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基因I/D多态性与青海省贵德地区汉族冠心病(CHD)患者之间的相关关系。方法:冠心病患者89例和健康汉族75例,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检测两组人群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基因插入/缺失(I/D)多态性,观察II、ID、DD基因型频率。结果:通过冠心病组和正常对照组的ACE基因I/D多态性的比较发现,冠心病组DD、ID和II基因型频率分别为33.7%、46.1%、20.2%,D、I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56.7%、43.3%;健康对照组分别为20.0%、44.0%、36.0%和42.0%、58.0%。冠心病组血管紧张素转化酶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ACE的DD基因型频率和D等位基因频率在冠心病组中显著增加(P<0.05)。结论:贵德地区冠心病与ACE基因多态性有一定相关性,ACE、DD基因型可能是冠心病的危险因子。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妊娠期高血压疾病(HDCP)与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基因多态性的关系. 方法: 运用多聚酶链反应技术检测60例HDCP患者及胎儿和54例正常妊娠妇女及胎儿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基因多态. 结果: 妊娠妇女两组中DD型、ID型Ⅱ型基因频率分别比较,D型等位基因分别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胎儿两组中DD型、ID型Ⅱ型基因频率分别比较,D型等位基因分别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 结论: HDCP患者ACE基因多态性与HDCP的发病有关;HDCP胎儿ACE基因多态性与HDCP的发病无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基因插入/缺失(1/D)、醛固酮合成酶(CYPllB2)基因-344T/C位点突变多态性与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相关关系.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一限制性内切酶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PCR-RFLP),分别检测87例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组和175例正常对照组ACE基因I/D、CYP11B2基因-344T/C突变位点的基因型.结果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组中ACE基因I/D的ID和DD基因型频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分别为41.4%和28.7%;相对于II 基因型,携带ID和DD基因型人群患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OR值分别为1.981和2.347;D等住基因频率也高于正常对照组为49.42%,差异有显著性;相对于I等位基因,D等位基因患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OR值为1.737;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组CYP11B2基因-344T/C的TC和CC基因型频率分别为40.2%和17.2%;相对于TT基因型,携带TC和cc基因型人群患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OR值分剐为1.577和6.081;c等位基因频率为37.4%,相对于T等住基因,C等位基因患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OR值为2.114;ACE和CYP11B2两组联合基因分析:相对于 II-TT联合基因型,同时携带TC-DD联合基因型患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OR值为6.019:CC-II、CC-ID、CC-DD联合基因型由于样本量小,不具有代表性,应加大样本量.其余联合基因型,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 ACE基因中D等位基因及CYP11B2基因 -344T点突变等位基因C可能增加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遗传易感性;在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发生中,ACE基因及CYP11B2基因可能共同对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发生起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基因多态性在结直肠癌(CRC)发病中的作用。方法:入组120例CRC患者,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患者外周血中ACE基因多态性和等位基因分布频率,研究ACE基因缺失型(DD型)、II型和插入型(ID型)等3种基因型及I/D等位基因在CRC患者外周血中的分布频率,并与120例正常人检测结果进行对比。结果:CRC患者外周血标本中存在ACE基因插入/缺失(I/D)多态性分布,DD型、ID型和II型3种基因型的频率分别为15.00%,50.00%,35.00%,I/D等位基因分布频率分别为60.00%及40.00%;对照组的分布频率分别为16.67%,53.33%,30.00%,I/D等位基因分布频率分别为56.67%及43.33%,两组间3种基因型的分布频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I/D等位基因分布频率无显著差异(P>0.05)。分层分析表明,D等位基因变异与CRC低分化和远处转移相关(P<0.01及P<0.05)。结论:ACE基因I/D多态性与CRC存在一定关系,其中D等位基因异常与CRC低分化和易转移可能有关。  相似文献   

5.
穆红  彭林  陈欣 《陕西医学杂志》2005,34(12):1475-1476
目的:探讨高血压与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基因插入/缺失(I/D)多态性及血清中ACE水平的关系。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扩增105例高血压患者和116例健康对照者的ACE基因上的DNA片段,并同时检测血清ACE水平,比较不同基因型间这些指标的差异。结果:高血压组缺失等位基因D频率58.57%和DD基因型频率35.24%,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的37.07%和18.11%(P<0.05)。同时血清ACE水平与基因型关系依次为DD型>ID型>II型,三型之间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ACE基因的缺失多态性及血清ACE水平与高血压有关。  相似文献   

6.
抑郁症患者ACE和AGT基因多态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佳  谢健  陈岳明 《浙江医学》2010,32(12):1750-1753
目的 探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基因插入或缺失(I/D)多态性与血管紧张素原(AGT)基因M235T多态性和抑郁症之间的关联.方法 运用聚合酶链反应结合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检测技术(RFLP-PCR)检测150例抑郁症患者(研究组)和18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的ACE I/D、AGT M235T等位基因频率和基因型.同时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两组患者的血浆ACE含量.结果 研究组和对照组的ACE I/D位点等位基因频率和基因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DD基因型的抑郁症患病风险升高(OR=2.06,95%CI:1.29~3.85).对照组血浆ACE含量明显低于研究组,II、ID、DD基因型的血浆ACE含量不同,以DD基因型的ACE含量最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间AGT M235T等位基因频率和基因型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CE基因I/D多态性和抑郁症有关,DD基因型个体的抑郁症患病风险增高.  相似文献   

7.
食管癌患者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基因多态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检测食管癌患者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基因多态性,评估ACE基因与食管癌的关系。方法选择50例食管癌患者为研究组,采用PCR检测ACE基因,观察缺失纯合子型(DD型)、缺失与插入纯合子型(ID型)和插入纯合子型(Ⅱ型)3种基因型多态性分布频率,及计算I/D等位基因比率,50例同年龄段健康人群作为对照。结果 50例食管癌患者ACE基因呈插入/缺失(I/D)多态性分布,DD型、ID型和Ⅱ型基因占比分别为44.0%,22.0%,34.0%,I/D等位基因分布频率分别为34.0%和66.0%,对照组DD型、ID型和Ⅱ型3种基因型的占比分别为18.0%、52.0%、30.00%,I/D等位基因分布频率分别为30.0%和70.0%,两组间DD型、ID型基因的分布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I/D等位基因分布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食管癌患者存在ACE基因I/D多态性,DD型基因分布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升高,ID型显著降低,提示DD基因型高表达与食管癌发病有一定联系。  相似文献   

8.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基因多态性与原发性高血压的关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研究深圳地区人群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基因多态性与原发性高血压的关系。方法:抽取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152例及正常对照组150例外周血基因组DNA,应用PCR技术进行ACE基因I/D分型。结果:在正常对照组中,ACE基因I/D多态DD、DI、Ⅱ基因频率分别为0.12,0.76和0.62,其中DD和Ⅱ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33%、67%。EH组DD型和D等位基因频率增加。结论:基因型DD和D等位基因与深圳地区人群原发性高血压相关联。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海南黎族、汉族高血压ACE基因多态性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对海南黎族111例高血压患者、146例黎族正常人、海南汉族106例高血压患者、97例汉族正常人的ACE基因插入/缺失(I/D)多态性检测,观察DD、DI、II基因型频率及等位基因频率,并对所有普通PCR定为DD型的样本进行插入特异性PCR检测,以减少误分型率.并调查经典危险因素.结果 海南黎族高血压组DD、DI、II基因频率分别为10.8%、37.8%、51.4%;D及I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29.7%、70.3%.正常对照组DD、DI、II基因型频率分别为13.0%、43.8%、43.2%;D及I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34.9%、65.1%.两组之间DD、DI、II基因型频率及D、I等位基因频率均无显著性差异.汉族高血压DD、DI、II基因频率为16.0%、28.3%、55.7%;D及I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30.2%、69.8%.汉族正常人DD、DI、II基因频率15.5%、44.3%、40.2%,D及I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37.6%、62.4%.两组之间DD、DI、II基因型频率及D、I等位基因频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黎族、汉族高血压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体重指数(BMI)、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有显著性差异(P<0.05);黎族高血压组收缩压,舒张压与正常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汉族高血压组收缩压、舒张压与正常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在海南黎族高血压和黎族正常人的D等位基因频率均比I等位基因频率低;ACE基因I/D多态性与黎族高血压无显著关联;海南汉族高血压和汉族正常人D等位基因频率均比I等位基因频率低;ACE基因I/D多态性与汉族高血压的发病有相关性,是汉族高血压的主要致病基因,早期应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的治疗干预.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青海地区回族胃癌患者人群中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基因第16内含子的多态性分布,与疾病易感性关系及等位基因D和I分布特点。方法利用PCR技术检测回族正常和胃癌患者人群ACE基因多态性,并进行比较。结果回族胃癌患者中ACE基因三种不同基因型(II、DI和DD)频率分别为24.7%、42.0%、33.3%,而在正常对照组中分别为26.9%、30.2%、42.9%。在对照组和胃癌患者中,三种基因型没有明显差异(P>0.05)。等位基因D和I的基因频率分别为对照组0.579、0.421和患者组0.543、0.457,没有显著差别(P>0.05)。结论ACE基因D/I多态性三种基因型II、DI、DD在青海省世居回族胃癌中没有明显差别,且与胃癌易感性无关。  相似文献   

11.
海南黎汉族高血压人群ACE基因多态性与危险因素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海南黎汉族高血压人群ACE基因多态性及危险因素的关系.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对海南黎族111例高血压患者、146例黎族正常人和海南汉族106例高血压患者、97例汉族正常人的ACE基因插入/缺失(I/D)多态性检测,观察DD、DI、II基因型频率及等位频率,并对所有普通PCR定为DD型的样本进行插入特异性PCR检测,以减少误分型率,并分析高血压患者经典危险因素.结果 海南黎族高血压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DD、DI、II基因频率及D、I等位基因频率均无显著性差异.海南汉族高血压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DD、DI、II基因频率及D、I等位基因频率均差异有显著性(P<0.05).ACE基因型分布与黎族、汉族高血压患者的年龄、性别、体重指数(BMI)、收缩压、舒张压、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HDL-C)、载脂蛋白A(ApoA)、载脂蛋白B(ApoB)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 ACE基因I/D多态性与黎族高血压无显著关联;ACE基因I/D多态性与汉族高血压有显著关联,是汉族高血压的主要致病基因;ACE基因型分布与黎族、汉族高血压经典危险因素无关,ACE缺失多态性是汉族高血压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2.
陈旭娇  凌锋  沈法荣 《浙江医学》2007,29(9):908-910
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基因I/D多态性与房颤的相关性及伊贝沙坦干预房颤电复律患者电复律疗效的维持与该基因多态性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对40例房颤电复律患者、36例对照者进行ACE基因I/D多态性检测以及观察伊贝沙坦干预和不干预房颤电复律患者窦性节律维持情况与ACE基因I/D多态性的关系。结果房颤患者I/D基因型频率为20/40,对照组I/D基因型频率为17/36,两组患者I/D多态基因型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且伊贝沙坦干预者DD基因型频率(6/20)与无伊贝沙坦干预者(4/2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房颤发病与ACE基因多态性无相关性(r=1.134,P>0.05)。结论房颤发病与ACE基因多态性无关。ACE基因DD型频率低者房颤电复律后易复发。揭示伊贝沙坦对房颤电复律患者作用的可能机制。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基因I/D多态性与系统性红斑狼疮(SLE)肾脏易感性、原发肾小球疾病的关系。方法:用PCR法和比色法分别测定SLE58例,原发性肾小球疾病21例和正常对照40例的ACE基因型和血清ACE活性,结合相应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ACE基因DD型和D等位基因分布频率SLE组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临床有肾脏受累表现的SLE组明显高于临床无肾脏受累表现的SLE组。SLE携有D等位基因且临床有肾脏受累表现组血清ACE活性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原发肾小球疾病组ACE基因型和ACE活性与正常对照组差别不显著。结论:ACE基因的D等位基因可能是SLE肾脏易感性的一个危险因子,其在临床有肾脏受累表现的SLE病人中对ACE基因的表达起明显激活作用。ACE基因型和ACE活性水平可作为推测SLE肾脏易感性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基因插入或缺失(I/D)多态性和飞行员原发性高血压的相关性,为飞行员原发性高血压的预防提供依据。方法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检测48例飞行员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和50例飞行员健康对照者的ACE基因I/D多态性。结果飞行员高血压组ACE DD基因型(25%)和D等位基因频率(0.47)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分别为8%和0.30)。结论 ACE DD基因型和D等位基因与飞行员原发性高血压病相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基因多态性与新疆地区原发性高血压的易感相关性。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对78例新疆地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与72例正常血压对照者ACE基因第16内含子插入/缺失多态性进行鉴定。结果:在新疆地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中.ACE基因缺失纯合基因型(DD)和缺失(D)等位基因频率均明显高于正常血压者(P<0.05及P<0.01)。结论:ACE基因缺失纯合型可能是新疆地区原发性高血压遗传易感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调查新疆维吾尔族血管紧张素转换酶 (ACE)基因I/D多态性分布及其血清ACE水平的相关性。方法 通过两次聚合酶链反应测定 81例健康维吾尔族ACE基因。结果 所有被调查的 81例健康维吾尔族人ACE基因中 ,DD型占2 5 9%,DI型占 48 1%,II型占 2 5 9%,D与I等位基因出现频率均为 0 5 0。 3种基因型中 ,DD型个体ACE水平最高 ,DI型者次之 ,II型者最低 ,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维吾尔族ACE基因DD型为 2 5 9%。ACE基因DD型与血清ACE水平显著相关 (P <0 0 5 ) ,维吾尔族ACE基因的DD型同其他民族一样可能通过影响ACE水平而导致心血管疾病发病。  相似文献   

17.
国人ACE基因插入/缺失多态性分析及与血清ACE水平的相关性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目的:调查中国人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基因的插入/缺失多态性分布与及血清ACE水平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多聚酶链反应方法测定了63例健康中国人ACE基因型,同时采用微量比色法测定其血清ACE水平。结果:中国人中ACE基因DD型占20.6%,DI型占46.1%,Ⅱ型占33.3%,D与I等位基因出现频率分别为0.44和0.56。ACE基因多态性怀血清ACE水平密切相关,插入/缺失多态性可解释55%的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ACE 基因第16 内含子I/D 在内蒙古地区蒙古族人群中分布的多态性。方法:DNA 提取自96 名健康蒙古族,应用ACE 基因内含子16 多态部位侧翼的前体进行PCR 反应。等位基因在琼脂胶上电泳,紫外灯下观察。结果:蒙古族DD、DI和II基因型的频率是0-51、0-26 和0-23 。等位基因D 和I频率是0-64 和0-36 。结论:内蒙古地区蒙古族DD、DI和II基因型频率和汉族人群之间有显著性差异。蒙古族人群中ACE 等位基因和基因型的分布;D 等位基因比I等位基因频率高,DD 基因型是最普遍的。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 (angiotensinconvertingenzyme ,ACE)基因多态性与 2型糖尿病合并颈动脉硬化性病变之间的关系。方法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技术检测 176名 2型糖尿病患者ACE基因 16内含子插入 /缺失(insertion/deletion ,I/D)型多态性 ,利用B型超声检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硬化性病变的情况 ,通过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 ,筛选 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硬化性病变的危险因素。结果 :(1)糖尿病颈动脉硬化性病变组ACE基因DD型和D等位基因频率显著高于无颈动脉硬化性病变组 (DD基因型频率 :0 .5 0vs 0 .18;D等位基因频率 :0 .71vs0 .38;P <0 .0 1)。 (2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 ,ACE基因DD型、年龄、合并高血压及男性是糖尿病颈动脉硬化性病变的危险因素 (OR分别为 3 .86 9,1.0 81,2 .44 7,2 .173,P <0 .0 5 )。 (3)在控制了年龄、性别、高血压后的危险性分层分析显示 ,ACE基因DD型是颈动脉硬化性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ACE基因I/D多态性与 2型糖尿病颈动脉硬化性病变的发病相关 ,且其作用独立于年龄、性别及高血压病史  相似文献   

20.
OBJECTIVE: To elucidate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insertion/deletion (I/D) polymorphism in angiotensin converting enzyme (ACE) gene and hypertensive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METHOD: I/D polymorphism in ACE gene was determined with PCR technique in 82 hypertensive and 117 non-hypertensive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 RESULTS: The comparison between the 2 groups revealed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DD/DI/II genotype distribution and D/I allele carrying (chi(2)=6.41, P<0.05), indicating an association of DD genotype and D allele carrying with the occurrence of hypertensive type 2 diabetes. Diabetic patients with I/D polymorphism in ACE gene complicated by hypertension had 1.32 times higher risk than non-hypertensive type 2 diabetic patients, and the course of hypertensive type 2 diabetes was significantly lengthene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of I/D polymorphism in ACE gene was identified between normotensive diabetic patients and diabetic patients with elevated diastolic blood pressure, but the close correlation was found between normotensive diabetic patients and diabetic patients with elevated systolic pressure. CONCLUSIONS: I/D polymorphism in ACE gene contributed to development of hypertensive type 2 diabetes. D allele might be an important risk factor for hypertensive type 2 diabetes, and elevation of diastolic blood pressure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occurrence of hypertensive type 2 diabet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