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肝脏参与胆汁酸的合成、结合,维持肠肝循环,调整胆汁酸池的大小和组成,本文通过对249例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总胆汁酸(TBA)含量的测定,分析其在各型病毒性肝炎中的变化,以及与SB、ALT的相关性,以探讨血清TBA在诊断病毒性肝炎方面的价值。1 对象与方法11 对象 249例病毒性肝炎住院患者,男191例,女58例,年龄范围13岁~81岁,按1995年全国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的诊断标准,属于急性无黄疸型肝炎(下称急无黄组)31例,急性黄疸型肝炎(下称急黄肝组)70例,慢性轻度肝炎(下称慢肝轻度组)4…  相似文献   

2.
病毒性肝炎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测定的临床观察大连医科大学附属二院传染科(116023)冯继红,王虹艳,季晓鹏本文报告55例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SOD活性的测定结果,并探讨其临床价值。1.对象:55例病毒性肝炎患者均为我院1994年的门诊病人。按199...  相似文献   

3.
老年人慢性重型病毒性肝炎的临床与免疫病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分析33例老年人慢性重型病毒性肝炎的临床和免疫病理改变,探讨老年人慢性热处理慢性重型病毒性肝炎的发病特点。方法:老年人与非老年人慢性重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分组配对分析,比较临床,肝功能检测结果和免疫病理改变。结果:老年人重型病毒性肝炎组的血清HBsAg,HDAg,抗-HCV和肝内HBsAg,HDAg,HCAg阳性分别为33,10,13例和29,5,7例;血清总胆工素(TBIL),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上升幅度为老年人重型病毒性肝炎组明显小于非老年人组(P<0.01)。结论:老年人重型病毒性肝炎患者HBV与HDV或HCV重叠感染性高,且TBIL,ALT,AST上升幅度小。  相似文献   

4.
不同肝病患者血清sCR1浓度变化及临床意义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不同肝病患者血清sCR1的浓度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细胞竞争酶联免疫实验,分别检测32例正常人(鲜血员)、34例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39例肝硬化(Child-Pugh B级)、37例重型肝炎患者的血清sCR1浓度,并采用OLYMPUS5400生化仪和全自动凝血分析仪ACL-9000分别检测被测人群血清CHE、PT和PA等肝功能指标进行分析。结果:随着正常对照组、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肝硬化(Child-Pugh B级)患者和重型肝炎患者肝功能损伤程度的不断加重,血清sCR1浓度相互间差异均有显著意义(P〈0.01);肝硬化(Child-Pugh B级)血清sCR1浓度与血清CHE变化呈负相关(r=-0.90)。结论:血清sCR1浓度可以很好地反映肝炎患者肝功能损伤程度变化,是判断肝病患者病情发展及预后的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测几种肝脏疾病患者血清中糖基化磷脂酸肌醇特异性磷脂酶D(GPI-PLD)的活性改变。方法:利用自制的具完整糖基化磷脂酰肌醇(GPI)结构的胎盘型碱性磷酸酶(PLAP)做底物,通过TX-114分相,定量测定血清GPI-PLD的活性,用SPSS10.0统计软件分析资料。结果:检测172例肝脏疾病患者(包括A组:26例急性重症病毒性肝炎,B组:29例肝硬化;C组:32例慢性病毒性肝炎;D组:55例急性非重症病毒性肝炎;E组:30例原发性肝癌)血清中GPI-PLD的活性(转化底物的百分率),发现A,B两组患者的该酶活性较正常人(182名)显著性降低,而D,E两组则较正常人显著性增高,C组患者的酶活性与正常人无显著性差异,但A,B,C,D,E两组之间的酶活性水平改变却均有显著性,结论:检测患者血清GPI-PLD活性水平,既可作为临床诊断急性病毒性肝炎,肝硬化,原发性肝癌等肝脏疾病的一项生人指标,也可作为这些疾病临床疗效和预后的一项判断指标。  相似文献   

6.
血液透析是目前治疗终末期肾脏疾病的一种重要手段,病毒性肝炎为维持性血液透析的主要并发症之一,其中丙肝病毒(HCV)感染的发生率较高。本文通过检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清抗-HCV抗体、HCV-RNA及转氨酶(ALT)水平,从而了解该患者HCV感染状况。研究对象为中日友好医院维持性血液透析者122例,男75例、女47例;[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氧化抗氧化与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chronic viral hepatitisB)(慢乙肝)患者血清锰超氧化物歧化酶(manganese superoxide dismutase,MnSOD)和硝基酪氨酸(nitrotyrosine,NT)水平的变化。方法选择慢乙肝患者40例,健康对照组20例,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清NT水平,黄嘌呤氧化酶法检测血清MnSOD水平。结果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与对照组相比,NT浓度升高,MnSOD浓度降低(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存在NT、MnSOD水平的变化,说明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体内存在氧化抗氧化反应,有氧化应激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对正常人、各种非癌性肝病患者血清α—L—岩藻糖苷酶及血清谷丙转氨酶进行了测定。结果显示,14例重症肝炎、10例急性黄疸性肝炎、9例慢性活动性肝炎、7例慢性迁延性肝炎和15例肝硬化患者αFU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慢性迁延性肝炎与正常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全部肝病患者血清αFU与SGPT呈明显正相关(γ=063,P<005)。结果表明αFU并非原发性肝癌的特异性指标,在非癌性肝病中可有不同程度的升高,其升高的幅度与肝脏病变的程度有明显关系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病毒性肝炎患者的血清铁和血清铁蛋白与肝纤维化指标的相关性。方法:选择江苏省镇江市传染病医院2014年1月-2014年11月收治的1250例病毒性肝炎患者作为实验组,选择100例肝炎病毒标志物阳性的健康携带者人群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人群血液样本中血清铁、血清铁蛋白的水平及肝组织标本中肝纤维化指标的测定值,分析之间存在的相关关系。结果:实验组患者的血液样本中血清铁、血清铁蛋白的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存在显著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患者的层黏蛋白、透明质酸、人Ⅲ型前胶原、人Ⅳ型前胶原等肝纤维化指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患者中肝功能损害越严重,其肝纤维化指标检测值越高。结论:病毒性肝炎患者其血液样本中血清铁、血清铁蛋白的水平与肝纤维化指标的测定值存在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纤维连接蛋白(Fn),透明质酸(HA)与肝癌的关系与其临床应用的价值。方法:应用酶标仪比浊法及放免技术对50例肝癌病人血清Fn和HA测定,并以肝良性病变和正常人作对照。结果:肝癌病人血清Fn含量明显低于肝良性病变组及正常对照组(P<0.001),而肝癌病人血清HA含量均高于肝良性病变组及正常对照组(P<0.001),以Fn=220mg/L,HA=40ug/L为界诊断肝癌敏感性分别为90.0%,86.0%,结论:肝癌发生发展与细胞外间质有着密切关系,Fn和HA可作为肝癌诊断辅助指标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11.
微量元素与戊型病毒性肝炎的研究(4)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微量元素与戊型病毒性肝炎的关系。方法: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对HEV感染者血清中的微量元素Cu、Fe、Zn、Se进行测定,以SPSS for win9.0进行相应的统计分析。结果:抗-HEV阳性组血清Zn、Se低于对照组(P<0.001),血清Fe高于对照组(P<0.001)。戊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组血清Zn、Se低于对照组(P<0.001),血清Fe低于对照组(P<0.05)。抗-HEV阳性组Cu/Zn、Fe/Zn比值均高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01)。戊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组Cu/Zn、Fe/Zn比值高于对照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抗-HEV阳性组微量元素Se及Cu/Zn、Zn/Se比值进入回归方程。结论:微量元素Zn、Se对HEV感染者的影响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血清前白蛋白检测在病毒性肝炎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165例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前白蛋白,并与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各型病毒性肝炎前白蛋白水平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均有不同程度下降,且随着病情越重,血清白蛋白水平下降越明显,慢性病毒性肝炎重度与慢性肝炎轻度和中度相比均有显著性下降。结论检测血清前白蛋白水平可作为判断肝功能损害的一项灵敏指标,通过对血清前白蛋白水平的动态观察,可以预测疾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3.
周一平 《职业与健康》2000,16(11):35-36
我们对84例慢性病毒性肝炎及慢性重症病毒性肝炎住院患者的血清谷胱甘肽S-转移酶(1-GST)活性进行检测。同时与谷丙转氨酶异常率进行了对照比较。结果表明,各类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GST活性明显增高,与临床症状肝细胞损伤程度相一致,有助于辅助临床诊断。  相似文献   

14.
促肝细胞生长素(PHGF)现广泛用于治疗多种肝病,特别是病毒性肝炎,其对甲胎蛋白(AFP)的影响各学者看法不一[1,2]。我们于1995年1月至1996年10月对300例病毒性肝炎患者在常规综合治疗基础上加用PHGF和单用常规综合治疗,观察血清AFP...  相似文献   

15.
病毒性肝炎患者的血清病原学检测结果分析王劲一(长沙铁路卫生防疫站410007)病毒性肝炎呈世界性分布,在我国系常见的多发病,严重危害人体健康,影响生产。为了解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病原学型别分布情况,于1993~1994年对长沙、岳阳两地铁路医院收治的该...  相似文献   

16.
乙型肝炎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50例病原学检测确诊的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测定了血清肿瘤坏死因子(TNF)-α的水平,结果显示,慢性中,重型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中TNF-α明显高于慢性轻型患者;HBV-DNA阳性的患者,血清TNFα的含量高于阴性者。结果提示,测定血清TNF-α有助地估计乙肝病人病情的严重性和预后。  相似文献   

17.
病毒性肝炎逐渐演变成肝硬化的过程与肝纤维结缔组织增生密切有关。近年来,文献报道单项检测血清Ⅳ型胶原(简称Ⅳ-C)或透明质酸(简称HA)可反映肝纤维化程度。本文对146例不同类型的病毒性肝炎患者同时检测血清Ⅳ-C及HA的水平,以探讨对肝纤维化,肝硬化诊...  相似文献   

18.
154例病毒性肝炎患者心电图分析衡阳市传染病医院(421005)龙湘珍肖建珍衡阳铁路医院(421002)刘福衡临床上肝炎患者常有各种心电图变化,我们观察了154例病毒性肝炎患者的ECG变化,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各型肝炎患者154例,男123例,女31...  相似文献   

19.
乙型肝炎是当今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慢性传染性疾病,也是我国最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据1992~1995年全国病毒性肝炎血清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己肝病毒(HBV)感染率为57.6%,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携带率为9.75%。另据调查,目前我国现患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2000万人;每年死于与乙肝相关的肝病约28万例。其中50%为原发性肝细胞癌。乙肝对民众健康和国民经济的危害很大。每年我国用于肝炎和肝病的直接医疗费用高达1000亿元。  相似文献   

20.
本文检测了49例病毒性肝炎血清Ⅲ型前胶原(PCⅢ),并对其肝组织进行了病理检查,以了解其与病毒性肝炎肝组织损伤关系。1材料和方法1·1主要试剂及方法血清PCⅢ采用放射免疫法,为配套试剂盒,购自重庆市肿瘤研究所。1·2研究对象及诊断标准研究对象:49例病人均为本院住院病人。男41例,女8例,年龄15~73岁。诊断标准:按照1995年5月北京第五次全国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其中急性肝炎9例;慢性肝炎轻度18例,中度11例,重度5例;晚期肝硬变、慢性重型肝炎6例,均为死亡患者。病原学诊断,甲型肝炎3例,乙型肝炎3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