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比较全胃切除术和近端胃切除术治疗胃上部癌的治疗效果。方法 120例胃上部癌患者随机分成部分切除组和全切组,每组60例。对部分切除组实施近端胃切除术,对全切组实施全胃切除术,手术后分析比较两组的身体营养状况、生存情况以及术后并发症问题。结果部分切除组患者术后血红蛋白和血清蛋白水平(125.5±30.1)g/L、(39.5±10.1)g/L,明显高于全切组(112.5±20.3)g/L、(35.5±6.3)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全切组患者术后并发食管炎并发症率比部分切除组低(P〈0.05),两组患者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治疗胃上部癌时,全胃切除术和近端胃切除术的治疗效果不分上下,近端胃切除术术后并发反流性食管炎率比全胃切除术高,但是患者营养状况比全胃切除术好。可根据患者自身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全胃切除术与近端胃切除术治疗胃上部癌的临床效果对比。方法选择60例2012年2月至2015年2月胃上部癌患者据术式分组。全胃切除组开展全胃切除术治疗,胃近端切除组行近端胃切除术治疗。比较两组术后1年和3年生存率;体质量下降幅度;手术前后患者血红蛋白、血清白蛋白;反流性食管炎发生率情况。结果胃近端切除组术后1年和3年生存率和全胃切除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 0.05;胃近端切除组体质量下降幅度和全胃切除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 0.05;手术前两组血红蛋白、血清白蛋白相近,P> 0.05;手术后胃近端切除组血红蛋白、血清白蛋白优于全胃切除组,P <0.05。胃近端切除组反流性食管炎发生率高于全胃切除组,P <0.05。结论全胃切除术与近端胃切除术治疗胃上部癌的临床效果相似,均可获得良好的近远期效果,可根据患者情况选择,其中近端胃切除术可更好改善术后营养状况,但容易出现反流性食管炎。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全胃切除术与近端胃切除术治疗胃上部癌的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1年2月∽2013年2月收治的68例胃上部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手术方式将其分为全胃切除术组与近端胃切除术组,各34例,比较两组的手术情况、术后并发症情况及远期生存率等。结果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排气时间及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全胃切除术组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0.59%,术后1年存活率为91.18%,近端胃切除术组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9.41%,术后1年存活率为94.12%,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胃切除术与近端胃切除术治疗胃上部癌的效果均良好,无明显差异,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讨论胃上部癌行全胃切除与近端胃切除的临床疗效对比与意义。方法选取本院外科胃上部癌患者100例,其中50例采用全胃切除术治疗,50例采用近端胃切除术治疗,分别对两组患者治疗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手术后生存率以及术后恢复情况进行评估。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显示行全胃切除术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近端胃切除术患者(P〈0.05);治疗后癌灶大小与患者生存率比较显示癌灶〉3 cm与〈3 cm治疗后1年生存率无较大差异(P〉0.05);治疗后3~5年全胃切除术生存率显著较高(P〈0.05)。恢复情况比较显示治疗后近端胃切除术患者各项恢复指标优于全胃切除术组患者(P〈0.05)。结论胃上部癌要根据肿瘤的大小,分期,采取合理的手术方式,全胃切除术可降低术后相关并发症,改善生活质量,提高生存率,临床疗效更为确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胃上部癌行全胃切除与近端胃切除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3年5月至2014年11月我院收治的胃上部癌患者94例作为此次研究对象,将患者依据手术方式分为甲组与乙组,两组各有47例患者,甲组实施近端胃切除术,乙组实施全胃切除术,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甲组营养状况要显著好于乙组(P<0.05);乙组5年内生存率要明显高于甲组(P<0.05);甲组并发症发生率是36.17%,乙组并发症发生率是19.1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胃上部癌行全胃切除术和近端胃切除术有各自特点,术后并发症均较多,但是全胃切除术远期疗效要优于近端胃切除术,而近端胃切除术后患者营养状况较好,因此临床在治疗时必须按照患者实情选择最适宜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比分析全胃切除术与近端胃切除术治疗胃上部癌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4月至2015年6月我院收治的胃上部癌患者75例为观察目标,按照不同手术方法分为参照组(n=37,给予全胃切除术)和观察组(n=38,给予近端胃切除术),比较2组治疗效果。结果 2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不明显(P>0.05);2组术前血清白蛋白水平和血红蛋白水平比较无差异(P>0.05),但观察组术后两个指标均优于参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全胃切除术与近端胃切除术治疗胃上部癌均有各自的优势,但近端胃切除术后患者营养状况良好,临床应根据患者病情所需选择科学合理的手术方案。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比较近端胃切除术与全胃切除术治疗胃近端癌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09年1月~2013年1月期间本院收治的近端胃癌患者15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患者75例,采用全胃切除术治疗;观察组患者79例,采用近端胃切除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的并发症发生率和术后1年的生存率。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和下床活动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且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为38.66%,术后1年的生存率为64%;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为22.78%,术后1年的生存率为77.2%。两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后1年生存率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近端胃切除术在对近端胃癌的治疗中安全有效,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患者的生命。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近端胃切除术与全胃切除术治疗进展期近端胃癌的临床效果,为进展期近端胃癌手术治疗提供参考,以进一步提升患者的生存率和生存质量。方法 80例进展期近端胃癌患者,根据手术方案的不同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采取近端胃切除术治疗,研究组采取全胃切除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术后1、3、5年生存率。结果 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7.5%低于对照组的57.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1、3、5年生存率分别为92.5%、65.0%、42.5%,均高于对照组的75.0%、40.0%、2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380.0±15.0)min长于对照组的(320.5±14.5)min,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比近端胃切除术,全胃切除术虽然用时相对较长,但是术后进展期近端胃癌反流性食管炎、吻合口狭窄等并发症更少、生存率更高,是优选术式。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胃上部癌不同手术方式对患者术后恢复的影响.方法 选取胃上部癌患者87例,其中近端胃切除术23例,全胃切除术37例,腹腔镜下全胃切除术27例的病例资料作回顾性分析.结果 3组手术时间、术后至出院时间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出现反流症状影响生活及进食者近切组与其他两组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3组术后1个月较术前体重下降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重大并发症:近切组2例,全切组2例,腔镜组1例.所有患者均恢复出院,未出现死亡病例.结论 全胃切除术术后恢复好于近端胃切除术,腹腔镜辅助下根治性全胃切除术具有创伤性小,恢复快的优点.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胃切除手术方式及胃肠重建方式对术后并发胆囊结石的影响。方法:对316例胃切除术患者于术后随访2年,观察其术后并发胆囊结石的发病情况,并按照其胃切除术式及胃肠重建方式的不同进行分组分析。结果:①62例(19.62%)并发胆囊结石,发病率高于自然人群(10.00%,P〈0.05);②远端胃切除术后并发胆囊结石发病率(17.56%)明显低于近端胃切除术(35.14%)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各亚组之间比较,近端胃切除及食管残胃吻合术组术后并发胆囊结石发病率(36.00%)最高,而远端胃切除及行BillrothⅠ式吻合术组发病率(5.13%)最低;远端胃切除及行BillrothⅠ式吻合术组与各亚组之间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均〈0.01);其余各亚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胃切除术后胆囊结石发病率增高,切除术式、及胃肠重建方式在胆囊结石发生机制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陈红星  施祖群  董明都 《安徽医药》2012,16(10):1475-1476
目的 探讨胃癌胃上部癌更为合理的手术方式.方法 对该院108例胃上部癌患者施行外科手术治疗后的1、3、5年生存率及术后并发症和死亡率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第一年患者的生存率大致相同,3、5年患者的生存率及术后并发症及死亡率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结论 进展期胃上部癌采用全胃切除术比近端胃大部切除术更为合适.  相似文献   

12.
李凤军  段献荣  冯巧荣  何明 《河北医药》2010,32(11):1406-1407
目的探讨全胃切除及系统淋巴结清扫治疗贲门胃底癌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93例贲门胃底癌患者施行全胃切除及D2以上的淋巴结清扫,分析贲门癌浸润胃壁深度与淋巴结转移数量、生活质量与术后累积生存率的关系。结果本组贲门癌患者术后3、5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45.6%、33.7%,pT3、pT4的贲门癌患者pN3转移率分别为5.3%、15.2%,并且随着淋巴结转移数目的增加,3年、5年累积生存率明显下降(P〈0.05)。不同的消化道重建方式对患者术后生存质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本组贲门胃底癌患者lahey法吻合、RouX-en-Y式吻合术后返流性食管炎发生率分别为79.3%、31.8%。结论对贲门胃底癌患者只要条件许可应施行根治性全胃切除(D2+术式),必要时联合脾、胆囊切除,以提高生存质量和延长生存期。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腹腔镜下近端胃切除术治疗近端早期胃癌的可行性与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6月~2010年12月在我院分别接受腹腔镜下近端胃切除术(LAPG)及腹腔镜下胃大部切除术(LAG)的72例近端早期胃癌患者,其中行LADG者38例,行LAG者34例.了解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随访结果,比较两种术式术后早期及晚期并发症,运用Visick评分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胃食管反流症状,同时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营养状况.结果 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体重指数(BMI)、其他并存疾病率、手术时间及术后住院天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LAPG组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LAG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中肛门排气时间、开始进食时间及早期并发症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胃食管反流症状比较,LAPG组Visick评分明显高于LAG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体重、RBC、Hb及ALB等营养学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腹腔镜下近端胃切除术能够安全的应用于近端早期胃癌的治疗,但应同时警惕术后胃食管反流症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探讨全胃切除术与近端胃切除术治疗弥漫型近端进展期胃癌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88例弥漫型近端进展期胃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采取近端胃部分切除术治疗,观察者则给予全胃切除术进行治疗。结果术后3年、5年的生存率对比,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患者在住院时间、排气时间等指标上对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采取全胃切除术治疗弥漫型近端进展期胃癌的效果更加显著,具有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胃癌全胃切除术与部分切除术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1年01月~2013年12月在我院就诊的40例胃癌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为20例,实验组为实行胃部分切除术患者,对照组为实行全胃切除术患者,观察两组手术后的恢复时间、并发症情况以及手术后的生活质量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实验组(胃部分切除术)的恢复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全胃切除术)的恢复情况,实验组的术后并发症率20.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术后并发症率45.0%(P〈0.05)。且实验组术后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54.2±10.5分高于对照组术后患者生活质量评分46.4±12.3分(P〈0.05)。结论:实行胃部分切除术能够更好的提高患者的术后生活质量,使患者能更好的耐受后续治疗,恢复情况更加乐观,患者更加满意。  相似文献   

16.
目的:考察全胃切除术治疗胃上部癌的远期疗效。方法:将笔者所在医院于2005年1月~2009年3月收治的67例胃上部癌患者分为TG组(38例)与SG组(29例),分别行TG与SG治疗,考察两组患者1~5年内的生存率情况。结果:治疗后1年内,组间生存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第3、5年,TG组患者的生存率显著高于SG组,组间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G术治疗胃上部癌的远期疗效更为确切,建议临床将其作为本疾病治疗时的首先考虑术式。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比较胃癌全胃切除食管空肠袢式吻合术(Schlatter术)和改良“P”型空肠间置代胃术(modified “P”jejunal Interposition pouch,mPJIP)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22例胃癌行全胃切除术患者,根据不同消化道重建方式分为两组.A组60例采取Schlatter术;B组62例行mPJIP.对两组患者术中消化道重建时间、近期并发症、术后6h病死率、术后6个月并发症以及营养指标分别进行对比观察.结果 A组和B组手术时间分别为(45±5)min和(46±8)mi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近期并发症分别为6例(10%)和7例(11.2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6个月并发症病死率3.33% (2/60),B组1.61% (1/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并发症并发症比较,A组患者发生率均高于B组(P值均<0.05);营养指标比较,B组在体质量改变,Hb、ALB、总蛋白改变均优于A组(P值均<0.05).结论 mPJIP术与Schlatter术比较,虽然时间及近期并发症无明显优势,但可降低全胃切除术后远期并发症的发生率及病死率,并可改善患者术后全身营养状况,是全胃切除术较为理想的消化道重建方式,可在临床进行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胃癌全胃切除结肠代胃的临床应用效果进行分析。方法选取本院于2008年8月~2010年11月收治胃癌患者66例,随机分为两组,所有患者均接受全胃切除术治疗,在消化道重建时对照组32例采取食管空肠吻合术,观察组34例采取结肠代胃术,经3年随访,对比两组患者营养不良率、返流性食管炎发生率、食物储存量、复发率及3年生存率。结果观察组营养不良发生率、返流性食管炎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胃部食物储存量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胃癌复发率、3年生存率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胃癌全胃切除术患者以结肠代胃术展开消化道重建,可提高患者胃部食物储存量,降低返流性食管炎及营养不良发生率,有效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全胃切除术后合理的消化道重建方式。方法自2006年1月—2008年7月,对44例全胃切除术分别采用Schlatter式及食管空肠Roux-en-Y式2种不同的消化道重建方式,对术中消化道重建时间,术后6个月患者自述症状,术后6个月患者并发症,术后6个月和24个月患者饮食情况、消化道症状和营养指标进行对比观察。结果 2种术式术中消化道重建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Schlatter式术组患者返流性食管炎和营养不良的发生率明显高于食管空肠Roux-en-Y术组(P〈0.05)。术后6个月患者自述术后症状,Schlatter式术组患者评分明显较Roux-en-Y组患者高(P〈0.05)。术后6个月,2组患者体重增加、血红蛋白、血清总蛋白和血清白蛋白指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在术后24个月,空肠Roux-en-Y术组患者的上述指标有明显提高(P〈0.05)。结论全胃切除术后采用食管空肠Roux-en-Y术,操作简单易行,能有效地防止反流性食管炎的发生,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可推荐为胃癌全胃切除后消化道重建的首选术式。  相似文献   

20.
包信勇 《北方药学》2013,(11):172-173
目的:探讨总结胃近端进展期胃癌患者施行经腹根治性全胃切除术的临床疗效和体会。方法:选取我院在2008年1月~2010年12月收治的胃近端进展期胃癌患者42例,对所有患者均行经腹部根治性全胃切除。结果:42例患者手术均成功,无围术期死亡病例。术后共7例患者出现并发症,并发症发生率为16.7%,术后随访其中1、3年生存率分别为81.0%、57.1%。结论:对于胃近端进展期胃癌患者行经腹根治性全胃切除术远期效果肯定,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