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目的:探讨骨巨细胞瘤中p16和Rb蛋白的表达、相互关系及其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60例骨巨细胞瘤患者组织中p16和Rb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60例骨巨细胞瘤中,p16和Rb总异常表达率良性为13.0%,恶生为86.5%;P16和Rb阳性率,良性(I级)分别为91.3%、87.0%;恶性(K级和II级)分别为32.4%、54.1%。肿瘤分化越差,p16及Rb阳性率越低。P16和Rb蛋白均阳性的肿瘤术后复发率低。结论:骨巨细胞瘤的发生发展与p16和Rb蛋白缺失有关;瘤组织分化程度越差,p16和助蛋白丢失越多;p16和Rb蛋白均阳性的肿瘤术后复发率低;p16和助蛋白的表达具有负相关系,两者共同作用才能阻止瘤细胞的增殖。 相似文献
3.
4.
5.
目的分析骨巨细胞瘤的MR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骨巨细胞瘤的MR表现,全部病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结果骨巨细胞瘤发生于股骨远端8例,胫骨上端2例,腰椎1例。MR典型表现为多囊融合的囊实性占位。结论MR对骨巨细胞瘤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6.
骨巨细胞瘤是一种常见的骨肿瘤,诊断及治疗上仍有不同的意见。本组报告22例骨巨细胞瘤的诊断及治疗体会。 1 临床资料 1.1 性别与年龄:男9例,女13例,男女比例1:1.4。年龄17~62岁,平均年龄33岁。其中20岁以下的3例(13.6%),20~40岁的12例(54.5%),40岁以上的7例(31.8%)。 相似文献
7.
目的提高溶骨型骨巨细胞瘤影像学诊断。方法对10例病理诊断溶骨型骨巨细胞瘤的X线表现及临床体征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溶骨型骨巨细胞瘤以骨质破坏为主。结论结合临床表现、发病部位及年龄,可对溶骨型骨巨细胞瘤做出较正确的诊断。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p6 3蛋白和细胞角蛋白(cytokeratin ,CK) 5 / 6在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EliVision法检测10 2例鳞癌和98例非鳞癌组织p6 3和CK5 / 6蛋白表达。结果 p6 3在鳞癌和非鳞癌组织中的阳性率分别为98% (10 0 / 10 2 )和7 1% (7/ 98) ,前者高于后者(χ2 =16 5 . 99,P <0 . 0 1) ,CK5 / 6在鳞癌和非鳞癌组织中的阳性率分别为5 9. 8% (6 1/ 10 2 )和9 2 % (9/ 98) ,前者高于后者(χ2 =5 0 . 2 9,P <0 . 0 1) ;p6 3和CK5 / 6蛋白在鳞癌和非鳞癌组织联合表达率分别为39 .2 % (40 / 10 2 )和3 .1%(3/ 98) ,前者高于后者(χ2 =38 71,P <0 . 0 1)。结论 p6 3和CK5 / 6蛋白的联合表达有助于提高低分化鳞癌的诊断准确性。 相似文献
9.
《中国医药指南》2017,(35)
目的探讨增强CT扫描在骨巨细胞瘤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本次医学研究选择我院骨科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50例骨巨细胞瘤患者为观察对象,同时选择50例非骨巨细胞瘤患者为对照组,对比分析两组观察对象ROI内增强前平扫CT值、强后CT值、CT值增加值。结果两组观察对象增强前平扫CT值对比不存在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骨巨细胞瘤组观察对象增强后CT值和CT值增加值均明显高于非骨巨细胞瘤组,且两组观察对象增强后CT值和CT值增加值对比具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增强CT扫描用于骨巨细胞瘤的临床检查和诊断,具有较高的准确性,能够为疾病的治疗提供可靠依据,因而可作为临床首选的骨巨细胞瘤诊断技术,具有较高的推广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11.
骨巨细胞瘤又称破骨细胞瘤,发生率为骨肿瘤的8.63%,是一种常见的骨肿瘤,75%见于20~40岁,具有复发和恶变的趋向.我院自2003~2005年共发现10例患者,年龄18~40岁,男6例,女4例,均经手术证实,现将具有代表性3例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2.
不规则骨巨细胞瘤X线诊断6例莆田市医院放射科陈晖骨巨细胞瘤多见于长管状骨之骨端,发生于不规则骨者较少见,我科近十年来发现不规则骨巨细胞瘤6例,现报告如下,并对其X线特征进行讨论。一、病例报告例1、2,均为男性,年龄为32岁、28岁。骨巨细胞瘤发生于左... 相似文献
13.
骨巨细胞瘤是一局部侵袭性的肿瘤,其中丰富的血管组织中含有单核基质细胞和较多破骨细胞样的多核巨细胞。现将笔者所见病例结合文献复习总结该病的临床、病理、放射学特点及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DNA倍性在骨巨细胞瘤预后评估中的作用。方法:30例骨巨细胞瘤石蜡包埋组织分别按照Jaffe分级、Ennecking分期、术后有无复发、有无转移等进行分组。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标本组DNA的倍性,观察各组之间DNA倍性的差异。结果:标本组中14例为整倍体,16例为异倍体;DNA倍性与Ennecking分期和是否复发存在相关性,异倍体的比率随Ennecking分期的增高而增加(P<0.01),并在复发组高于无复发组(P<0.05);DNA倍性与Jaffe分级以及有无转移无相关性(P>0.05)。结论:DNA倍性与骨巨细胞瘤的生物学行为呈现出相关性,可以用来评估骨巨细胞瘤的临床预后。 相似文献
15.
股骨头颈骨巨细胞瘤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病例报告病人,男,2 7岁。无明显诱因出现左髋部疼痛不适4个月余。查体:左大转部叩击痛( ) ,左髋关节活动时疼痛,髋关节活动尚可,各项实验室检查正常。X线片示:左股骨头颈部外侧可见椭圆形界限清楚透亮区,约3 2cm×4 3cm大小,骨皮质有不同程度的膨胀变薄,拟诊:左股骨头颈部骨囊肿。治疗:取左髋关节前外侧切口,依次切开皮下组织,并分离缝匠肌,凿取带缝匠肌蒂骼骨块约4 0cm×5 0cm大小备用,于髂前下棘处切断股直肌止点,向下翻转后显露关节囊,将关节囊作“ ”切开,显露股骨颈,于其外侧可见皮质变薄,用骨刀开窗约2 0cm×3 0cm大小,见有血… 相似文献
16.
《中国医药指南》2015,(18)
目的探讨病灶清除骨水泥充填术治疗骨巨细胞瘤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1985年9月至2010年11月,应用病灶清除骨水泥充填术治疗病理Ⅰ、Ⅱ级骨巨细胞瘤患者55例,经5~10年随访,按Mankin HJ标准,评价肢体功能。结果本组患者切口均一期愈合,无感染。经5~10年随访,除3例患者于术后6个月、8个月、9个月肿瘤复发,行高位截肢术外,其余52例中随访5~7年28例,7~9年20例,9~10年4例,均无肿瘤复发。患肢功能按Mankin HJ标准评价,49例(94.5%)的肢体功能完全恢复,且基本上从事原来工作。结论对于骨巨细胞瘤的临床治疗,强调手术过程中刮除的精细操作和骨水泥填充时的再灭活作用,可以使囊内切除手术达到邻界切除手术的效果。远期随访患者关节功能恢复良好,可达到治疗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骨巨细胞瘤 (GCT)是一种常见的骨肿瘤 ,由于其生物学行为复杂 ,长期以来在GCT的病理分级及诊断、治疗上一直有很大争论。我们通过对68例GCT的临床及病理特点的研究 ,旨在讨论GCT病理分级的实用性及探讨更为可行的诊断标准。1资料与方法1 1临床资料 :收集68例GCT资料 ,男性29例 ,女性39例 ,男女之比 :3 :4 ,年龄18~58岁 ,其中20~39岁组52例(76% ) ,20岁以下2例。肿瘤生长部位主要在长骨 (49例 ) ,尤其多见于股骨下端 (20例 ) ,胫骨上端 (17例 )。51例患者表现为局部疼痛 ,此外有20例…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骨巨细胞瘤的临床治疗策略。方法选择2008年1月~2011年12月本院收治的27例骨巨细胞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Campanaeci分级选择治疗方案,17例患者(A组)采取扩大刮除联合骨水泥填充治疗.10例患者(B组)采取手术切除后肿瘤关节置换,术后随访24个月,评价临床效果。结果A组患者肿瘤复发率为17.65%,B组未见复发病例,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的MSTS肢体功能评分为(20.8±3.6)分,B组的评分(24.8±3.8)分,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扩大刮除骨水泥填充术后的复发率相对较高.手术切除后肿瘤关节置换的肿瘤清除效果显著,膝关节功能恢复良好,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20.
目的通过对脑脊液(cerebrospinal-fluid,CSF)和血清中S-100b蛋白含量检测,早期诊断、鉴别诊断小儿化脓性脑膜炎(化脑)与病毒性脑炎(病脑)。方法采用ELISA法检测14例化脓性脑膜炎患儿及18例病毒性脑炎患儿急性期、恢复期CSF和血清中S-100b蛋白水平,并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结果①急性期病脑组CSF和血清中S-100b蛋白明显高于化脑组和对照组,化脑组高于对照组(P均<0.01)。②恢复期化脑组、病脑组CSF和血清中S-100b蛋白水平明显低于急性期(P均<0.01);病脑组仍明显高于化脑组和对照组(P均<0.01),而化脑组与对照组比较无差异(P均>0.05)。③化脑组、病脑组CSF中S-100b蛋白含量分别与其各自的血清含量呈正相关(P均<0.01)。结论CSF和血清中S-100b蛋白的检测,对小儿化脑与病脑具有早期诊断和鉴别诊断价值,从而为临床尽早用药提供实验室依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