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医学的情志是指喜、怒、忧、思、悲、惊、恐等7种情绪,又称七情,是人的精神意识对外界事物的反映。中国古代有关情志的学说并非只有中医一家。儒家也有七情,即喜、怒、哀、惧、爱、恶、欲,指的是人的7种本能。《礼记.礼运》: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弗学而能。佛教的七情指喜、怒、忧、  相似文献   

2.
梁美英 《光明中医》2011,26(5):885-886
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是机体的精神状态。《礼·礼运》称七情即"人情",并说"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勿学而能"。明确说明人的情志活动是人的本能。  相似文献   

3.
1《内经》创“七情内伤”理论,奠定了中医学“问情志”的基础情志,是人类对外界客观事物的刺激所做出的情绪方面的反应。中医学将人的情志活动概括为喜、怒、忧、思、悲、恐、惊,简称“七情”,而情志活动又是以五脏的精气作为物质基础,五脏生五志,因此情志活动又可概括为喜、怒  相似文献   

4.
情志指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和五志(喜、怒、忧、思、恐),也涉及"五神"(神、魂、意、志、魄)内容.它包括了现代心理学的情绪、情感、激情、意志等心理过程,也与个性心理特征有关.广义地讲,中医学的情志是现代心理学中各种心理因素的概括.  相似文献   

5.
简议中医情志护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乔东鸽 《河南中医》2006,26(8):87-88
七情指喜、怒、忧、思、悲、恐、惊,其中又把“怒、喜、思、忧、恐”称为五志。在正常情况下,这七种情志足精神活动的外在表现,但七情过激则会引起人体的阴阳失调、气血不和、经络阻塞。不同的情志变化可直接使脏腑功能失调,导致病情加重;而情志舒展、气血和调则可缓解病情,加速痊愈,甚至有药物治疗所不及的效果。古代医学家就认为:“药之所治,另一半会不系药,而在心药也。”所谓心药,指的就是情志护理。  相似文献   

6.
“怒不可遏”江苏省中医院(210029)干祖望有七情六欲的人,怎能没有怒。因为怒是在七情中占有重要的位置。不管儒家的“喜、怒。哀、惧、爱、恶、欲”;道家的“喜、怒、哀、乐、爱、恶、欲”;佛家的“喜、怒、忧、惧、爱、憎、欲”及医家的“喜、怒、忧、思、悲...  相似文献   

7.
精神调养中医认为,人有喜怒忧思悲恐惊的情志变化,亦称"七情",其中怒喜思忧恐为五志,五志与五脏有着密切的关系。《内经》有"怒伤肝,悲胜怒"、"喜伤心,恐胜喜"、"思伤脾,怒胜思"、"忧伤肺,喜胜忧"、"恐伤肾,思胜悲"等理论。对于防病祛疾、益寿延年起着不可低估的微妙作用,被历代医家应用于养生学中,情志调摄。  相似文献   

8.
七情,具体是指怒、喜、思、忧、悲、恐、惊七种不同的情志,但中医学中的“七情”概念,却涵盖了人的全部情志活动,是包括情绪、情感在内的重要心理活动。“人非草木,孰能无情。”“七情”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心身变化,这本来是人的正常心理生理现象,但七情变化太过,则又成为重要的致病因素,  相似文献   

9.
中医情志护理渊源已久,早在春秋战国时期问世的《黄帝内经》就有”恬恢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精神不进,意志不治,故病不可愈”的论述。历代名医提倡:善医者,必先医其心,而后医其身,充分阐述了注意情志调节在防病治病、延年益寿中的重要作用。情志中七情指喜、怒、忧、思、悲、恐、惊,其中又把“怒、喜、思、忧、恐”称为五志。在正常情况下,这七种情志是精神活动的外在表现,但七情过激过剩则会引起人体的阴阳失调、气血不和、  相似文献   

10.
美国心理学家墨菲认为世界心理学的故乡是中国。其中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医的心理学思想。中医的心理学思想和中医情志密不可分。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7种情志变化;五志为怒、喜、思、悲、恐,合起来即为情志。本文试图通过现代心理学主流派别的情绪相关论点、基本情绪理论、神经生物学基础及情绪的相生相克3个方面对中医情志的概念、中医情志与基本情绪的关系、中医情志的生理基础及生克制化关系进行现代神经心理学阐释。通过对情志的神经体液机制分析,探讨中医情志生克关系的机制。  相似文献   

11.
喜、怒、忧、思、悲、恐、惊是中医学对七情的定义,《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记载“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怒喜思悲恐”,揭示了情志的产生。自古以来各代医家都对七情致病有所重视,而“怒”在七情致病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怒”导致了多种疾病的发生,消渴病与其关系密切。现主要从以下几点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2.
恶性肿瘤在中医学文献中早有记载,如噎膈、乳岩、失荣、舌岩等。中医学认为情志与肿瘤密切相关。中医学将情志归纳为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太过或不及,能引起体内气血运行失常及脏腑功能失调,亦可导致肿瘤的发生与发展。在肿瘤发展的不同阶段而采用不同的情志疗法,能在肿瘤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三)七情内伤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属精神致病因素。七情致病的原因可概括为两方面:一是突然、强烈或长期持久的情志刺激,超过了人体本身的正常生理活动范围;二是人们不能正确地对待外来刺激。这两种情况都可以导致疾病发生。 1.七情与内脏气血的关系人体的情志活动与内脏有密切的关系,《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此原文指出五脏精气是情志活动的物质基础。而脏腑的功能活动主要靠气的温煦、推动和血的濡养。由此可见七情与内脏气血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七情与内脏的具体关系,主要指五志和七情与五脏各有所属。五脏与五志的关系;心在志为喜,肝在志为怒,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忧,肾在  相似文献   

14.
一、七情变化,脏腑呼应七情变化与脏腑气血的关系甚为密切,二者相互影响。《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情志活动由脏腑所产生,情志变化为脏腑机能活动的表现形式之一。《内经》中的五行学说,将不同性质的情志活动与五脏的关系,总结为肝在志为怒、心为喜、脾为思、肺为忧、肾为恐。故脏腑机能活动正常,人  相似文献   

15.
情志病的经络学基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传统医学中,情志指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和五志(喜、怒、忧、思、恐),同时也与“五神”(神、魂、意、志、魄)等有密切相关.情志的内涵,主要涉及现代心理学的认识、情感(情绪)、意志三种心理活动过程,也涉及个性心理特征,是各种心理因素的总和.现代心理学认为,人类的心理过程包括认识、情感(情绪)和意志,是人脑反映客观事物的一种形式,其中感觉、知觉、记忆、思维等都属于认识过程;为达到预期目标,与克服困难相联系的心理活动叫做意志;而情感(情绪)则是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另外,情绪与人的生理需要有关,情感与社会需要有关,二者又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16.
正中医说的情绪、心理问题导致疾病,不仅仅说的是生气。大家都知道中医有个习惯说法,叫七情过度,就是说无论什么情绪,哪怕是喜,也不能过头,过头就成了危险因素,就可能导致身体生病。什么是七情?经常有人先回答喜怒哀乐,其实中医说的七情可没有哀和乐,七情是指喜、怒、忧、思、悲、恐、惊这7种情绪。七情也还有别的说法,比如喜、怒、哀、惧、爱、恶、欲等。  相似文献   

17.
中医重视精神主导,七情是精神外显之一。中医心理更需深入研究七情原因、途径、表现等来了解其精神状态。本研究把怒分为外怒、内怒、比怒、悲愤、假怒;把喜分为客喜、主喜、攀喜、奇喜;把思分为思念、思虑;把忧分为抑忧、悔忧、茫忧、卑忧;把悲分为忧悲、屈悲、伤悲、怜悲;把惊分为惊奇、惊慌;把恐分为趋恐、惧恐等。并从诊断评估和防治角度阐述七情细分对中医心理的价值,为中医七情理论发展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8.
周旭文 《气功》2011,(6):487-491
二、以“七情内伤”细说情志病原由 中医学说的“七情”是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反映了人的不同精神状态。在正常情况下,轻微的情志变化一般不会致病。只有突然、强烈或长期持久的情志刺激,如大怒暴跳如雷,大喜乐极生悲,久郁忧思不解。惊恐伤害神志等,超过了人体本身的正常生理活动范围和忍受程度,使人体气机紊乱,脏腑阴阳气血失调,才会导致疾病的发生.常可诱发失眠、眩晕、头痛、心痛、胃痛等病症,甚至中风、癔病、精神病、肿瘤等。由于这些情志刺激是造成内伤病的主要致病因素之一,所以又称“内伤七情”。  相似文献   

19.
七情异常可产生不同类型的疾病,以喜、怒、忧、思、恐等为例。《黄帝内经》中的移精变气法是中医治疗情志病的主要方法,分为五志相胜、气机相胜两类,前者有怒胜思、思胜恐等5种具体方法,后者有思则气结以喜缓之、怒则气上以喜缓之等5种。文中还以古时情志致病案例及治病验案为证,以探讨移精变气法在情志病治疗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20.
吴建军 《气功》2014,(1):46-50
二、节流的实质是淡化七情六欲,减少精气神的流失和耗散 七情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活动,六欲是食欲、性欲、情欲、名欲、利欲、生存欲六种欲望心理。七情六欲虽是人之常情,但如果不去把握,不去涵养,放任自流,就会危害身心健康。《淮南子》中云:“夫喜怒者,道之邪也;忧悲者,德之失也;好恶者,心之过也;嗜欲者,性之累也。人大怒破阴,大喜坠阳;薄气发瘩,惊怖为狂;忧悲多恚,病及成积;好憎繁多,祸乃相随。故心不忧乐,德之至也;通而不变,静之至也;嗜欲不载,虚之至也;无所好憎,平之至也;不以物散,粹之至也。能此五者,则通于神明,通其神明得其内也。”中医讲的“喜伤心、怒伤肝、思伤脾、悲伤肺、恐伤肾”也是这个道理。所以,只有淡化七情六欲,才能留住精气神,留住健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