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本文现就艾滋病并播散性马尔尼菲青霉素菌病1例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患者男,27岁,本地居民,因发热3d于2010年1月1日入院,患者入院3d前在家中出现发热,体温39~40℃,无咳嗽,无鼻  相似文献   

2.
马尔尼菲青霉菌病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陈姝  娄世锋  黄长武  罗云  陈林  周慷 《重庆医学》2005,34(4):637-638
马尔尼菲青霉菌病(penicilliosis marneffei,PSM)是由马尔尼菲青霉菌(penicillinum marneffei,PM)感染所引起的一种少见深部真菌病.该菌为条件致病菌,可寄生于细胞内,是青霉菌中唯一的温度依赖性双相菌[1,2].在东南亚引起的临床感染仅次于结核杆菌和新型隐球菌,居第3位.感染后临床表现为局限性或进行性播散性,且常继发于艾滋病,极易误诊.现将我院近期收治的1例病例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艾滋病(AIDS)合并播散性马尔尼菲青霉菌病(PSM)的临床及影像特征,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分析北京佑安医院确诊的4例AIDS合并PSM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结果4例患者临床主要表现为反复发热、咳嗽、淋巴结肿大、腹痛、腹泻、肝脾肿大、皮肤丘疹等。CD4明显减少。2例胸片表现为间质性或实质性改变;腹部CT表现为内脏、腹腔多发脓肿;1例胸部CT表现为肺部浸润、粟粒性结节伴纵隔、肺门淋巴结肿大。真菌培养:在37℃培养或组织中马尔尼菲青霉菌呈酵母相,组织细胞外真菌呈长而弯曲、有横隔的腊肠样。25℃培养,菌落呈暗红色绒毛状,可见红葡萄酒样色素扩散入培养基中。结论AIDS合并PSM临床表现无特异性,遇到上述情况应考虑PSM,并行相关检查,对PSM的早期诊断、治疗和改善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艾滋病合并播散性马尔尼菲青霉菌病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马尔尼菲青霉菌病是由马尔尼菲青霉菌(PM)感染引起的真菌性病,国外报道主要发生在东南亚某些地区,为当地最常见的机会性感染之一[1],我国主要流行于南方地区,广东由于气候温暖、潮湿特别适宜于本菌生长,是本病的主要流行区之一.  相似文献   

5.
1999年11月至2005年1月我科收治艾滋病患者21例,其中发现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青霉菌病2例。均为广西人,有婚外性行为史。无吸毒史,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回顾性探讨艾滋病合并播散性马尔尼菲青霉菌预后因素研究。方法选取该院2012年3月‐2015年9月130例艾滋病合并播散性马尔尼菲青霉菌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预后资料进行Logistic回顾性分析。结果 Logistic分析显示,血白细胞(WBC)计数、总胆红素(TBIL)、白蛋白(ALB)、血清尿素氮(BUN)、血清肌酐(Cr)、T细胞、吸毒或者酗酒史以及激素类药物使用情况严重影响艾滋病合并播散性马尔尼菲青霉菌感染患者生存率。结论艾滋病合并播散性马尔尼菲青霉菌患者临床治疗过程中提高对预后因素监控度,帮助患者戒毒、忌酒以及临床治疗过程中谨慎使用激素类药物具有很好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7.
艾滋病合并播散性马尔尼菲青霉菌病预后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影响AIDS合并播散性马尔尼菲青霉菌病(DPsM)预后的因素.方法 应用Logistic回归方法对124例AIDS合并DPsM患者的临床和实验室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筛选出独立预后因素.结果 124例AIDS合并DPsM患者的病死率为29.84%.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影响AIDS合并DPsM预后的因素包括:血白...  相似文献   

8.
本病是由马尔尼菲青霉菌引起的罕见深部真菌病。可广泛累及多器官,死亡率极高。1973年由DisaIvo 首次报告以来,国内外共报告20例,死亡17例。我院收治1例,报告如下:司某,男,32岁,退伍战士,1978年曾在云南河口居住2年,1982年及1984年2次因痰中带血,摄胸片示左上肺大泡。1988年出现右颊部口腔粘膜溃疡,病理活检示结核可能,经抗痨治疗1年无效。1990年2月咳嗽、咳痰、咯血伴低热,张口与吞咽困难,声音嘶哑,胸片示两上肺大泡伴肺间质性炎症,行抗炎治疗无效。1990年8月因口腔溃疡加重入我院口腔科,因两肺病变而转入呼吸科。体检: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AIDS合并马尔尼菲青霉菌感染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 收集北京佑安医院2009年1月至2015年5月收治的11例AIDS合并马尔尼菲青霉菌感染患者的病历资料,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特征、微生物学特点以及疾病转归.结果 临床表现为发热10例、体重下降8例、皮疹7例、咳嗽6例、淋巴结肿大7例、肝脾肿大7例.11例患者的CD4+T淋巴细胞计数均<50个/μl.马尔尼菲青霉菌血培养阳性6例,皮肤活检或皮损渗液培养阳性3例,骨髓培养阳性3例,肠黏膜活检培养阳性1例,腹水培养阳性1例,痰培养阳性1例,培养阳性时间2~7 d.两性霉素B序贯伊曲康唑治疗8例,伊曲康唑单药治疗2例,1例未抗真菌治疗.最终治愈9例,死亡2例.结论 AIDS合并马尔尼菲青霉菌感染以发热、消瘦、皮疹、咳嗽、肝脾淋巴结肿大为主要表现,好发于既往有该菌流行地区旅居史的AIDS晚期患者,皮肤活检及骨髓培养阳性率高达100%.两性霉素B是治疗AIDS合并马尔尼菲青霉菌感染的首选药物,具有较好疗效,但如延误治疗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艾滋病合并播散性马尔尼菲青霉菌病感染的胸部影像学表现的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02例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青霉菌感染者的胸部X线片表现。结果胸部X线片有病变的102例中,两肺病变91例,单侧肺病变7例,单纯纵膈肿大3例,单纯胸腔积液1例;肺部病灶多位于中下肺,可伴有肺上部病变,但是没有单纯的上肺部病变。病灶改变主要表现为小片状、磨玻璃状、片絮状、肺门增大、纵膈增大增宽、胸腔积液、结节状、粟粒状、空洞等,分别有50例、26例、16例、32例、3例、18例、16例、6例、8例。结论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青霉菌感染者的胸部影像表现为多样性,仅凭影像学难以作出诊断,容易误诊。有艾滋病基础的患者,其胸部影像学的诊断需慎重。  相似文献   

11.
马尔尼菲青霉菌病(penicilliosis marneffei,PSM)是由马尔尼菲青霉菌(penicillium marneffe,PM)感染引起的一种少见的深部真菌病。与其他深部真菌病的表现相似,临床上可分为进行性播散型和局限型。本病多继发于艾滋病,目前成为东南亚地区艾滋病患者最常见且最重要的机会性感染之一。本病在我国北方地区极为少见,又因其病情复杂无明显特异性而容易漏诊、误诊。现将我院收治的2例北京地区艾滋病合并播散型PSM患者的临床资料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2.
患者,男,34岁,广西人,有同性性生活史。主因“颈部淋巴结肿大6个月,发热、咳嗽1月余”,于2004年8月14日入院。患者6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颈部淋巴结肿大,于广州某医院诊断为“淋巴结结核”,行HIV抗体初筛试验阳性(后经广东省疾控中心做确证试验,结果阳性),诊断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艾滋病)及淋巴结结核”予三联抗结核治疗后,肿大淋巴结逐渐消退,于2个月前自行停用抗结核药。  相似文献   

13.
14.
<正>广西是马尔尼菲青霉菌流行区域[1],近年来,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青霉菌病病例日见增多,目前已成为广西艾滋病最常见的机会性感染之一。但该病临床表现多样,常导致误诊、漏诊。现将我院感染病科所收治的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青霉菌病20例作如下分析。  相似文献   

15.
艾滋病合并播散性马尔尼菲青霉菌感染一例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Liao X  Ran Y  Chen H  Meng W  Xiang B  Kang M  Xiong Z  Zhuang J  Peng X  Deng C  Li G  Liu W 《中华医学杂志》2002,82(5):325-329
目的:探讨艾滋病合并播散性马尔尼菲青霉菌感染患者临床及实验室特征。方法:(1)用酶免疫法和免疫印迹法检测患者血清的HIV抗体;(2)骨髓涂片及活检观察真菌形态;(3)取皮损做真菌培养,鉴定及动物实验,在25℃和37℃培养中从大体,显微镜及扫描电镜观察真菌特征。结果:播散性马尔尼菲青霉菌病常见临床表现为发热,体重减轻、贫血、丘疹性皮肤损害及肝、脾、淋巴结肿大。在37℃培养或组织中马尔尼菲青霉菌呈酵母型,在组织细胞外真菌较长,常弯曲,有横隔,似腊肠状,在25℃培养中呈菌丝型,并产生红色色素扩散入培养基中,结论:播散性马尔尼菲青霉菌是东南亚地区及中国南部艾滋病患者最重要的机会性感染之一,由于临床表现无特征性,常易误诊,确诊需作真菌培养,此真菌特征为温度双相性;可产生红色色素,可见有横隔的腊肠状细胞,两性霉素B及伊曲康唑治疗有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抗体阴性幼儿感染马尔尼菲青霉菌病(Penicilliosis marneffei,PSM)的临床特征及早期诊断。方法对2例HIV抗体阴性幼儿感染PSM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并结合国内外文献复习。结果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咳嗽、颈部及腋窝淋巴结肿大,淋巴结病理切片提示真菌性肉芽肿,血培养、肺灌洗液培养出马尔尼菲青霉菌(Penicillium Marneffei,PM)。结论 HIV抗体阴性幼儿感染PSM临床表现无特异性,极易误诊、漏诊,病理活检和真菌培养是确诊依据,及时诊断和治疗可取得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总结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青霉菌病(PSM)的影像学特点。方法对62例艾滋病合并PSM患者的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艾滋病合并PSM患者的胸部影像学表现复杂多样。单发或多发结节及结节内有空洞者29例(46.8%),粟粒状结节14例(22.6%),斑片、絮片状模糊影15例(24.2%),其中有9例合并有结节或粟粒状结节,双肺磨玻璃样改变5例(8.1%);胸水12例(19.4%),其中有9例合并有肺部改变;肺门和(或)纵隔淋巴结肿大41例(66.1%),仅有6例表现为纵隔淋巴结肿大而肺部无异常,但均合并有肝和(或)脾肿大、腹腔淋巴结肿大、颜面部脐凹样皮疹;合并肝和(或)脾肿大27例(43.5%);合并腹腔淋巴结肿大(以低密度为主)13例(21.0%);少见表现有合并心包积液、气胸等。结论艾滋病合并PSM的胸部影像学改变主要表现为结节和(或)结节空洞、粟粒状结节、肺门和(或)纵隔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及腹腔低密度为主的淋巴结肿大。  相似文献   

18.
艾滋病并马尔尼菲青霉病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男,27岁,司机。因反复高热40d入院。午后发热。最高40℃,无畏寒。无胸痛、咳嗽,无腹胀、腹痛,大小便正常。有静脉注射毒品史。查体:体温38.7℃,心率112次/min,血压115/60mmHg,呼吸24次/min,营养中等,皮肤、粘膜无黄染,无皮疹及出血点,浅表淋巴不大,心、肺、腹无异常,双下肢无浮肿。入院后出现进行  相似文献   

19.
艾滋病合并肺部马尔尼菲青霉菌病临床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探讨艾滋病合并肺部马尔尼菲青霉菌病的临床特点和治疗转归,以提高对此病的认识。方法对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2004年1月~2005年3月收治的18例艾滋病合并肺部马尔尼菲青霉菌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8例病人中,男14例,女4例,平均年龄(35.5±11.0)岁,仅1例病人病变局限在肺部,其余均为播散性马尔尼菲青霉菌病,肺为主要受累器官之一,100%病人有发烧和咳嗽,22%有气促,80%有贫血,70%有明显消瘦,53%有淋巴结病,所有病例胸片均有异常改变,然而以上表现均无明显特征,也可见于其它艾滋病相关机会性感染。一种更具特征性的表现为皮损(75%),最常见为中心坏死凹陷的丘疹,89%的病人支气管肺泡盥洗液培养为阳性,所有病例口吐痰培养均为阴性,药物敏感性分析:100%对两性霉素B、伊曲康唑敏感,88%对氟康唑敏感,30%对酮康唑敏感。治疗转归:90%治疗后胸片示炎症完全吸收或好转。89%病例CD4 细胞计数均少于50cells/ml,CD4/CD8为0~0.51。结论马尔尼菲青霉菌是艾滋病患者肺部感染常见病原之一,但其临床表现无特征性,支气管肺泡盥洗液培养阳性率高,CD4 细胞计数均少于50cells/ml是其主要的危险因素,早期选用敏感药物治疗疗效好。  相似文献   

20.
男,28岁,已婚,农民,河南信阳人。自诉2003年10月初起无明显诱因发热,体温38℃左右,伴盗汗,无咳嗽、畏寒、寒战、腹痛、腹泻。既往有单采血浆供血史,检验抗-HIV(+),并经河南省CDC确证试验(+)。用去羟肌苷、司他夫定、奈韦拉平联合抗病毒治疗。自2004年4月起,病人因间断发热半年余,体温升高至39℃,并在颈部出现数个半球型丘疹,表面蜡样光泽,不伴痛痒,双侧颈部均可扪及3-4个淋巴结,活动、无触痛,口腔黏膜上腭部位出现一白色点状溃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