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评估术前持续应用氯吡格雷和术中应用氨甲环酸对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患者术后出血和异体输血的影响及其相互作用.方法 采用2×2析因分析,第1个因素为术前抗血小板治疗,持续应用氯吡格雷至术前7天以内者纳入用药组(E组),未应用者纳入空白组(B组);第2个因素为术中抗纤溶治疗,氨甲环酸为T组,空白对照为P组.333例择期CABG患者,氨甲环酸为麻醉诱导后给予负荷量10 mg/kg静脉滴注,继以维持量10 mg·kg-1· h-1持续静脉泵入直至手术结束.结果 无论术前是否持续应用氯吡格雷,氨甲环酸都可显著降低术后出血量等指标(ET组对EP组,P<0.01;BT组对BP组,P<0.01).术前持续应用氯吡格雷可显著增加术后出血量(EP组对BP组,P<0.05)、大出血发生比例和红细胞输注量(EP组对BP组,P<0.01)、红细胞及血浆输注比例(EP组对BP组、P<0.05)以及总输血比例(EP组对BP组,P<0.01).术前持续应用氯吡格雷的患者接受氨甲环酸治疗后,所有出血和输血指标与术前未应用氯吡格雷者相似(ET组对BP组,P<0.05).结论 CABG忠者术前持续应用氯吡格雷至术前7天以内可显著增加术后出血和异体输血,术中应用氨甲环酸可降低这一风险,并消除术前持续应用氯吡格雷对出血和输血的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价心肺转流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术前持续服用硫酸氯吡格雷(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的患者氨甲环酸应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本研究为前瞻性随机对照临床研究,将110例接受择期心肺转流CABG且术前持续服用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直至术前7d以内的患者,随机分入氨甲环酸组和标准治疗组.氨甲环酸组在麻醉诱导后给予负荷量10 mg/kg静脉滴注,继以维持量10mg· kg-1·h-1持续静脉泵入直至手术结束;标准治疗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主要终点评价指标为围手术期异体红细胞输注量,次要终点评价指标为术后出血量、大出血发生率、二次开胸止血率、异体红细胞输注率以及异体血浆和血小板的输注量和输注率.结果 氨甲环酸组和标准治疗组的围手术期异体红细胞输注量分别为4.0(7.5)单位和6.0(6.0)单位(W=1021,P<0.01).两组的术后引流量分别为930(750) ml和1210(910) ml(W=1042,P<0.01),大出血发生率分别为50.9%和76.4%(x2=7.70,P<0.01),二次开胸止血率分别为0和9.1%(x2=5.24,P=0.02);异体血浆输注量分别为400(600) ml和600 (650) ml(W=1072,P=0.01)、输注率分别为60.0%和85.5%(x2=8.98,P<0.01),异体血制品总输注率分别为85.5%和98.2%(x2 =5.93,P=0.01).围手术期病死率、并发症和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两组没有差异.结论 在心肺转流CABG前持续服用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的患者中,氨甲环酸可以减少术后出血和异体输血,未观察到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3.
目的 通过分析不同时间停用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对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围手术期出血和输血的影响,探讨停药的最佳时机.方法 146例接受OPCAB手术的病人被分为3组:停用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大于5d组(第1组);3~5 d组(第2组);小于3d组(第3组).应用统计学方法比较各组术后心包纵隔引流量、血制品用量和二次开胸手术止血发生率.结果 第2组比第1组术后引流平均增多约100ml,输注红细胞未见明显增多.第3组比第2组引流平均增多约590ml,输注红细胞明显增多.各组二次开胸手术止血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可以在OPCAB术前3~5 d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脊柱侧弯矫形术中使用自体血回输装置(CS)是否减少术中及围术期对同源异体血的需求。
方法 选择2013年7月至2017年5月期间行脊柱侧弯矫形术的患者436例,男123例,女313例,年龄10~18岁,BMI 14 ~ 25 kg/m 2,ASA Ⅰ或Ⅱ级。设术中出血量为检验的唯一变量,采用倾向评分匹配后分为两组:使用自体血组(CS组)和未使用自体血组(NCS组),每组67例。两组患者均采用全身麻醉,CS组使用自体血,NCS组未使用自体血。比较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术后总引流量、手术融合节段数、手术时间。比较术前1 d、术后1 d和出院前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和纤维蛋白原(FIB),术中和术后异体红细胞输注量,总异体红细胞输注量,新鲜冰冻血浆输注量,术中异体红细胞输注率,围术期总异体红细胞输注率,术前1 d、出院前的血红蛋白(Hb)和红细胞比容(Hct),围术期电解质紊乱、急性肾功能损伤、肺部感染、伤口感染等手术或麻醉相关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结果 CS组术中融合节段数明显多于NCS组(P<0.05),术后总引流量明显高于NCS组(P<0.05)。与术前1 d比较,术后1 d和出院前两组PT明显延长(P<0.05),出院前两组FIB明显升高(P<0.05),不同时点两组APT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S组术中异体红细胞输注量、输注率明显低于NCS组(P<0.05)。两组术后异体红细胞输注量、总异体红细胞输注量、新鲜冰冻血浆输注量、围术期总异体红细胞输注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不同时点Hb、Hc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围术期均未见电解质紊乱、急性肾功能损伤、肺部感染、伤口感染等手术或麻醉相关不良反应发生。
结论 10~18岁患者行脊柱侧弯术使用自体血回输装置可以有效降低术中异体红细胞的需求,但未能减少围术期总异体红细胞的输注量及输注率。  相似文献   

5.
Liu PS  Chen X  Shi KH  Xu M  Jiang YS 《中华外科杂志》2008,46(4):252-255
目的 评价术前使用氯吡格雷对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手术结果的影响.方法 2005年1月至2007年1月440例行单纯CABG的患者,根据术前用药情况分为两组:术前5 d内曾使用氯吡格雷者90例(氯吡格雷组),术前5 d内未使用氯吡格雷者350例(对照组).因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失败或心源性休克需急诊行CABG、联合瓣膜手术以及再次CABG为排除标准;术前使用阿司匹林的患者纳入研究范围.结果 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如年龄、性别构成、糖尿病以及高血压的比例无显著差异.氯吡格雷组术前心绞痛Ⅲ~Ⅳ级的比例(66.7% vs. 40.0%,P<0.01)、术前支架植入比例(56.7%vs.13.4%,P<0.01)以及48 h内需要行CABG的比例(41.1%vs.14.3%,P=0.02)均高于对照组.氯吡格雷组术后24 h内胸腔引流量(800 ml vs.350 ml,P<0.01)和血制品的输入量以及再次进胸止血的比例(4.4%vs.1.1%,P<0.01)也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 术前5 d内使用氯吡格雷增加了术后出血量、血制品的输入量以及再次进胸止血的比例.对于择期手术患者,最好停服氯吡格雷5~7 d后再考虑手术.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术后早期应用阿司匹林加氯吡格雷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对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术后出血及输血的影响。方法将2007年12月至2008年12月期间在我院成功接受CABG的249例患者,随机分配到阿司匹林组(A组)和阿司匹林加氯吡格雷组(AC组),A组125例(口服阿司匹林100mg/d),AC组124例(口服阿司匹林100mg/d+氯吡格雷75mg/d);入选患者在术后48h内开始抗血小板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术前临床基线资料,术中、术后情况;记录两组患者术后胸腔引流量、血液及血液制品使用量。通过线性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确定影响术后胸腔引流量增加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两组患者术前、术中的临床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AC组给予抗血小板药物后的胸腔引流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95.00±270.89mlvs.489.25±316.68ml,t=0.146,P=0.884);A组和AC组输血例数(81例vs.91例,χ2=1.937,P=0.164)、红细胞用量(2.51±2.88Uvs.2.25±2.87U,t=0.690,P=0.491)及血浆用量(195.45±300.88mlvs.223.01±238.68ml,t=0.759,P=0.449)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中均未发生围术期死亡、二次开胸止血或严重的胸外出血情况。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术后早期应用双联抗血小板治疗与术后胸腔引流量之间无显著相关性(r=2.297,95%CI:-64.526,69.121,P=0.946)。结论遵循事先确定的给药方案,在CABG术后早期应用阿司匹林加氯吡格雷不会导致术后出血的增加。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停药时间对行不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术后引流量及输入血制品的影响.方法 纳入2017~2019年北京安贞医院454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患者,根据术前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的停药状况分为3组:指南组,86例,男59例、女27例,年龄(64.12±6.15)...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持续应用氯吡格雷对Ⅱ~Ⅲ度内痔患者自动痔套扎术(RPH)术后肛门出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3月至2018年3月本院90例行RPH的内痔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氯吡格雷应用情况分为A组(术前持续应用氯吡格雷半年以上且手术期间未停药,30例)、B组(术前持续应用氯吡格雷半年以上,术前1 w停药,30例)及C组(术前及术中未应用氯吡格雷,30例)。记录A、B两组患者术前氯吡格雷治疗干预时间和所治疗的基础疾病情况,比较A组、B组及C组三组患者手术基本情况,记录三组术后肛门出血发生情况。结果 A、B两组患者术前氯吡格雷干预时间和基础疾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A组和B组组内不同内痔分度患者术后肛门出血严重程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三组治愈率均超过80%,三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及手术疗效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A、B、C三组患者术后分别有10例、6例及2例发生出血,三组术后肛门出血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A组发生率高于C组(P 0.05),A、B组间以及B、C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三组术后肛门出血严重程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A组与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A、B组间及B、C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结论对于持续应用氯吡格雷半年以上的Ⅱ~Ⅲ度内痔患者而言,若术前未停药,则术后肛门出血发生率高于从未接受该药治疗的患者,其术后肛门出血程度更为严重,临床工作中应予以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评价氨甲环酸对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的血液保护作用.方法 本研究为前瞻性、随机、双肓、对照、临床研究,择期行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200例,年龄18~64岁,体重50~ 100 kg,ASA分级Ⅰ~Ⅳ级.采用随机双盲法,将患者随机分为2组(n=100):对照组(C组)和氨甲环酸组(T组).麻醉诱导后T组静脉输注氨甲环酸负荷量10 mg/kg(输注时间20min),然后以10 rg·kg-1·h-1的速率静脉输注至术毕;C组给予等容量生理盐水.记录术后总引流量、术后大出血及二次开胸止血情况.记录围术期异体血使用情况、围术期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与C组比较,T组术后总引流量、大出血发生率、二次开胸止血率降低(P<0.05),异体浓缩红细胞、血小板和新鲜冰冻血浆输入量和使用率均降低(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氨甲环酸对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具有血液保护作用,可显著减少术后出血与异体输血.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沙格雷酯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arotid endarterectomy,CEA)后抗血小板治疗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宣武医院血管外科2008年10月至2011年2月收治的接受CEA治疗的6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抗血小板用药情况,将患者分为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组(A组,阿司匹林100 mg/d联合氯吡格雷50 mg/d)和沙格雷酯联合氯吡格雷组(B组,沙格雷酯100 mg,3次/d联合氯吡格雷50 mg/d),比较术后新发脑卒中、再狭窄、出血事件的发生率和死亡率.结果 A组34例,B组30例,其中新发脑卒中1例(B组),患侧颈动脉再狭窄3例(中度再狭窄A组1例,B组2例,重度再狭窄A组1例),出血事件3例(一般出血事件A组3例,其中皮下淤血2例,肉眼血尿1例).2组均无死亡病例.新发脑卒中和再狭窄发生率及出血事件发生率2组均较低,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在术后新发脑卒中、再狭窄发生率、死亡率和出血事件发生率方面,阿司匹林和沙格雷酯并无明显差异.沙格雷酯联合氯吡格雷用于CEA术后抗血小板治疗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ylori)感染与肠溶阿司匹林及氯吡格雷引起消化道出血的关系。方法选择2012年1月到2014年1月门诊或住院服用肠溶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并且进行H.pylori检测的患者1 009例,其中肠溶阿司匹林组478例,氯吡格雷组531例,每组根据H.pylori检测结果再分为H.pylori阴性组和H.pylori阳性组,观察上消化道出血情况。结果肠溶阿司匹林组和氯吡格雷组H.pylori阳性患者上消化道出血比例均明显高于H.pylori阴性组(P0.05)。结论根治幽门螺杆菌有利于降低肠溶阿斯匹林和氯吡格雷引起消化道出血的风险。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以1:1的比例输注新鲜冰冻血浆和去白悬浮红细胞对严重创伤急诊患者血栓弹力图指标和预后转归的影响。方法 选取收治的120例严重创伤行急诊输血患者,将其按照输注新鲜冰冻血浆和去白悬浮红细胞比例的不同分为1:1比例输注治疗组、1:2比例输注治疗组、1:3比例输注治疗组,每组均40例。输注后,比较三组血栓弹力图指标[凝固角(α-Angle)、输血后凝固时间(K)值、反应时间(R)值以及血栓最大幅度(MA)值],并记录术后24 h出血量、重症监护病房(ICU)住院时间、休克纠正时间以及血容量恢复时间。结果 输注后,1:1比例输注治疗组的α-Angle、MA值高于1:2、1:3比例输注治疗组,K值、R值较1:2、1:3比例输注治疗组低(P<0.05);1:1比例输注治疗组的ICU住院时间、休克纠正时间以及血容量恢复时间均较1:2、1:3比例输注治疗组短(P<0.05)。结论 为严重创伤急诊患者以1:1的比例输注新鲜冰冻血浆和去白悬浮红细胞可有效改善其凝血状态,并为其预后的改善提供积极助力,其应用效果值得肯定。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阿司匹林联合替格瑞洛及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对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术后1年桥血管通畅情况的影响。方法将2014年1月至2017年9月于我科行CABG手术的67例患者(男52例、女15例)纳入此研究,将入组患者随机分为A组(阿司匹林+氯吡格雷)与B组(阿司匹林+替格瑞洛)。其中A组34例(男28例、女6例),B组33例(男24例、女9例)。术后1年行冠状动脉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CTA)检查,评估桥血管通畅性。并随访心血管事件、出血事件等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随访期间共4例患者失访,2例患者死亡。共计61例患者完成冠状动脉CTA检查,其中A组31例,B组30例。共计桥血管156支(胸廓内动脉桥59支,大隐静脉桥97支),其中A组79支(胸廓内动脉桥31支,大隐静脉桥48支),B组77支(胸廓内动脉桥28支,大隐静脉桥49支)。总桥血管通畅率及动脉桥血管通畅率方面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5/79(82.3%)vs. 71/77(92.2%);30/31(96.8%) vs. 27/28(96.4%),P0.05],而在静脉桥血管通畅率方面,A组通畅率显著低于B组[35/48 (72.9%) vs. 44/49(89.8%),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阿司匹林+替格瑞洛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可以降低桥血管狭窄风险[OR=0.282,95%CI(0.093,0.862),P0.05]。两组心血管事件、出血事件等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CABG术后1年内,与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应用相比,替格瑞洛联合阿司匹林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可能更好地降低静脉桥血管狭窄的风险,并未显著增加出血风险。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自体血液回收对骨科手术患者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40例择期行全髋关节置换手术患者,ASA分级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自体血液回收组(A组)和异体输血组(B组),每组20例。回收组术中应用血细胞回输仪进行血液收集、回输,两组均于输血前(T1)、输血后1h(T2)、4h(T3)、8h(T4)四个时点测定血浆TNF-α、IL-6、IL-10浓度。记录患者术中回收血量,异体浓缩红细胞量及血浆用量。结果:手术开始至术后24h内回收组输注异体浓缩红细胞量及血浆用量较对照组明显减(P<0.05);两组患者输血后TNF-α、IL-6、IL-10较输血前显著均增高(P<0.05),与A组比较,B组TNF-α、IL-6在输血后各时点显著增高,而IL-10则明显降低(P<0.05)。结论:全髋置换术中使用自体血回收技术,可明显减轻的TNF-α、IL-6、IL-10等炎性因子表达程度的改变。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接受心脏外科手术患者术前血红蛋白浓度和术后使用临床医疗资源之间的关系。方法接受心脏外科手术患者108例,采用回顾性、观察队列研究分析术前血红蛋白浓度和术后输注血制品、因出血或心包填塞二次开胸率、围手术期死亡率、ICU时间和总住院时间之间的关系。结果术前血红蛋白每升高10 g/L,术后输注红细胞的相对风险下降8.0%,输注血小板的相对风险下降3.0%,输注新鲜冰冻血浆的相对风险下降6.0%。术前血红蛋白每下降10g/L,ICU时间增加7.0%、总住院时间增加16.0%。术前血红蛋白浓度与二次开胸率的相对风险以及围手术期死亡率无明显关系。结论心脏外科手术的患者,术前血红蛋白浓度与术后医疗资源的增加密切相关,纠正术前低血红蛋白浓度有利于节约术后医疗资源。  相似文献   

16.
肾移植术后的溶血性尿毒综合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溶血性尿毒综合征(HUS)是移植肾功能障碍的一个少见原因,治疗困难、预后不良。肾移植术后的HUS包括原发HUS的复发和新发HUS两类,后者主要为药物(免疫抑制剂环孢素A和他克莫司、抗血小板药物氯吡格雷等)引起。新发HUS的主要高危因素是感染、急性排斥反应和免疫抑制剂浓度过高。治疗方法主要有:停用诱发药物、调整免疫抑制方案、血浆置换、输注新鲜冰冻血浆和抗凝治疗等。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术前氯吡格雷停药时间对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神经系统并发症与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01—2021-01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外科行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15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A组(51例,术前氯吡格雷停药时间<3 d)、B组(50例,术前氯吡格雷停...  相似文献   

18.
自体输血在骨科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骨科择期手术用自体血输血替代延用已久的异体血输血术,减少输血后合并症,加速患者康复。方法:采血前1周口服铁剂、维生素C等药物。术前第12d及第5d分2次采血,总量800ml。在无菌条件下分离出富含血小板血浆及浓缩红细胞,在相对应条件下储存备用。结果:38例输自体血,26例输异体血,输自体血者一般情况恢复快,输注效果优于输异体血者。结论:在骨科手术中,采用自体输血术优于输异体血。  相似文献   

19.
围术期输血的专家共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围术期输血足指在围术期输入血液[包括自体血以及异体全血、红细胞、血小板、新鲜冰冻血浆(FFP)和冷沉淀等].成分输血是依据患者病情的实际需要,输入有关的血液成分;成分输血具有疗效好、副作用小、节约血液资源以及便于保存和运输等优点.辅助治疗是指为避免或减少失血或输入异体血所使用的药物和技术.本指导意见不具备强制性,亦不作医学责任认定和判断的依据.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和比较术中自体输血或异体输血对机体内环境和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EPO)分泌的影响。方法 30例在全麻下择期行脊柱侧凸矫正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15例,术中按需输注异体血。B组15例,术中对手术失血进行自体血滤过回输,回收率为80%,±2.3%。除常规监测外,术中监测每例患者机体内环境,包括:血常规、血气、电解质、血浆渗透压和ACT。术中、术毕和术后24h测定血浆EPO含量和血常规。结果 A组术中MAP和HCO3-下降较B组明显(P<0.05)。术毕,B组血小板计数(Plt)明显低于A组(P<0.01),但仍在正常范围。两组血浆EPO含量及血常规变化趋势一致。结论 在一定范围内,术中自体血滤过回输有利于维持内环境稳定,对EPO的分泌及红细胞生成的影响与异体输血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