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测定90例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的QT间期离期度(QTd)和JT间散离散度(JTd),并以68例正常人作为对照。结果显示:AMI组QTd、JTd较对照组显著增大(均P<0.001),住院期间死亡组(12例)QTd、JTd较存活组(78例)明显增大(均P<0.05),存活组入院时QTd、JTd较出院时延长(均P<0.01),提示以QTd、JTd增大评价AMI患者的近期预后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中Q-T间期离散度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对63例AMI患者的Q-T离散度(Q-Td)、Q-Tc离散度(Q-Tcd)与正常人群组、未发生过AMI的冠心病组和AMI死亡组的Q-Td、Q-Tcd进行研究对比。结果:AMI与正常人群组、未发生过AMI的冠心病组、AMI死亡组的Q-Td、Q-Tcd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其差异性对判定AMI的预后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Q-T间期离散度及其意艾分析.方法 将48例AMI患者分成室速组12例和非室速组36例,进行测量QT间期离散度(Q-Td),并对比观察.结果 室速组与非室速组Q-Td比较,室速组12例,Q-Td为(83±21.6)ms,非室速组36例,Q-Td为(47±18.4)ms.两组相比:P<0.05.结论 Q-Td增加是发生严重心律失常引起猝死的一个重要因素,可作为预测室性心律失常,尤其是室速,室颤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AMI早期QT间期离散度、JT间期离散度与严重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 :测定 46例AMI患者心梗发生后第 3d的QT间期离散度 (QTd)和JT间期离度 (JTd)。并与30例正常人的对照组比较。结果 :AMI组QTd、JTd、QTcd较对照组显著增大 (P <0 0 1 )。住院期间严重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组 (1 8例 )的QTd、JTd、QTcd较无严重室性心律失常组 (2 8例 )明显增大 (P <0 0 1 ) ,且发生室颤的 9例患者QTd、JTd、QTcd比无室颤的明显增大 (P <0 0 1 )。结论 :早期测定AMI患者QTd、JTd、QTcd对患者近期严重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有预测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Q-T间期离散度对心力衰竭心源性猝死的预测价值.方法:对58例心力衰竭患者发生心源性猝死者与存活者之间的Q-T间期离散度(Q-Td)Q-Tc离散度(Q-Tcd)进行研究对比.结果:心力衰竭患者猝死者与存活者Q-Td Q-Tcd具有非常显著的差异.结论:Q-Td对心力衰竭心源性猝死具有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6.
健康青年Q-T离散度与P波离散度测定的正常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健康青年Q-Td(Q-T间期离散度)、J-Td(J-T间期离散度)及Pd(P波离散度)的正常值及正常变异的心电图检出率,为完善心电图数据库提供信息.方法对548例19~37岁健康青年进行常规12导联ECG检查,测量计算得到Q-Td、Q-Tcd、J-Td及Pd,并统计TⅢ>TⅠ综合征、早期复极综合征的检出率.结果健康青年Q-Td为28.14±15.81,Q-Tcd为30.01±14.54,J-Td为23.91±13.83,男性长于女性,性别差异有显著性(P<0.05);Pd为29.96±13.99性别差异无显著性(P>0.05).Q-Td与J-Td有良好的相关性(P<0.01).结论健康青年Q-Td及Q-Tcd的正常值应<50ms.J-Td的正常值为23.91±13.83,且均为男性长于女性;Pd正常值应<40ms.TⅢ>TⅠ综合征的检出率为20.8%,早期复极综合征的检出率为8.76%.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患者运动试验前后Q-T离散度(Q-Td)、QTc离散度(Q-Ted)及J-T离散度(J-Td),旨在探讨Q-Td,Q-Ted,J-Td与运动诱发心肌缺血的关系。方法:选用日本产Burdick T600平板运动仪及EM20315型西门子描记仪,两组均按Bruce方案进行试验。结果:阴性组运动后Q-Td、Q-Ted,J-Td较运动前明显缩短,阳性组运动后Q-Td,Q-Ted,J-Td较前延长,两组有明显差异性。结论:在运动试验中,Q-T离散度的明显增加与心肌缺血存在密切关系,并可以此作为一个辅助诊断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AMI早期QT间期离散度(QTd)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测定38例AMI患者(AMI)72h内的QTd并与36例健康人(对照组)QTd作对比.结果 AMI组QTd为(60.57±47.03)ms,对照组QTd为(27.52±17.36)ms;AMI组中,死亡组(7例)QTd为(85.50±45.19)ms,存活组(31例)QTd为(49.90±32.0)ms,均P<0.01,两组间有极显著性差异.结论 AMI早期QTd增加可作为预测住院期间死亡的重要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9.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QT离散度(QTd)和心率校正的QT离散度(QTcd)与室性心律失常和预后的关系。方法,测定了58例AMI患者的QTd及QTcd,其中存活组48例,住院死亡组10例。AMI组QTd及QTcd均显著大于对照组(P<0.01),AMI死亡组QTd及QTcd明显大于对照组(P<0.01),死亡组以室颤为主。AMI患者QTd、QTcd的延长对室性心律失常及预后的预测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QT间期离散度(QTd)的变化,探讨其与AMI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对比观察89例AMI患者和42例正常对照者的QTd以及校正QTd(QTcd)变化,并对AMI组有室性心律失常与无室性心律失常的患者QTd及QTcd进行比较。结果 AMI组QTd及QTcd明显大于正常对照组,AMI患者有室性心律失常组QTd及QTcd显著高于无室性心律失常组。结论 AMI患者QTd及QTcd显著延长。AMI患者QTd及QTcd增大时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的可能性增大,QT间期离散度可作为AMI患者病情预测的一项无创性指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塞(AMI)患首次心电图Q-T离散度(Q-Td)及Q-Tc离散度(Q-Tcd)与严重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关系,对预后进行评估。方法:对68例AMI患首次心电图Q-Td及Q-Tcd进行测定。结果:18例AMI并室速室颤组患Q-Td,Q-Tcd显高于50例非室速室颤组患;结论:AMI患Q-Td及Q-Tcd值增大,室速室颤发生率增加,两呈正相关关系,易发生心源性猝死。故Q-Td及Q-Tcd可作为AMI病情危重预后差的标志,对判断预后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在急性心肌梗死(AMI)并泵衰竭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观察组35例急性心肌梗死并泵衰竭患者在IABP辅助下行冠脉造影及PCI术。对照组24例AMI并泵衰竭患者仅使用常规药物及PCI术。观察组PCI术前或术后置入IABP球囊。结果观察组使用IABP后低血压或休克状况明显好转、尿量明显增多、心率明显减慢30例(85.71%),死亡5例(14.29%)。对照组24例中,患者血液动力学得以改善并接受PCI术17例(70.83%),死亡7例(29.17%)。两组疗效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IABP辅助治疗下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并泵衰竭患者,可明显降低其心源性死亡率,改善生存率。  相似文献   

13.
探讨中药早期干预对急性心肌梗塞远期预后的影响。【方法】157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按照住院期间是否接受辨证论治中药汤剂治疗分为中药治疗组(129例)和对照组(28例)两个队列,并对所有病例的年龄、性别、梗塞部位、并发症、既往相关病史等方面逐项统计,随访患者的生存情况及所有事件(死亡及其他重要心脑血管事件)发生情况。【结果】以死亡为终点事件,治疗组的生存曲线在观察期间均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166);以所有事件为终点,治疗组的生存曲线在观察期间任何时点也都高于对照组(P=0.048)。【结论】治疗组免于发生包括死亡在内的重大事件的概率在任何观察时点都比对照组高。  相似文献   

14.
为研究急性心肌梗死(AMI)时QT间期离散度(QTD)的变化规律及其与临床的关系,对93例AMI病人进行了入院时及第4周的QTD测定,并与80例正常人对照。结果发现:(1)AMI患者入院时及第4周的QTD均大于对照组(P<0.001)。(2)单部位MI患者入院时的QTD无明显差异,但第4周时多部位MI患者的QTD明显大于单部位MI患者(P<0.005)。(3)AMI合并心衰、室速或室颤者QTD均明显大于无合并症者(P<0.05或P<0.01)。结论:AMI患者QTD明显延长,提示心肌复极存在明显不均匀性和心电不稳定性,对预测心脏病发作和猝死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神经精神狼疮(NPSLE)患者头部磁共振成像(MRI)表现与自身抗体水平的关联性,阐明MRI表现对判断NPSLE预后的意义。 方法:收集36例诊断明确、资料完整的NPSLE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患者分为存活组(n=27)和死亡组(n=9)。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抗核抗体;胶体金斑点渗透法检测抗dsDNA抗体;免疫印迹法检测抗Sm、抗SSA、抗SSB、抗U1-RNP和抗核糖体P蛋白抗体;ELISA法检测抗心磷脂抗体(ACL)。分析MRI表现及其与自身抗体和预后的关联性。 结果:32例NPSLE患者头部MRI表现异常,阳性率为88.9%。头部MRI示弥漫性病变21例,局灶性病变10例,单纯性脑萎缩1例。弥漫性病变表现为多发点状或片状病灶,T1WI呈等或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FLAIR呈高信号;局灶性病变为单一部位的点状或片状病灶,T1WI呈等信号、T2WI呈高信号。病灶部位包括基底节区、皮层下白质、侧脑室前后角和半卵圆中心、大脑皮质、脑干及小脑灰白质。死亡组9例患者中6例表现为局灶性病变,其局灶性病变患者比例明显高于存活组(P<0.01);死亡组脑干和基底节区病变数比例分别为11.5%和26.9%,均明显高于存活组(P<0.05或P<0.01);局灶性病变者ACL阳性率显著高于弥漫性病变者(P<0.05)。结论:MRI呈局灶性病变、病变累及脑干和基底节区的NPSLE患者预后较差;且ACL与局灶性病变有关。NPSLE患者MRI表现与自身体具有一定关联性,MRI表现可在一定程度上判断NPSLE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高龄DM并发AMI患者的临床特点及预后。方法 选资料完整的46例高龄DM合并AMI患者与非糖尿病性AMI患者46例作对照分析。结果 高龄DM并发AMI组无痛性心肌梗死、并发症、心肌损伤程度、ST段恢复等电位时间及死亡率明显高于非糖尿病性AMI组,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AMI使亚临床型DM加重,出现临床症状;DM加重冠状动脉的粥样硬化改变,引起以及的微血管病变,促进AMI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糖尿病合并急性心肌梗死临床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尚珍  刘鹏 《中国病案》2011,12(8):60-61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合并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患者的临床特征,明确危险因素及预后。方法 98例AMI患者分为2型糖尿病合并急性心肌梗死(T2DM+AMI)组和非2型糖尿病急性心肌梗死(NT2DM+AMI)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及血生化检查结果。结果 (1)T2DM+AMI组发病年龄较NT2DM+AMI明显提前,女性占患者总数百分比高于NT2DM+AMI;(2)T2DM+AMI组无痛性心肌梗死发生率高(27.1%)、并发症多、预后差;(3)T2DM+AMI组患者高甘油三脂血症、低高密度脂蛋白血症患者明显高于NT2DM+AMI组。结论重视女性糖尿病患者的血脂异常,警惕糖尿病合并急性心肌梗死的不典型表现,提高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治水平。  相似文献   

18.
姜悦  陈威 《中国病案》2013,(4):66-67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再灌注治疗后QTd的动态变化,探讨QTd动态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对78例急性心肌梗死并及时给与再灌注治疗的患者,测定其发病后12小时内、13-72小时内、4-7天、8-15天的QT离散度。与对照组进行比较,观察急性心肌梗死后QTd的动态变化规律。结果急性心肌梗死组与对照组QTd值分别为:12小时内54.48±10.89ms、42.93±7.65ms;13-72小时内60.27±15.14ms、43.01±7.94ms;4-7天48.65±12.21ms、43.47±7.87ms;8-15天46.41±13.11ms、43.01±8.16ms。结论急性心肌梗死组QTd值均较对照组有不同程度的增高,心梗后13-72小时QTd值最高。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地氟醚或异丙酚麻醉对心电图QT间期的影响。方法 50例ASAⅠ-Ⅱ级择期行腹部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地氟醚组和异丙酚组(每组25例),分别于诱导前、用药后1min、插管前、插管后1min和5min描记常规12导联心电图,测量R-R、P-R、QRS、QT间期,并计算出心率矫正的QT间期(Q-Tc)及QT离散度。同时记录血压、心率变化。结果 Q-T:两组用药后无显著变化,插管前后较诱导前显著延长。Q-Tc:两组用药后较诱导前显著延长(P<0.05),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Q-Td、Q-Tcd、P-R和QRS间期:组内及组间各时段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意义。结论 地氟醚和异丙酚均使Q-Tc间期显著延长。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急性冠脉综合征是临床常见的急性心血管疾病,是导致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本研究旨在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尿酸(UA)水平变化及与同型半胱氨酸(Hcy)、T细胞亚群、血脂的关系,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方法 选取2015年4月—2016年10月于温州市中医院就诊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84例,其中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40例作为UAP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44例作为AMI组,另选同期健康体检者40例作为对照组。观察3组UA、Hcy、T细胞亚群、血脂变化,并探究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UA水平变化与Hcy、T细胞亚群、血脂的关系。 结果 UAP组、AMI组患者UA、Hcy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且AMI组患者UA、Hcy水平升高更显著(P<0.05);UAP组、AMI组患者T细胞亚群CD4+CD25+Treg、CD4+CD25highTreg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且AMI组患者UA、Hcy水平降低更显著(P<0.05);UAP组、AMI组患者血脂指标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高密度脂蛋白(HDL)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但UAP组、AMI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UA与Hcy、TC、TG、LDL呈正相关(P<0.05),与HDL呈负相关(P<0.05)。 结论 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存在UA、Hcy水平异常升高、免疫功能下降、血脂代谢紊乱,且UA水平升高与Hcy、血脂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