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观察治疗性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ERCP)在肝吸虫病梗阻性黄疸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52例肝吸虫病合并梗阻性黄疸患者,先行ERCP治疗,于治疗结束后第3天开始口服吡喹酮(总剂量为210 mg/kg,3次/d,连服3 d)。每天用生理盐水冲洗(50 m L,1次/6 h)引流管,每天于引流管中抽取胆汁送检,检查有无肝吸虫卵。结果治疗1周后,患者血清TBIL、ALP、GGT及ALT水平均明显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3例出现一过性血淀粉酶升高,1例出现轻型胰腺炎,3例出现轻度胆管炎,均经内科保守治疗2~3 d恢复正常,无出血、穿孔等并发症。结论对肝吸虫病合并梗阻性黄疸患者采用口服吡喹酮+治疗性ERCP,疗效明显且安全。  相似文献   

2.
本文报道了作者于1983年用不同剂量吡喹酮,按不同疗程治疗111例华支睾吸虫病患者的结果。患者均来自农村,年龄为5~69岁,其中青少年占66.6%。吡喹酮系上海第十一制药厂和南京制药厂生产。按临床资料和感染度,将患者分四个不同剂量组治疗:总量100mg/kg,一天三次,服一天,26例阴转率为61.5%;总量150mg/kg,一天三次,连服二天,37例阴转率为94.5%;总量180mg/kg,一  相似文献   

3.
本文用吡喹酮总剂量210mg/kg的3日疗法治疗了203例华支睾吸虫病忠者,治疗后30、60和90天复检患者粪便,发现其虫卵阴转率为97.50~100%。大部分患者自觉症状消失,一般情况明显好转,治疗副作用轻微而短暂。和其它药物的疗效和副作用相比,我们认为吡喹酮应成为治疗华支睾吸虫病的首选药物。通过与其他学者的研究比较,吡喹酮总剂量210mg/kg的3日疗法不亚于同剂量的5日疗法,因而获得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4.
吡喹酮实验治疗家兔血吸虫病肝硬化的形态学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用肝脏血管造型和病理组织学方法观察吡喹酮对家兔日本血吸虫病肝硬化的影响。感染尾蚴后18周,用吡喹酮100mg/kg/日进行两天治疗,所有治愈家兔肝脏血管模型、病理形态及组织学的异常变化均在停药后20~36周得到很好恢复,提示吡喹酮是一个治愈血吸虫病肝硬化较为理想的药物。  相似文献   

5.
自八十年代始国内外应用新药吡喹酮治疗动物及人体肺吸虫病,证明疗效高,疗程短,无副作用。实验用总量90~300mg/kg,动物治愈率90%以上,治疗幼虫寄生型肺吸虫病的剂量显著大于治疗成虫寄生型,将总量分数次服用疗效明显高于顿服。临床试用总量90~120mg/kg,2~3天疗法治疗成虫寄生型,随访半年痰卵阴转率90%以上,对幼虫寄生型总量需用200~250mg/kg 以上,4天疗法,治后包块完全消失,症状改善或消失。  相似文献   

6.
吡喹酮治疗血吸虫病,国外主张采用单剂疗法。国内对慢性早期血吸虫病患者,则采用总量60mg/kg 2天4次疗法。此疗法不仅对于分散的普治极不方便,且用于轻流行区是否合理均值得考虑。我们在轻流行区用总量为40mg/kg 1次疗法,与60mg/kg2天4次疗法行对比观察,报告于下。  相似文献   

7.
口服吡喹酮疗程剂量180~240mg/kg治疗脑囊虫病67例临床观察。随访半年50例中基本治愈和显效者43例。表明口服吡喹酮对脑囊虫病的治疗效果确切,疗效显著。并对脑囊虫病的诊断、疗效判定、影响疗效的因素及治疗中应注意的事项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8.
在治疗囊虫病的过程中,为了观察吡喹酮对心肌的影响,我们对33例囊虫病患者在治疗前、治疗中(用药第三天)、治疗后均描记心电图作为观察。现将结果分析如下:1一般资料及心电图的采集我们把采用吡喹酮20mg/kg/日九日疗法进行治疗的33例囊虫病住院患者作为对  相似文献   

9.
左旋吡喹酮治疗华支睾吸虫病的实验与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左旋和右旋吡喹酮治疗大鼠华支睾吸虫感染,总剂量均为400mg/kg,二日疗法,于治疗后7天解剖结果,左旋吡喹酮组治愈率为100%;右旋喹喹酮组和对照组每鼠平均回收虫数分别为6.6±2.72与8.47±5.97条。左旋吡喹酮的疗效明显优于右旋吡喹酮(P<0.01)。右旋吡喹酮和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现场治疗华支睾吸虫病37例,左旋吡喹酮总剂量为75mg/kg(25mg/kg一日3次×1天)。治疗后3个月虫卵阴转率为71.88%(23/32),未阴转者9例,平均减卵率为98.6%。药物副作用轻而短暂,血、尿常规,肝功能试验和心电图检查治疗前后对比均比明显改变。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吡喹酮经灌胃及注射两种方式抗SD大鼠体内欧猬迭宫绦虫裂头蚴的效果。方法将50只SD大鼠每只感染5条欧猬迭宫绦虫裂头蚴,培养两周后随机分组进行药物治疗。灌胃治疗组:使用吡喹酮药物浓度分别为600 mg/kg、1200 mg/kg、1800 mg/kg及2400 mg/kg进行灌胃治疗7 d,灌肠对照组以单纯植物油灌肠;注射治疗组:配制30%吡喹酮注射液以注射剂量分别为0.2 ml和0.5 ml进行注射治疗3 d及6 d,注射对照组以无菌生理盐水注射。疗程结束后剖杀大鼠,计算减虫率,如大鼠体内剩余虫体则进行切片及HE染色。结果吡喹酮作用于大鼠体内裂头蚴,各用药组减虫率与对照组减虫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灌胃法以1800 mg/kg剂量组减虫率最高,注射法以0.5 ml 6 d组减虫率最高。虫体切片染色后观察,体壁有明显的断裂,甚至深入基质区。结论吡喹酮抗体内裂头蚴虫体有良好的效果,其抗虫机制可能与吡喹酮对裂头蚴组织结构的破坏而致虫体死亡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中西药结合治疗脑囊虫病的效果。方法 1.吡喹酮单剂,按20mg/kg.d×6d(每日每公斤体重20mg,分3次服用,共服6d)或10mg/kg.d×12d给药,间隔2~3个月后重复第一疗程。2.阿苯达唑单剂,按15mg/kg.d×15d给药,间隔2~3个月后重复第一疗程。3.干芜散单剂,每次1.56g,每d3次,连续服用1年。4.吡喹酮、阿苯达唑联合用药,第一疗程给予阿苯达唑20mg/kg.d×12d。后续吡喹酮30mg/kg.d×12d,间隔2~3个月后据第一疗程服药反应和囊尾蚴感染轻重给予吡喹酮30mg/kg.d×12d或50mg/kg.d×12d,2~3个月后再给予吡喹酮50mg/kg.d×12d。5.干芜散、吡喹酮、阿苯达唑联合用药,首先服用干芜散单剂6个月,后按4方法服用吡喹酮、阿苯达唑,另外间隔期间继续服用干芜散。结果 1~5种疗法的总有效率分别为69.2%,80.0%,69.6%,97.8%和94.8%,按X2检验,1.2.3种疗法的总有效率无差异(P>0.05),4.5种疗法的总有效率亦无差异(P>0.05),但4.5种疗法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1.2.3种(P<0.005),且第5疗法与第4疗法相比杀虫反应大大减轻。结论 中西药结合治疗脑囊虫病不仅能明显提高总有效率,而且可大大减轻杀虫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丙硫咪唑治疗脑囊虫病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脑囊虫病性癫痫患者的临床资料,随机分为A组与B组,A组给予吡喹酮,B组给予丙硫咪唑15~20 mg/kg,分2次口服,10 d为1个疗程,共3个疗程。结果:吡喹酮治疗组总有效率效果优于丙硫咪唑治疗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丙硫咪唑治疗组明显低于吡喹酮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吡喹酮和丙硫咪唑对脑囊虫病患者的治疗效果相当,同时丙硫咪唑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低。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肝吸虫病外科并发症运用手术 术后吡喹酮综合治疗的手术指征、术式的选择及疗效。方法:总结我院从2004年6月~2006年2月间共收治的肝吸虫病合并胆石症、梗阻性黄疸等外科并发症23例的综合治疗回顾。结果:肝吸虫病合并外科并发症,运用外科手术治疗 术后口服吡喹酮药物综合治疗,经近期随访,疗效满意。结论:肝吸虫病具外科并发症,如胆石症、胆管出口狭窄、梗阻性黄疸或病史有过黄疸者,应确定梗阻的原因,不能盲目驱虫,外科手术 术后吡喹酮驱虫是正确的治疗方案。对严重肝吸虫感染病例,可能需二次驱虫。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不同剂量的吡喹酮对脑囊虫病的疗效。方法 将确诊为脑囊虫病者分为2组,第1组吡喹酮剂量为每疗程总量180mg·Kg-1,分8~10天服完,3个疗程,疗程间隔1~2个月;第2组吡喹酮剂量减半,疗程相同。以脑CT观察脑囊虫病者颅内病灶情况作为疗效评价。结果 第1组治疗42例,治愈率为69.05%,有效率100%;第2组治疗10例,治愈率10%,有效率70%。两组疗效对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吡喹酮剂量为每疗程180mg·Kg-1治疗脑囊虫病效果好,明显优于吡喹酮剂量为每疗程90mg·Kg-1。  相似文献   

15.
为了降低硝硫氰胺和吡喹酮的毒副反应,提高其疗效,我们将两种药物减量,合并治疗小白鼠血吸虫病,并检测其对小白鼠的急性半数致死量。疗效实验作了两批,分别用小白鼠180只和144只。每批实验分9组,合并用药方式及药物剂量分组如下:第1组,第1日给硝硫氰胺5mg/kg,第2日给吡喹酮150mg/kg;第2组,第1日给吡喹150mg/kg,第2日给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肝吸虫病患者吡喹酮治疗前后外周血调节性T细胞百分比和血清IL-35的变化。方法 42例肝吸虫病患者,分为吡喹酮片(150mg/kg)治疗1个疗程组(共17例)和2个疗程组(共25例),比较1个疗程组和2个疗程组治疗前后以流式细胞技术测定外周血CD4+CD25+调节性T细胞百分比和ELISA法测定血清IL-35含量的变化,并设健康对照者14例。结果 1个疗程组外周血CD4+CD25+调节性T细胞百分比治疗前后分别为(12.3±4.1)%和(9.2±2.9)%;2个疗程组治疗前后分别为(11.9±3.7)%和(4.4±2.5)%;健康对照组为(4.2±1.1)%。1个疗程组血清IL-35治疗前后分别为(82.2±15.3)pg/m L和(62.3±11.9)pg/m L,2个疗程组治疗前后分别为(88.3±18.5)pg/m L和(39.7±10.4)pg/m L,健康对照组为(38.4±10.6)pg/m L。治疗前,外周血调节性T细胞百分比和IL-35含量1个疗程组和2个疗程组均较健康对照组升高,有显著性差异(P0.05)。6个月后外周血调节性T细胞百分比和IL-35含量1个疗程组与2个疗程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2个疗程组和健康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结论肝吸虫病患者吡喹酮治疗前外周血调节性T细胞百分比和血清IL-35升高,治疗后均下降,2个疗程组下降更显著,可作为肝吸虫病疗效的判定指标。  相似文献   

17.
吡喹酮及阿苯达唑单用或联用抗囊尾蚴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为筛选吡喹酮及阿苯达唑两种药物治疗脑囊虫病的最佳方案。方法  1)吡喹酮单剂 ,按 2 0mg/kg·d× 6d(每日每公斤体重 2 0mg ,分 3次服用 ,共服 6天 )或 10mg/kg·d× 12d给药 ,间隔 2~ 3个月后重复第一疗程。 2 )阿苯达唑单剂 ,按 15mg/kg·d× 15d给药 ,间隔 2~ 3个月后重复第一疗程。3)阿苯达唑与吡喹酮联合用药 ,第一疗程给予阿苯达唑 2 0mg/kg·d× 12d ,后续吡喹酮30mg/kg·d×12d ,间隔 2~ 3个月后重复第一疗程。 4)吡喹酮及阿苯达唑联合递增用药 ,第一疗程给予阿苯达唑2 0mg/kg·d×12d ,后续吡喹酮 30mg/kg·d× 12d ,间隔 2~ 3个月后 ,据第一疗程服药反应和囊尾蚴感染轻重给予吡喹酮 30mg/kg·d× 12d或 5 0mg/kg·d× 12d ,2~ 3个月后再给予吡喹酮 5 0mg/kg·d×12d。结果  1~ 4种疗法的总有效率分别为 6 8.1% ,5 5 .0 % ,96 .1%和 98.1% ,按 χ2 检验 ,1、2种疗法的总有效率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 ,3、4种疗法的总有效率差异也无显著性 (P >0 .0 5 ) ,但 4种疗法间的总有效率差异有非常显著性 (P <0 .0 1) ,其中 3、4种疗法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 1、2种 (P <0 .0 0 5 )。结论  4种治疗方案均有抗囊尾蚴作用 ,但联合用药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单剂疗法  相似文献   

18.
左旋吡喹酮250mg/kg和417mg/kg灌胃一次治疗人工感染血吸虫小鼠、减虫率分别为50.0%和71.9%.右旋吡喹酮用上述两种同样剂量灌胃一次治疗感染小鼠,减虫率分别为-5.9%和4.3%,几无抗虫作用.吡喹酮衍生物S-01、S-02和S-04分别用235.5mg/kg,qd×3d;233.0mg/kg,qd×3d和213.8mg/kg,qd×3d(均为0.64mmol/kg/d×3d)治疗感染小鼠,减虫率分别为10%、6%和12%,该三种衍生物抗虫作用均较吡喹酮差.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吡喹酮大剂量、分疗程间歇治疗脑囊虫的效果。方法 :对确诊后的脑囊虫病人按 6 0 m g/(kg· d) ,每 8小时口服一次 ,连续服 15天 ,每人每疗程总剂量 90 0 mg/ kg。3个月后重复 1疗程。每疗程结束后 3个月随访 ,复查症状、体征及颅脑 CT或 MRI,进行疗效评定。结果 :10 5例中治愈 37例 (占 35 .2 % ) ,显效 6 8例 (占6 4 .8% ) ,有效率 10 0 %。副反应有头痛、发热、颅压增高及癫痫等 ,结予对症处理均得到控制 ,无中断治疗者。结论 :吡喹酮大剂量、分疗程间歇治疗脑囊虫病疗效好 ,毒副作用易控制 ,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0.
大剂量吡喹酮治疗脑囊虫病105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吡喹酮大剂量、分疗程间歇治疗脑囊虫的效果。方法 :对确诊后的脑囊虫病人按 6 0 m g/(kg· d) ,每 8小时口服一次 ,连续服 15天 ,每人每疗程总剂量 90 0 mg/ kg。3个月后重复 1疗程。每疗程结束后 3个月随访 ,复查症状、体征及颅脑 CT或 MRI,进行疗效评定。结果 :10 5例中治愈 37例 (占 35 .2 % ) ,显效 6 8例 (占6 4 .8% ) ,有效率 10 0 %。副反应有头痛、发热、颅压增高及癫痫等 ,结予对症处理均得到控制 ,无中断治疗者。结论 :吡喹酮大剂量、分疗程间歇治疗脑囊虫病疗效好 ,毒副作用易控制 ,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