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骨巨细胞瘤(giant celltumor of bone,GCT)组织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剂(urokinase-type plasminogen activator,u-PA)系统mRNA的表达与GCT病理分级和复发的关系.方法用原位杂交技术检测42例GCT组织u-PA,u-PA受体(u-PAR)及其抑制因子2(PAI-2)mRNA的表达.结果①u-PA,u-PAR,PAI-2 mRNA在GCT组织多核巨细胞(MGC)的阳性率分别为64.3%,71.4%和40.5%;单核基质细胞(MC)的阳性率分别为54.8%,45.2%和9 5%.②Ⅱ、Ⅲ级和复发组GCT的MGCu-PA mRNA与MC u-PA,u-PAR mRNA的表达率均明显高于Ⅰ级(x2分别为8.00,7.82,6.81,P<0.05)和无复发组(x2分别为5.49,5.54,9.84,P<0.05);③GCT组织两种细胞间的u-PA mRNA表达(P<0.05)、MGC u-PAR与PAI-2 mRNA的表达间、MC u-PA与u-PAR mRNA的表达间均呈正相关(x2分别为7.20,8.19,P<0.05);MGC PAI-2 mRNA的阳性率明显高于MC的阳性率(x2=10.73,P<0.05).结论GCT组织u-PA,u-PAR mRNA的表达,尤其是在MC中的表达,与骨巨细胞瘤恶性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秦吉祥 《临床荟萃》2005,20(12):700-701
急性肺栓塞临床并不少见,病死率高,如果能及时诊断并给予溶栓治疗可明显降低病死率.溶栓治疗已成为急性肺栓塞治疗常规之一.溶栓药物以尿激酶(UK)应用比较广泛,也取得了较好的疗效,但有时会出现出血等并发症.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是新型溶栓剂,采用细胞重组DNA技术生产,不具有抗原性,其直接将纤溶酶原转变成纤溶酶,对纤维蛋白比UK更具有特异性,国内外均已开始用于急性肺栓塞的溶栓治疗.我们以我院呼吸内科收治的急性肺栓塞患者为研究对象,探讨rt-PA及UK在急性肺栓塞溶栓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4.
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及其抑制剂与癌侵袭转移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癌的侵袭转移是一个复杂的多阶段过程,是恶性实体瘤病人治疗失败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为此探索癌转移的分子机制对癌的诊断治疗有着重要价值。本文就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剂(uPA)、尿激酶受体(uPAR)、Ⅰ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剂(PAI-1)以及纤溶酶原激活与癌瘤的防治等作一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小剂量重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尿激酶和链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11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纤溶酶原激活剂组40例,尿激酶组30例,链激酶组42例。分别应用重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50mg、尿激酶75万u、链激酶75万u于30min内静脉输入。结果:小剂量加速静脉溶栓心肌梗死相关血管再通率,重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组80%,尿激酶组53.5%,链激酶组50%。重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组与尿激酶组、链激酶组疗效比较P<0.05。3组溶栓后出血及5周病死率比较无明显差异。结论:小剂量重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明显优于小量尿激酶和链激酶,不良反应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6.
表皮细胞中钙离子调节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表达的机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连小华  杨恬 《中国临床康复》2003,7(6):920-921,T002
目的:探讨小鼠表皮角质形成细胞(KC)中,Ca^2 对组织型纤溶本科原激活剂(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tPA)表达的调节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利用免疫细胞化学及RT-PCR等方法,定性,定量检测在不同浓度Ca^2 及异博定,放线菌素D作用下,tPA蛋白质或mRNA表达的变化情况。结果:与低Ca^2 浓度相比,高Ca^2 浓度下,表皮KC中tPA蛋白及mRNA的量均发生了非常显著的增加,而异博定及放线菌素D的加入,则可抑制高Ca^2 浓度的这一作用。结论:在小鼠表皮KC中,胞外高浓度Ca^2 可通过细胞膜上的电位依赖性离子通道进入胞内,在转录水平上调节tPA的表达。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比小剂量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 (rt PA)与尿激酶 (UK)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 (AMI)的疗效。方法将急诊入院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 63例随机分为甲、乙两组 ,甲组 (31例 )用rt PA治疗 ;乙组 (32例 )用UK治疗。甲组入院后即给予rt PA 8mg静脉注射后将 42mgrt PA用输液泵或微量泵在 60分钟内注完。乙组先静注UK 50万U ,然后再用UK 1 0 0万U 30分钟内滴完。两组患者溶栓后均继用肝素静脉滴注维持 3天以上。结果 90分钟再通率 ,甲组为 80 .6 % (2 5/31 ) ,乙组为 56 .3 % (1 8/32 ) ,两组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5)。甲组出血等并发症少于乙组 (9.7%与 1 5 .6 % )。结论小剂量rt PA加速溶栓疗法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效果优于尿激酶溶栓疗法 ,且副作用少 ,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乳腺癌组织中乳腺癌转移抑制基因(BRMS1)蛋白和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剂(u PA)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二步法)检测90例乳腺癌组织和30例癌旁组织中BRMS1、u PA的蛋白表达情况,并结合临床病理特征分析其临床意义。结果乳腺癌组织中BRMS1和u PA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5.56%和60.00%,乳腺癌旁正常乳腺组织中BRMS1和u PA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3.33%和20.00%,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分别=21.02、14.40,P均<0.05);常规苏木精-伊红染色和免疫组化染色显示,BRMS1蛋白表达于细胞核和细胞质内,u PA蛋白阳性表达主要定位于肿瘤细胞胞质。阳性细胞染色呈棕黄色细颗粒状。BRMS1蛋白和u PA表达在TNM分期中Ⅰ期和Ⅱ期乳腺癌中的表达阳性率明显高于Ⅲ期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分别=5.64、6.13、9.46、36.75,P<0.05);BRMS1和u PA表达在乳腺癌淋巴结转移之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分别=9.64、36.75,P均<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在乳腺癌组织中,BRMS1蛋白表达与u PA呈明显负相关(r=-0.75,P<0.05)。结论 BRMS1与u PA的异常表达可能参与了乳腺癌的浸润转移,两者在转移的信号转导中可能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9.
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受体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受体(u—PAR)是细胞表面的一个多功能的受体,它在肿瘤细胞侵润、血管新生等一些病的生理过程中起重要的作用。本文就近年有关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0.
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受体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受体(u-PAR)是细胞表面的一个多功能的受体,它在肿瘤细胞侵润、血管新生等一些病的生理过程中起重要的作用。本文就近年有关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1.
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及其抑制物的增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上皮细胞钙黏蛋白(E-Cadherin)、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剂(uPA)表达与乳腺癌的浸润、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链霉菌抗生物素蛋白-过氧化物酶连接法对乳腺纤维腺瘤、乳腺腺病和乳腺癌各40例蜡块中E-Cadherin、uPA表达进行研究。结果乳腺纤维腺瘤、腺病和乳腺癌中E-Cadherin阳性率分别为85.0%、82.5%和20.0%,三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Cadherin表达阴性患者淋巴结转移率(90.6%)高于E-Cadherin表达阳性者(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uPA在乳腺纤维腺瘤、腺病均呈阴性表达,在乳腺癌中的阳性率为60.0%,三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uPA表达阳性患者淋巴结转移率(88.5%)显著高于阴性者(50.0%),两者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Cadherin和uPA的表达与乳腺癌的浸润转移密切相关,同步检测其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并综合分析二者之间的关系,对评价乳腺癌细胞的侵袭转移能力及预后判断具有一定价值。uPA在乳腺癌中表达率较高,而且和乳腺癌的生物学特性有关,它对提示预后和开展靶向治疗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大剂量尿激酶与重组纤溶酶原激活剂 ( rt-PA)治疗急性心肌梗死 ( AMI)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AMI患者 98例 ,随机分为 2组 ,A组 5 2例 ,予 rt-PA 10 0 mg 90分钟内静脉滴完 ;B组 46例 ,予大剂量尿激酶 30 0万 U静脉滴注 ,二组常规治疗相同。结果rt-PA与大剂量尿激酶组的血管开通率和病死率比较 ,依次为 78.84% ,73.99%和 7.6 % ,8.7% ,均 P>0 .0 5。结论大剂量尿激酶治疗AMI疗效与 rt-PA相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脑血栓血瘀证与血管内皮细胞纤溶功能及血小板活化程度的关系。方法:检测30例脑血栓血瘀证患者急性期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PAI)和α颗粒膜蛋白(GMP140)的含量。结果:脑血栓血瘀证患者与健康对照组的纤溶功能和血小板活化指标有明显差异。患者血浆tPA〔(1.31±0.47)kU/L〕明显低于对照组〔(1.89±0.50)kU/L〕,而PAI和GMP140〔分别为(8.75±2.32)×103AU/L和(27.85±8.60)μg/L〕则明显高于对照组〔分别为(6.61±1.67)×103AU/L和(13.31±3.42)μg/L〕。结论:脑血栓血瘀证的发病与纤溶功能减退及血小板活化程度的变化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与尿激酶(UK)溶栓治疗超早期脑梗死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将62例超急性脑梗死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rt-PA组和UK组,每组31例。rt-PA组采用rt-PA静脉溶栓治疗;UK组采用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对2组治疗前及治疗后21 d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神经功能评分及不良反应进行比较。结果 2组治疗前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1 d后2组NIHSS分值与治疗前比较明显下降(P〈0.01),2组NIHSS分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发生出血并发症及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rt-PA与UK早期溶栓治疗超急性期脑梗死疗效和安全性相似。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血浆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u-PA)及其特异性受体(u-PAR)和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PAI-1)含量的变化及其与肿瘤转移和预后的关系.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测定43例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和21例正常人血浆中u-PA、u-PAR和PAI-1含量.结果食管癌、胃癌和结肠癌患者的血浆u-PA、u-PAR和PAI-1含量均显著升高(P<0.05~0.01);肿瘤组中,中、晚期组u-PA显著高于早期组(P<0.05),已转移组u-PA、u-PAR和PAI-1较未转移组显著升高(P<0.05~0.01).结论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血浆中u-PA、u-PAR和PAI-1含量不同程度升高,并与肿瘤转移和预后相关.  相似文献   

17.
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及其受体检测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至今人们已经充分认识到血液凝固和纤溶并非单纯的止血血栓及其保持血液循环通畅的功能。就病理生理学意义而言 ,它除了血液学本身外 ,血液凝固和纤溶与组织修复、细胞生理 (增殖、运动、连接、形态变化和分化 )、分泌管道通畅、生殖生育过程、巨噬细胞激活、血管新生、炎性反应、新生物的形成等有关。而在众多的病理生理反应中 ,血液凝固和纤溶过程又大多是疾病发病机理的共同应答反应或反应环节 ,往往成为疾病发生发展的契机或促发因素。在参与的这些常见的临床疾病中 ,近年对纤溶系统中的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urokinasety…  相似文献   

18.
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及其受体检测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至今人们已经充分认识到血液凝固和纤溶并非单纯的止血血栓及其保持血液循环通畅的功能.  相似文献   

19.
小剂量重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治疗急性心肌梗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观察小剂量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52例AMI患者,于90min内给予rt-PA总量50mg,观察血管再通临床指标、出血、心律失常等并发症。结果 心肌梗死相关血管再通率78.85%,5周住院病死率1.92%。结论 小剂量rt-PA治疗AMI血管再通率高,并发症少,可降低AMI早期病死率,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溶栓剂。  相似文献   

20.
介绍19例急性心梗患者经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治疗,90分钟后经冠状动脉造影术检查,15例患者阻塞血管部分再通,再通率78.9%,临床症状显著改善。护理措施:用药前心理护理;用药时掌握药物剂量,控制给药速度;用药后做好血管再闭塞,再灌注心律失常、出血的观察和护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