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是一组独立起源于胃肠道间质干细胞的肿瘤,其基本肿瘤细胞为非定向分化的多潜能梭形或上皮间叶样细胞,可发生于消化道的各个部位,其中以胃间质瘤最常见。由于临床上对GIST的认识不足,常使GIST的诊断和治疗遇到困难。本文对我  相似文献   

2.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是胃肠道最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有别于胃肠道肌源性或神经源性肉瘤,是一个随着临床病理技术发展而逐渐成熟的概念.近几年GIST的诊断和治疗等方面均有不少进展,目前认为GIST定义为是一类特殊的、通常CD117免疫表型阳性的胃肠道最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组织学上有梭形细胞、上皮样细胞、偶或多形性细胞排列成束状或弥漫状图像,免疫表型上表达c-kit基因蛋白产物KIT,由突变的c-kit或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受体(PDGFRA)基因驱动[1].但这类全新概念的实体瘤却在生物学特性上差异很大,各家所持观点不一,还有许多问题需要探讨和深究,下面就GIST的诊断和外科治疗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依据,并探讨有效的外科治疗方法。方法:选取2009年1月到2014年1月我院收治的胃肠道间质瘤患者共46例,所有患者均经组织活检确诊后,进行手术治疗,总结患者的临床诊断特点和外科治疗效果。结果:良性肿瘤患者32例,恶性肿瘤患者14例,经外科手术治疗后,30例(93.8%)良性肿瘤患者经外科手术治疗后痊愈,术后无一例复发,另2例患者因其它并发症致治疗无效,恶性肿瘤14例患者中,2例(14.3%)患者因急性复发而致死,术后复发患者8例(57.1%),其它4例患者经手术治疗后痊愈。术后复发患者经二次手术后均恢复良好。结论:临床上可使用胃镜、CT联合病理活检方法进行胃肠道间质瘤诊断,外科手术切除在临床治疗中有良好疗效,可尝试性将药物和手术的联合疗法应用于胃肠道间质瘤的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依据,并探讨有效的外科治疗方法。方法:选取2009年1月到2014年1月我院收治的胃肠道间质瘤患者共46例,所有患者均经组织活检确诊后,进行手术治疗,总结患者的临床诊断特点和外科治疗效果。结果:良性肿瘤患者32例,恶性肿瘤患者14例,经外科手术治疗后,30例(93.8%)良性肿瘤患者经外科手术治疗后痊愈,术后无一例复发,另2例患者因其它并发症致治疗无效,恶性肿瘤14例患者中,2例(14.3%)患者因急性复发而致死,术后复发患者8例(57.1%),其它4例患者经手术治疗后痊愈。术后复发患者经二次手术后均恢复良好。结论:临床上可使用胃镜、CT联合病理活检方法进行胃肠道间质瘤诊断,外科手术切除在临床治疗中有良好疗效,可尝试性将药物和手术的联合疗法应用于胃肠道间质瘤的治疗。  相似文献   

5.
朱少问  武健  黄鹤 《皖南医学院学报》2011,30(4):300-302,310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临床特点及诊断与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28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临床和病理资料。结果:28例均行手术治疗,其中良性GIST18例,交界性6例,恶性4例。在26例获随访0.5~5年的当中,有2例术后复发。其余病例术后恢复良好。结论:GIST术前诊断较为困难,确诊要依赖于病理学检查及免疫组化检查。手术是主要的治疗方法,药物分子靶向治疗也具有辅助意义。  相似文献   

6.
崔明明 《中外医疗》2009,28(7):17-17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及手术治疗效果。方法对68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均行胃镜、B超或CT、钡剂灌肠和结肠镜检等检查后,行手术治疗。其中根治性手术42例,非根治性手术26例。结果根治性手术者中位生存时间31个月,非根治性手术者26例中位生存时间11个月,两者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初次手术者56例,中位生存时间33个月,复发后再次手术12例,中位生存时间9个月,两者相比差异也有显著性(P〈0.05)。13例行化疗者中位生存时间为10个月,未行化疗者为31个月,两者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外科手术是确诊和治疗GIST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1995年1月~2005年4月收治的23例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治情况,并应用4种抗体(C-Kit、CD34、SMA、S-100)通过免疫组化方法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所有病例均行手术治疗,其中17例行完整手术切除治疗,手术切除率为73.9%,C-Kit 阳性表达率91%,CD34阳性表达率85%,患者均未辅以化疗,18例随访5年以上,5年生存率为56%。结论 C-Kit 和 CD34标记阳性是确诊胃肠道间质瘤最有价值的诊断依据,手术是主要治疗手段,术中的正确判断对指导术式选择也至关重要。对无法手术切除和(或)肿瘤复发、转移的患者建议应用格列卫。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5年1月.2005年4月收治的23例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治情况,并应用4种抗体(C-Kit、CD34、SMA、S-100)通过免疫组化方法进行分析研究。结果 所有病例均行手术治疗,其中17例行完整手术切除治疗,手术切除率为73.9%,C-Kit阳性表达率91%,CD34阳性表达率85%,患者均未辅以化疗,18例随访5年以上,5年生存率为56%。结论 C-Kit和CD34标记阳性是确诊胃肠道间质瘤最有价值的诊断依据,手术是主要治疗手段,术中的正确判断对指导术式选择也至关重要。对无法手术切除和(或)肿瘤复发、转移的患者建议应用格列卫。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对胃肠道间质瘤手术患者的外科治疗和生存分析的研究,探讨GIST的诊断和外科治疗。方法:回顾分析2001年1月至2006年12月手术治疗的32例GIST患者的临床资料。32例患者中21例行肿物完全切除,主要为胃大切术和肠段切除术,11例行姑息切除或单纯活检术。3例患者服用甲磺酸伊马替尼,均取得部分缓解(PR),其中1例得以行手术治疗.对不同侵袭危险性病例各组以随访结果作生存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均行病理检查,包括CD1l7及CD34免疫组化检查,并根据Fletcher标准进行肿瘤恶性分类判断。32例患者中31例患者得到随访,随访率96.87%,在随访的31例患者中12例死亡,死于肿瘤扩散、复发或转移;在肿瘤完整切除21例中7例复发,复发率33.3%,中位复发时间为手术后7个月。结论:GIST的诊断依赖于细胞形态学及免疫组化的结果;螺旋CT有助于术前诊断;Fletcher分类标准符合GIST的生物行为特性并可指导临床治疗和预后;伊马替尼的新辅助治疗给GIST的患者提供一个新的治疗选择。  相似文献   

10.
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是消化道最常见的间叶组织来源的肿瘤,有别于胃肠道肌源性或神经源性的肉瘤。1983年Mazur等首先提出GIST这一概念,10年前Hirota等发现了其分子特征。目前GIST被定义为组织学上富于梭形细胞、上皮样细胞,偶或多形性细胞,呈束状、弥漫状排列,免疫表型上表达KIT蛋白(CD117)、巢蛋白(nestin)以及功能未知蛋白(discovered on GIST1,DOG1),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总结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与治疗经验。方法 回顾性总结22例胃肠道同质瘤的临床和病理资料。结果 22例均行手术治疗,其中良性间质瘤8例,交界性间质瘤12例,恶性间质瘤2例。全部患者无严重手术并发症。随访1年无复发。结论 内镜和影像学检查胃肠道问质瘤病变定位有重要作用,胃肠道间质瘤的确诊依靠病理学检查。手术局部切除是治疗胃肠道同质瘤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2.
目的提高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和治疗水平.方法收治1例十二指肠降部间质瘤并皮肤软组织转移,结合文献对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进行探讨.结果手术切除后病理诊断为间质瘤,随访3个月未再排黑便.结论胃肠间质瘤内科保守治疗效果差,宜行手术切除,根据良恶性程度选择手术方式.确诊胃肠道间质瘤必需病理及免疫组化检查.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总结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及治疗经验.方法 对2006年10月至2011年10月我院14例手术治疗的胃肠道间质瘤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14例手术均获得成功,9例行胃楔形切除术,1例行近端胃切除术,2例行远端胃切除术,2例行十二指肠局部切除.全部随访6~36个月,1例于术后第11个月局部复发,再次手术后无瘤生存.1例于术后23个月局部复发并腹腔转移伴腹腔内出血、失血性休克.再次手术后带瘤生存.1例于术后24个月肝脏转移.结论 胃肠道间质瘤需要多学科综合治疗,完整的肿瘤手术切除是治疗的关键.规范化的外科治疗可改善病人生存质量,联合甲磺酸伊马替尼(格列卫)可获得更好疗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间质瘤的诊断及免疫组化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6年来确诊的59例间质瘤的病理诊断及免疫组化特点。结果 间质瘤男女均可发病,男性多于女性。临床表现为腹痛、腹部不适、消化道出血,诊断依赖于病理组织学及免疫组化检查确定。结论 间质瘤是一种未定的多潜能的间叶细胞肿瘤,应与平滑肌肿瘤、平滑肌肉瘤、神经纤维瘤相区别,正确诊断依赖于组织学及免疫组化。  相似文献   

15.
胃肠道间质瘤诊断与治疗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是一种免疫表型上表达CD117蛋白,遗传学上存在频发性c-kit基因突变,组织学上以梭形细胞和上皮样细胞交叉性或弥漫性排列为特征的间叶源性肿瘤。确切地说,GIST是病理学或分子病理学诊断名称,它占所有胃肠道间叶性肿瘤的80%。最近Thomas等进行了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一次流行病学调查,对1992~2000年美国12个地区的1458例恶性GIST患者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16.
胃肠道间质瘤24例诊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提高胃肠道间质瘤(GIST)术前诊断的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至2005年12月24例GIST患者的临床及诊断资料。结果症状以消化道出血为主者占54%,最常见的发生部位为胃,占62%,CT检查阳性率为79%,B超检查阳性率为41%,术前病理活检多为丰富的梭形细胞及上皮细胞,直径<2 cm的肿块100%为低侵袭性的,CD117阳性率为96%、CD34阳性率为66%。结论提高对GIST的认识及多种检查结合有助于提高术前检出率,CT检查有其特殊价值,肿块直径在2 cm以下的GIST有良性倾向。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特点与诊断、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70例GIST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38例(54.3%)表现为上腹痛、腹胀;腹部肿块28例(40.0%);黑便、呕血12例(17.1%);肠梗阻、吞咽困难、消瘦各2例,分别占2.9%。肿瘤直径平均(6.2±5.1)cm,38例直径超过5cm,良性、恶性各14例,潜在恶性10例;32例直径低于5cm,良性15例,恶性4例,潜在恶性13例。所有标本均光镜下找到上皮样细胞、梭形细胞。免疫组化表达检测结果:CD117(+)65例,占92.8%;CD34(+)39例,占55.7%;SMA(-)59例,占84.3%;S-100(-)51例,占72.6%。结论:GIST的主要治疗手段为手术,CD117、CD34等免疫标记物的检查可提高对其诊断率。  相似文献   

18.
胃肠道间质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特点并探讨其概念和诊断方法,阐明平滑肌瘤,神经鞘瘤、神经纤维瘤的区别。方法:对我院近10年来收治的121例患(原诊断为胃肠道平滑肌瘤或平滑肌肉瘤115例,神经鞘瘤或神经纤维瘤6例),全部进行免疫组化标准,标记的抗体为vimentin,CD34.actin和s-100。根据免疫组化表达特征,重新进行诊断分类。结果:121例患中诊为GIST58例。按病理组织学分类方法显示良性23例,恶性27例,潜在恶性8例。最常见的临床症状是消化道出血。58例均进行手术治疗。随访44例,随访时间平均3年。6例局部复发或远处转移经再次和多次手术2例存活。44例中8例死亡,均为恶性GIST。结论:GIST是消化道独立的一类间叶肿瘤,缺乏定向分化,根据其免疫组化特征可与平滑肌瘤,神经鞘瘤,神经纤维瘤鉴别。手术切除是最好的治疗方案。对复发和转移的GIST应争取再次手术切除病灶,以提高生存率。  相似文献   

19.
胃肠道间质瘤的外科治疗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 stromal tumor,GIST)是胃肠道中最常见的来源于间叶组织的肿瘤,占胃肠道肿瘤的1%-4%。国外报道GIST的年发生率约在10/百万-20/百万,绝大部分位于胃(52%-58%)和小肠(25%-35%),位于结直肠(2.5%-11.0%)与食管(0~5%)者较少。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特征、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分析26例胃肠道间质瘤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26例均行手术治疗,病理诊断极低危险性10例(38.5%),低危险性9例(34.6%),中危险性2例(7.7%),高危险性5例(19.2%)。免疫组化示CD117阳性26例(100%),vimentin阳性24例(92.3%),CD34阳性22例(84.6%)。平均随访21.2个月,随访率80.7%,4例出现局部复发或转移。结论GIST症状非特异性,最终确诊依靠免疫组化,手术切除是目前有效方法,原则上完全切除肿并尽可能行受累脏器联合切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