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脾胃病常规的治疗有健脾助运、补中益气、温中健脾、和胃养阴等,然而临床上由于脾胃的生理病理特点,脾阴虚、寒热错杂、升降失调、脾虚而胃实之证也非常多见,因此治疗上除了常规的方法以外,应关注补益脾阴、寒热并用、升降平调、脾胃分治,守常法而不拘泥,灵活而不离制。  相似文献   

2.
浅谈《伤寒论》之脾胃升降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升降出入是人体气机运动的基本形式 ,是机体赖以维持平衡的重要调节机制 ,在气机升降的功能活动中 ,脾胃的升降至关重要 ,乃因脾胃为后天之本 ,居于中焦 ,通连上下 ,为升降之枢纽 ,本文试就《伤寒论》中有关脾胃升降内容作一浅析。1 脾胃不和 ,寒热错杂 ,辛开苦降  对脾胃不和 ,寒热错杂之证 ,仲师以黄芩、黄连苦寒泄热 ,人参、甘草、大枣之甘补中州之虚 ,半夏、干姜辛温散寒 ,尤黄连与干姜配伍独具匠心 ,干姜祛寒 ,而且辛能开结散痞 ,黄连清热 ,而且苦能降浊化湿 ,热清则胃降 ,湿化则脾升。论中 149、 15 7、 15 8条 (本文引用《伤寒论…  相似文献   

3.
关于《伤寒论》原文第149条,诸多医家均对条文中的“柴胡汤证”有所阐发,且多认为半夏泻心汤证的病机为寒热错杂.研究认为“发热”一症是诊断柴胡汤证的关键;半夏泻心汤证的病机为脾胃受损,运化失职,痰湿中阻,导致脾胃气机痞塞,升降失常,而非寒热错杂.  相似文献   

4.
半夏泻心汤治疗慢性胃炎2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肖茜 《医学争鸣》2005,26(7):598-598
0引言胃炎多属中医"胃脘痛""嘈杂""痞满"等范畴.湿易伤脾,热易损胃,而脾胃同居中焦,易同时受湿热所侵.又因"胃为之市"主纳谷消食,"脾为之使"主转谷化精,故脾胃化纳相助共同完成纳谷转精的功能,当外感六淫、饮食不慎或情志不舒,皆可致胃壅脾滞,在疾病早期胃阳尚旺或邪气较甚时,胃壅邪从热化,脾滞邪从湿化,湿热蕴结脾胃,气机壅滞,升降失职,从而导致疾病的发生.半夏泻心汤寒热互用以和其阴阳,苦辛并进以调其升降,补泻兼施以顾其虚实,使寒热得解,升降复常,则诸证自愈.  相似文献   

5.
采用传统文献学的研究方法,整理总结国医大师张灿玾教授治疗胃脘痛的医案23例。张老认为胃脘之名,最早见于《素问·阴阳别论》;胃脘痛之病机,临床常见多为气机升降失常;对胃脘痛的治疗分为7个证型,认为脾胃之为病,寒热虚实错杂,临证必须多方考辨,综合治理。  相似文献   

6.
基于脾胃生理有别,从病因病机入手,系统论述脾胃寒热失调的常见证候,包括脾胃寒证、脾胃热证、脾胃寒热错杂证及脾胃与他脏寒热错杂证,并对其治则治法做以梳理总结,提出平调寒热(燥湿)、脾胃同治、脾胃分治三大治则,以期为临床脾胃寒热证的临床论治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7.
脾胃不和是临床常见的病证,主要是脾胃之气受损,脾胃升降紊乱,枢机不利,导致胃脘胀满,胃痛等症,属于中医痞证的范畴.张国骏教授通过调节脾胃气机升降,运用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脾胃不和证,多有见效.笔者跟随张教授侍诊,受益颇多,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8.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灌溉五脏六腑,五腑六腑中皆有胃气,凡脏腑、声色、脉舌、形体无不皆有胃气,故<内经>有"有胃则生,无胃则死","得强则生,失强则死"之说.临证重视后天之本,对"人以胃气为本"的理论应深刻领会.历代医家治病能得心应手,调护胃气是其重要经验之一.对于脾胃病证的治疗,更有丰富的经验.脾胃代表了脾、胃、大小肠的功能,胃为水谷之海,脾为运化之枢,一则宜降,一则宜升,而肝主疏泄,调畅气机,可助脾胃之升降,肺的宣发肃降对脾胃升降功能的作用也有影响,同时,胃为阳土喜润恶燥,脾为阴土喜燥恶湿,故临证时可以从纳化、升降、燥湿几方面的病理变化参以寒热虚实来辨别脾胃病的证候.  相似文献   

9.
陈映山老先生是已故广东潮汕名老中医 ,躬耕杏林 5 0余载 ,医术精湛 ,每可起沉疴重疾 ,其中尤以治疗脾胃病经验最为丰富。陈老在治疗脾胃病时 ,强调动态治疗 ,用药时兼顾到脾胃本身的升降、寒热、阴阳、虚实及与其它脏腑之间的关系 ,每每收效颇佳。陈老认为脾胃处于中焦 ,是人体气机升降之枢纽。如因饮食、劳倦、六淫、七情等原因导致气机升降失序 ,则脾胃失调而致病。脾胃病的病机以纯虚纯实少见而寒热错杂、虚实互见为多 ,因此症状表现常错综复杂。如可见胃中灼热 ,口气臭秽同时并见下利清谷 ,此胃热而肠寒也。此时如果一味清胃热而不顾肠…  相似文献   

10.
脾胃是气机升降的枢纽,在气机升降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人体气机的升降出入,均要通过脾胃这个枢纽,方能完成正常的功能.脾胃升降在中医理论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对阐释人体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指导临证治疗都有重要意义.对脾胃病的治疗应围绕脾胃病中出现的气机升降失调,重视调理脾胃气机的升降,恢复脾胃逆乱之气机.  相似文献   

11.
中医认为,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虚衰,生化无源,产生虚证、寒证;邪实壅于中焦,正邪相争,则为实证、热证;正气已虚,然邪仍恋战,则发展为虚实夹杂证、寒热错杂证;脾为生痰之源,脾虚运化不力则致痰阻气逆证.仲景在治疗外感病过程中运用五法治疗脾胃病:温补脾胃、苦寒直折、寓清于补、攻补兼施、降逆化痰,有效提升脾胃运化功能,恢复气机升降出入,成功截断病程,促进痊愈.《伤寒论》对脾胃病的治法,体现了仲景辨证论治、治病求本的思想.  相似文献   

12.
老年萎缩性胃炎属中医老年性胃痞的范畴,患者既往多有较长的胃脘不适、痞闷等脾胃病史,病程较长,病情迁延,缠绵难愈,加上老年本身脏腑功能衰退,脾胃运化无权,多表现为以虚为主,兼有标实.故在辨治时要结合舌脉等全身情况,诸证合参,注意寒热错杂、虚实兼见之象.治疗应照顾到脏腑气血、阴阳升降,用药当轻灵平和,谨守病机,缓以图功.  相似文献   

13.
胃窦炎是发生于胃窦部的慢性炎症,平调法为治疗中焦脾胃病变的常法,因脾胃失和,气机升降不调,寒热病邪稽留,气血运行被阻,邪正虚实夹杂,中焦失衡,故以平调法治之。  相似文献   

14.
和法治疗脾胃病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和法是调整人体功能,使之归于平复之意,用于治疗脏腑气血阴阳不和,或寒热失调,虚实夹杂的证候,故邪在少阳、募原、肝脾不和、肠胃不和、气血不和、营卫不和等等,都可用和法治之。脾胃因其特殊的生理特性及病机特点,往往表现为寒热虚实错杂。气机升降失调,因而采用寒热并用,升降配合,正邪兼顾之剂以调和,方可愈病。  相似文献   

15.
本文将从胃脘痛的历史背景、病因病机、辩治要点、个人经验等方面逐步论述颜勤主任医师对治疗胃脘痛的经验和学术观点。胃脘痛是临床常见病种,发病年龄无特殊且易多发,治疗上先辨胃脘痛之虚实,其次其辨寒热,最后分清其脏腑;方法上常以理气和胃止痛为原则,认为脾胃之为病,气机升降失常较多,临证须多方辩治,综合调理。  相似文献   

16.
同仁堂特聘中医大师、国家级名老中医栗德林教授长期从事中医内科教学与临床工作,学验俱丰,德艺双馨。在治疗脾胃病方面,栗教授对痞满论治尤有心得。栗教授认为痞满有实证、虚证、虚实夹杂之分,其基本病机是中焦气机不利,脾胃升降失宜,治疗以调理脾胃升降、行气除痞消满为基本法则,临床上辨证论治,分而治之,随症加减。栗教授指出,对于痞满进行治疗过程中,因为病程比较长,发展比较慢,病情经常反复,所以寒热错杂比较多,在临床上覆盖面比较大,而且在研究脾胃病过程中发现,慢性胃炎,特别是慢性萎缩性胃炎,表现的痞满症状更为严重,更为顽固,所以栗教授重点对用半夏泻心汤治疗痞满寒热错杂证以及萎缩性胃炎进行了研究。作者为栗教授在北京同仁堂中医医院院内学术继承人,现将老师论治痞满经验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17.
通过分析《伤寒论》的相关条文,认为脾胃分治思想的提出虽以清代温病学家叶天士贡献为大,但对脾胃分治思想析理之详及陈述理法方药之完备,当推《伤寒论》。《伤寒论》脾胃分治思想突出表现为:在六经辨证中通过将脾胃分属阳明、太阴两经,从生理上强调脏腑阴阳有别,病理上突出寒热虚实主证的不同;通过对阳明虚寒证的辨治,以与脾气虚寒证治相区别;脾胃同居中焦,脾寒胃热常常兼见同病,故分而兼顾,论病机强调寒热之分,遣方用药则又兼顾脾胃。  相似文献   

18.
从健脾化痰探讨糖尿病胃轻瘫的治疗思路。认为糖尿病胃轻瘫是糖尿病患者在患病后出现的脾胃功能失调的病证,其基本病机为消渴病日久阴损气耗,脾胃升降失和;以脾气虚弱、运化无力为本,气滞、湿阻、痰浊、食积等引起胃失和降为标,为虚实夹杂之证。在治疗上应衷中参西,病证并治,在西药控制血糖的基础上配合中药治疗,以健脾化痰为法,平调寒热,调畅气机。  相似文献   

19.
<正>泻心汤类方出自东汉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包括半夏泻心汤、甘草泻心汤、生姜泻心汤、附子泻心汤与大黄黄连泻心汤。泻心汤类方用辛开苦降之法治疗中焦虚实兼夹、寒热错杂、气机升降失常之痞证,而其应用不限于消化疾病。白彦萍教授认为皮肤病与中舟脾胃气机运转关系密切,泻心汤类方则是调理中舟的经典方剂,消补兼施、寒热并用、升降相因,能使气机畅、阴阳和、湿热除。故泻心汤类方在皮肤病中应用广泛,在湿疹、痤疮、脂溢性皮炎、  相似文献   

20.
通过结合脾胃的生理病理特点及《伤寒杂病论》中的祛除实邪、温中补虚、寒温并用等治法的应用,对《伤寒杂病论》中的阳明热证、阳明腑气不通证、阳虚寒实内结证、脾胃虚寒腹痛证、脾胃虚寒呕吐证、脾肾阳虚下利便脓血证、寒热错杂痞证、脾胃寒热兼杂证等脾胃相关疾病的证治特点及白虎汤、三承气汤、麻子仁丸、大黄附子汤、小建中汤、半夏泻心汤等相关方剂的用药特点进行探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