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各种脑膜病变脑膜MRI强化类型与病因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78例资料完整,MRI增强扫描脑膜异常强化的非脑膜瘤。结果 78例中,脑膜癌病16例(硬脑膜-蛛网膜型2例,软脑膜-蛛网膜下腔型11例,混合型3例);感染性脑膜炎18例(硬脑膜-蛛网膜型3例,软脑膜-蛛网膜下腔型13例,混合型2例);脑梗死22例(软脑膜-蛛网膜下腔型18例,混合型4例);开颅术后15例(硬脑膜-蛛网膜型10例,混合型5例);硬膜下积液(血肿)7例,均为硬脑膜-蛛网膜型。结论 MRI双倍剂量Gd-DTPA增强扫描对脑膜病变敏感性高,脑膜强化类型与各种病因侵犯脑膜三层结构的方式和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2.
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患儿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头颅MRI特点,为早期诊断提供依据。方法对该院21例确诊为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患儿的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和头颅MRI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主要临床表现是发热或体温不升、意识障碍、黄疸、拒乳、腹泻、抽搐等。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是主要致病菌,对青霉素耐药性达90.0%,对万古霉素、克林霉素敏感,只有少数菌株对三代头孢素类抗生素敏感。头颅MRI脑膜强化率为83.4%。强化模式:硬脑膜-蛛网膜强化4例,软脑膜-蛛网膜下腔强化9例,脑实质强化伴脑膜强化2例。结论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临床表现不典型,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是主要致病菌,对常用抗生素不敏感。头颅MRI是诊断新生儿颅内感染的无创、敏感、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不同病变的脑膜异常强化MRI表现,探讨脑膜异常强化模式的形态与病因间的关系。方法对资料完整、MRI增强扫描显示脑膜异常强化的27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7例患者中脑膜癌病11例(其中软脑膜强化模式9例,包括结节样强化4例、线样强化4例、结节样和线样强化并存的混合型强化1例,全脑膜强化模式、混合型强化2例);感染性脑膜炎9例(其中细菌性脑膜炎5例,包括软脑膜强化模式、线样强化4例,全脑膜强化模式、线样强化1例,并伴有硬膜下脓肿、颅骨骨髓炎,结核性脑膜炎3例,均为软脑膜强化模式,2例为线样强化,1例为结节样强化并伴有脑内多发结核结节,病毒性脑膜炎1例,为软脑膜强化模式、局限性线样强化);自发性低颅压综合征2例(硬脑膜强化模式、为弥漫均匀的线样强化);慢性硬膜下血肿4例和慢性硬膜下血肿伴硬膜下积液1例(硬脑膜强化模式、线样强化)。结论不同病变所致脑膜异常强化,其强化模式及形态具有一定的特点,MRI能为疾病的诊断提供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MRI提示弥漫性硬脑膜强化的常见病因,以利于临床诊断.方法:对38例MRI增强扫描示弥漫性硬脑膜强化患者的病史、体征及实验室检查结果等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38例MRI增强扫描示弥漫性硬脑膜强化患者中脑膜癌病(MC) 16例,其中原发性肺癌8例、乳腺癌5例、子宫内膜癌1例、卵巢癌1例、前列腺癌1例,16例脑膜癌病中有10例可见局部硬脑膜结节性强化;低颅压综合征(IHS) 12例,所有患者中均有特征性的体位性头痛,12例患者CSF压力均<60mmH2O,MRI表现包括弥漫性、均匀性硬脑膜强化12例;脑下垂5例;肥厚性硬脑膜炎(HP) 10例,其中炎症性8例,不明原因特发性2例.结论:MRI是显示弥漫性硬脑膜强化最有效、最准确的检查方法.结合硬脑膜病变患者的临床、MRI表现,将有利于分析硬脑膜异常强化的意义,提高临床的诊断率.  相似文献   

5.
6.
肖游章  张齐龙 《医学争鸣》2007,28(11):1056-1056
0 引言 脑膜癌病 (meningealcar cinomatosis,MC)早期诊断常较困难,确诊本病主要依据脑脊液细胞学发现肿瘤细胞,首次腰穿发现肿瘤细胞的阳性率可达45%[1],但实际工作中脑脊液阳性率远低于此. 近年来影像学检查的发展对诊断本病有一定帮助,尤其是Gd-DTPA增强MRI检查,对诊断本病起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脑膜癌病是指脑和脊髓软膜的弥漫性癌转移 ,不是一种独立疾病 ,而是恶性肿瘤转移到中枢神经系统的特殊形式 ,即由脑膜癌细胞浸润形成 ,故也称癌性脑膜炎。近几年我科共收治 5例脑膜癌患者 ,现分析如下。1 一般资料1.1 对象  5例患者全部为男性 ,年龄 37~ 5 2岁 ,平均 4 4.6岁 ;有肺癌病史 3例 ,病史最长 4年 ,最短2个月 ,经病理诊断证实。另 2例患者除脑脊液中发现肿瘤细胞外 ,其他脏器未发现肿瘤 ,病灶来源不明。1.2 临床表现  5例患者均有头痛 ,部位以前额、头顶部胀痛为主 ,并呈持续性加重。伴有喷射状呕吐 ,精神症状差 ,消瘦 ,体…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脑膜强化的特点,提高临床工作者对脑膜病变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神经内科自2010年1月-2012年1月期间MRI增强扫描显示为脑膜异常强化的病例27例,着重探讨非脑膜瘤所致脑膜强化的病因及MRI表现.结果:引起脑膜强化的病因很多,同时病因造成的脑膜强化表现方式各具特点.结论:不同病因所致脑膜强化的MRI表现有助于指导临床工作.  相似文献   

9.
结核性脑膜脑炎12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结核性脑膜脑炎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分析2000年1月至2009年4月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住院治疗的结核性脑膜脑炎患者126例,总结其临床特点及实验室检查结果。结果临床表现有发热、头痛、呕吐、偏瘫、截瘫、精神异常、视力减退、耳聋、复视、抽搐、昏迷、不完全性动眼神经麻痹等,其中有呕吐症状25例(19.8%)。从发病到确诊的时间在8周以上31例(24.6%)。在院期间总体病死率14.3%(18/126),复治患者的住院病死率42.9%(6/14);预后欠佳的病例(在院死亡、自动出院的患者)中,合并血性播散型肺结核的比例达68.3%(28/41),高于整体平均水平的41.3%(52/126)。结论结核性脑膜脑炎要求较高的诊断条件,同时因为症状不典型等原因,导致诊断和治疗不及时,病死率高,尤其是合并血性播散型肺结核者及复治患者。目前缺乏能明显改善预后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0.
1病例报告 男性,39岁,已婚,安徽人。因头晕、头痛3月余,于2005年7月21日入院。自诉今年4月起无明显诱因出现头晕、头痛,频繁呕吐,呕吐物为胃内容物,无发热。在安徽当地医院就诊,查三大常规正常,电解质、肾功能正常。三次脑脊液检查示:糖和氯化物偏低,蛋白高,白细胞数20到数百不等,未见隐球菌及肿瘤细胞;IHA(间接血凝试验)1:10(+),1:20(+),1:40(-):2次浓痰涂片检测抗酸杆菌(-):胸片示右上肺结节状影,考虑结核可能,MRI示左颞叶线样强化影。当地医院考虑“结核性脑膜炎”,予异烟肼、利福平等药物抗痨治疗,病情无好转,并出现肝功能异常:ALT105U/L,TB53μtmol/L。  相似文献   

11.
脑的被膜由外向内依次为硬脑膜、蛛网膜和软脑膜,结构比较复杂,临床上有许多疾病可累及脑膜,形成各种脑膜病变[1-2].作者报道35例MRI发现脑膜异常的病例,以提高对脑膜病变的认识,并探讨MRI对不同病因所致脑膜异常强化的鉴别诊断作用.  相似文献   

12.
探讨磁共振增强扫描对脑膜癌病的诊断价值。对16例临床诊断脑膜癌病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示脑膜癌病亚急性或慢性起病,进行性加重,主要表现为颅高压及脑膜刺激征,16例患者行增强MRI检查,其中14例有脑膜异常强化。脑膜癌病起病形式多样,增强MRI检查对明确诊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细菌性脑膜炎、病毒性脑膜脑炎患者外周血、脑脊液CD14的表达情况。方法 以临床确诊的病毒性脑膜脑炎患者 33例 (VEM组 ) ,细菌性脑膜炎患者 (包括化脓性脑炎和结核性脑炎 ) 2 0例 (BM组 ) ,对照 14例 (对照组 )为研究对象。采用双抗夹心酶联免疫法和流式细胞术测定血浆、脑脊液sCD14和外周血白细胞mCD14。比较各组间上述指标的差异性及治疗前后的差异 ,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BM组、VEM组外周血白细胞表面mCD14相对荧光强度 ,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P <0 .0 1) ,外周血白细胞CD14阳性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P <0 .0 1) ;BM组、VEM组血浆sCD14显著高于对照组 (P <0 .0 1)、脑脊液sCD14显著高于对照组 (P <0 .0 1) ,且BM组显著高于VEM组 (P <0 .0 5 ) ;部分病人治疗前CD14阳性细胞率(% )、CD14相对荧光强度、脑脊液sCD14分别显著高于治疗后 (P <0 .0 1)。结论 BM、VEM患者外周血、脑脊液CD14高表达 ,CD14参与了其炎性免疫反应 ;不同病原体引起的颅内感染 ,CD14参与作用的程度不同 ,CD14是预示疾病转归的指标。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探讨磁共振在各期结核性脑膜炎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69例临床确诊为结核性脑膜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及磁共振表现。结果:69例中,Ⅰ期15例,Ⅱ期40例,Ⅲ期14例,磁共振对各期结核性脑膜炎均能显示病变,尤其是MR增强扫描,对脑内粟粒性结节及脑膜炎性病变显示最佳,粟粒性结节常位于皮髓交界区,脑膜炎性病变则以脑底部明显。结论:磁共振平扫和增强是结核性脑膜炎首选的影像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6.
《右江医学》2017,(2):255-256
<正>1病例介绍患儿,女,12天,因"发热2天"入院。系G3P2,孕39+1周,因"胎膜早破"剖宫产娩出,羊水清,胎盘及脐带无异常,Apgar评分均为10分。生后第10天开始出现发热,体温最高38℃,偶有呕吐,予物理降温后,体温仍反复升高,外院血常规提示C反应蛋白(CRP)126 mg/dl。于2015年8月6日转入我院NICU治疗。入院查体:T 38.2℃,P 142次/分,R 61  相似文献   

17.
对96例新生儿败血症及其中合并化脓性脑膜炎的34例从胎龄、出生体重、日龄、病原菌类型及治疗前病程诸方面进行了回顾性分析,揭示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日龄<7天的新生儿患败血症时更易合并化脑。另外,不同类型病原菌在化脑发生中存在显著性差异。全葡菌和大肠杆菌败血症患儿化脑的发生率高。  相似文献   

18.
高光健  翟建 《医学综述》2013,19(3):448-451
近年来随着磁共振成像(MRI)技术的较快发展,其不断更新的硬件设备和成像方法越来越广泛地被运用于临床和科研方面。MRI可以通过不同序列的扫描更好地诊断脑膜肿瘤,如T2加权像的信号与脑膜瘤组织内容物有一定的关系;增强T1加权像与增强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的联合应用可以反映肿瘤的血供情况;弥散加权像可以反映肿瘤及瘤周水分子微观运动情况;磁共振波谱可以得到来自正常组织及肿瘤不同部位的许多代谢物的曲线,从而进行对比研究。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病毒性脑膜脑炎(VEM)和细菌性脑膜炎(BM)患者血清和脑脊液(CSF)可溶性白介素2受体(sIL2R)表达并探讨其意义。方法采用ELISA法检测38例VEM、21例BM和14例对照脑脊液、血清sIL2R的浓度并分析与Glasgow评分、脑电图(EEG)、全身炎性反应(SIRS)程度的关系。结果BM组、VEM组血清和脑脊液中sIL2R的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且BM组血清和脑脊液中sIL2R水平显著高于VEM组(P<0.05),治疗好转后脑脊液sIL2R水平显著降低;急性期脑脊液中sIL2R水平与Glasgow评分负相关,与脑电图异常程度正相关,与脑脊液中白细胞计数正相关;血清sIL2R水平与Glasgow评分和脑电图异常程度不相关,与全身炎症反应程度正相关。结论脑膜炎、脑炎时有IL2等细胞因子参与了炎性免疫反应,且细菌性脑膜炎病人细胞因子网络激活程度比病毒性脑膜脑炎病人更高。VEM和BM患者血清和脑脊液sIL2R来源不同,是两个相对独立的系统,它们在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疾病中作用的部位各有侧重。  相似文献   

20.
结核性脑膜炎(结脑)同时合并隐球菌性脑膜炎(隐脑)临床上较为少见,其诊断和治疗均较困难。我们收治5例临床确诊的结脑合并隐脑患者,现就其诊断治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