可诱导中性粒细胞向大鼠腹腔迁移,可显著增加小鼠腹腔渗出液中PGE2的含量。结论:天南星科有毒中药半夏及掌叶半夏毒针晶蛋白中均含有凝集素类蛋白,且此类凝集素蛋白具有显著的致炎作用,是半夏与掌叶半夏毒针晶中的共性毒蛋白。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利用磁珠富集法分离半夏微卫星序列,以开发半夏微卫星引物.方法:根据链亲和素磁珠和生物素特异结合的特性,将微卫星探针5'端生物素化后与链亲和素磁珠特异结合.用磁珠和探针的结合物与两端连接已知序列人工接头的半夏基因组DNA酶切片段杂交,洗脱未杂交DNA片断后,建立微卫星文库.以此为模板用人工接头序列为引物进行PCR扩增,产物直接克隆,经菌液PCR筛选后测序分析.结果:得到15条半夏微卫星序列,开发效率为93.75%.结论:结果显示这是一种快速而有效的微卫星开发方法. 相似文献
17.
18.
遮荫对半夏光合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以盆栽半夏为材料,研究遮荫条件下半夏生长、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Pn)以及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变化。方法:待半夏苗高15 cm左右时,进行遮荫70%,90%和全光照(CK)处理,30 d后以三叶半夏中间叶片为材料测定半夏生长、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Pn)以及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变化。结果:与全光照相比,遮荫后半夏块茎鲜重、株高、叶长、叶宽、叶面积、比叶面积(SLA)和叶绿素含量增加,其中叶绿素a/b减小;与全光照相比,遮荫后叶片Pn、光补偿点(LCP)、光饱和点(LSP)下降,而表观量子效率(AQY)上升;光系统Ⅱ的实际量子产量(ΦPSⅡ),初始荧光(Fo)和最大荧光(Fm),PSⅡ最大量子产量(Fv/Fm)和光化学猝灭系数(qP)增加,但非光化学猝灭系数(NPQ)降低。结论:与对照相比,70%,90%遮荫条件下半夏株高、SLA,Chl,Pn,叶绿素荧光特征表现差异显著,其中,遮荫70%半夏块茎鲜重增加显著,为半夏生长发育提供较好的环境条件。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