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中药的同名异物、同物异名现象给中药的使用、研究、发掘、提高造成了障碍。故许多人发出了实现中药名称规范化,统一中药名称的呼吁。下面,笔者试图以中药现有名称与原动、植、矿物名称相统一的观点,提出中药名称改革的设想,供中药界人士参考。一、中药名称与来源不统一的弊病现今中药名称不统一且和原动、植、矿物种名不相符合,造成了很多混乱。现代的中药科技书籍和教材都在正名之后另列常用名、异名、别名,有的书还在许多复杂品种后面附上习用品、混淆品或伪品的名称,无端又引了许多名目,使已经混乱不堪的中药名又增加上新的混乱。如王不留行《药典》85年版一部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对荆芥名称的考释,为荆芥药名正名的确定提供依据。方法:分析研究古今有关文献,考释荆芥名称的源流。结果:荆芥原称"假苏",始载于汉《神农本草经》;荆芥之名始见于汉末吴普《吴普本草》,此后诸家本草即多以荆芥作为假苏异名;但唐陈士良《食性本草》则认为两者不同,宋苏颂《本草图经》也认为荆芥、假苏应是二物,荆芥作为正名组方始见于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将荆芥作为本品正名的本草著作始自唐孟诜《食疗本草》,此后不少本草即以荆芥为正名载录本药;现代中药著作则多以荆芥为正名。结论:本药当以荆芥作为规范正名。  相似文献   

3.
浅谈中药别名的由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中药的名称是一个较复杂的问题,每一种中药都有几个甚至几十个名称。一般是把国家药典,中药学及古代本草等书籍已有收载,并为中医临床、中药科研、生产、经营等单位经常使用,为多数人所公认的其中一个作为“正名”,而把其它一些名称称之为“别名”。这些别名,有的可见于古今医药文献,有的则分散于民间,师徒相承,口耳相传。由于其命名均有一定涵义和根据,且多具有笔划简单,通俗易懂等特点,因而也能与正名一样,在中医临床及中药科研、生产、经营等各个环节中广泛流传。不熟悉中药别名,往往在实际工作中碰到许多困难,有时甚至给一些异物同名,同物异名的品种  相似文献   

4.
中药名称标准化问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华海清 《中医杂志》1992,33(8):46-48
本文指出目前中药名称存在着命名方式缺乏统一、生药名称名不符实,同名异物或异名同物现象严重、处方药名混乱、权威著作正名不一等问题,提出要实行中药名称标准化必须加强中药品种考证工作,实行中药名称与原动植物名相统一,做到一药一名。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对千金子药名源流考释,辨析本药各种名称,为本药名称的规范提供依据。方法:研究分析古今有关文献,考辨本药药名的沿革以及古今出现的各种名称。结果:本药在清代以前,本草著作均以"续随子"为正名;清代和现代本草文献"续随子"和"千金子"作为正名并用,但清代以"续随子"居多,现代以"千金子"居多。异名由于对古籍句读方法和本药药名理解的不同,古今记载不尽一致。结论:本药当以"千金子"为规范正名,以"续随子"、"菩萨豆"、"千两金"、"拒冬"、"拒冬实"、"联步"、"拒冬子"、"半枝莲"等为异名,以"打鼓子"、"一把伞"、"滩板救"、"看园老"、"百药解"、"千金药解"、"小巴豆"等为各地俗称。  相似文献   

6.
分析中药方剂名称英译现状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为规范译名提供借鉴.查阅大量相关文献报道,收集具体译例进行整理和分析.研究发现中药方剂名称翻译中存在同名异译、异名同译、文化上的误译等不规范现象,阻碍了其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与应用.中药方剂名称英译应遵循统一性、准确性和简洁性原则,译者应根据方剂名称的命名方式,灵活地运用各种翻译技巧,以传达原文的信息内涵.  相似文献   

7.
王孝涛 《中国中药杂志》2007,32(20):2211-2212
由于历史原因,全国各地早期所发现的中药,仍保留有其地区性的习用名称。因此文献上同样出现“同药异名,同名异药”的记述。明代著名的中医药学家李时珍在撰写《本草纲目》这一划时代巨著时,就已注意到“药有数名,古今不同”,于是在著书时“标正名为纲,余皆附于释名之下”。正名就是李时珍作为规范的中药名。李时珍又在《本草纲目·序例》设“药名同异”,详细记载了五物同名、四物同名、三物同名、二物同名等。凡此种种,不仅给学....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补骨脂及木蝴蝶原植物的本草考证,明确补骨脂及木蝴蝶临床使用的正名,为临床用药提供文献依据,确保中医临床疗效。以谢宗万先生创立的中药品种理论为指导,运用中药品种本草考证的思路与方法,对这2个品种从古至今的发展进行系统的考证研究;利用文献考证与植物标本、药材标本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进行分析。补骨脂及木蝴蝶药材品种的基原植物古今大致相同,早期文献中对几种药材的名称并未作严格区分,造成异物同名相互混用。其药材性状不尽相同。补骨脂及木蝴蝶2种常见中药属同名异物,疗效不同。  相似文献   

9.
白宇明  郝近大 《中国中药杂志》2013,38(16):2733-2737
通过对土茯苓、菝葜及萆薢原植物的本草考证,明确土茯苓等3种药材临床使用的正名,为临床用药提供文献依据,确保中医临床疗效。以谢宗万先生创立的中药品种理论为指导,运用中药品种本草考证的思路与方法,对这些相关品种从古至今的发展进行系统的考证研究;利用文献考证与植物标本、药材标本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进行分析。土茯苓等3种药材品种的基原植物古今大致相同,早期文献中对几种药材的名称并未作严格区分,造成异物同名相互混用,其药材性状不尽相同。土茯苓等3种常见中药属同名异物,疗效不同。  相似文献   

10.
谷芽和粟芽的品种来源,古今文献记载有些混乱,有的称粟芽为谷芽,有的称谷芽为稻芽,有的将二者混为一谈,使后人莫衷一是。为了避免药材的使用混乱,减少鉴定工作的困难,严格中药“一物一名”之原则,谷芽和粟芽的品种名称,应根据物种之源和我国人民用药习惯之实际而分别正名。  相似文献   

11.
杨秀伟 《中国中药杂志》2015,40(17):3429-3434
中医防病治病的用药形式为中药复方。单味中药(多为饮片)是处方药,是中药复方的组成元素。由于某味中药在不同复方中的"君、臣、佐、使"地位不同,研究中药的药效物质基础应以中药复方的化学成分为切入点,单味中药应该是全成分分析,质量稳定可控。中药物质基础研究是中药继承、发展、创新的关键科学问题。  相似文献   

12.
针对中药资源普查中多源调查数据无法共享应用和不能有效进行专题数据信息提取的问题,把空间信息网格化技术引入到中药资源普查数据标准化整理,空间化整合及数据共享中。本文对空间信息网格化技术进行了简要概述,并对如何进行中药资源普查空间信息网格划分、网格的基本属性项设置、数据信息的采集和更新,以及空间信息多级网格在宏观决策服务中的应用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希望能为中药资源普查数据信息的共享和应用提供服务,为传统中药资源数字化建设寻找一种有效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整理收集含海洋中药的文献,分析古代文献记载的含海洋中药方剂用药规律,了解海洋中药方剂的概况,为挖掘海洋中药用药规律提供数据支持。方法:以海洋中药的药名为检索词,检索《中华医典》、《中华海洋本草》、《中华本草》、《中国药典》、《中药大辞典》等相关文献,筛选含海洋中药方剂,抽取信息并进行标准化处理,构建数据库,初步分析挖掘含海洋中药方剂的相关信息和用药规律。结果:筛选出16 715 首含海洋中药的方剂,包含144 014 条数据,涉及海洋中药218 味,汤剂是最常见的剂型,明、清两朝代的海洋中药方剂数最多;每首方剂中海洋药物出现频率最高的是1-3 味,全部由海洋中药组成的方剂占8.065%,其他的都是与陆地中药进行配伍,其中各占一半的达到7.754%,所有方剂中使用频次最高的海洋中药是牡蛎,海洋中药方剂中最常见的陆地中药是甘草和当归。结论:含海洋中药方剂数量庞大,配伍和临床应用具有一定特色,可以为海洋中药的进一步研发和扩大临床应用提供数据基础。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究中药外用毒性的表现形式、特点、防治方法。方法:通过对外用毒性中药、常见外用方法及中毒特点、外用毒性反应及救治方法进行研究,说明中药外用毒性反应特点。结果:中药外用是直接将中药作用于患处或穴位,使中药直接通过皮肤吸收或经脉的疏通作用达到全身给药的效果。外用中药不经肠胃,没有首过效应,且不会引起胃肠道刺激,不良反应小,是一种新型的有良好发展前景的给药方式。目前中药外用理论指导较少,使得一些中药外用时毒性难以控制。后续研究应以探究中药外用正确方法为主,以期降低外用毒性提高药效。结论:中药外治的毒性反应较弱,防治及救治方法简单易行,安全性较高。但中药外用缺少相对应的中医药理论的指导应补充完善,使中药外用更好地用于中药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5.
以现代科技方法对中医药理论进行科学诠释,是中医药发展、发扬和标准化所亟需的重要一步,对药性的研究是其中的重要一环。中药四性理论是中药药性理论体系的核心,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为中药寒热药性研究提供了新的手段与途径,推动其进入分子水平,除对其属性表征与物质基础的研究外,还开始探寻其内在机制。文章着重从中药物象、基因组学、蛋白组学和代谢组学等角度对中药寒热药性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展示近年来中药寒热药性研究的不同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16.
中药炮制是在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下,依据中医辨证施治需要,将药材净制、切制、炮炙处理,加工成一定规格饮片的技术,是安全用药的保障和提高药效的必要手段。中药材经不同方法炮制后,外观、药性、化学成分、药理作用等会发生较大变化,可充分发挥药用价值,增强临床疗效。通过分析炮制对中药药性(四气五味、归经、毒副作用、升降浮沉)、化学成分(生物碱、苷类、挥发油、多糖、鞣质、有机酸、微量元素)、药理作用(止咳平喘、活血祛瘀、抗肿瘤、泻下、免疫)的影响,探讨中药炮制对中药的整体影响,为中药的合理应用与现代化提供科学参考。提示在中药的实际应用过程中,应结合病情需要、传统中医理论与现代科学技术,选择适宜的炮制方法处理药物,以保障用药安全,充分发挥药物疗效。但中药炮制还存在加工工艺原始、生产效率低、炮制机制不明确等问题,因此还需要逐渐深入和完善。通过规范中药饮片的炮制标准,阐明传统炮制方法的现代科学内涵,建立有效的现代中药炮制研究体系,是推动中药现代化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中药材商品规格等级标准是解决中药市场信息不对称的方法之一,对促进中药市场的优质优价有着积极作用。然而目前我国使用的《七十六种药材商品规格标准》制定在30年以前,中药市场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许多药材商品规格标准已经与现代市场不符。该文综述了中药材商品规格等级标准研究文献,认为与单一或少数化学成分相比,生物活性更能反映商品规格等级的内涵;对中药材商品规格等级标准的使用对象、涵盖范围、功能定位、与需求多样性的协调、与药典标准的关系、尺度等问题进行了商榷,提出了中药材规格等级划分应着重解决中药材市场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反映主要品质差异,中药材商品规格划分权重应视具体品种而定,等级不应只看大小。该文认为部分中药材商品规格等级标准可以涵盖切片;以三七为例介绍了规格等级标准范例,对中药材生产、管理和中药经济研究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8.
双分子标记法的构建及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针对作者之前提出的分子鉴定中真伪鉴别有余,优劣评价不足的现象,以及中药材二维分子标记法构建中功能基因研究基础薄弱的情况,提出了基于DNA分子标记和代谢标识物相结合的双分子标记法(bimolecular marking methods,简称BIMM),能满足现阶段在分子水平同时研究中药的种类和质量差异.该文系统介绍了双分子标记法的概念、原理、方法和技术流程,总结了该方法所具备的技术优势,展望了其在中药多来源药材的鉴别研究、年限鉴别研究、产地鉴别研究、优良种质研究、新的药物资源的寻找和开发及中药植物新品种保护中的重要应用.作为中药材二维分子标记法的补充,双分子标记法的提出,将进一步促进分子水平对中药的真伪鉴定及质量优劣评价研究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山东中医杂志》2020,(2):195-198
有研究表明,肠道微生态失衡是导致溃疡性结肠炎的一个重要因素。笔者从肠道微生态角度出发,对近年来关于中药单体、活性成分、复方及制剂调节肠道菌群、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实验与临床研究进行总结。发现中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疗效好,不良反应少,能有效减少病情复发;无论是单味中药及其活性成分,还是中药复方均能有效调节肠道益生菌、减少有害菌群数量,使肠道菌群恢复平衡状态,从而间接调节肠道黏膜免疫功能,促进结直肠黏膜的修复。但中药通过调节肠道菌群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目前尚缺乏循证医学证据,今后应加强相关中药药理作用研究,为中药调节肠道菌群在溃疡性结肠炎治疗中的应用提供更加有力的证据。参考文献35篇。  相似文献   

20.
中药应用历史悠久,近现代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中药在某些方面还有不完善的地方。笔者从中药性能、中药配伍、中药资源方面的不足,提出一些改进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