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研究双亲或其中一人患精神发育不全的家庭中,子女有多少发生智力迟钝和智能缺陷的。共92例,按其精神发育不全的可能原因分为四组:第一组(28例),既往史中都有严重的外源性损害因素,发生于胚胎期、分娩时或婴儿早期(如严重的妊娠毒血症、产伤、窒息和脑膜炎、脑炎等)。在其近亲中没有患精神发育不全或其他精神病者。因此,这组的可能病因,主要是外源性损害。第二组(18例),既往史中无外源性损害因素。家庭谱系调查发现父母和其同胞都有精神发育不全的病人,还有些是患其他精神病的(如精神分裂症、癫痫、慢性酒精中毒等)。看来这组病人的病因中有不良的遗传  相似文献   

2.
本文总结了50例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的血清肌酸磷酸激酶(CPK),乳酸脱氢酶(LDH),24小时尿肌酸定量检查。认为上述生化检查对协助确定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有一定价值,尤其对Duchenne型更有价值。CPK升高对发现基因携带者是有力的依据。还对24人、97块肌肉进行了肌电图检查,认为无论何型肌营养不良均可查得数量不等的自发电位,自发电位的出现与否不能作为鉴别肌原性或神经原性肌萎缩的依据,对于病肌的自发电位产生的机理尚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3.
家庭护理干预对稳定精神分裂症患者病情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家庭护理干预对稳定精神分裂症患者病情的影响.方法 对临床痊愈出院的精神分裂症263例随机分为研究组(132)例和对照组(131)例,出院后2组均给予抗精神病药物维持治疗和护理,研究组在此基础上实施家庭护理干预,观察一年.采用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服药依从量表于入组时、3个月、6个月、1年后进行评定.结果 1年后,研究组BPRS总分、服药依从性明显好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研究组的复发率(21.9%)低于对照组(33.5%),差异有显著性(χ2=3.95,P<0.05).结论 家庭护理干预对稳定精神分裂症患者病情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精神病高危综合征人群社会功能与心理和社会影响因素的相关性。方法运用美国精神病前驱期综合征标准(COPS),对我院收治的精神病患者一级亲属300例做为精神病高危人群进行筛选,共筛选出符合COPS标准19例为研究组,筛选出与研究组患者年龄、性别、学历等相匹配的高危人群正常人士38例为对照组,运用功能大体评定量表(GAF)评估两组社会功能,并对两组家庭亲密度与适应性量表中文版(FACESⅡ-CV)、领悟社会支持量表(PSSS)和卢森堡自尊量表(SES)评分差异进行观察比较,统计分析精神病高危综合征人群心理与社会影响因素的关系。结果研究组FACESⅡ-CV亲密度和适应性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实际家庭亲密度与实际适应性和阳性症状呈正相关;PSSS中家庭支持、其他支持和支持总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朋友支持、家庭支持和支持总分与GAF呈正相关;SES总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自尊水平与阳性症状呈负相关。结论精神病高危综合征人群的家庭亲密度、社会支持水平和自尊水平相对偏低,其中,自尊水平与精神症状,社会支持与社会功能存在关联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未治疗精神病期(duration of unmediacted psychsis,DUP)和家庭功能等因素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1年内复发的影响.方法 调查经临床治愈的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的DUP及其家庭功能,同时随访患者在接受治疗1年间的复发时间及治疗前后的精神症状.使用家庭关怀度指数量表(APGAR)评定患者的家庭功能情况,应用简明精神病评定表(BPRS)和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定精神症状.根据患者1年内的复发情况,分为复发组和未复发组进行比较.结果 (1)共入组95例患者,其中87例完成1年随访,有34例在1年中复发.复发组的DUP明显长于未复发组(4.59±3.79)月 vs (3.12±1.78)月,t=2.121,P=0.04;(2)复发组患者随访1年末PANSS阴性量表分与DUP有相关性(r=0.483,P=0.004);(3)复发组与未复发组患者比较,APGAR总分、适应度、亲密度分均有显著差异(APGAR总分:(5.91±1.62) vs (7.13±1.47),t=-3.631,P=0.000;适应度:(1.53± 0.51) vs (1.71±0.34),t=-2.752,P=0.008;亲密度:(1.09±0.29) vs (1.25±0.43),t=-2.028,P=0.046.结论 长DUP和低家庭功能水平,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1年内的复发可能有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6.
目的调查分析女性流浪精神病患者受性侵犯情况。方法采用受性侵犯情况调查表,以访谈记录和查阅病历资料的方式对广州市民政局精神病院在2011年5月-2012年10月收治的251例女性流浪精神病患者(研究组)受性侵犯情况进行调查,并与同期普通住院患者194例(对照组)作对比。结果①研究组与对照组受性侵犯者分别为88例(35.1%)和11例(占5.7%),两组比较差异有意义(χ2=54.52,P0.01)。②研究组中受侵犯地点为偏僻地69.1%、侵犯人家中12.5%、被侵犯人家中5.7%、其它地方12.7%。侵犯人为陌生人者79.5%、熟悉者20.5%。侵犯方式为诱奸63.6%、强奸36.4%。③88例被性侵犯女性流浪精神病患者中,怀孕21例;乙肝病毒携带者23例、肺结核感染者2例、HIV检查阳性6例、梅毒检查结果阳性11例。结论女性流浪精神病患者受性侵犯情况较严重,性侵犯主要发生于偏僻地,侵犯人主要为陌生人,侵犯方式以诱奸为主。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估因服用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引起闭经的中成药治疗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对75例经抗精神病药(奋乃静、舒必利、利培酮)治疗出现闭经的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中成药治疗组,用益母草膏、大黄虫丸、乌鸡白凤丸辩证施治(共45例)及对照组(共30例)用己烯雌酚加黄体酮系统治疗,一般疗程不超过90天,按自定的疗效标准由医生及患者共同评定疗效(痊愈、显著好转、无效).结果 1、中成药组总的疗效:痊愈27例(60%)、显著好转15例(33.33%)、无效3例(6.67%),显效率93.33%.对照组:痊愈12例(40 0A),显著好转8例(26.67%)、无效10例(33.33%),显效率66.67%.二组显效率比较差异显著(t=2.73,P<0.05).2、不良反应:中成药组不良反应轻微,以轻度消化道症状为主,有1例鼻出血,总的不良反应发生率15.55%.对照组不良反应亦以轻度消化系统症状为主,仅1例有经量过多,总的发生率为16.16%.二组相比较无明显差异(t=0.126,P>0.05).结论 用中成药治疗抗精神病物所致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经闭疗效优于西药且较安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无抽搐电休克治疗(modified electroconvulsive therapy,MECT)中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及药物的可能影响。方法对625例MECT治疗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在MECT中是否出现室性心律失常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MECT治疗同时是否应用抗精神病药物分为用药组和未用药组,比较各组间的差异。结果用药组的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为14.96%(79/528),未用药组为6.19%(6/9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5.37,P=0.02,OR=2.42)。经典和非经典抗精神病药物组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分别为22.69%(27/119)和11.65%(41/352),而联合用药组为19.30%(11/57),经典抗精神病药物组和联合用药组的发生率均高于未用药组(2=11.25,P0.05;2=6.29,P0.05),经典抗精神病药物组高于非经典抗精神病药物组(2=8.78,P=0.003,OR=1.74)。舒必利组频发室早发生率22%(11/50),联合用药组为10.53%(6/57),两组频发室早发生率均明显高于未用药组的3.09%(3/9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2=13.69,P0.05;2=4.03,P0.05)。结论应用抗精神病药物的精神分裂症患者MECT时出现室性心律失常的风险高于未使用者,且不同种类药物的风险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9.
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半个世纪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医疗卫生事业取得举世瞩目的成绩,作为医学的一个分支的生物精神病学亦逐步发展壮大、追赶国际步伐。本世纪50年代,氯丙嗪的发现和应用,不仅开创了对精神病治疗的新纪元,而且进一步帮助人们去探索精神病的生化机制。50~60年代,我国先后开展了氯丙嗪血浓测定和纸上色谱分析方法,对精神分裂症、情感性精神障碍和精神发育迟滞患者开展血、尿、脑脊液生化研究,包括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血清素、5羟吲哚乙酸和苯丙酮酸测定,积极探索精神药物血浓与疗效关系。…  相似文献   

10.
精神药物可以引起体位性低血压和神经症状等副作用,都能导致意外,本文观察一所英国皇家精神病院里的意外情况.这所精神病院拥有病床625张,对1971~72两年内发生的意外作了分析,其中包括外伤等意外351例.以同病房其他病人277例作对照,两组性别相同,年龄和诊断相仿.351例意外中,女性271例(77%),男性80例(23%),器质性精神病169例(48%),功能性精神病142例(40%),其他40例为神经官能症和变态人格等.年龄为10~90岁,平均65.7岁.意外中跌倒236例(67.2%),家俱碰伤12例(3.4%),烫伤6例,冲动性行为54例(15.4%),自伤24例(6.8%),原因不明者19例.有38例引起骨  相似文献   

11.
抑郁症与焦虑障碍共病临床特征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调查抑郁症和焦虑症障碍的共病率,以及对临床严重程度的影响.方法 采用前瞻性、多中心、队列研究.入组对象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抑郁症的诊断标准, 采用17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和焦虑量表(HAMA),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SDS)和临床大体量表(CGI)评估.观察流行病学资料,焦虑和抑郁症状群、自杀状况.用情感性障碍和精神分裂症检查提纲中有关焦虑障碍的诊断清单评定患者合并的焦虑障碍.结果 共入组508例患者,首次抑郁发作为269例(53.0%),294例(57.9%)有过自杀观念,55例(10.8%)曾有自杀行为.45例(8.9%)伴精神病性症状.HAMD量表总分平均为(32.6±7.7)分;HAMA量表平均为(21.0±7.3)分,其中78.5%患者大于14分.抑郁症患者焦虑障碍的共病发生率为68.9%(350例),16.7%共病多种焦虑障碍.焦虑障碍种类分布以广泛性焦虑障碍为主,为56.1%.焦虑对抑郁症的临床严重程度有显著统计学意义,但自杀观念和自杀行为在共病与非共病之间未见统计学意义.36.0%患者同时伴有躯体疾病.结论 抑郁症与焦虑共病在临床上是常见的现象,合并的焦虑障碍以广泛性焦虑障碍为主,1/3的患者合并躯体疾病,应引起临床医生重视.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中国汉族人群中凝血酶激活的纤溶抑制物(TAH)基因编码区C291T的多态性与脑梗死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技术检测173例脑梗死患者(脑梗死组)和158例健康人(对照组)的TAFI基因编码区C291T多态性的基因型.结果 脑梗死组TAFI基因C291T多态性的CC基因型为53.2%(92/173),T等位基因携带者为46.8%(81/173);而对照组CC基因型为68.4%(108/158),T等位基因携带者为31.6%(50/158),两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952,P=0.005).脑梗死组C、T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70.8%(245/346),29.2%(101/346);对照组C、T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81.9%(259/316),18.1%(57/316),两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306,P=0.001).结论 TAFI基因编码区C291T的多态性与脑梗死呈显著性相关.  相似文献   

13.
2006年度我国司法精神病鉴定状况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我国司法精神病鉴定的现状。方法向全国的司法精神病鉴定机构发出《2006年度司法精神病鉴定机构及业务调查表》,收集各机构年度鉴定业务信息,将资料汇总后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发出调查表225份,收回105份。现行鉴定人员中专职鉴定人员占26.66%。在鉴定委托机构中,公安局占64.81%,法院占11.23%。鉴定案件中,刑事案件占64.57%,伤残鉴定案件占第二位(14.30%)。刑事案型分布,依次为杀人(22.07%)、伤害(18.31%)、被奸(12.75%)、盗窃(9.79%)。刑事案件中,鉴定诊断有精神疾病的依次为:精神分裂症(33.93%),精神发育迟滞(18.04%),情感性障碍(7.44%)。民事案件中,鉴定诊断为脑器质性精神障碍的比例最高,占29.55%。结论本研究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前我国司法精神病鉴定的特点,为今后提高司法精神病鉴定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一系列的研究发现,精神分裂症的病程与患者家庭中及亲属间所表现出来的情绪气氛的程度(expressed emotion,简称EE)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英美学者研究发现有两种因素能够减少高EE家庭中分裂症病人的复发,即抗精神病药物的维持治疗和减少病人与高EE亲属的面对面接触,为核实这点,本文作者进行了一项为期2年的随访对照研究。方法:本研究病人需经现症检查量表(PSE)检查,并通过Catego程序进行标准化诊断,入组标准:年龄为16~65岁,入组  相似文献   

15.
周映平  周东胜 《四川精神卫生》2015,28(2):156-157,188
目的了解门诊精神病患者抗精神病药物的使用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调查广东省第三荣军医院2014年9月、11月门诊482张抗精神病药处方用药情况。结果 482张处方共涉及30种治疗方案,其中使用一种抗精神病药物的治疗方案有9种,279张(57.88%),使用2种抗精神病药物的治疗方案有18种,197张(40.87%),使用3种抗精神病药物的治疗方案有3种,6张(1.24%)。抗精神病药物治疗方案居前5位的依次是利培酮(31.90%)、舒必利(13.98%)、利培酮+氯氮平(13.20%)、奥氮平(12.54%)、氯氮平(11.93%),使用率居前5位的分别是利培酮(35.89%)、奥氮平(21.37%)、氯氮平(18.67%)、舒必利(15.35%)、帕罗西汀(8.71%)。结论我院门诊抗精神病药物单一用药方案占主导;非典型抗精神病用药已成为临床首选。  相似文献   

16.
心因性反应症又称反应性精神病,是常见的一种精神病。为深入探讨心因性反应症的规律,以便有效地防治此病,我们于1977年3~5月对1964~65年首次住我院诊断为“心因性反应症”者100例,进行了随访调查。随访方式有三种,即家庭随访(包括对病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上海市民政系统精神病医院住院慢性精神疾病患者共病躯体疾病状况。方法:采用自制《病例收集表》调查上海市民政系统精神病医院住院的所有精神疾病患者合并躯体疾病情况及影响因素。结果:1 707例患者中900例(52.7%)共病躯体疾病;前6位依次为高血压病(349例,20.5%)、糖尿病(204例,12.0%)、贫血(145例,8.5%)、心律失常(141例,8.3%)、白细胞减少症(131例,7.7%)及冠心病(120例,7.0%);共病躯体疾病1种600例(35.2%),2种228例(17.0%),≥3种72例(4.2%);共病率随患者年龄及住院时间增加显著增高(P0.01或P0.05)。服用抗精神病药患者糖尿病和心律失常的共病率明显高于未服药患者(P0.05或P0.01);服用第二代抗精神病药患者心律失常和冠心病共病率明显高于服用第一代药患者,白细胞减少发生率明显低于服用一代药患者(P均0.05);联合用药患者心律失常及冠心病发生率明显高于单一用药者(P0.01或P0.05);躯体疾病共病为因变量的回归分析显示患者年龄及服用抗精神病药数量进入模型(P均0.01)。结论:民政系统长期住院的慢性精神疾病患者躯体疾病共病率高,以高血压病、糖尿病、贫血、心律失常和白细胞减少症常见;年龄及服用抗精神病药数量是其影响因素;对共病躯体疾病的患者更应单一用药。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北京市朝阳区精神病托管中心抗精神病药物使用情况,为托管机构患者的药物管理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7年6月在北京市朝阳区精神病托管服务中心住院、符合《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ICD-10)精神疾病诊断标准并接受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的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自编调查问卷收集患者的社会人口学资料、临床诊断及用药情况。结果共197例患者纳入研究,其中使用单一抗精神病药物的患者共180例(91. 4%),联合使用两种及以上抗精神病药物的患者17例(8. 6%)。使用频率最高的抗精神病药物前五位依次是氯丙嗪[54例次(25. 0%)]、氯氮平[37例次(17. 1%)]、氟哌啶醇[26例次(12. 0%)]、利培酮[23例次(10. 6%)]和舒必利[22例次(10. 2%)]。接受第一代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的患者病程(Z=-3. 260,P0. 05)和住院时间更长(Z=-3. 531,P0. 01)。Logistc回归分析显示:住院时间是使用第一代抗精神病药物的相关因素(β=0. 099,OR=1. 104,95%CI=1. 033~1. 179,P0. 05)。结论北京市朝阳区精神病托管中心住院患者以使用单一抗精神病药为主,使用第一代抗精神病药物更多,住院时间长的患者倾向于使用第一代抗精神病药物。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有精神病性症状的躁狂发作的临床特征。方法使用自编的一般情况问卷及有精神病性症状的躁狂发作的精神症状调查问卷,共收集135例"有精神病性症状的躁狂发作"患者,并根据患者的精神病性症状是否与心境相协调进一步分成两组(非典型组59例和典型组76例),比较两组间临床资料的异同。结果在有精神病性症状的躁狂发作中,伴有与心境不协调的精神病性症状的非典型躁狂发作占43.7%、伴有与心境协调的精神病性症状的典型躁狂发作占56.3%,非典型躁狂发作在起病形式、病程特点、病前社会功能、病前性格、首发症状及近期疗效与典型躁狂发作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典型组在起病形式上以急性起病者居多,病程多表现为间歇性病程,病前社会功能良好,性格以外向者居多,多以情感症状为首发症状及近期疗效相对较好。结论伴有与心境协调的精神病性症状的典型躁狂发作和伴有与心境不协调的精神病性症状的非典型躁狂发作在临床上均极为常见,非典型躁狂发作为躁狂发作的一个特殊的亚型,我们应对其加强认识。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抗精神病药物联合治疗(APP)的情况,为精神分裂症的临床用药提供参考。方法连续入组2014年1月1日-12月31日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住院的精神分裂症患者,收集患者的社会人口学资料,使用临床总体印象量表-病情严重程度量表(CGI-SI)评估患者疾病严重程度,在患者出院日记录抗精神病药物的使用情况,比较接受单一抗精神病药物治疗患者(单药组)与接受APP患者(APP组)的临床特点,描述APP中具体抗精神病药物的使用情况。结果共入组801例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其中364例(45.4%)使用APP。与单药组相比,APP组发病年龄更小、本次住院时间和总病程更长、住院次数更多,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APP组中78.0%的患者为同时使用两种第二代抗精神病药物(SGA),常见的联用方式为利培酮(47.3%)、氯氮平(44.5%)和奥氮平(40.1%)联合另一种抗精神病药物。结论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中,接受APP方案的患者发病较早且病程迁延;两种SGA联用是APP中最常见的疗法,APP方案中使用频率最高的药物依次为利培酮、氯氮平和奥氮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