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 总结嗜铬细胞瘤的临床特点,探讨各种检查方法对嗜铬细胞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20例嗜铬细胞瘤患者进行影像学与各种内分泌学检查。结果 各种检查对嗜铬细胞瘤的诊断阳性率分别是:CT100%、B超95%,IVP30%;CA(儿茶酚胺)定量90%,VMA(香草扁桃酸)85.6%,CA定性37.5%,酚妥拉明试验70%,结论 肾上腺B超、CT对嗜铬细胞瘤的定位有较高的诊断价值,而IVP对嗜铬细胞瘤定位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嗜铬细胞瘤的临床特点,探讨各种检查方法对嗜铬细胞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0例嗜铬细胞瘤患者进行影像学与各种内分泌学检查。结果各种检查对嗜铬细胞瘤的诊断阳性率分别是:CT100%,B超95%,IVP30%;CA(儿茶酚胺)定量90%,VMA(香草扁桃酸)85.6%,CA定性37.5%;酚妥拉明试验70%。结论肾上腺B超、CT对嗜铬细胞瘤的定位有较高的诊断价值,而IVP对嗜铬细胞瘤定位阳性率较低;内分泌检查中的CA定量对嗜铬细胞瘤诊断也有较高的阳性率,其他依次为VMA测定、酚妥拉明试验,而CA定性则阳性率较低。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对嗜铬细胞瘤的临床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提高其临床诊治水平和认识。方法:回顾分析解放军总医院1975~2005年出院诊断为嗜铬细胞瘤的149例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生化检查、影像学检查和病理诊断等临床特点。结果:就149例患者因意外发现肾上腺占位经病理证实的嗜铬细胞瘤有43例(28.9%)。临床有典型“三联症”36例(24.2%)。表现为“三联征”症状之一的110例,占73.8%。有血压升高的95例(63.8%),其中表现为药物难治性高血压85例,占57%。伴有糖代谢异常的共58例(38.9%),其中糖尿病患者30例(20.1%)、IFG17例(11.4%)、IGT11例(7.4%)。生化定性诊断阳性率79.3%;定位诊断检查中,B超检查阳性率为94.5%;CT或MRI检查阳性率为97.2%;^131I标记间碘苄胍放射性核素扫描阳性率90.0%。结论:本研究显示将临床症状和体征、生化及影像学检查相结合,必要时行功能试验,对嗜铬细胞瘤的术前诊断是必需的。而术后病理学检查是确诊嗜铬细胞瘤的依据。同时应加强对嗜铬细胞瘤术后随访,以及早发现复发和/或恶性嗜铬细胞瘤的转移。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嗜铬细胞瘤的诊断经验,提高其术前治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嗜铬细胞瘤28例l临床资料和病理检查。结果:临床主症为阵发性高血压、头痛、心悸、多汗124h尿VMA阳性率53.6%;B超定位诊断率85.7%,CT诊断率为92.9%,全部病例均经病理证实。结论:嗜铬细胞瘤术前CT检测率最高,尿VMA检测有一定价值。充分的术前准备是手术成功的关键之一。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嗜铬细胞瘤的诊断经验,提高其术前治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嗜铬细胞瘤28例l临床资料和病理检查。结果:临床主症为阵发性高血压、头痛、心悸、多汗124h尿VMA阳性率53.6%;B超定位诊断率85.7%,CT诊断率为92.9%,全部病例均经病理证实。结论:嗜铬细胞瘤术前CT检测率最高,尿VMA检测有一定价值。充分的术前准备是手术成功的关键之一。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嗜铬细胞瘤的外科治疗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通过外科手术的方法治疗52例嗜铬细胞瘤患者.观察其疗效。结果:术后7例(13.5%)患者发生低血压。病理提示良性嗜铬细胞瘤50例(96.2%),恶性嗜铬细胞瘤2例(3.8%)。出院时血压恢复正常42例(80.8%)。2例恶性嗜铬细胞瘤患者中.5年内均死于肿瘤转移。良性嗜铬细胞瘤者复发3例(5.8%),均复发于肾上腺区。结论:嗜铬细胞瘤的手术效果好。但手术风险大;良好的术前准备、术中及术后的监护可以降低手术死亡率。  相似文献   

7.
膀胱嗜铬细胞瘤一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膀胱嗜铬细胞瘤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分析l例膀胱嗜铬细胞瘤患者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术前确诊,术后病理证实,行膀胱部分切除术,随访25个月,血压正常,无肿瘤复发。结论:B超、CT、MRI及^131I-MIBG等对诊断均有较高的价值,行膀胱部分切除术是最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提高对嗜铬细胞瘤的诊治水平。方法:对50例嗜铬细胞瘤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患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直径在2-11.8cm,内部结构为不均质,有血儿茶酚胺、尿香草基扁桃酸(VMA)增高;术后,39例血压恢复正常。结论:术前明确诊断,严密监控血压及肿瘤切除后充分补液是手术治疗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嗜铬细胞瘤CT诊断分析(附24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计算机体层摄影(CT)对嗜铬细胞瘤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4例嗜铬细胞瘤CT检查结果,结合临床病理及相关文献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4例中肾上腺病灶19例共27个,3例单发异位嗜铬细胞瘤,2例多发异位嗜铬细胞瘤(1例为恶性)。病灶呈直径15~72mm实质部分明显强化的软组织肿块,17例内部可见低密度囊变区:23例良性病例边界清晰,1例恶性者边界不清且可见淋巴结、胸椎椎体及附件转移。结论:大多数嗜铬细胞瘤有典型的CT表现,术前多可明确诊断;CT检查应结合临床尽可能扩大扫描范围以提高诊断正确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嗜铬细胞瘤的诊断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8例本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临床表现为高血压者25例(89%).24h尿VMA测定,26例高于正常,阳性率92%。B超、CT定位诊断的阳性率分别为90%、96%。全部病例均经手术和病理证实.其中良性27例,恶性1例;肿瘤位于肾上腺26例,肾上腺外2例。结论强调充分的术前准备,手术切除肿瘤是根本的治疗方法.恶性嗜铬细胞瘤的诊断主要靠长期的临床随访。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嗜铬细胞瘤的临床特点,探讨其诊治方法。方法对本院1996—2007年诊治的12例嗜铬细胞瘤进行回顾性分析。结尽12例患者均接受了外科手术治疗,病变位于肾上腺者占83.3%,异位嗜铬细胞瘤占16.7%。结论完善检查手段可提高嗜铬细胞瘤的检出率,确诊需病理检查,手术是根本的治疗方法,术后要注意随访。  相似文献   

12.
何瑶  何健 《广东医学》1998,19(11):851-852
目的:通过分析45例经手术及病理确诊的嗜铬细胞瘤,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达到早期诊治的目的。方法:分析病例的临床、诊断、治疗及预后。结果:交感神经兴奋及高代谢症群为主要表现;诊断手段多样有效,本前确诊率高;经充分术前准备后,手术成功率高。结论:早期采用有效手段发现肿瘤,积极有效控制血压及症状,尽早手术,可大大改善患者生存质量及生存率。  相似文献   

13.
儿童嗜铬细胞瘤13例临床分析第一附属医院儿科林致华,张丽娜,胡国祥关键词嗜铬细胞瘤;儿童嗜铬细胞瘤是小儿继发性高血压原因之一,占小儿慢性高血压的0.5%~1%。早期治疗可获痊愈。1临床资料男9例,女4例,年龄6~15岁,12~14岁9例。发病至就诊时...  相似文献   

14.
91例嗜铬细胞瘤的临床特点及诊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赵敏  李延兵 《中国医刊》2003,38(6):39-40
目的 探讨嗜铬细胞瘤的临床特点、早期诊断及治疗。方法 对1988年4月-2000年12月收治的91例嗜铬细胞瘤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着重分析其临床表现、内分泌学检查及药理学试验、影像学检查的特点。结果 经过典型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数据或手术后病理检查结果诊断的嗜铬细胞瘤患者中有72例成功切除肿瘤(占79.1%)。结论 早期诊断、及时手术对嗜铬细胞瘤的治愈及继发性高血压的控制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5.
为提高肾上腺外嗜铬细胞瘤的术前诊断率,作者对30例经手术病理学主实的肾上腺外嗜铬细胞瘤的临床资料作回顾性分析。本组肿瘤位于腹主动脉旁15例、膀胱10例、肾门4例、纵隔1例。术前23例行24h尿VMA均高于正常值;20例行B超均获正确定位;10例行CT扫描,6例获正确定位;10例行膀胱镜检查,1例肿块呈球状无蒂,9例呈菜花样带蒂。提示:术前行24hVMA测定对该病的定性诊断有重要意义;定位诊断首选B  相似文献   

16.
恶性嗜铬细胞瘤的诊治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提高恶性嗜铬细胞瘤的诊治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6例恶性嗜铬细胞瘤的临床资料。结果 全部病例均行手术切除,术后获随访1-8年,其中3例稳定,1例肿瘤转移死亡,2例复发。结论 术前确诊较困难,术中探查常是诊断依据,诊断确立应行根治术。^131I-MIBG是目前一种诊断和治疗恶性嗜铬细胞瘤的新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无症状嗜铬细胞瘤的诊治经验,提高无症状嗜铬细胞瘤诊断意识和治疗水平。方法回顾分析10例无症状嗜铬细胞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诊断、术前准备、手术方式与围手术期注意要点。结果10例均顺利切除肿瘤,其中后腹腔镜切除8例,开放手术切除2例,术中出血血压波动1例。切除肿瘤最大达12.0 cm ×9.0 cm ×6.0 cm,最小为2.0 cm ×2.0 cm ×1.5 cm。结论无症状嗜铬细胞瘤应引起重视,准确的术前判断及充分的术前准备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回顾了1975年6月-1995年12月收治的72例肾上腺疾患,其中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66例,包括肾上腺皮质腺癌3例,皮质腺瘤28,嗜铬细胞21例,其中它疾病20例。70年代主要依靠4膜后充气造影进行定位诊断,术前确诊率28.6%。此外,还就手术方法及嗜铬细胞瘤围手术期的治疗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嗜铬细胞瘤围手术期的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嗜铬细胞瘤的临床资料,总结围手术期的治疗经验。结果:13例嗜铬细胞瘤中12例术前治疗准备充分,成功切除,术中术后处理得当,安全渡过围手术期;1例术前准备不够充分,术中死亡。结论:术前严格的降压、适当的扩容和处理并发症。术中严密的监测控制血压心率,术后及时的处理并发症是嗜铬细胞瘤治疗成功的三个关键步骤。  相似文献   

20.
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提高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的诊断与治疗水平。方法 对24例肾上腺嗜铬细胞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临床表现为高血压23例(96%),尿VMA检查24例,阳性21例(88%),B超、CT及MRI诊断阳性率分别为85%,96%及100%。全部病例经手术切除肿瘤并经病理证实,良性23例(96%),恶性1例(4%),术中无死亡病例。结论 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的诊断主要根据临床表现、内分泌学及影像学检查,术前充分准备,术中严密监测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