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观察华法林对非瓣膜病慢性心房颤动的抗凝治疗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选择非瓣膜病慢性心房颤动患者120例作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华法林组和阿司匹林组,观察两组血栓栓塞及出血等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华法林组血栓发生率为3.33%,阿司匹林组为18.13%,两组差异显著(P〈0.01)。两组病例85%不良反应为出血,但无一例严重出血.两组出血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华法林抗凝治疗可以明显降低非瓣膜病心房纤颤患者血栓发生率,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华法林和阿司匹林对心房纤颤患者抗凝疗效的比较及安全性.方法:收治126例心房纤颤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63例使用华法林治疗,对照组63例使用阿司匹林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和安全性,随访时间1年.结果:治疗组的总栓塞事件发生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相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 05);两组治疗后发生出血事件比较相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对于房颤患者的抗凝治疗华法林较阿司匹林有更好的疗效,且不良反应较少,INR维持在2 0~3 0之间,临床用药既有效又安全.  相似文献   

3.
张施明 《微创医学》2012,7(5):547-548
口服抗凝药物华法林可以有效降低栓塞并发症,已应用于肺栓塞和深静脉血栓形成、换瓣术后抗栓疗法、瓣膜病及非瓣膜病性心房纤颤、冠心病、外周动脉血栓栓塞等疾病[1],但其过量易致各种出血[2],早期表现有牙龈出血、鼻衄、瘀斑、紫癜、伤口出血经久不愈、月经量过多等;偶见不良反应有恶心、呕吐、腹泻、瘙痒性皮疹、过敏反应及皮肤坏  相似文献   

4.
章伟锋  丁宪春 《现代实用医学》2009,21(7):750-750,756
目的探讨心房颤动抗栓治疗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361例AF患者抗栓药物应用情况结果不同卒中危险分层患者华法林服用率低于阿司匹林(P〈0.05),瓣膜病性AF、非瓣膜病性AF、孤立性AF及有脑卒中史患者华法林服用率低于阿司匹林(P〈0.05)。结论(1)充公认识AF的危害性及抗栓治疗的益处;(2)正确对AF患者引起血栓栓塞事件进行分层,根据危险分层合理选择抗栓药物;(3)加强AF规范化抗凝药物使用知识的培训,在有经验的医师指导下用药;(4)正确处理抗凝治疗中出血并发症。  相似文献   

5.
背景:对于非瓣膜病性心房纤颤患者,华法林可预防缺血性脑卒中,但剂量调整、凝血监测以及出血限制了其应用。目的:比较口服直接凝血酶抑制剂希美加群和华法林预防脑卒中和体循环栓塞的有效性。设计、地点和受试者:在2000~2001年间,涉及北美409个地点、3922例有非瓣膜病性心房纤颤和其他脑卒中风险因素患者的双盲、随机化多中心试验研究。华法林剂量调整性干预犤目的为达到国际标准化比率(INR)2.0~3.0犦或固定剂量的口服希美加群36m g,2/d。主要观察指标:一级终点事件为各种脑卒中(缺血性或出血性)和体循环栓塞事件。根据意向治疗模型,在2…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华法林抗凝治疗老年非瓣膜病性房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自贡市第三人民医院2013年9月至2014年9月收治的256例老年非瓣膜病性房颤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28例。对照组采用阿司匹林治疗,观察组采用华法林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出血事件、缺血性卒中、外周动脉栓塞、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死亡等事件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华法林抗凝治疗老年非瓣膜病性房颤临床效果显著,不良事件发生率低,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背景:最近的研究结果表明,西美加群和华法林预防心房纤颤患者发生卒中的效果相似。由于西美加群能够固定剂量口服,不需要国际标准化的比率监控,而且导致出血的风险较低,因此与校正剂量的华法林比较,能够改善患者的质量校正生存率。目的:比较慢性心房纤颤患者采用西美加群、华法林和阿司匹林3种治疗方案的质量校正生存率和花费。设计:采用半马尔可夫决策模式。患者:70岁的慢性心房纤颤患者假设队列,存在多种卒中危险因素,无抗凝治疗的禁忌证。主要观察指标:质量校正生存年(QA LY)和花费。结果:对于不伴随其他卒中危险因素的心房纤颤患者,与…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非瓣膜病心房纤颤合并脑卒中及其抗凝治疗情况.方法 对2002~2007年我院收治的非瓣膜心房纤颤120例及其中合并脑卒中31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非瓣膜病心房纤颤合并脑卒中发生率25.8%,高血压、冠心病为非瓣膜病心房纤颤最常见原因,约占60%,抗凝治疗率仅为38%.120例中规律口服阿司匹林100~300 mg/d 42例,4例口服华法林,用药者中6例合并脑卒中,与未用药者比较差异明显.结论 基层医院应重视和加强对非瓣膜病心房纤颤患者的抗凝治疗,以最大限度降低脑卒中发生率、致残率.  相似文献   

9.
华法林在慢性心房纤颤患者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华法林对于慢性心房纤颤(房颤)患者抗凝治疗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对符合本研究标准的120例房颤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68例,给予华法林2.5mg/d开始,监测国际标准化比值(INR),连续观察4周,目标INR1.5~2.5,后每个月查1次INR,据INR结果调整华法林口服剂量。对照组52例,给予阿司匹林300mg/d。门诊随访记录各类出血并发症及血栓性并发症,随访3年。结果:两组出血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栓性并发症治疗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慢性心房纤颤患者应用适量华法林抗凝治疗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0.
《中国现代医生》2017,55(26):37-39
目的观察低抗凝强度华法林对非瓣膜病性心房纤颤的抗栓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月收治的120例非瓣膜性心房纤颤患者,所有患者随机分为三组,每组各40例,研究组A组予以常规抗凝强度INR 2.0~3.0的华法林,研究组B组为低抗凝强度(INR为1.5~2.1),对照组予肠溶阿司匹林。比较分析各组脑卒中、下肢深静脉血栓、肺栓塞的发生率,随访6个月,比较各组出血的发生率,包括皮肤出血、牙龈出血、消化道出血。结果研究组A、研究组B的脑卒中发生率分别为10.0%、12.5%,分别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0.0%,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研究组A、研究组B的脑卒中发生率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三组下肢深静脉血栓、肺栓塞的发生率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A、研究组B的出血发生率分别为17.5%、5.0%,分别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5.0%,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研究组B的出血发生率为5.0%,显著低于研究组A的出血发生率17.5%(P0.05)。结论低抗凝强度华法林对非瓣膜性心房纤颤的抗栓疗效确切,出血率低,安全性好,值得广泛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1.
低危非瓣膜病心房颤动患者抗栓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低危非瓣膜病心房颤动(AF)患者华法林和阿司匹林的疗效,以明确抗栓治疗的最佳策略。方法:资料来源于华法林(目标INR 2.0~3.0)与阿司匹林(150~160mg/d)的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参考国际指南中关于非瓣膜病AF血栓栓塞高危因素的建议,低危分层标准为不具备任何一项高危因素:脑卒中病史、年龄大于75岁、糖尿病、心肌梗死、超声心动图EF小于40%。分析低危亚组中阿司匹林与华法林组血栓栓塞和出血事件。结果:低危亚组患者306例,平均年龄(61.9±9.3)岁,男性194例(63.4%),孤立性AF 41例(13.4%)。随访时间中位数19个月。服用阿司匹林患者发生血栓栓塞事件5例,华法林组仅1例,但统计学没有显著差异(P=0.219)。患者共发生出血事件11例,其中严重出血仅在华法林组有1例。华法林组总出血发生率高于阿司匹林组但没有统计学差异(P=0.288)。血栓栓塞和严重出血事件的联合终点[9例(5.6%)比3例(2.1%)P=0.146]两组间也没有差异。结论:不具有血栓栓塞高危因素的低危非瓣膜病AF患者,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与口服抗凝药物的疗效相似,但阿司匹林的剂量还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比较华法林与阿司匹林预防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血栓栓塞的疗效. 方法 将244例非瓣膜性房颤患者随机均分为华法林组与阿司匹林组.华法林组给药初始剂量为每天2.0mg,调整华法林剂量,使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稳定在2.0~3.0;阿司匹林组给药剂量为150 mg,每天1次.两组常规门诊随访,平均随访21(3~24)个月.主要终点事件为缺血性脑卒中和死亡,次要终点事件包括外周动脉栓塞、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无症状脑梗死、急性心肌梗死和严重出血. 结果 与阿司匹林组比较,华法林组明显降低主要终点事件发生率(3.3%,10.7%,P<0.05),相对危险下降69.2%,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对危险下降69.5%,总血栓栓塞事件相对危险下降71.3%,联合终点事件发生率明显降低(9.8%,22.1%,P<0.01).华法林组总出血发生率明显高于阿司匹林组(9.8%,2.5%,P<0.05). 结论 与阿司匹林比较,华法林能更有效降低非瓣膜性房颤患者血栓栓塞发生率,但其出血发生率高于阿司匹林组,如果严密监测INR,华法林仍然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3.
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抗栓治疗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不同抗栓药物对阵发性非瓣膜性心房颤动(Paroxysmal nonvalvular atrial fibrillation,PAF)心、脑及外周血管疾病血栓的预防作用.方法:选取PAF病例807例,其中80例因各种原因失访,有效病例727例,分别使用华法林和阿司匹林进行抗栓治疗,随访心脑血管疾病发生情况,比较二者预防主要终点、次要终点事件、主要出血事件及次要出血事件发生率.结果:高危PAF组,使用华法林治疗主要终点事件及次要终点事件均较阿司匹林组低(P<0.05),出血事件二者间无差异(P0.05);中危PAF组,使用华法林及阿司匹林治疗,二者在主要终点事件及出血事件发生率间无差异(P0.05),而应用华法林抗凝较应用阿司匹林抗栓能降低次要终点事件、及次要事件(P<0.05).结论:对高危PAF病例,应用华法林抗凝较优于应用阿司匹林抗栓;对中危PAF病例,主要事件二者疗效相当,但应用华法林抗凝能减低次要事件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究阿司匹林联合华法林治疗冠心病( CHD)合并心房纤颤( AF)的临床疗效。方法:资料随机选取2012年7月~2013年7月本院收治的95例CHD合并AF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48例,对照组47例。对照组予以华法林治疗,研究组予以阿司匹林联合华法林治疗,分析2组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血栓栓塞事件发生率4.17%低于对照组25.53%,比较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血栓栓塞事件、出血事件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治疗后3m研究组Ccr水平(67.53±15.67)ml/min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司匹林联合华法林可显著减少CHD合并AF患者血栓栓塞和出血事件的发生,且对肾功能损伤小。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华法林和阿司匹林对预防非瓣膜性房颤体循环栓塞发生的预防和安全性。方法:将确诊为高危房颤患者120例分为华法林抗凝和阿司匹林抗血小板治疗两组,观察两组血栓栓塞并发症及出血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华法林组血栓栓塞年发生率为0.17%,阿司匹林组为2.00%,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其不良反应为出血倾向及皮疹、消化道反应。结论:华法林抗凝强度国际标准化比值(INR)2.0~3.0,较单纯阿司匹林抗血小板治疗降低非瓣膜性房颤体循环栓塞患者血栓栓塞的发生率有明显优越性,且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16.
背景:华法林能够预防非瓣膜性心房纤颤患者缺血性卒中的发生,但是剂量调整、凝血机制监测和出血限制了其应用。目的:比较可以直接口服的凝血酶抑制剂西美加群与华法林预防卒中和血栓形成的作用。设计、机构和受试者:在北美洲409个医学中心,采用双盲、随机、多中心研究(2000~2001年),共包括3922例非瓣膜性心房纤颤和具有其他卒中危险因素的患者。干预:剂量调整后的华法林[国际标准比(INR)2.0~3.0]或固定剂量的西美加群口服(36m g,2次/d)。主要观察指标:主要研究终点为所有(缺血性或出血性)卒中和全身性血栓事件。根据意向治疗模型,初步证…  相似文献   

17.
吴非飞  梅霞  罗羽慧 《重庆医学》2005,34(3):371-372
目的探讨华法林及适合的INR预防非瓣膜病房颤血栓栓塞.方法将非瓣膜病房颤患者采用随机的方法将206例分为华法林治疗组103例、阿司匹林对照组103例.治疗组采用华法林片,剂型为2.5mg,服用方法为2.5mg/d,用量范围为1.5~5mg/d,服药后每3d复查1次INR,稳定后1个月、6个月、1年复查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并依据INR调整华法林用量,使INR保持在1.6~2.5之间.对照组采用阿司匹林片,剂型为25mg,100mg/d,1个月、6个月、1年复查国际标准化比值(INR),随访1年.随访两组患者的临床预后情况,包括:血栓栓塞、出血情况.结果血栓栓塞情况:华法林组血栓栓塞发生率为0.98%/年,阿司匹林组为3.96%/年,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血情况:华法林组发生率为2.94%/年,阿司匹林组1.98%/年,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非瓣膜病房颤采用华法林抗凝治疗并注意监测INR,使INR保持在1.6~2.5之间,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8.
徐中林  赵义发  吴兰兰 《重庆医学》2013,42(9):1010-1011
目的探讨对房颤患者抗栓治疗的效果。方法选择2008年1月至2011年12月该院住院或门诊就诊的非瓣膜性房颤患者926例,按患者目前正在接受的抗栓治疗策略的不同进行分组,采用华法林抗栓治疗的329例为华法林组,每日口服华法林2.5mg并适时调整剂量使国际标准化比值(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INR)达到2~3;采用阿司匹林抗栓治疗的299例为阿司匹林组,每日口服阿司匹林100mg;另298例仅接受常规治疗,未接受任何抗栓药物治疗的患者为对照组。比较各组患者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率和与抗栓治疗相关的出血事件发生率。结果华法林和阿司匹林治疗后患者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华法林组比阿司匹林组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率降低更为显著(P<0.05);3组患者出血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司匹林或华法林治疗均能显著降低房颤患者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率,华法林的效果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心房颤动患者使用华法林长期抗凝治疗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将82例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随机分为华法林组和阿司匹林组,观察两组血栓栓塞事件,心房内附壁血栓减少情况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华法林组血栓发生率为2.38%,阿司匹林组为17.5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华法林组心房内附壁血栓显著减少。两组病例主要不良反应为轻微出血,但无一例脑出血等严重不良反应。结论心房颤动患者长期使用华法林抗凝治疗是有效和安全的。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非瓣膜性房颤患者经皮冠脉介入术后达比加群酯联合氯吡格雷、阿司匹林抗栓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选取77例非瓣膜性房颤经皮冠脉介入术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39例,给达比加群酯联合氯吡格雷、阿司匹林抗栓;对照组38例,给华法林联合氯吡格雷、阿司匹林抗栓。随访1年,观察两组出血事件及动脉栓塞事件。结果:随访期间观察组发生出血事件2例,发生率5.1%,对照组发生出血事件3例,发生率7.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发生动脉栓塞事件0例,发生率0%,对照组发生3例,发生率7.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非瓣膜性房颤患者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后,氯吡格雷、阿司匹林联合达比加群酯抗栓治疗,比联合华法林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